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名作赏析⑥

Gun&Rose

<p>  提高摄影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看佳作,多分析佳作,细致深入地分析每一幅作品的拍摄意图、结构的组织和瞬间的把握,日积月累培养摄影眼。</p><p><br></p><p> 本篇摄影名作赏析专辑是我的学习笔记,图文资料来自于《听书学摄影》。</p><p>(排版:图上文下)</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平凡生活</p><p><br></p><p>久保田博二 &nbsp;&nbsp;拍摄</p><p>平凡生活的画面中往往蕴藏着历史价值,久保田博二1981年在青岛栈桥拍摄的这幅照片就表现了晨练和晨读的人们,通过岸边的松树让前景具有了稳定的暗部和框架结构,前景打太极拳的人在这个瞬间具有动感强烈的姿态,同时也避免了前景地面过空。岸边行走的人与读报的人形成了动静的对比,每一个框架中都不缺少兴趣点。一幅看似普通的画面却在良好的结构中记录了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双斜面交汇</p><p><br></p><p>阿莱克斯·韦伯 &nbsp;&nbsp;拍摄</p><p>而更出色的立体感表现则是今天这一幅,阿莱克斯·韦伯2005年拍摄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画面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对面两侧墙壁的交汇处,这条垂直线向左偏离画面中心,让两个斜面的面积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避免了面积相等的呆板或者差异悬殊造成的不平衡,场地中间最醒目的艺术品强化了这条垂直线,上方各保留一个小面积窗口制造了变化,避免了平板一块,而右下角的区域还可以看到楼下的部分,增加了空间的变化。博物馆里人数众多,什么时候按下快门呢?四处框架中三处都有人物出现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画作与人物</p><p><br></p><p>詹·奥斯伯恩 &nbsp;&nbsp;拍摄</p><p>如果单独拍摄一幅绘画作品会让照片缺少趣味,画作再成功也是画家的功劳,无法体现摄影师的价值,那么此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拍摄思路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关联,例如摄影师詹·奥斯伯恩在土库曼斯坦拍摄的这一幅照片,一家马术俱乐部大厅中悬挂着巨幅的骏马画作,摄影师让其占据构图中的大部分面积,而在边角框入了一个正在用手机拍照的人物,这个人双手向前的姿态与画作中站立白马的前蹄非常相似,从而建立了关联,产生了相似性,也带来了押韵的效果。画面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右下角打开的门?这个元素是留下好还是排除在外好?差别在哪里?大家分析一下。</p> <p>昨天的对比当中,右下角的门看似是一处干扰点,但其实门原本的矩形结构与骏马画作边框一致,形状上具有关联,而且门的上方有墙壁拐角形成的垂直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场景的立体感,避免了完全平面化造成的呆板,所以保留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观众</p><p><br></p><p>克里斯·斯蒂尔·珀金斯 &nbsp;&nbsp;拍摄</p><p>珀金斯拍摄阿富汗的角度与众不同,很多时候没有战乱和苦难,反而是一种希望。例如这幅作品就表现了打排球的人物和观众,由于拍摄的出发点并非运动本身而是生活,所以前景的观众非常重要。这里的人物三高一低,而正是较低处给远方悬空的排球和最有动感的人物留下了空间。右侧两棵醒目的树干和前景最突出的人物一起形成了重要的结构,让画面左右之间具有更和谐的面积比。</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缅甸大金石</p><p><br></p><p>缅甸的大金石是知名景点,如何拍摄呢?