同学相聚忆母校——济铁二中轶事

飞飞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19日我们济铁二中71级十班的老同学在堤口路东首又相聚在一起。大家喜笑颜开聊起从前同窗时的一幕幕情景,回想起母校的桩桩件件往事。同学聚会,犹如清晨闹钟的铃声,唤醒了多年沉睡脑海深处的记忆。往事如烟,渐行渐远,变得依稀模糊起来,可有时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济南堤口路西段路北,无影山南面,有一个很大的堤口铁路宿舍。我们的母校就座落在宿舍里,东边是铁三小,西面是铁二中。母校的全名是:济南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和济南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2004年移交地方后,分别改名为济南博文小学和济南博文中学。我们同学大部分都住在宿舍里,上学很方便。堤口铁路宿舍的孩子们最大的福利是从小学到中学不出宿舍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1964年秋季上的铁三小,应该是1970年夏季毕业。因为由秋季开学改为春季开学,就多上了半年小学。又赶上小学改为五年制,1971年铁三小五年级和六年级两届同时毕业,一起升入了铁二中。后期又从铁二小过来四个班,一共是15个班成为历届班级最多的。我随小学六年级七班和部分五年级的同学被编到了一年级十班,那时叫一连十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二中是1964年建校不久的新校( 原为铁一中堤口分校),教学设施和师资不足。我们上一级的同学刚入校时只能自带马扎上学,垫在膝盖上写字,被叫做“抗大连”。我们这一级十多个班,一下子涌入铁二中,学校是难以承受的。铁路局决定将铁三小的西教学楼连同一部分教师,随我们一起划归铁二中。缓解了教学设施和师资不足的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缓解了大困难,但小困难还要学校自己解决。每个班同学将近60人。只能安排两张桌子横联起来,形成了四人同桌。减少了过道,进出比较拥挤。二年级又进行了分流,从每班抽调学生成立了11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时大学一度停办,没有了大学毕业生,学校师资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为解决师资不足,学校从本校1970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拔葛建中、张建国、郭延华、王庆芝、李建军、陈建华六名优秀学生留校当老师。我们十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就是留校任教的李建军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同桌的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培训青年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潘振轩老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学业扎实,知识渊博,每天晩上带领青年教师备课,悉心给他们辅导。铁二中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他们在济南市教育界都是很知名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数学老师段其灿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后来曾在山东电视台做过讲座。政治老师戴金泉是华东师大毕业的,他讲课很吸引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讲课不带讲义却讲的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戴手表却把握时间相当精准,每次都是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刚好结束讲课。还有一个奇才朱学政老师是北师大地理系毕业的,他能够双手同时板书,一手写字,一手画图。朱老师还喜欢摄影,他为铁二中的老师学生照相、洗片,自己破费不少,却乐此不疲。学校老师中还有徐美庵(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毛令肖、张家训、徐师娄、王敬一、米乔、武静秋等,学术造诣很高,有的还有专著出版,可谓人才荟萃名师济济。刘家伦副校长是铁二中建校元老,更是教学的多面手,教研水平令人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朱学政老师和夫人冯国芬老师都毕业于北师大——马玉兰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以前毕业的老中专生水平也不可小觑。教我们十班语文课的李广海老师,是随我们从铁三小一起调入铁二中的,担任九班的班主任。虽然是中专师范学历,但是讲课水平高,字也非常好。至今记得李广海老师讲的课,“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字不改,仅改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全反,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印象十分深刻。我的语文写作基础就是在他那时打下的。我担任语文课代表,和李老师联系比较多。他经常在课堂上点评表扬我写的作文,并推荐我的作文入选学校编印的优秀作文选小册子,对我激励很大。在我们临近毕业时,他调回老家河南台前县教育局任职,后又担任了县委宣传部长。我和李老师有过几次书信来往。2003年我去京九线出差,有过去看望他的打算,因故没有成行留下了遗憾。