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班的故事(下)

叔航 池

<p>日月如梭,转眼2011年。丁班成员都届古稀之年。伤病困扰,行动不便渐成常态。</p><p>唐龙腿伤初愈回榕,1月26日十六人聚会避风塘,陈光桐执意做东。</p><p>席间,怀念不久前逝世的陈越大哥。相约分组看望黄老师,和熹霖的大哥李惠霖老师,以及病中的吴增宝、林德和同学。</p><p>都有老之将至的感慨。</p><p><br></p><p><br></p> <p>熹霖、唐龙和我参加清华百年校庆之后,与在京同学相聚。议论起今年是入学福一中一甲子(六十周年)的大年,拟组织一次《甲子聚会》,宜及早协调各地同学回归三牧坊事宜。部分同学行动已不大方便,对再次聚会有机不可失的紧迫感。</p> <p class="ql-block">2011年11月,纪念入学福州一中60周年(一甲子),相约集结福州,后称《花甲聚会》。专程从外地回归的同学12位,其中8位携夫人/君参加,远的来自加拿大,其余来自昆明、北京、广州、株洲、上海、南京和漳州。加上本地的15位,到会同学共27人。远在美国不能到会的王生泉,寄来500美元助兴。11月9日至12日,四天入住《森林公园假日宾馆》。秋朗月圆、林木葱葱、绿草如茵、湖光山色、环境清幽。难得这般,朝夕相处,清晨漫步,三三两两,笑语欢声。</p> <p>2011年11月11日11时11分这“十个一”时刻,在福州千年古榕树,拍个“经典集体照”。榕树是福州的象征,根深叶茂寓意母校成功的育才。原计划组织4场座谈,因有说不完的话题,实际上座谈6场18小时,有的回忆中学时期的二、三事;有的讲述六十年间的一段经历,饱含人生奋斗与曲折……话到深处,就是一中的教育与成才。</p> <p>很不幸,陈越同学己于年初因病逝世。</p><p>丁班悼词满怀对大哥的痛悼——</p><p>《他的音容笑貌永存我们丁班同学心中,</p><p>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人品一直是学弟学妹的榜样,</p><p>当我们还很幼稚时他是老大哥循循牽引,</p><p>他带领我们唱的水兵之歌至今口张曲到,</p><p>当我们沉浮江中乏力时他身后拼死托救,</p><p>他是我们丁班之星。</p><p>丁班的弟妹后来陆续长大,</p><p>都永志不忘水兵大哥的携手帮带,</p><p>今天网络上同时为大哥泣拜送行的,</p><p>起码有26位56年前的丁班同学,</p><p>谨献花圈为老哥壯行……》</p><p>而今,夫人冯翎女士从漳州赶来参加聚会,弥补大哥陈越的缺失那无尽的哀伤,藉以代向同学们致意。还带来了一麻袋闽南的柚子,与众分享。</p><p>陈越1934.5.9—2011.1.12(享年七十八)。</p> <p>林兆安患有帕金森病,行动不便,不宜独行,但他非常想念母校和同学,舍不得错过《花甲聚会》良机。为难之际,南京、株洲、上海、福州的同学,通过电子信箱,迅速在网上做出请株洲的严树钢绕行,一路接送兆安来福州的动议。为了成全兆安的心愿,树钢夫妇慨然应允,周详安排,出资预定各段休息的宾馆和卧铺票,从江西一路护送,直抵福州森林公园。路人只见一对七十来岁的白发夫妇,一前一后提着包,携手搀扶一个同样白发的蹒跚老者前行。如果路人知道这是六十年前一起投考福州一中的同学,也知道《花甲聚会》的原委,将会有怎样的感慨?</p><p>此次活动,全程安排有同学陪护兆安。回程郑诚武专程护送到杭州,一直交到亲人手中方罢。</p><p>同学们一路陪护兆安的“千里送安”故事,传为佳话。让人想起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p> <p>古道热肠,炉火纯青的严树钢。</p><p>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从事电力机车变流器的研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变流技术资深专家。</p><p>先后主持完成多种国产交直电力机车变流器的研制和批量生产,使机车变流器达到当时国外先进水平。设计的SS1型变流装置获部优产品奖,SS3G、SS4、SS7、SS8型变流装置获国家级新产品。近年来又在城轨牵引供电整流器国产化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主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武汉轻轨、天津滨海轻轨等供电整流器的设计。参加编制多种铁道行业标准、建设部行业标准、和《城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等国家标准。著作有人民铁道出版社电力机车系列丛书有关章节,编写铁道机车车辆科技手册有关章节,编写“中国电气工程大典”有关章节。在《机车电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全国性杂志上发表论文及文章10余篇。获得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铁道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p><p>退休后继续受聘为高级顾问,并获终身津贴的殊荣。</p> <p>从初中就一起走过来的伙伴。</p> <p>时已至此,见证了民国、镇反、三五反、抗美援朝、反右、大跃进、文革、改开……重大历史阶段。经历了童年、求学、工作、婚姻、退休等人生阶段。如今渐渐淡出社会,所议所论,亦足以概括人生。</p> <p>说说老班长郑诚武。</p><p>做人传统。侍奉老母直至九十七高龄仙逝,作为孝子自不待说。</p><p>2007年9月,郑应平九十二岁的老母亲病重,应平定居上海,其他亲人不巧也在外地。应平急中想到的是老班长。诚武赶到郑家,即刻叫急救车,送郑母到省立医院。医院发病危通知书,叫家属签字!诚武以郑应平的身份代签了字,然后与应平通电话。应平赶回,郑母终于脱险。出院后,诚武跑前跑后帮应平找保姆。诚武不是儿子,也是儿子,时年七十。</p><p>2011年秋,黄维申老师的爱人病逝,八十二岁高龄的黄老师疲惫不堪,手足无措,黄老师想到的也是诚武。