下面有三个思路,第一幅照片结构良好,作为主体的金石偏离中心,处于黄金分割的位置上,地平线也没有居中,天空比例更大。表现出了金石随时可能滑落的效果,而下方道路上的游客也带来了更强的危险感。第二幅只截取了金石和基座,保留了小面积密集的游客,摄影师故意旋转相机角度让基座呈现为更加陡峭的斜面,增加滑落的危险感。变俯拍为仰拍,没有保留远山的部分,画面更加简洁。第三幅并没有刻意强化倾斜,而是突破了金石的轮廓,将上方的佛塔排除在外,而佛教的信息则通过旁边的僧人进行体现,人物同时也是比例尺。金石具有更好的明暗变化,立体感更强。拍摄角度接近水平,强化了金石与下方接触面积之小,从这个侧面突出危险感。大家更喜欢哪种拍摄思路?其中一幅为名家作品,又是哪一幅呢?</p> <p>昨天的三幅作品中第一幅是典型的旅行摄影风格,将主体与环境结合,展现的清晰到位,加上漂亮的晚霞,提升了美感,这样的照片往往受到大众媒体尤其是旅游类杂志的欢迎。第二幅照片减少了环境信息的交代,简化后更加突出了金石,同时运用了技巧增加危险感,但人物出现了倾倒,让画面效果不够自然。第三幅是名家作品,来自于久保田博二,1978年拍摄,最大特点是没有框入上方的佛塔,进一步减弱了对信息的交代,这样就减少了人工的痕迹,一方面简化了画面的几何结构,另外更强化了金石自然界奇迹的属性,与旁边的僧人并置后就更好的突出了有关信仰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内涵。三种手法可以归纳为:作品一偏重场景的面貌展示,作品二注重技巧和特效,作品三通过提炼传递出更多精神内涵。</p> <p>史蒂夫·麦凯瑞 &nbsp;&nbsp;拍摄</p><p>而今天这一幅来自于史蒂夫·麦凯瑞,1994年拍摄,在久保田博二的基础上运用了更多光影效果,金石更加金光灿灿,明暗变化更多,质感更粗糙,右侧三个站立和一个蹲下的僧人更有节奏和变化,人物在金石上的影子增加了戏剧化效果。当然,相比前作,也失去了一些质朴的感觉。</p><p>从今天的分析能够看出,追求环境信息传递的完整到位与艺术的提炼升华往往是两条不同的思路,另外技巧的运用要适度。</p> <p>托比亚斯·格伯 &nbsp;&nbsp;拍摄</p><p>海滩是一个并不好拍摄的场景,画面很容易空洞,而这一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改变机位,向后退向高处走,让海滩呈现为醒目的曲线,并在前景加入被局域光照射的沙茅草,形成了近中远更丰富的层次变化,同时也具有了冷暖对比,柔软与坚硬的对比,自然和人工的对比。</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自然与人工</p><p><br></p><p>安尼克·帕特森 &nbsp;&nbsp;拍摄</p><p>用慢速快门拍摄夜晚的车流很常见,但将车辆形成的光轨至于一个良好的结构当中则会有效提升画面效果。摄影师安尼克·帕特森在德州奥斯汀拍摄的这幅作品让顶部为曲线的大桥成为兴趣中心,但同时在前景加入了悬崖边的怪松,它向两个方向伸出的枝干不仅填补了天空的区域,而且增强了纵深感。上方自然之力形成的曲线与下方人工设计的曲线之间产生了对比,而且二者紧密的衔接,同时河流向左侧远方的延伸又跟车辆轨迹的延伸之间形成了第二重对比。</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交叉的线条</p><p><br></p><p>迈克尔·肯纳 &nbsp;&nbsp;拍摄</p><p>线条往往是支撑起画面结构的重要元素,迈克尔·肯纳在日本拍摄的这幅作品就将庭院里的古树提炼为一根根线条,当然为了制造活力他特意选择了一棵倾斜的大树作为主导,它与后方的树木形成了V字型,而左侧远方同样有两棵树形成V字型,这样在近和远之间就形成了呼应。如果画面里全部是树干也会导致单调,而在主导结构的右侧框入一盏灯一小段道路就制造了变化,可以与下方这幅没有路灯的版本进行对比。另外第三幅没有左侧开放式树干的版本与原作相比哪个更好呢?二者的差别又在哪里呢?</p> <p>昨天的作品当中第一幅原作画面右侧边角部分框入的灯和道路带来了重要的变化,避免了全部是树干导致的单调,当然这两个元素也具有信息传递作用,交代了场景并非是一处自然的森林,而是庭院当中的景象,如果去掉这里画面明显就少了变化。第三幅与原作相比少了左侧画框边缘开放式的树干,也少了靠近观看的现场感。