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建构组的老师们,为了更好地观察幼儿建构游戏、为其提供支持,聚焦“图式”一词,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开研讨活动。 <p><b>一、图式”是什么?</b></p> 《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一书中提出了“图式”。“图式” 一词通常用来描述重复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在婴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显现出来,是婴幼儿探索和表达他们发展中的想法和思维的方式。 <p><b>二、为什么要借助“图式”分析建构区活动?</b></p> 婴幼儿不断尝试着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通过游戏、探索和重复的图式行为,现有的知识理解和经验融入新的情境中。婴幼儿基于已知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错误、做出决定和选择,这种来自亲身实践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br> 重要的事,我们要认识到,婴幼儿的游戏不是随机或随意地发生的,而是有方法、有系统、有逻辑地在与他人、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通过感知和运动收集信息。认识和理解图式,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支持和挑战儿童的思维、想法和发展中的概念。当教育工作者认识并认可图式化的游戏模式时,他们就可以与婴儿的思维同步,真正的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为婴幼儿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明确想法(概念),进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br> <p><b>三、看到哪些图式,提供哪些材料,幼儿的发展如何?</b></p> <p><b>小班组老师分享:</b></p> 包恒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我看到了搬运、围合、链接、排列的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我在建构区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例如:小汽车、鹅软石、贝壳等;在益智区提供了软管、磁铁小火车等来支持链接和排列图式;在生活区提供了小推车、购物篮等支持搬运图式;在阅读区提供帐篷、丝巾、屏风等来支持围合图式。<br>3.幼儿的发展:<br>孩子在语言领域的发展有:愿意在熟悉的人年前说话,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有: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有:能感知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 陈杨萍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建构活动中我发现了搬运、连接、围合、方位等的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根据小班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小班幼儿的建构书籍、草坪、小动物、小汽车、大小不一KT板、纸筒等材料支持孩子的图式发展。<br>3.幼儿的发展:<br>建构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意愿进行构思、构造来表现一定的事 物的形态,如建楼房、架桥、铺路、西瓜农场等,通过建构和构造各种建筑物或物体来反映他们对周围生活的印象的,部分比例也体现了对称、协调和美观的要求,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创造美的能力,一个成功的作品,更需要幼儿有较强的目的性,并勇于克服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善于和同伴互相配合目的性、坚持性和与同伴祥和合作以及与他人分享的品德,有时孩子们建构前还会和同伴商量设计图纸。 毛玉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在孩子的建构中我发现了连接、围合、搬运、定位的图式发展。<br>2.提供的材料:<br>看到孩子的这些图式,在后期我们可以投放pv管、树枝、木片、绳子、小棍、袋子、篓子小推车、床单、窗帘等材料在建构区、益智区、户外等场地给幼儿探索。<br>3.幼儿的发展:<br>在此次建构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多方面发展,比如:两位小朋友的合作能力的发展;看到了数学中的ABAB规律、对称的探究;在建构活动中两位小朋友的商量中看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陈琛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这两个孩子的建构游戏中,出现了搬运、围合、连接、定位、覆盖和包裹的图式——他们先将四倍块围合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基本块搬运过来,填充在长方形里面(覆盖和包裹),又在周围摆放了一圈纸筒(连接)。<br>2.提供的材料:<br>在后续游戏中,我可以给孩子提供树枝、草皮、绳子、胶带、磁铁、吸管等进行连接实验,提供纱巾给幼儿进一步探索覆盖和包裹<br>3.幼儿的发展:<br>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按积木类型进行分类、排列并制造表征,认知得到了发展,两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发展了语言能力。<br> 眭婷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搬运、垒高、连接、围合、定位与排列<br>2.提供的材料:<br>1.