诚武立即赶去,里外张罗……旁边的人都以为他是儿子,黄老师说“他是我的学生”,大家都很感动。黄老师后来说,“儿子没做到的他都做了”。</p><p>为什么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他?老班长历来熟悉同学的家事琐事,也爱管闲事,和林忠源、杨良雄等几位年长些的同学一起,数十年来,联络大家,坦诚相见,遇事出手相帮,有难安慰关怀,相逢组织聚会,形成本班惯例,以致同窗友情愈加醇熟隽永。有同学不幸逝世,遗孀十分悲痛,但凡有班级活动,都不忘邀请她们参加,让她们融入这个集体,感受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慰藉取代伤悲。</p><p>前面所说 “同学的感情随岁月流逝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愈加深化,是罕见的”,并非套话空话,还真“源远流长”。同学亲情如柴禾,燃起篝火还需频频添柴拨火人。老班长又如腊烛的灯芯。</p> <p>说说陈学琛。</p><p>妻子36岁下肢疾病卧床,之后因糖尿病并发脑梗多次住院,一直在家和医院间反复治疗、将养,最后三年完全瘫痪,不会说话,不能呑嚥,靠鼻饲维持生命,2007年去世。妻子卧床30年,学琛不离不弃侍奉30年。他说只有她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家。为抚养三个孩子,请两个保姆,一个专职看护妻子。一直呵护妻子到病故,那一年学琛70周岁。娘家人都被他海枯石烂般的厮守感动。</p><p>学琛思想活跃,理念趋前。上海交大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研单位,意气风发地投入工作。他善于把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教授级高工,六机部部级学科带头人,是一位集科研与管理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任国务院内燃机统筹办换热器统筹组组长,享受国务院对有突出贡献专家颁发的特殊津贴,这是学琛的另一个侧面。</p><p>学深情感丰富,为人传统,关爱家人,关心老同学,还特别想念家乡,最爱吃福州的锅边糊和牡蛎饼。我们在一起,他是大嗓门,爱激动。对妻子长期重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他说“这都是命!我无怨无悔。”什么是命?无法抗拒的又强势左右自己人生的客观条件,就是“命”。有人选择逃避,学琛选择担当。他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道德底线设置得很高尚。他做到既事业有成又品德高尚,这样一个福一中的学生。</p><p><br></p> <p>前妻病故后,在亲友鼓动撮合和子女支持下,2008年,找到新的生活伴侣。同学们衷心祝贺他开启幸福美满的新生活。</p> <p>林兆安同学的自述。</p><p>“……我是一名共产党员。1939年底出生于福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7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1962年毕业。先后在太原化工厂、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山西化工研究所、山西省化工厅和山西能源产业集团从事技术工作和领导工作。1982年任山西化工研究所副所长,次年任所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推行“全员聘用”和“前厂后所”等改革措施成效显著,1985年获得第一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底至1989年初国家公派到英国进修和短期工作两年多。1991年任山西省化工厅总工程师、党组成员。1993年任山西能源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99年底退休。 </p><p>……我启蒙时父亲便让我读孙中山先生的&lt;建国方略&gt;,自幼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和时局的习惯。”</p><p><br></p><p><br></p> <p>2009年3月25日,林兆安给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进言,写了45000字的信,对国家大事提出看法和建议。大视野,广胸襟,拳拳报国,其志可嘉,其心可鉴。</p><p><br></p> <p>陈光华的发言稿(摘要)</p><p>浙大毕业后,分配到江苏无线电研究所,地点在无锡。我分配在该所第三研究室,主要搞工艺研究。我研制了一个环氧树脂改性浸渍漆,获得成功,该绝缘漆交无锡造漆厂生产。出席首届全国无线电、雷达、电真空会议,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该绝缘漆在无线电研究所被称为“光华漆”。在福州开关厂,我主持“大电流抽屉式低压开关柜”的研制,这是出口产品,用于造船厂。当时我国没有抽屉式开关,而且电流高达4000安。一切从头做起,买固定开关进行改造,由于涉及的面很广,研究小组最多时达15人。由于电流太大,开关柜的体积有限,为降低温升,对母线采用了包复环氧树脂的方法。在省级鉴定时,有人说是伪技术等等,后来借来厂参观的机会,现场做了实验,才心服口服。</p><p>电力部到内蒙古一个电厂参观,电厂是引进法国的。有一个小部件,像支柱绝缘子,有一个灯,通电时灯亮,断电时灯灭,很直观,而我国没有。两部攻关时,作为两部攻关的联合项目。我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上海供电局为副组长。研制这部件得作许许多多的试验,在开关厂我无权指挥,所以我到三电器厂进行此项目,很快取得成功。</p><p>我国35KV及以上的设备均为户外,户外的条件很差:日晒、风吹、雨打、下雪等等。