</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反射折射</p><p><br></p><p>汉娜·里斯·莫拉莱斯 &nbsp;&nbsp;拍摄</p><p>通过玻璃的反射与折射让不同方向的场景融合在一起,产生近似多重曝光的效果是一种常用拍摄手法。这幅作品中就将儿童,蝴蝶,花卉和城市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个花店的橱窗,蝴蝶的装饰吸引了摄影师,但要在这种场景融合的状态下突出一个元素并不容易,如果蝴蝶与反射的室外元素完全重叠,将无法清晰展现。此时借助室内一块暗部区域来突出右侧的蝴蝶是最理想的选择,另外一只蝴蝶被左侧黄色墙壁衬托也非常醒目。而黄色块阻挡了空间融合,制造了变化。第三个重要元素就是下方孩子的剪影,人物戴着帽子具有醒目的侧面面孔轮廓。三处核心形成了一个隐形的视觉三角形。花朵与城市则若隐若现,这样大面积空间交错后形成的“虚”与小比例的“实”相结合,既制造了意境,又让观众视线能够找到驻留点。</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屋顶</p><p><br></p><p>迈克尔·肯纳 &nbsp;&nbsp;拍摄</p><p>通过屋顶形成重复的几何结构,往往能够带来良好的秩序。例如迈克尔·肯纳在北京拍摄的这幅作品,就通过高视点俯拍让屋顶和院落形成了颇有设计感的画面,首先让屋脊成为斜线带来了动感,这样三处院落形成了一大两小的三个菱形结构,大的院落被遮阳棚覆盖,成为视觉焦点,小的院落成为稳定暗部的来源,有了暗部也要有高光部分才能带来更好的黑白灰层次,左上方两处明亮的三角形就是高光区域,它们从大面积灰瓦中突显出来。下画框处的三角形与屋顶既相似又有差异,制造了变化,避免了单调。</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放弃面孔</p><p><br></p><p>贾斯汀·瓜里格里亚 &nbsp;&nbsp;拍摄</p><p>拍摄街头打牌休闲的人物是表现普通生活的很好切入点,摄影师贾斯汀·瓜里格里亚就在武汉拍摄了这一幅照片,与众不同的是画面里没有一个人物的面孔,全部是桌面和手部动作。虽然这样组织画面牺牲了一些对人物特征的表现,但是也会更好的把观众注意力引导到桌面的物品和人物动作上。可以看到虽然没有面孔,但四个人的手全部被框入,显得生动鲜活,也有一些拥挤的感觉。物品中从牌,钢镚到门钥匙都帮助了故事的讲述。由于四个人都是深色的衣服,就形成了周边暗中间亮的明暗关系。右侧人物出牌的手被定格在空中,形成了悬而未决的瞬间。</p> <p>劳尔·图松 &nbsp;&nbsp;拍摄</p><p>剪影可以把人物提炼成符号并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劳尔·图松在墨西哥拍摄的这幅作品,就采用了一个低视点向上仰拍的方式,把古朴的教堂表现的更加高大,而借助明亮的背景,从阴影中经过的路人都成为了剪影,人物的轮廓鲜明,通过摄影的语言被提炼为符号,代表了一个个信徒。下画框边缘的暗部与人物剪影相连,带来了更加稳定的视觉效果。</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明暗反差</p><p><br></p><p>J·乔治 &nbsp;&nbsp;拍摄</p><p>明与暗的反差是摄影中非常关键的方面,是突出视觉元素的重要手段。例如摄影师J·乔治拍摄的这幅作品,天空和地面具有较强的明暗反差,制造了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在地面的部分,除了中间的一片水塘,其他区域几乎都淹没在黑暗当中,严重缺乏细节。水塘反射了天空的亮度和色彩,还被置于画面的中央。雨季里形成的这片水塘是草原上动物们赖以生存的绿洲,此时一头犀牛准备来喝水,它走到了水塘的范围中,在这个小片区域又形成了一层明暗反差的关系。虽然犀牛在画面中比例很小,但强烈的反差依然将其醒目的突显出来。</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缺口</p><p><br></p><p>阿巴斯 &nbsp;&nbsp;拍摄</p><p>在画面中突出主体很重要,但如何突出呢?摄影师阿巴斯在菲律宾拍摄的这一幅照片给出了很好的范例,夕阳洒在海湾中,远近的船只都成为了剪影,前景船只还非常密集,在水中行走的男子是画面的核心,是动感的来源,摄影师等到他与海面的高光区域重叠,产生了出色的剪影效果时按下了快门,并且他位于两条船只中间的缝隙,这个缺口的位置同样重要。