后来听说孙文君同学在京九线工作时曾去看望过他。他病故时刘新华同学代表九班前去吊唁。还有一位中师毕业的沈美玉老师知名度很高。她教过我们十班数学、英语和音乐,还画一手好画。可谓是全能老师。她是上海人,一口温柔好听的上海普通话(那时能讲普通话的老师不多),衣着打扮时尚,气质高雅又年轻漂亮,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不过她也有过失误。有一道数学题她讲错了,导致她教的两个班考试全军覆没,这道题没有一个做对的。她内疚地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教师中还有一个大笔杆子李际田老师,笔名李天。他196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当年是济南日报的特邀通讯员。经常在大众日报和济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学校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选和校报都是他担任主编。他虽然没有给我教过课,可我经常拿着稿件请他指导修改,他都热情和蔼耐心辅导。他把我的作文入选全校的优秀作文选集,还排在了首篇的位置。二年级学校野营拉练时,他抽调我到营部宣传组编印《野营战报》,在他的直接指导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后来他被调到铁路局宣传部工作,退休前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济铁电视台台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教导处的刘锡铭老师,同学们印象比较深刻。他是部队转业干部,常年身着一身绿军装,瘦高个很挺拔,保持着军人的威武身姿。感觉他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场,学生们都很敬畏他。学校里就他能够镇住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曾主要负责抗大连的学生管理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255, 255);">  那时学校还有红卫兵组织,和文革初期学生自发成立的红卫兵组织不同,70年代的红卫兵组织是官方主办的,由学校安排一名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各班有红班委,学校设立红委会,由学生干部组成。刘新华同学担任红委会主席,他还是济南市红委会委员。红卫兵也不戴红袖标了,改为佩戴红色塑料胸牌。在校学生基本上全员参加,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属于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对于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来说,加入共青团组织更具有吸引力,是更高的先进性追求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初中二年级时,我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是我们班第三个入团的。入团介绍人是孟广东和杜文苓同学,团支部书记是九班的刘新华同学。初中时各班团员少,跨班级成立联合团支部,我们级部一至五班和六至十一班分别成立了两个团支部。到高中时各班团员增多才分班设立团支部,我担任了十班的团支部书记。学校团委书记是刘瑞亭老师。他后来担任了分局教育区主任、路局教委副主任。1974年,我们十班团支部被评为济南铁路分局和教育区先进团支部,我出席了分局团委先代会,会议名称是“青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会议在纬五路分局招待所隆重召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高中时男女不同桌。因为我是团支部书记,老师把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同学分给我同桌,同我结对子,要“一帮一,一对红”。所以我积累了不少和“坏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也沾了他们的“光”,一次回家大妹问我抽烟了吗?我说没有啊!大妹说闻我棉袄上有烟味儿。我明白了,是同桌抽烟身上有味儿,我沾了他的“光”。我先后和几位“坏同学”同桌都成了好朋友。以诚相待不歧视,是我对待他们的原则。针对他们讲哥们义气的特点,真心实意和他们交朋友,课下带他们一起玩。平时热情帮助他们,过年到他们家去给老人拜年。最后都被我“降”住了,不再成为班级的刺儿头,为老师分忧解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学校经常开展忆苦思甜教育,邀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和老工人作报告。同时还组织同学们开展走访活动。冯传杰同学采访了孟广东同学的父亲,老人家跟他谈了三个小时,使他深受教育和启发。他写的一篇作文《孟大爷话今昔》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老人家通过亲身的经历坚信跟党走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劳动大众当家作主人的今天”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至今仍然铭记在冯传杰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校的记忆并非全是美好的。我们年级大部分都在东教学楼上课。我们十班在一楼东头的教室。一天我们正在上课,突然从窗户外面飞进一块石头,砸破的玻璃碎片飞溅一地。女生张德俊被玻璃扎破了额头,差一点险些扎伤眼睛。