当时开关行业搞了一个户内的35KV的开关,我就想能否搞一个户内装置,真正搞起来,自然十分困难,科内抽不出人来帮你,后来从车间抽调一个人上来,此人十分聪明能干,制图能力很强,只要我跟他说一下,他就会积极地绘图,这个成套设备图纸多达1000多张。此事后来被机械部知道了,派了一位专家视察,看了后十分满意,提出要全国鉴定,由机械部和电力部两部联合主持鉴定会,全国所有省级的开关厂以及电科院等部门参加。鉴定前夕,高压开关的归口单位——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向工厂的书记说,该项目成果重大,可否作为我所与你厂的联合设计,书记说自然可以,此事由书记的亲信对我说,我说为何不早说,现在文件、图纸均签署完毕,如何是好?但我没说不同意,此事很快地传开了。主持会议的机械部电器局总工知道这件事,把西高所所长痛骂了一通,此事西高所所长认为是我告的状。</p><p>我当了厂长以后,机械厅厅长找我说,这五年计划中,我省机械系统从未获得国家优质奖,希望你厂能取得突破。为此,我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我很快就把工作部署好。我到泰国出差,亲信来电称,西高所率检查组来厂做质量检查,工厂已乱了套。我及时赶回,把局面扭转过来。质检的要害是搞机械寿命试验,从产品中任抽一台开关,作2000次合分操作,是要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更换任何零部件,包括螺丝、螺栓,只要有东西掉下来,或者分合出问题,就判你不合格,最后我们通过了。但是西高所没有评我厂是质量奖候选单位,此事,我上机械部告状,结果我厂得了国家经委授予的“国家优质奖”。</p> <p>陈光华是极有眼力和魄力的企业家,八十年代研制开发新产品时,就率先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产品开发起点高,大胆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大获成功,把企业引领到高峰。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譽。</p><p>光华办企业的成功,除了技术含量高外,还有赖于他个性的刚毅,性格的张扬,敢于排除种种阻力的抗争精神。这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很突出的。</p><p>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光华也领受过无端的打击和挫折。</p> <p>听听郑应平讲述的故事,引自自白的摘彔。</p><p>郑应平漂亮的“三级跳跃”,比较典型地展现一代人如何永不放弃、献身科学事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解决问题的实力。</p><p>他在北大学的是自动控制。毕业设计题目是当时该领域最前沿的《线性系统二次品质最优控制问题》 (简称LQ问题)。涉及较多复杂的数学推导,苦苦追索,逐一解决,论文于1964年发表在我国的“自动化学报”上。但一直未被重视。多年后该成果被国外同行评价为“现代控制理论最优美、最重要的结果”,比国外同行早了三、四年,这是后话。</p><p>1977年,“文革”后第一次自动控制学会上,才被也是重新工作的关肇直、宋健发现——这是“国际上领先认识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关、宋多次强调应当积极宣传这一事实,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取应有的地位。从此郑应平在国内自动控制行业开始引人注目,这是经久压缩后的第一弹跳。</p><p>第二跳在1980年6月,科学院系统六百多人在北京、成都、杭州三处同时考外语。离考试只有十天时间才通知应平应试。87道题他做对71道,名列全系统第一。第二跳为他铺垫了后来二十余次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有了下面在国际舞台的第三跳。</p><p>1981年2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郑应平参加美方正在研究的斯特克贝格(Stackelberg)对策论的课题工作。郑很快就深入其中,既掌握他们的思路又能独立思考,发挥己之所长,利用函数空间的概念,较快地找到一个可以计算的解答,令人刮目相看。结果很快被录用宣读、刊物发表、广为引用,郑应平署名第一作者。</p><p>应平的第三跳,跳上国际顶级舞台,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让他们认知我们的水平和实力。借用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评价:“他具备在美国竞争的一切条件”但郑应平回应是:“我总觉得做人要有诚信,必须完成自己承诺的任务,没有一次拖期不回。”</p><p> 郑应平先后发表论文250篇左右,参加过的许多高端项目,这里无法一一列举。1983-86年美国哈佛大学华人教授Y.C.Ho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郑应平等合作,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现实问题,开展“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策略及其在企业节能、节水中的应用”。 历经三年,结合燕山石化某分厂的实际问题取得了实效。该项目通过部级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作总结发表于1988年的Trans. IEEE, Automatic Control .Vol AC—33.No.4.p.p.227-237 (郑为中方署名首位)。意味深长的是:经济学家莫里斯等人则以类似思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94年的Nobel经济学奖。