提供建筑欣赏图片和结构图、搭建材料,创设情景,激发孩子们的搭建兴趣;<br>2.展示作品,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对孩子们的作品给予肯定。<br>3. 幼儿的发展:<br>通过观察我看到孩子有以下方面的发展:对结构材料有了各方面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能较好的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水平;增强了孩子们对形状、大小、空间的认知水平;在游戏中对周围生活中的建筑或者物体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高了孩子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孩子们在自主搭建中体会到搭建成功的喜悦。 袁昕琦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在孩子们建构时我发现了搬运,垒高,围合,连接这几个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在建构区投放例如纸砖,纸筒等辅助材料以及一些相关的欣赏图片,他们搭建时的精彩瞬间和绘本。<br>3.幼儿的发展:<br>通过案例我看到孩子在游戏中会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搭建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小技巧。如:孩子们在建构时愿意一起合作,商讨并有分享的习惯;在搭建时更有清晰的想法,不断地提升了创造性;对不同形状的积木有了更深的区分与选择。 陈曦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这次建构游戏中出现了搬运、连接、轨迹、排列等的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提供医院路线图,小汽车,纸筒,纸笔等材料,另外在益智区投放吸管拼插材料以及小车轨迹玩具,来支持孩子连接和轨迹的图式发展。<br>3.幼儿的发展:<br>孩子们在建构医院时,商量讨论马路的设计方案,需要搭建方便快捷的道路给需要的病人,快速到达医院治疗。孩子在搭建中体现出搬运、排列、连接的图式,能规划路线,使用长方体单位积木块,首尾相连,连成四通八达的道路,后拿起小车,模拟救护车出动轨迹。 陈彩秀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孩子的游戏中我看见了搬运、轨迹、围合和覆盖、定位与排列这几个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投放关于他们喜欢的城市的图片与图书,提炼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区域里投放拎袋,购物袋,方便孩子拿取搬运。益智区投放一些关于数学排序的图片和玩具。带孩子到户外玩小推车搬运积木。<br>3.幼儿的发展<br>孩子们在益智区学会了间隔排序,能根据提示按规律排序。户外游戏推小车,发展了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 朱琳老师:<br>1.看到的图式:<br>在孩子的建构中我发现了连接、轨迹、围合,搬运的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针对案例我可以给孩子以下方面的支持:分享时间,教师用投影照片的方式展示给孩子们,并请这两个孩子分享了自己搭建的建筑;教师在建构区提供纸盒、塑料筐、硬卡纸、纸筒等材料支持孩子的图式发展。<br>3.幼儿的发展:<br>数学区学会了比高矮,感知了10以内的序数,能够手口一直的点数。 <p><b>中班组老师分享:</b></p> 毛云花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建构区出现的图式有:搬运、围合、定向、连接;<br>2.需要什么支持?<br>教师的支持:环境支持——提供图片,通过还原图片信息,模仿搭建;材料支持——提供图书,辅助材料,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尝试丰富作品;教师支持——关注搭建的过程,倾听搭建的交流,关于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间,提供适时的支持。<br>3.幼儿的发展<br>幼儿能够还原图片信息,模仿搭建。学会仔细观察,尝试搭建丰富作品。在搭建的过程,能够倾听搭建的交流。 徐文英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幼儿在建构区搭建作品时会出现垒高、平铺、连接、覆盖、围合等图示。<br>2.需要什么支持?<br>教师根据观察到幼儿的发展来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孩子出现了覆盖图示,我们在建构区提供纸板、纱巾支持幼儿的发展。<br> 垒高是建构区最常见的图示,我们在建构区提供了高的纸筒、奶粉桶和梯子,能够满足孩子们的这些图示发展。<br>3.幼儿的发展<br>积木建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例如,发展数学能力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实践科学技能、运用读写能力、展示社会情感技能、呈现审美意识与情趣并应用地理知识等。 王昕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在我们班的建构区幼儿搭建的过程中,会出现围合、搬运、连接、轨迹、覆盖等图示的出现。<br>2.需要什么支持?<br>幼儿对立交桥、城堡比较感兴趣,于是提供的支持:材料支持--绿草坪、人偶、小车、纸、笔、自然物材料、纸筒等。环境支持--相应的照片,例如立交桥的照片、城堡的照片,还有幼儿自己设计的桥、城堡的画,幼儿的作品图等。幼儿逐渐根据材料的丰富,作品也越来越丰富。<br>3.幼儿的发展<br>在积木建构时,儿童的空间技能得到提升,他们能学习方位词(比如,“上方”、“下方”和“旁边”),并能投入到空间设计中,在这里,他们设计出他们想要搭建的建筑物形象(比如,为他们的楼房设计图纸)。通过体验与深层次的思考,儿童加深了对形状的理解。 徐春燕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幼儿在建构区搭建作品时会出现连接、覆盖、搬运、围合等图示。<br>2.需要什么支持?