女同学血流满面吓哭了。教室里一片骚乱,同学们受到了惊吓,心惊胆颤无法安心上课。这个楼的窗户都是双层的,既保温又隔音。文革中被砸的几乎没有完整的窗子。都不敢坐在靠窗户的位置。为了御寒钉了一些木板,影响采光又贴了些塑料布。原本好端端的窗户,变得满目疮痍。同学们提心吊胆,担心随时飞来的横祸。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怎能够安心学习呢?那位同学的伤口能够愈合,可心灵的伤痕是很难抚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校的坏事情。学校党支部书记苏玉森被一名往届毕业生殴打住院。打人者因在校时学校给他纪律处分进行报复行凶,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极大愤慨,老师们贴出了愤怒抗议的大标语和《严正声明》,强烈要求立即惩办打人凶手。一时造成了全校停课。九班的刘新华同学召集三班的杨慎同学、四班的胡桂海、房宝祥同学和我等几名班干部,代表同学们前往铁路医院看望慰问。打老师的现象这绝不是个例,我们的任课老师李茂洲也曾被九班的一个学生打过。他家住茂新街,我们几个同学到他家去看望。他从部队转业是南方人,记忆较深的是他说男同学、女同学的发音是“蓝同学、绿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处在青春期的我也有成长的迷茫困惑和烦恼苦闷。那时从“白卷英雄”张铁生,到反“师道尊严”的黄帅,成为大力宣传的榜样人物。极大影响冲击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我们的学习。学生不认真学习,</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color:rgb(255, 255, 255);">课堂上想走就走,上课不想来就不来,旷课迟到早退没人考勤,如同自由市场一般。个别同学</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试不答题,却在卷子反面写支持张铁生黄帅的内容。交白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老师不敢管也不愿管。老师教的没劲,学生学的稀松。大家都在混天度日,面对蹉跎岁月的状况,刚开始上三年级(高一)的我实在看不下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反潮流”的举动。单纯幼稚的我也不懂得什么政治形势,凭着朴素的情感认知,我仗义执言写了《致革命教师》的一封公开信,抄成大字报张贴了出来。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和视角,称赞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肯定老师们的劳动成果。同时理解老师们的难处,鼓励老师们大胆严格管理。在公开信的最后以“革命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的口号结束并署上了我的班级和姓名。一时间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天下午四年级三班李强等同学率先贴出了支持我的大标语,不少班级纷纷跟进。许多老师和同学私下里对我表示赞许和支持,认为我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声,说出了他们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校党支部宣传干事刘宁邦老师找我把公开信的底稿要去,学校党支部和革委会专门编发简报给予全文转发,并加了编者按,对公开信党支部、革委会表示最坚决地支持,并号召全校师生向我学习。一时间我成了学校里的热点人物。这件事发生在1974年春季开学不久,在当时是要承担一定政治风险的。我这个愣头小子不计后果出“风头”,幸亏有广大师生和学校领导的庇护,才使我没有为这一狂妄之举付出代价。我将学校的这份简报一直珍藏到现在,可算上学校历史文物了,它真实记录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学校生活。会让现在的学生看不懂这些荒唐事或成为笑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受到了严重冲击。荒废了学业却催生了文体活动的兴旺繁荣。出现了铁二中文体发展上的鼎盛时期。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口号的感召下,兴起了群众体育运动的高潮,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活动。体育最普及的是乒乓球,几乎人人都打。学校的乒乓球台,除了室内的以外,还在室外建了不少水泥的,有时趁不上课的机会,几张课桌拼成一张乒乓球台也能打。有的用五合板自制乒乓球拍。条件虽然简陋,但同学们的兴致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255, 255);">  田径运动代表着一个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整体综合实力。铁二中有体育专业队下来的何宝山、常振前等老师,体育理论和专业技能十分深厚。在他们的教练下,学校田径队经过严格训练,成绩十分突出,连续多年在济南市中学田径运动会比赛总分都在前三名以内。印象突出的每年学校运动会上短跑最快的是房宝祥同学,每次比赛都像旋风一样刮过。</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2年他获得济南市中学生运动会男子60米(乙级组16岁以下)第二名,平山东省60米少年记录,而由他创造的这一校记录也保持了20多年。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60, 46, 33); color:rgb(255, 255, 255);">长跑年年拿冠军的是穆青,他一路遥遥领先,把其他运动员甩下一大截,看他跑的是那样轻松。