</p> <p>夸赞应平的三级跳跃,只是应平个人能力超强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则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世态。否则应平腾飞之前何需破壳?</p><p>应平为人低调,但从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他的无奈。</p> <p>1951年入学的初中甲班部分同学</p> <p>在上海上大学的同学:庄忆(同济),陈学琛、严树钢(交大)。</p> <p>兰球班队“经纬队”部分成员</p> <p>这四个初中、高中同班,大学清华同校的同学,有从1951到1963的十三年同学缘,此生难得!稀罕!</p> <p>池叔航自述</p><p>我不出众,口才也不咋地,班上有那么多耀眼的光彩,我是灯下黑。1993年回福州后,“性格决定命运”,协助班长干点事,注意弘扬正气,也要有所包容。喜欢摄影,留住一些照片。人渐老渐迟钝,忙用美篇把照片串起来,添上文字作为血肉,交大家纪念是也。</p><p>1963春,清华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专业毕业,获优良奖状一纸。哈尔滨汽轮机厂五年,白天潛身体验设计和工艺,夜晚进修相关理论,得益颇丰,是日后混迹行业重要基础。</p><p>1967年,好人好马建三线,迁四川绵竹汉旺小镇,历26年。从工厂小技术员,到兼职进入行业全国较高级别的科研团队,与敎授们平起平坐,且很得他们的认可,参与数亇项目的研发,并获成果奖,过程不容易,全赖学业基础扎实,和为人处事的踏实,未遇太险恶的人为遏制。1987年晋级敎授级高工,任副总工程师。过去的成果,够得上评为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p><p>回福州后,从事工程建设,既有志同道合者,开拓进取,快乐执业,也两遇险恶人际关系,但无重大伤害。说不上丰功伟绩,良心过得去而已。2012年退出江湖。</p><p><br></p><p><br></p> <p>有一年端午节,唐龙发现附近早市有卖糯米、粘小米、红枣、花生、绿豆以及粽叶子和马莲草。回家自己动手成功制作几十粒款式多样的粽子。有了节日馈赠亲友的小礼品。节前,满北京城奔跑了一大圈,登门拜访在京老同学,顺便送上粽子。棕子照片还通过E-mail传给四方同学贺节。异地诸友借此快乐地调侃一阵。大家不禁口水直流,夸赞不仅能包普通粽子,还能包“裹脚粽”。唐兄果然是上得课堂、下得厨房的多面手。传为美谈,有了《京城送粽》的典故。</p> <p>何谓上得课堂?</p><p>唐龙1963年秋毕业于清华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获优良毕业生奖,留校任敎至退休,敎授。任敎四十年,是弟子三千(指校内听课学生),授课上万(指校外听讲座或电大课程者),指导三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后)愈百名,发表文近百篇的清华教授。他的敎学质量,获清华大学1994,1995年敎学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其育人成果备受称道。他承受最大的挫折,当为文革期间下放江西鲤鱼洲农场,身体受血吸虫肆虐的伤害。而今,淡然自慰曰:“得益先人教诲,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可坦然安度晚年矣!”</p><p>尊老爱幼,友善亲和,突显于唐龙身上。 “三探邓母”是我班流传的另一则小典故。</p><p>唐龙和邓伯良都定居北京,都有高龄母亲在榕。2005年唐母仙逝后,唐龙每有回榕机会,尽量要去替伯良看望邓母,而且拍照录像向伯良“汇报”。近年前后三次返榕,都登门拜访邓家老妈妈,故称“三探邓母”。唐龙对其他同学的父兄也同样敬重,有机会返榕时,曾多次拜访过应平的老母、叔航的老父、熹霖的大哥等。</p><p>2010年回榕出差,特地买了刻有精美小虎图样的“长命百岁”银锁及银手镯等带回。去池家给虎年新添的小外孙(“小虎崽”)佩戴传统吉祥物。现场三代人无比开心,场面感人。</p><p>熹霖的大哥又是唐龙小学六年级班主任。每次返榕,也尽可能抽时间拜访,敬送鲜花,或请恩师到近处“老福州”饭馆便餐,问安,聊家常。尊老爱幼,习以为常。</p> <p>在京同学经常联系,如有同学进京,促成一聚。1983年4月,郑诚武到京,在紫竹院聚会。</p><p>左起:林忠平,唐龙,郑诚武,戎玲,郑应平。</p> <p>1997年4月,清华园工字厅前合影。左起郑应平,张维训,林兆安,戎玲,唐龙,林忠平,陈光桐。</p> <p>上左,戎玲,丁班才女。1962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北京天坛医院,内科主任医师。</p><p>上右,戎玲爱人战其民先生,2007年参加福州的丁班同学会时有感而发,说你们特别好客,豪放,热情,坦诚……相见恨晚……以后还要来。</p><p>中左,2019年8月10日,家人庆贺戎玲八十寿诞。</p><p>中右,在京同学贺寿。其中护卫戎玲两侧的是儿女战威、战倩。</p><p>下左,戎玲和陪护她的女儿战倩。</p><p>下右,张华容夫妇路过北京,看望戎玲(2017.11.22)</p> <p>2012年正月,慰问超九十高龄的老妈妈。</p><p>上图看望庄忆的母亲。</p><p>下图邓伯良的母亲,用电脑看她在京儿子一家的照片。</p> <p>2012年3月14日,丁班部分同学祝贺黄老师八十三周岁诞辰。</p> <p>2012年3月22日,乌山桃花盛开。相约踏春,阳光助兴。大家兴高采烈,春晴眉飞色舞。</p><p>熹霖悄然回到福州,赶上赏花,给大家带来惊喜。</p> <p>明媚的阳光,灿烂的笑容,我班三剑客。</p><p>当年因体检误了高考。经福一中培训,奋发上进。后来张昭焕、张春晴、潘炎彬分别担任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敎师,传承了母校的敎学风格。都是非常出色的高级敎师,张昭焕还担任中学校长。