<br>教师根据观察到幼儿的发展来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孩子出现了连接图示,我会在作品欣赏墙面提供“高度公路”、“立交桥”等图片支持幼儿的发展。<br>搬运是建构区最常见的图示,我在建构区提供了2个竹篮,方便孩子在建构区搬运积木。<br> 根据孩子出现的围合、覆盖等图示,我在建构区提供了书籍《千奇百怪的房子》,各种奇特的建筑能够满足孩子们的这些图示发展。<br>3.幼儿的发展<br>积木建构还能提高儿童的量与数感能力,比如,分类、排序以及建构游戏时对话的使用。 徐垒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我们班小朋友最近喜欢搭建公园,从作品发现了图式中的搬运、围合和覆盖、连接、排列、方向和方位。 <br>2.需要什么支持?<br>从作品中发现,这些作品一般是孩子的已有经验中来的,作为教师,通过观察和谈话中了解孩子最近感兴趣的事情,及时投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同时根据孩子需求提供相关的材料(自然材料,辅助材料等)让孩子去直接感受,获得经验。<br>3.幼儿的发展<br> 在建构中,幼儿有了稳定性的发展,他们在不断探索如何保持积木的平衡来搭建更高的作品。 盛云霞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最近我们班建构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孩子们很感兴趣,建构了“海边的世界”这一主题作品,他们用小石子铺的沙滩,鹅软石做路,大石头做海岛,用布表现出的海浪,用积木表现各种生物,非常生动,呈现出很多图示,如:围合的螃蟹城堡,连接的路,架空的桥,<br>包裹、排列、平铺等。<br>2.需要什么支持?<br>还可以提供以下的支持:<br>材料支持——多提供些大长方形、大圆柱形的单元积木;<br>经验支持——帮幼儿回忆去海边的场景,多提供照片供幼儿欣赏;<br>行动支持——及时分享和设计桌的创设;<br>情感支持——挫折时的鼓励。<br> 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最好的学习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而不是“指挥家”。只有教师正确定位角色,学会敏锐观察,站在孩子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给孩子玩他们想玩的,做他们想做的,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br>3.幼儿的发展<br>孩子会去欣赏一些建筑或图片,运用到自己作品中。在搭建过程中,也促进了他们社会情感技能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谢静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我看到孩子们在建构过程中有搬运、围合与覆盖、连接与断开连接、排列这些图式。<br>2.需要什么支持?<br>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搭建花园、高楼、城堡、路、桥,更有孩子会搭建坦克、战斗机、发电站,也会根据节日来搭建,比如:龙船。孩子们从单个的造型慢慢的学会合作,到多个造型组合起来。教师应对于孩子的整体造型作品思考,还应该添加哪些材料使得孩子的作品更丰富,更具有情境性。也可适当的提供孩子感兴趣的建构类图书。<div>3.幼儿的发展<br>孩子们从单个的造型慢慢的学会合作,到多个造型组合起来。</div> 刘珏老师:<br>1.建构区发现哪些图示?<br>我在建构区发现的图示有围合、覆盖、垒高、旋转、包裹、搬运、连接。<br>2.需要什么支持?<br>为幼儿提供支持其特定图示发展的相应材料,例如,幼儿正在探索包裹,用小纸筒垒高,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我们就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还有哪些材料可以进行包裹,然后一同去收集材料,投放,游戏。聚焦每个孩子明显表现出的主导图示,即使没有明确表现,也能够识别他们的学习倾向和兴趣,为每位孩子提供需要,让幼儿在图示游戏中努力进行下去。<br>3.幼儿的发展<br>在搭建中,幼儿会自行商量解决一些问题,根据自己需要带所需物品。能够利用一些低结构的物品进行游戏。 <p><b>大班组老师分享:</b></p> 汪勇老师:<div>1.看到的图式:<br>覆盖、容纳、链接、围合、动态来回<br>2.提供的材料:<br>清水积木、纸板、纸筒、地板、篓子、辅助材料等<br>3.幼儿的发展<br>孩子们有合作地完成一个作品,合作中又有各自的分工。我拿什么样的积木,你去建路,他去搭房子。丰富的材料诱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的建构技能和思维方式都有了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完全自由自主的搭建,能根据自己的设计想法估算出用的什么材料,材料所需的数量。孩子们得到了成就感和自信心。</div> <div>姜余娟老师:</div>1.看到的图式:<br>在建构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图式有:搬运、连接、排列、围合、架空、垒高、旋转、对称、覆盖—容纳等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基础类:大小、形状不同的积木块<br>辅助类:纸筒、树、交通标记、废旧纸盒、奶粉桶、饼干盒、地板、<br>自然材料类:石头、贝壳、树枝、木片、松果、棉花、树叶、螃蟹壳<br>建筑欣赏图:西门城楼、火箭、雷神山医院、神舟载人飞船、桥、地铁、动物园、小学外貌及教室欣赏图 飞机欣赏图等<br>图书类:《揭秘房屋》《建筑工地》《小小建筑师》《揭秘名建筑》<br>工具类:纸、笔、统计表、画板<br>3.幼儿的发展:<br>自主阅读与建筑有关的绘本,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能自主设计简单的设计图。与同伴合作,尝试用各种材料、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创意拼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体验与同伴交往游戏的快乐。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积木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准确选择适宜形状的材料完成自己构思的造型,在建构中孩子们充满想象,把木片、石头等自然材料想象成自己所需的材料。