800米和1500米的学校纪录一直是他保持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子项目最耀眼的明星是张丽春,每年市中学生运动会的60米、100米和跳远比赛她都是数一数二的。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大上的是打篮球。学校篮球队,出了王伟一批明星队员,七零届和七一届的毕业生被部队挑走了不少。女子篮球队的主力还被选到省篮球队,走上了专业的道路。还有的被铁路大厂等大企业挑走。这都得益于有一位好教练傅振汉老师。在他的带领下铁二中篮球队名噪一时,招引各方纷纷前来挑选人才。进而更加激发了篮球的火热。另外学校还有男女排球队,也吸引让不少同学参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体育教师还有卢云生老师也很不简单。他训练的体操运动员水平很高。我们年级的苏敏,李建华被选拔参加山东省的体操比赛,具体项目记不清了,获得了第三名的好名次。记得在学校篮球场上进行体操表演比赛,自由体操还请了沈美玉老师钢琴伴奏。很像模像样,很有品位。一个中学能举办体操表演比赛,着实不一般。</span></p> <p>  舞狮子队员——李强同学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令人自豪的是铁二中的舞狮表演。1972年夏天为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济南,省组委会特抽调铁二中20名田径男队员,排练狮子舞。由省杂技团提供道具,派专业老师组织训练彩排一个多月时间。西哈努克亲王到来时,在火车站迎宾门8只大狮子和4只小狮子表演,以民族传统艺术形式表达了济南人民的好客之情。铁二中的舞狮子成为一大出彩亮点。舞狮子作为学校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多次参加演出活动远近闻名。尤其是野营拉练到农村演出,受到了老乡们的热烈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  为欢迎西哈努克亲王我们学校的女生排练花篮舞方阵。</p> <p class="ql-block">以上两幅照片由宿爱华同学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文艺宣传队人才辈出。1971届的毕业生穆维、吴乃泉,王玉南、陆升平、赵瑞、林波、刘欣发等被铁路文化宫一锅端挑走,他们成为了文化宫的台柱子。后来穆维还担任了文化宫的主任和路局工会文体部部长。后几届还涌现了李大鹏、熊大华、王雅男等一批走上专业道路的艺术人才。</span></p> <p>学校宣传队合影——李强同学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较深的节目有藏族舞蹈《洗衣歌》,这是个女子群舞,演员有刘丽娜、高卫、徐玉芝、杨美丽、童玉凤、文婷、马贞云、姜树筠等,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舞蹈中唯一的男演员演解放军班长的魏英。他后来工作担任过建筑段的副段长。在样板戏流行的年代,几乎人人都能唱几段。可真正唱的好的不多。京剧演唱出类拔萃的是孙金凤,她主演老旦,是《红灯记》李奶奶的不二人选。许多年后还在广播电台听到她演唱的节目,她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是知名度很高的票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还组织了合唱队。由王瑞林老师辅导。让我担任了副队长。参加合唱使我们体会到了合唱的艺术魅力,提高了我们的音乐素养。可惜只演出了一两次就停止了活动。</span></p> <p>  1975年6月28日济铁二中文艺宣传队赴济军工程兵炼油厂慰问演出留念——葛建中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书法美术也很火热。最有名的是陈鲁麟陈丽春俩兄妹,他们的魏碑体书法成为同学们效仿的样板,一时间成为学校的流行体。那时学校没有打字机,用刻写蜡纸印刷材料,依靠他兄妹俩来书写。他们还是学校团委和红委会主办的黑板报《进军号》的主笔。他们毕业后,我和刘新华等同学接着办。这两块树立在西教学楼东门边的黑板虽然不大,却是学校的主要宣传阵地。我比较擅长写美术字,主要负责板报的大标题。西教学楼外墙上的大标语都是我写的。记得有一次学校开批判大会,全校师生带着板凳坐在教学楼前的操场上。快要开会时,校领导让宣传组在楼前墙壁上张贴大标语,以增强会议的氛围。我们几个同学迅速行动,一个在墙上刷浆糊,一个在后面贴纸,我提了一桶墨汁在后面写。一整张一开大的纸写一个大字。在全校师生众目睽睽之下,我秀了一把书法表演。老师还组织我们登着三轮车到堤口路上去刷大标语。后来到铁路配件厂学工,正赶上厂里更新标语牌子,我被借到厂部宣传组帮忙,厂区的大部分宣传标语都出自我的手笔。喜欢画画的同学也不少。我们十班的苗树青、林涛、刘玉友和我就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画画,但大多数没有坚持下去。只有杨庆义、林涛等发展成为专业人才。杨庆义起初在宣传队吹笛子,后改为学画画。这一改变开启了他终身的事业之门,后来成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还有兄弟俩比较引人注目。西教学楼三楼东头是学校的广播室,由余传平余传建二兄弟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哥俩大头大脑很聪明,对电器玩的很溜。除了室外的大喇叭,每间教室都有小喇叭。每天早晨上课前大喇叭都广播。播放音乐和广播体操口令。小喇叭不常用,记得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传达中央文件,用的是小喇叭,还要把窗户关上。我家离学校近,能听到大喇叭广播。每天早上我都是听着广播去上学。曾经社会上传说某中学有小哥俩是无线电爱好者,自己组装了两部电台。跑到四里山上测试,无线电信号惊动了有关部门,误以为是敌特活动呢。