是困境中殺出来的三剑客。</p> <p>中午,黄培凤(上右)在富丽华酒店,款待我们。</p> <p>2012年10月16日,严树钢夫妇与上海交大的同学,游览平潭厦门后回榕,带动并宴请丁班28人的集结。</p><p>是日气候宜人,先聚会于西湖开化寺。伴侣参加的,前排左起,2德和赵凤;4树钢杨蕖子;5黄维申;7应桐黄培凤;8陈越冯翎;9增宝阮瑞英;10忠源黄秀英;11春晴陈瑞英。</p><p>后排左起,8慕兰林祥乐;9常明陈一生。</p> <p>同学们在观赏黄持沂近期的书法作品。</p> <p>树钢邀请执友林世昌参加聚会。林世昌时任福一中校友会秘书长,会上介绍了母校的近况。</p> <p>上图左林祥乐、龚慕兰;右林德和、赵凤。</p><p>中图左张春晴夫妇和黄老师;右陈一生、施常明。</p><p>下图左冯翎、龚慕兰和赵凤;右众聚谈。</p> <p>1912年10月18日,陈学琛满怀期待招待来沪同学。应平赴会;庄忆参加上海同济校友活动,如约到会;熹霖因与医生有约在先,炳华因家事中断从杭州赴沪的旅行,遗憾不能到会。</p><p>学琛说:“今天庄忆老同学夫妇与我们相聚真是喜出望外,应平夫妇也应约到来,我们家像过节一样热闹。老同学見面有说不完的话好不高兴啊!……庄忆同学神采飞扬,事业发达,财源滚滚,气派非凡……11点出发步行到复业公园”……瞻仰孙中山故居。</p><p>感受得到学琛的热情洋溢吧!</p><p>学琛意犹未尽,来信还期待熹霖和我去他家团聚。我也真的想去上海看望他。可是五十五天后学琛就突发逝去,怎么叫人承受得起?</p> <p>淮海中路粤珍轩酒家,学琛说“我原本定一桌看来是坐不满了,改为午茶以点心为主,边吃边聊一直到下午三点……真是难忘的一天”。</p><p>左起陈学琛、郑应平、黄丽筠、莫晓敏、任宝瑞、庄忆。</p> <p>2012年10月25日,李熹霖夫妇到上海,与郑应平夫妇一起,受陈学琛夫妇邀请,在陈宅欢聚。</p><p>天有不测风云,这次聚会竟是陈学琛与丁班的诀别——两个月后,陈学琛因动脉瘤破裂于12月23日仙逝。</p> <p>2013牟2月12日(正月初三),庄忆、任宝瑞一家回榕,拜见老师并宴请同窗,25人集结合影。</p> <p>庄忆一家早早来到东方大酒店。</p><p>左起,女婿苗广华,女儿庄薇,庄忆夫妇。</p> <p>2013年春,李熹霖在深圳公务,期间看望过病中的林兆安,四月初顺道回福州。预先交代我——“安排一次聚会,像上次庄忆回榕那样,由我做东,以表我对在榕同学几十年的感谢之情……”</p><p>2013年4月8日,29人参加富黎华大酒楼的聚会。参加的有光华、光桐、政勇、持沂、培凤、学仪、作人、熹霖、秀英、阮瑞英、正斌、良雄、诚武,夫妇同来的有德和、炎彬、常明、月英、春晴、慕兰、叔航等七对。</p><p>春晴女儿特护父亲专程保驾;黄老师由熹霖专程上门接驾,神采奕奕,她说能来与你们相聚,就是幸福。</p><p><br></p><p><br></p><p><br></p> <p>2013年5月24日,叔航设宴欢迎张华容夫妇返榕,在东大路花开富贵28人聚会。</p><p>悉张天明已回连江,身体不如去年,相约部分同学去连江看望。</p><p>漳州冯翎请假来榕,珍惜与张华容、张天明见面的机会。</p> <p>张华容席间讲述了自己多样的经历。</p><p>1962年毕业于哈工大机床和自动化专业,历任北京机械学院敎师,西安理工大学敎授、机电敎研室主任、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带头人、高校机械测试技术学会理事、西安市人大代表。</p><p>精于机床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擅长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机械工程。主要科研项目有:机床轴承的动特性、主轴回转精度理论和测试、印刷电路板CAD/CAM系统、石油机械智能试验机、高速磁悬浮主轴等。</p><p>张华容兴趣广泛,知识面广,谨遵独立思考,思维严谨。也因此不受一些人喜欢。</p><p>其中1966年11月到1967年2月的“长征”经历,是丁班独有的。从成都到昆明,基本上是后来成昆铁路沿线,货真价实的徒步长征,写有一部《长征日记》,三万六千字的篇幅,值得一读。</p><p><br></p> <p>次日(5月25日),八位同学相约7:30到南公园汽车站,按计划9:00到了天明家。</p><p>天明几乎不能站立,更不能独立走动。他顾虑“不能好好招待”也已高龄的同学,过意不去,电话里违心婉言劝绝来访。</p><p>见到我们,难掩喜悦!</p><p>我们早去早退,善意谎称还要去丹阳佛降寺游览,顺路看望。既不致天明太累,又不让他有“没留午餐”的歉意。</p> <p>我们10:00就告别天明。回到南公园,潘炎彬请大家饱歺一顿,也是款待华容的心意。</p> <p>黄持沂连夜赶刻一枚印章,赠与天明。上书《福寿康宁》,侧面还刻上“天明同学 这是大家的心愿”。</p><p>他屡次以书、画、匾额、印章,代表我们表达对老师或某同学的敬意,总是踏实务实。</p><p>如此珍贵的印章,持沂是用包芦柑的小塑料袋,裹着送到天明之手。他不拘一格、不修边幅的脱俗性格,可见一斑。</p> <p>2013年7月,严树钢到永泰大洋亲戚农家休假,返株洲前约请同学相聚。27日在五一路钦榕酒家21人聚会。李作人一家欣然到会。</p><p>李作人向我预约:下一次树钢回来,聚会做东者,非他莫属!</p> <p>2013年8月10日,邓伯良母亲94岁诞辰,送去深深的祝福。</p><p>当伯良胞弟大声对老母亲说——</p><p>“阿良的同学从北京来看您啦!”</p><p>老母亲就像见到儿子一样高兴,老脸皱纹绽开了花。</p><p><br></p> <p>2013年8月,唐龙与孙月英、陈光桐、黄持沂和我,相继看望老同学陈光华、张天明和病中的林德和。</p><p>有的照片系护工代拍不成功,留下遗憾。</p> <p>2013年9月25日,19人在西湖墨池亭聚会,中午转移到建设公寓酒楼菊花厅。聚会由陈光华做东。</p><p>熹霖致辞,通报林兆安同学9月21日逝世的噩耗,全体起立为林兆安黙哀。这是一次话题十分沉重的聚会。</p><p>通报了——林德和情况;昨日看望92高龄的陈君实校长;天明赴纽约;徐钊因夫君身体欠佳,不大可能回来,她的孙辈学业出类拔萃。