这里原本就是观众视线向远方移动的通道,因此进一步强化了人物。</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缺口2</p><p><br></p><p>艾略特·厄韦特 &nbsp;&nbsp;拍摄</p><p>上次我们说到在缺口中安排主体,是将其突出的很好方式。艾略特·厄韦特在巴黎拍摄的这幅作品运用了两种突出核心人物的方法,第一是等到主体人物,就是画面中间的男士走到远方建筑物的缺口处来定格画面,第二就是通过近大远小的位置关系,使得主体比例最大,从而得到突出。环境中的建筑高低错落,变化丰富。而其他小比例的人物也具有不错的背景。例如左侧三个人物都在一个建筑物形成的背景衬托下,仿佛在框架当中。而右侧明亮的建筑衬托了两个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倾斜的地平线暗示了繁忙的都市生活。</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强化图形效果</p><p><br></p><p>哈利·格鲁亚特 &nbsp; 拍摄</p><p>摄影当中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就是图形效果,它指的是什么呢?摄影师哈利·格鲁亚特在法国尼斯的海滩拍摄的这幅照片就是很好的范例,画面中并没有展现海滩的曲线和人群,拍摄目的并不是交代场景的面貌,不是为了辨认,而是用白色遮阳棚的顶部几何图形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充满了海平面以下的区域,尖锐的顶部之间有疏密变化,与海平面完美契合,没有突破,这些图形把现实场景进行了简化,带来了美感,好像跳动的音符。其中一处分割出来的海面上框入了一条小比例的船,形成了比例尺和变化。</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色彩的作用</p><p><br></p><p>约迪·科布 &nbsp;&nbsp;拍摄</p><p>不同色彩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果让一种色彩成为画面的主导,则会更加突出。例如摄影师约迪·科布1990年在香港拍摄的这幅作品,无论豪华汽车还是这位女士的裘皮大衣都是粉色,并通过紧凑的构图使其充满画面。粉色不仅代表了女性,更暗示了富裕的家境,因为其比较接近红色,也有活泼热烈的一面。当然画面更多表现了富有的物质生活,粉色不仅对主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很好的引起观众的注目,在关注全球不同地区女性生存状况的摄影专题中,这样的照片就会成为一个极端,而与贫困地区的女性并置就会形成强烈的对比。</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色彩对比</p><p><br></p><p>麦克·山下 &nbsp; 拍摄</p><p>通过色彩的对比强化主体也是常用的方法,例如麦克·山下拍摄的这幅采茶劳动的场景,画面中绝大部分面积都被绿色填充,而两名劳动者成为色彩的跳跃点。尤其靠近机位的这个人物,红色的服装使她更为突出,两人之间具有着相似的动作,有着近大远小的对比,强化了纵深感。中间的树干成为垂直线条,左右两个区域产生了和谐的比例。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没有天空和增加天空面积的两幅,三者之间哪一个是更好的选择?它们之间的差别又在哪里?</p> <p>昨天的三幅对比中,第二幅没有框入天空的版本虽然显得茶山会向画框以外延伸,但是缺少了山顶的曲线,也缺少了树木形成的节奏感,对于环境的交代上会有损失。而第三幅增加了天空的比例对于故事的讲述并没有帮助,构图相对不够紧凑,天空本身也缺乏戏剧性的变化。在第一幅当中,天空虽然保留,但只是窄窄的一条,既能更好的交代环境,也能增加上画框边缘的结构,是更好的选择。</p> <p><br></p><p>编辑整理:Gun&amp;Rose</p><p>背景音乐🎵:愿你快乐</p><p><br></p> <p>未完待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