这事在同学们中传的沸沸扬扬,都猜测就是他们哥俩所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校的经历还是很丰富多彩的。学校组织我们走出校园学工学农学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曾经到济南列车段、铁路配件厂、铁路材料厂和建筑段等单位参加学工劳动。每年都到郊区农村支援麦收。学军日常是开展军训活动, 还曾经参加过两次野营拉练。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铁路配件厂翻砂车间学工时,见识了车辆闸瓦生产的全过程。从天车电磁吸盘吊取原料,放入冶炼炉熔化成铁水,再将铁水倒入模具,冷却成型后放入大滚筒转动磨擦清理。知道了闸瓦是怎样制造的。翻砂车间是配件厂条件最艰苦的。空气较差,热气熏人,滚筒噪音很大。我们也感受了工人师傅的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铁路材料总厂学工时,我们个头大的男生被分到了运输组干装卸工。一次我们跟卡车到泰安去拉砖,用专用的铁夹子一次能搬四块砖,不一会就装满了车厢。我们几个同学便坐在砖上,一路不顾颠簸,嘻嘻哈哈观赏着风景。那时的公路都是沙土的,回到厂里一个个都成了灰头土脸的模样。带领我们干活的是运输组长许延培师傅,后来他成为材料总厂的党委书记和物资工业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在材料厂食堂我帮班里同学们集体买饭票,分给同学后发现多了十张,我毫不犹豫将多给的饭票退给了售票员,受到了大家的好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学工中也有莽撞的时候。记得在建筑段跟师傅到平房上面更换坏瓦。有的同学不敢上房,我却觉得新鲜好奇,可有了上房揭瓦的机会了怎么能错过呢?迫不及待的就爬上了屋顶。上去走了两步就踩坏了两块好瓦,没帮了忙反添了乱。师傅告诉我不能踩瓦的中间,那里是悬空的。要踩两块瓦的两头重叠部分才能够承重。这都是亲身体验才得到的知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列车段整备车间清扫擦洗列车卫生中,我不小心手指被玻璃划破一个很大的口子,留下了明显的疤痕。毕业前又参加了春运跑车。干过列车员和餐车前台服务员。去过哈尔滨、上海、郑州等地。可谓走南闯北,增长了见识。通过学工俨然成了一个小铁路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组织我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到济南钢厂捡拾废铁。是乘坐市郊火车去的,到374乘降所下车。还到纬十二马路铁路立交桥建设工地运土。忽然下起了大雨,没地方避雨个个成了落汤鸡。只好解散回家,我们冒雨走在堤口路上,那真是个酣畅淋漓。柏油路被冲刷得很干净,雨水落地激起了水雾。我们踏着雨水大步前行,雨水打在脸上睁不开眼,只好用手掌放在额头挡雨。大家嘻嘻哈哈,有说有笑。 有的说带块肥皂来就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的麦收季节,我们都到西郊匡山和黄岗大队支农劳动。从中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感受。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在野营拉练中,我们每到一个宿营的村庄都要帮老乡们干些农活。所以对农村我们也不十分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60, 46, 33);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255, 255);">  我们那时有驻校军宣队,军训搞的热火朝天。每天早晨出早操都要进行队列训练。操场上遍布整齐行走的队列,嘹亮的口令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由高年级同学组成的基干民兵队列,更是雄赳赳气昂昂,威武雄壮。当年天桥区在北坦的十五中搞军训汇演,铁二中最亮眼夺目。野营拉练学军的情况已经有专门的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点击“网页链接”可延伸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时级部曾组织我们到腊山拉练野炊。沿堤口路向西过张庄路到西郊飞机场。从拖机路向南走穿过经十路就看见腊山了。同学们自带了炊具和餐料,来到山上找几块石头支起锅灶,捡来树枝烧火,山野炊烟袅袅,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夜色降临我们返程,一路高歌阵阵口号。</span></p> <p class="ql-block">学军留念照片由葛建中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中断了几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又开始了,七四届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艰难的决择。学校召开了全校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开始报名的只有张勇、王坚和韩继国三名同学。后来总共有18名同学报名,其中有七名女生。学校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张勇同学代表发言。济南市集中为全市上山下乡的学生举行了欢送大会,会后他们乘坐百余辆卡车游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们在校的学生夹道为他们欢送。这预示着来年我们毕业也要和他们一样上山下乡了。不久推广实行了厂社挂钩插队的方式,学生跟随家长所在单位下乡,单位还派了带队干部驻点跟随管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帮助,生活条件比学校组织下乡有了较好的改善。