</p><p>叔航转告兆安女儿林若茵的话——愿逝者安息,生者康健!</p> <p>沉思的陈光华</p> <p>2013年12月17日,林忠平在康特酒家,宴请17人。席间黄持沂赠书画。</p><p>林忠平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始于中学时期邓碧玉老师指导的“生物兴趣小组”。1963年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其后在植物所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任基因工程中心主任。1995年调入北京大学,在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p><p>早期研究灵芝人工培养技术和药效。著有《灵芝》一书,推动了这一传统药物的应用。1986年起主要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学。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曾获二个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它一些奖项。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获省部级成果。1991年升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中国科学院曾获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北京大学还担任研究生课程《生命科学新思考》的主讲,两次获北大奖教金。发表学术论著近200篇,申请中国专利12项。编撰《走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一书。他还多次参加福建省政府组织的《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在福州和三明地区的一些院校、科研部门做过多场演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省科技厅组织了年轻的科研骨干到他主持的实验室学习和进修,也取得很好效果。目前一些研究工作直接为福建的生物技术产业化服务。</p><p>林忠平的经历并不平坦。他作风简朴,为人低调,心怀执着的追求,凭着顽强踏实的工作,排除困难,成果累累。但他不把荣誉、嘉奖放在眼里,像老黄牛,只顾埋头做事、带学生至今不停歇。像他这样的人,我们这一代也不多见。他研究基因,固有的“基因”保持得最完好。</p> <p>池叔航汇报,近日在香港拜访徐钊和史习毅先生。带回她对丁班同学的问候,和3000港币。</p><p>带回她对黄老师的问候,和1000港币的红包。</p> <p>到会部分同学特写,依次</p><p>徐正斌,杨良雄,黄培凤,</p><p>周迪秀,张春晴,孙月英,</p><p>潘炎彬,张昭焕,陈政勇,</p><p>李作人,黄持沂,</p><p>陈光华,陈光桐。</p> <p>孙月英夫妇早有计划,邀请大家到新家聚聚,委托我张罗。</p><p>耽心老腿不便,路远难找,改交通便利的东大路“花开富贵”酒店。2014年4月13日,28人赴宴。</p><p>孙月英西安交大毕业,铸造专业高级工程师。她与老伴孙之郕先生,在精密铸造领域很有建树,因种种缘由,退休后回到福建,改弦更张,带领子女一起创业,她们的汽车精密铸件质量居全国之首,订单做不完,绩效显著。作为民营企业,她们要应对的困难可想而知,没有官方光环,身上一样闪烁出真金的光芒,应验了“是真金,放在哪都会发光”。</p><p>孙月英还讲了以心育人的故事。煤矿机校铸造班一批青工调皮捣蛋,难以管束,领导头痛没招。突然把她办公桌从技术科搬到敎育科,把这一摊扔给她。</p><p>孙月英不仅精通铸造理论,而且操作身手不凡,令人佩服。更以平常心,不讲假大空,以自己的心,唤醒他们的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他们的火。后来全班面貌一新,孩子们成长为企业骨干,很多人还当了干部。她既授以技艺,更传以做人。她以人格的魅力,实践“成德达材”。如今回原单位,孙月英老师备受崇敬,尊为上宾。</p> <p>2014年4月13日,28人赴宴。</p> <p>2014年6月7日,张昭煥张溢儿夫妇迁居广州,在康特酒店举办告别宴会,28人参加。</p> <p>老同学互道珍重。</p><p>张天明五月从美国回来,身体每况愈下,六月到省立医院抢救,进重症监护室,病入膏肓。己不能参加。</p> <p>告别宴会盛况</p><p>昭焕夫妇和女儿张罗招待来宾;</p><p>下图左,黄持沂、郑一津夫妇;</p><p>下图右,郑诚武、安建夫妇。</p> <p>黄老师与昭焕合影留念</p> <p>2014年11月22日,纪念西湖公园立园百年,丁班同学聚会开化寺,暨欢迎邓伯良夫妇、李熹霖夫妇、张昭焕夫妇及冯翎女士回榕。</p><p>“是日多云,气温16—20度,适合户外活动,请各位尽可能携伴侣一同参加,费用由班费支付。”</p> <p>盛开的秋菊</p> <p>上图邓伯良许荷子、李熹霖蔡赛珍。</p><p>下图右,林祥乐龚慕兰。</p> <p>中午在建设公寓酒楼《牡丹厅》31人会歺盛况。</p> <p>2014年12月7日中午,丁班小聚于五一路聚春园佛跳墙酒楼,24人出席,欢迎伯良、熹霖、庄忆夫妇和冯翎女士回榕。</p> <p>黄维申老师准备在三月份,由她做东,宴请带过班的丁班学生,感谢一直以来学生对她的关爱。由于身体原因,也是最后一次参加丁班的活动了。</p><p>谢幕宴2015年2月7日,在山水大酒店举办。</p> <p>黄老师带来许多老照片,凭图师生共话沧桑。</p> <p>2015年2月25日,林忠平在福州,与同学小聚西湖。</p><p>当年4月22日的13人建设公寓酒楼小聚(诚武做东);</p><p>12月15日东辰酒店的23人聚会(慕兰做东);</p><p>12月17日金鸡山老福州小聚(光桐做东);</p><p>2016年清明,虎纠饭庄23人聚会(政勇做东),均缺失照片,从略。</p> <p>2015年10月19日,重阳节,在花开富贵酒楼,28人欢聚一堂。