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令已是夏至,乐见园绿意盎然,绣球盛放,美得安静而热烈。</p><p> 女主人在温柔的晨光中忙碌着,这是乐见园的第一个端午节,将和来自远方的朋友一起度过。</p><p> </p><p><br></p> <p> 晨起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洒扫庭院,插艾草,倒挂菖蒲于门眉,祈愿消除疾病驱赶晦气招来福运。乐见园祝您端午安康!</p> <p> 为孩子们准备香囊。</p><p> 囊内朱砂、雄黄包以丝布,药香四溢,五色丝线缝织,作各种不同形状,玲珑可爱,童趣盎然,虎头香囊最得我心。</p><p> 儿时的我觉得香囊是世上最好的装饰,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彩色塑料绳编织成的壳,里头裹一粒臭丸,也能让我在小伙伴面前臭美很久。</p> <p> 无粽子,不端午。</p><p> 端午节我们更愿意喊它粽子节。</p><p> 端午前夕,乐见园备好粽叶,洗净煮过;碱水泡糯米、淘糯米;然后和馅,甜的放赤豆圆豆或蜜枣,咸的可以有肉馅和蛋黄馅,各家各味,随人欢喜。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入乡随俗,跃跃欲试,包粽子绝对是技术活,瞅着明明很简单,到了我们这里就手忙脚乱,怎么也裹不紧粽叶,是因为我们的粽子里除了糯米还有欢声笑语么?哈哈哈</p><p> 记得儿时母亲和外婆的手特别灵巧,包出来的三角粽,棱角分明,玲珑精致,最是撩人味蕾,山里亲戚每年都送枕头粽,形状如枕头。多少年过去了,虽时时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可儿时包粽子的苯拙、吃粽子时的雀跃一如昨日。</p><p> “粽”有千种风情,最爱母亲那款。</p> <p> 关于“糖塔”由来,未见史书记载。相传,明嘉靖年间,戚家军抗倭于霞浦境内,中秋夜,当地百姓为官兵制做糖块。糖塔或是从当时的糖块演变而来。后经艺人代代传承和发展,造型不下百种,创意多来自生活,主要以塔、各种动物、民间传说为主,其中七层宝塔造型最为美观。糖塔也成为外祖父母、舅舅送给外孙外㽒的中秋节礼物,此习俗在霞浦境内流传达三四百年之久。</p><p> 时下,大家都更注重健康,闻“糖”色变,食物中也不喜添加各种色素,于是糖塔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有幸在乐见园的端午节(正常只有中秋节才可以看到)欣赏到这些精美的“糖塔”,儿时记忆如潮涌来,那时最惊艳我的是“牛郎织女”。目前霞浦境内制作“糖塔”的老艺人廖廖无几,真心不愿“做糖塔送糖塔”的习俗只是变成遥远记忆中的一个快乐符号。(制作糖塔的相片来自霞浦当地的一个公众号)</p> <p> 儿时过端午,尚可以有一个香包挂在脖子上,欢脱雀跃;可以对着“牛郎织女”(糖塔)看上三天三夜,馋到忍不住,用食指沾着糖末放嘴巴吮吸;娘亲包的三角粽粘糯可口,裹上白糖用筷子扎着和小伙伴走街串巷,一次三个方才可瘾。可后来,香包没有了,糖塔没有了,似乎也没有动手包过粽子。生活匆忙,节日的意义更多的成了假期的休息。</p><p> 远方的朋友带着孩子来看海,入住乐见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节,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因为一颗粽子孩子知道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稚嫩的心里此时或已悄悄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这也是他们此行的另一个收获吧?!</p> <p>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p> 乐见园位于小皓(三沙),距离三沙光影栈道五分钟车程,到东壁也不过十分钟,是观海听涛欣赏日出日落的绝佳选择。一层大厅二百平米,二楼三楼客房十间,适合承接各类文化活动及家庭朋友的聚会。</p><p> 乐见园等你来赴夏日之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