以后大多数同学都是以这种方式下乡插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60, 46, 33);">1975年毕业留念。前排左起胡桂海、刘新华,后排左起房宝祥、王明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夏季我们毕业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又是20多年。1999年铁二中建校35周年时,我应邀参加了校庆联欢会。记的是晚上在操场上举办的。一个最有特色的节目是父女同台演出,七五届毕业生王玉飞和在校生的女儿一起演奏乐曲。父亲拉小提琴,女儿弹钢琴,两代人的演出获得热烈掌声。学校赠送给每位与会嘉宾一个印有学校教学楼和校训的陶瓷纪念盘。我把它摆放在了办公室里。很遗憾在我工作调动时遗失了,令我追悔莫及。但对母校的那份情愫始终珍藏在我的心里,是永远不曾被遗忘的。</span></p> <p class="ql-block">  2001在济南西车辆段,右后侧为铁二中建校35周年纪念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mdscaie?share_from=self&amp;share_to=copy_link&amp;user_id=1730289&amp;uuid=b568d263f0666a32ea2bc5fa9336ea2b&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730289&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5eac4b397792f09dbae558e6f561ee4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 20px;">《济南铁二中野营拉练纪实》</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wf0s7u?share_from=self&amp;share_to=copy_link&amp;user_id=1730289&amp;uuid=b568d263f0666a32ea2bc5fa9336ea2b&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730289&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5eac4b397792f09dbae558e6f561ee4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 20px;">《济南铁二中支援春运纪实》</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4.cn/24ip2xhy?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amp;first_share_uid=9495298&amp;from=singlemessage&amp;share_depth=1&amp;share_from=self&amp;share_user_mpuuid=2078d53ac4c0c1ff4f499b6abb81ef32&amp;user_id=9495298&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utm_source=singlemessage&amp;uuid=ff8557312c8c61fe71716b351428eac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0px;"><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 20px;">《母校感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点击“网页链接”可延伸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编写过程中,在小范围征求了部分师生的意见,核实补充相关史料,添加了宝贵影像资料,得到了大家的热情相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半个世纪的跨度又缺乏书面资料,难免有疏漏和谬误,希望校友们继续关心支持,指正提出宝贵意见,提供珍贵资料,我将不断补充完善内容。回忆是时断时续的,记录也是断断续续的。让我们来共同书写我们母校的集体记忆!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a href="https://vhsagj.smartapps.cn/pages/lemma/lemma?lemmaTitle=%E6%B5%8E%E5%8D%97%E5%8D%9A%E6%96%87%E4%B8%AD%E5%AD%A6&amp;lemmaId=137167&amp;from=singlemessage&amp;hostname=baiduboxapp&amp;_swebfr=1"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济南博文中学</p> <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E%E5%8D%97%E5%B8%82%E5%8D%9A%E6%96%87%E5%B0%8F%E5%AD%A6/2244438?fr=kg_general&amp;bk_tashuoStyle=topLeft&amp;bk_share=shoubai&amp;bk_sharefr=lemma&amp;_refluxos=a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济南博文小学</p><p> 母校新貌——李强同学提供</p> <p> 苗树青同学在西宁演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