</p> <p>张昭焕热情洋溢的讲话</p> <p>后排右3黄持沂的公子;</p><p>后排右8李作人的公子。</p> <p>2016年2月13日(正月初六),春节26人东辰酒家团聚。</p><p>周迪秀畅谈人生;庄忆夫妇新年致辞;昭焕喜相逢拜年;良雄大哥说“我现在足八十了,生活能自理,过得很好!”</p><p><br></p> <p>庄忆的沃土城建规划设计团队,每年都组织出国或岀省考察。2016年9月22日,在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与熹霖夫妇相会,在座的有南京城建部门有影响的人士。</p> <p>2017年4月陈光桐、王恒贞夫妇到京,看望戎玲。</p><p>邓伯良,唐龙陪同。</p> <p>2017年5月14日校庆日。丁班同学依然上午到三牧坊老校区走走,怀念地看看古榕树、杨桃树、新红砖楼。中午一起到东大路《花开富贵》光祿坊包间会歺。</p> <p>杨桃树荫下,与新红楼合影。</p><p>后排左立者,是杨良雄的儿子杨卫权,和女儿杨卫民。杨家数代都是福一中的学子,与福一中特别有缘。</p> <p>看望黄老师,她很开心。执意要送我们下楼——身体不错。</p> <p>2017年7月16日,林忠平母亲百岁华诞。丁班同学遵照民俗,送去长寿面、公鸡和鸭蛋。鸭蛋“压浪”,有出门平安顺利的寓意。敬祝老妈妈长寿安康,藉以表达对所有养育我辈的母亲们的感恩之情。</p><p>老妈妈不戴眼镜还能看报。</p> <p>为纪念中学毕业六十周年,适逢母校建校二百周年,筹办一次大型的集结。</p><p>2017年10月16—19日,丁班18人第三次入住森林公园。19日花开富贵酒店28人欢宴。</p><p>步道新建,依山傍水,林木葱笼,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秋风和煦。</p> <p>座谈一生的经历</p> <p>讲述陈年的趣事</p> <p>郑诚武联系诊稀植物园,得以接待我们参观。</p> <p>徘徊在杨桃树下——我们的记忆。</p> <p>回母校看望老师</p> <p>李作人朗诵谨呈班主任黄维申老师的诗作《出彩的青春 永续的生命》</p><p><br></p><p>不要慨叹“容颜老矣,青春消逸”,</p><p>不要哀怨“五脏俱衰,四肢无力”。</p><p><br></p><p>您的年轻靓丽定格在我们的记忆,</p><p>您的亲和灵气氤氲在我们的心底……</p><p>第一课的蓝裙倩影摇曵若仙,(注1)</p><p>曼妙酣畅的诵读潺湲如醴,</p><p>您巧于变奏慢悠的“小憩”、“蹀躞”,</p><p>尤擅长加速的“繁管急弦”、“扬鞭奋蹄”。(2)</p><p>您神思飞越、视通万里,</p><p>您心直口快,善解人意。</p><p>汩汩开导的清流淘洗了多少沉迷懵懂,</p><p>娓娓谈心的温馨风干了多少含笑的泪滴……</p><p><br></p><p>我们人生旅途上时时有您指点的心机,</p><p>拼搏创新中何处没有您的能量给力?(3)</p><p>核弹裂变我们凌云撼地的壮志,</p><p>潜艇加推我们劈波斩浪的秘技,</p><p>预警机编织我们构建天网的美夢,</p><p>高铁挥洒我们风驰电掣的妙筆。</p><p>汽轮机震响我们催人奋进的跫音,</p><p>杏坛泉涌出我们沁人心脾的诗意,</p><p>计算机更选着我们超前的锐敏,</p><p>模具浇铸我们傲世的精致无隙。</p><p>摩天大楼卓立我们天马行空的颖异,</p><p>博研论文闪烁我们醍醐灌顶的启迪,</p><p>“机械群”高歌我们“中国制造”的进军,</p><p>“基因谜”震响我们求解破译的叩击……</p><p><br></p><p>您用身体力行树标,</p><p>引领我们观测世间美丑,人格高低;</p><p>您用坚守奉献示范,为我们诠释社会价值、幸福真谛……</p><p>您捧出大爱铺培沃土肥泥,</p><p>您勇于承当肩起热酷寒袭,</p><p>您熟操精艺剪蔓修枝,</p><p>您倾注聪慧滋育满园青碧;</p><p>无需妖冶奢糜、卖萌作秀,</p><p>更不屑跑官送礼,溜须拱揖;</p><p>您不追羡虚名浮利,</p><p>却饱享春华秋实的欣喜;</p><p>您不是高官富贾,</p><p>却坐拥交口称颂,如潮感激。</p><p><br></p><p>您的青春有多绚烂瑰丽?</p><p>一瞥高三丁这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群体,(4)</p><p>人们一定会惊叹您敎绩的斑斓、花季的永驻;</p><p>香飘四海、五彩缤纷、桃李丰美、栋梁林立!</p><p>您的生命有多久长神奇?</p><p>放眼您五十年平凡又不凡的从敎履历,</p><p>人们不禁礼赞您魂魄的演绎、心血的结晶;</p><p>生根接地、红漫绿溢、乔木参天、群峰逶迤……</p><p><br></p><p>注1.第一次上课,黄老师一袭天蓝色连衣裙,得体又潇洒,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p><p>注2.高一二俄语课采用的是大学敎材,容量大。黄老师善于掌控教学节奏,快慢徐疾得当,让大家乐学不疲,圆满完成了敎学任务。</p><p>注3.一下十二句并非虚拟,而实指我班同学从事的工作,或参与研制的成果,多有显绩,甚至有突破创新。</p><p>注4..我们班同学1951年入学,同窗六年,“聚时抱团”;1957年高中毕业,“离而不散”,至今六十年,仍过从甚密。</p> <p>2002年到2018年的17年间,己有十六名老同学逝去。让我们永远记念他们。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p><p>林忠源350814--020113享年六十八</p><p>季发钦371221--060410享年七十</p><p>潘敬民360806--090825享年七十四</p><p>陈 越340509--110112享年七十八</p><p>王呈怡390318--120617享年七十四</p><p>吳增宝360801--120819享年七十七</p><p>陈学琛370424--121223享年七十六</p><p>林兆安390917--130921享年七十五</p><p>林德和360916--140106享年七十九</p><p>张维训3609 --140702享年七十九</p><p>张春晴381016--140904享年七十七</p><p>郑应平410723--160621享年七十六</p><p>严树钢380202--170920享年八十</p><p>张天明350902--171230享年八十三</p><p>陈光华381107--180905享年八十一</p><p>郑诚武380902--181030享年八十一</p> <p>2018年11月21日,欢迎李熹霖夫妇回榕,花开富贵16人聚会。