将自己的作品记录下来,统计所用材料的数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div>郦文英老师:</div>1.看到的图式:<br>孩子的图式有:连接、围合、架空、垒高、垂直、对称、覆盖—容纳等图式、围绕边线运动、穿越边线。<br>2.提供的材料:<br>基础类:单位积木;<br>辅助类:仿真树木材料、仿真小草坪、标记类材料、饼干桶若干、图片、纸箱;自然材料类:松果、鹅软石、小动物、纸板;<br>工具类:记录卡、笔、五星红旗等、统计表;<br>建筑物图书《建房子》、《小小建筑师》、《揭秘名建筑》。<br>3.幼儿的发展:<br>幼儿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幼儿园、小区、城市、城楼、城堡、天安门、万里长城等,用各种积木进行组合搭建,辅助材料进行装饰。完成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在表格中绘画下来,并统计积木块的数量和种类;或者在建构之前可以和朋友一起设计自己想要建构的作品,可以设计在前,建构在后;也可以建构在前,记录在后。 <div>王娟老师:</div>1.看到的图式:<br>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大班孩子的学习活动往往运用多种相互协调的图式。协调和联结都标志着学习上的重大进步。图式是一种内在的需求,给孩子一定的挑战——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把她的经验转化为一种知识。<br>2.提供的材料:<br>材料的投放上,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加入,升入大班后,材料上的支持我会跟随孩子的脚步,他们有提出,我就会尽力满足,例如他们建公园需要草坪,建停车场需要各种汽车等,更多的我会带他们欣赏图片,可以是照片,海报或者网上的一些图片,这样无论在色彩还是造型上,对孩子们的视觉冲击都是非常好,建构出的作品才会更加的有创意。<br>3.幼儿的发展:<br>孩子们进入大班后在建构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学会了安静做事,常言道:心灵手巧,手巧的人必定心灵,一个人只有静下来,才能有所思,有所为。小朋友在建构中学会冷静思考,小声讨论,耐心合作,这既是最大的收获。<br>其次,建构中,经常(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垒高、围合、对称等)过程中实现搭建的需求及愿望,体验自己与同伴共同建构的快乐感、成功感。它不仅丰富孩子们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能促进孩子们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孩子们个性和谐发展。 <div>高红晶老师:</div>1.看到的图式:<br>有搬运、轨迹、围合、覆盖、连接、定位与排列、动态垂直。<br>2.提供的材料:<br>在建构区除了基本的单位积木,还提供了辅助类材料如地板、纸板、薯片桶、纸筒、人偶、仿真草坪、水果模型、小树花朵模型;自然材料类有树叶、石头、松果、圆木片等;墙面上布置世界名筑欣赏图片及小学校园的图片、博物馆图片、火箭图片、幼儿园俯瞰图等;桌上摆放欣赏书籍如《揭秘房屋》《形形色色的桥梁》等建构绘本;工具类有软尺、记录表、垫板、画画纸、笔等。<br>3.幼儿的发展:<br>幼儿通过有意识地堆积、拼插、排列、组合建构材料,主动进行各种认知建构,获得感性经验和心理满足。材料的规则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支持了孩子的创造性,使幼儿的作品丰富多彩,幼儿还会主动寻找教室里一切可用来建构的材料,例如小椅子做柱子、磁力片做装饰物。<br>建构区的游戏还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种形状的积木不够了怎么办,他们能通过单位积木的探索与拼搭,感知空间关系,积累形状组合、长度倍数等数学方面的经验,学会遇到困难想办法、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事物。<br>建构区的幼儿通过自由讨论或者图片欣赏,再现或创想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幼儿建构表征的能力体现,促进了幼儿从感知向思维的过渡,在设计、拼搭与记录中,孩子互助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对建构作品的造型与装饰,也是幼儿大胆表现美与创造美的体现。<br> 沈亚娟老师:<div>1.看到的图式:<br>这是端午节孩子们搭龙舟的场景,在这个建构游戏和探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止是一种图式,在这个“图式群”中我们一起来聚焦了连接、围合这二种图式。<br>2.提供的材料:<br>根据观察可提供黏土、碎布、纸杯、长纸板等开放性材料,以及纱巾、测量用的卷尺、木工尺或码尺等辅助材料。<br>3.幼儿的发展:<br>能在观察和感受端午节的基础上,搭建体现事物典型特征的作品。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创造出一人坐、二人坐、多人坐的龙舟作品。会根据游戏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制作辅助材料,不断丰富搭建龙舟。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操作所处环境中的材料对数、量、形、比例、大小、对称、方位、空间和估算等概念的掌握。幼儿会用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搭建过程和成果(如讲述、绘画、统计等),可以先计划、设计再动手搭建,结束后画出作品图并统计所用材料种类和数量。在搭建活动中会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与分享,能共同讨论、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div> <p> 本学期的研讨活动,让建构组成员老师们有了多次互相学习、交流心得的机会,对支持小班、中班、大班各年龄阶段的建构活动进行了梳理,有了更多理论支撑和经验准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