</p> <p>2019年1月20日,在京的唐龙、林忠平、邓伯良、戎玲庆贺共同入围耄耋。</p><p>戎玲儿子战威(后排左3)、女儿战倩(后排左1)代表母亲参会。</p> <p>2019年三月,池叔航和张华容筹划川滇之旅,约定庄忆在昆明相会。</p><p>3月23日路过大渡河。五十三年前,华容步行长征经过这里。当年英姿勃发,如今两鬓染霜,能携友如愿重游,也是福份。</p> <p>庄忆同学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毕业,在建筑基层摸爬滚打18年,1980年就职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工作。此后三、四十年,厚积薄发,充分展示了建筑师的才气,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完成百余项各类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其中十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发表过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历任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等职,至今还是该省市资深专家,参与重大建筑设计项目咨询和策划。他是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 <p>庄忆任宝瑞夫妇热情款待,并引领游览昆明名胜。。</p> <p>丁班就这三位同学属龙。此次相会,戏称三龙盛会。按虚岁计,也是八十的寿庆了。</p> <p>带领我们参观昆明斗南花市。</p><p>五彩缤纷,再现花样年华。</p> <p>参观《青龙园》</p><p>位于城东40km的青龙山,庄忆和他的家人开辟并经营一座陵园,叫青龙园。一片蓝天,千畝山林,一涧绿水,一方深潭,春百花争艳,秋层林尽染,果然一方厚土,风水宝地。凝聚了庄忆一族建筑学的智慧,彰显人文社会学的艺术眼光。</p> <p>2019年清明20人聚会,欢迎林炳华夫妇、杨蕖子(前右2)回榕。陈光华之女陈景波(前左1)应邀到会,代表母亲向丁班同学致意。</p> <p>2019年12月6日,欢迎张昭焕、张溢儿回榕,16人欢聚“花开富贵”酒楼。 随后,部分同学参观李作人、赵桂英位于新店的新居。乔迁之喜,祝福安康。 左起1-2陈瑞英母女。</p> <p>李熹霖清华无线电专业,1963年毕业后,从事雷达研制,已经是某项工程的骨干,正值炉火纯青之时,因莫须有的“**问题”调离了岗位,停止了借以报效祖国的攀登,这在有志青年心中是何等的不平和痛苦!</p><p>李熹霖的工作从天空转到地面后,在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应用技术领域,又有新的开拓。他坚持追求完美和努力创新的一贯做法,任总工程师期间,把技术开发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组织年轻人有系统地研究深层次的问题,这也就是我辈做事的风格。在我国的平板显示行业,技术先进得到了业界的公认。有些技术还一度处于国际的领先地位。还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合著《平板显示应用技术》一书。在北京西客站系统集成的工作中,担任现场指挥,确定采用的方案,达到十分满意的性能,系统完成得比较理想。被评为1998年的南京市科技功臣,受到政府奖励。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至今,他还在该领域,作为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光电器件分会的技术组组长,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做人做事传授给后人。</p><p>2020年夏,完成一项难度很大的“行业发展规划的建议报告”。提交到上海时,顺便看望郑应平夫人黄丽君。</p> <p>黄丽君退休后自学绘画,自娛自乐。同学们惊赞她的水平,说学理工埋没了艺术天才。</p><p>下图是美术老师林鸿翥绘制的省福中全景图。</p> <p>题“福一中57届丁班回忆”</p><p> ——李作人 2020.9.15</p><p>收集青涩的点滴酿成陈年的佳酿,</p><p>捡拾离聚的片羽熬制心灵的鸡汤,</p><p>将凋零的韶华缀为璀璨的珠串,</p><p>把零落的音符谱就回眸的乐章。</p><p>是噬破疫情茧壳的彩蝶轻舞飞扬,</p><p>是穿越时光隧道的轻轨奔驰吟唱,</p><p>是驾着永不落帆的友情畅游远航,</p><p>是乡愁榕荫母校深恩的悠长回响!</p><p>愿这一簇簇鲜花在记忆中缤纷不败,</p><p>愿这一帧帧影像凝固在心底珍藏!</p> <p><br></p><p><br></p><p><br></p><p><br></p><p>截止庚子年盛夏,丁班成员都己入围耄耋之年。回望丁班同学历程,都承受过种种挫折和人为的阻遏,这大概也是历来的社会常态。但总不忘读书报国的初心,更有从中学起练就的本领,困境中可以潜伏羽翼,自强不息;一旦获得机会,便能腾飞。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能搏击长空飞得更高。这就是丁班。</p><p><br></p><p>池叔航 2020年8月12日于高温福州</p><p>2020年9月30日补充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