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地行

丹妮

<p><br></p><p>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地方使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驻足仰望呢?</p><p> 我不知道别人,但我清楚自己心中的答案。</p><p> 我们习惯把目光放远,把诗和远方装进行囊,而忽略眼前……</p><p> 岜地,并不远,驱车不到一个小时。这几年来,我数次跋涉,如果不是诗和远方,那它是什么呢?我问过自己。</p><p> 也许,巍峨峥嵘的山峰给过我答案,烟波浩渺的云海给过我答案,遮天蔽日的古树给过我答案,静默无声的残垣断壁给过我答案,古老神奇的传说给过我答案,落寞坚挺的背影也给过我答案……</p><p> 而每个人,得到的答案必然不同……你来,答案便在心里,甚至生根、发芽,长成岜山里的一棵参天大树,见证岁月,见证风雨,见证四季更替,见证一个瑶族古村落的盛衰兴废,见证一个民族的命运……</p><p><br></p> <p><br></p><p> 岜,百度百科释义:石山。岜地,按我理解,大概就是石头旮旯之地吧。</p><p> 在岜地坳口,见到两块牌子。我知道,这旮旯之地,多了一位新主人。对于铁皮石斛,我并不陌生,2010年参加河池市种质资源调查,我和队友们在天峨县原始森林中见过它们最原始最妖娆的身影。</p><p> 鲜为人知的,也许是它的野生状态,珍稀濒危,被列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是半阴湿岩石上的天使。</p><p> 它的人工种植和培育,无疑给“濒危”两个字加上了安全指数,也给瑶山人带来了财富。</p> <p><br></p><p><br></p><p> 你知道,站在岜地高高的山顶上拉风,是什么样的感觉吗?</p><p> 风,吹动的不止是长发、衣襟……那双被岁月打湿而沉重的翅膀,此刻,想出发,想飞,想疯狂,想大声呐喊……</p> <p><br></p><p><br></p><p> 这山顶,是摄影师们的天堂,山下的梯田,远山,云海,晨曦,落日……唯这烟波浩渺的云海,仿佛在跟我捉迷藏,来了几次,竟无缘遇见,这次也一样……</p><p> 瑶歌,我们戏称他瑶王,在我们队伍里,他是优秀摄影师,是金牌诗人,他常年驻守这片瑶家土地……所以,最美的风景,出自他的镜头。</p> <p><br></p><p><br></p><p> 到底是怎样一种信仰,才会把寨子周边的树木保护得如此完整和久远?</p><p> 有人问我古树的年龄,上百年或者上千年?我无法回答。但我知道我应该能够回答,只是我错过了,失职了。南丹县第一次古树名木调查,我作为技术员之一,遍访南丹各个角落的古树名木,偏偏遗漏了这里,什么原因,已不想赘述。只能寄希望于南丹县第二次古树名木调查,把它们的身影和美名,以官方的名义载入史册。</p> <p><br></p><p><br></p><p> 每次把镜头对准这些残垣断壁,我便心生几分悲凉。透过焦黄的泥土墙头,仿佛看见了昔日的热闹和炊烟,看见鸡鸭成群,猪牛满圈……</p><p> 是呵,我本应朝着美好的方向,目光顺着山脚,到达他们迁居的家园,看看,那里万象更新,蒸蒸日上。</p><p> 而昨天,已成为历史,成为无法重蹈的过往……</p><p> 悲凉深处,我又暗自喜悦,残垣断壁间,看见了三两缕炊烟,看见了人间至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对酒当歌……</p><p> 坳口,依然有晚归的牛群在哞哞叫,漂亮的百褶裙依然在高高飞扬……</p> <p><br></p><p><br></p><p> 晚上娱乐活动,在坳口,在树林中。篝火映红的脸庞,拔动的琴弦,喝酒声、歌声、朗诵声、欢笑声……这夜,无比丰盈……</p><p> 特别想大声告诉外界一个小消息,明明是夏季,明明是蚊虫满患的夏季,在这里,这个晚上,却见不到一只蚊子……想起刚去南宁之初,有个朋友告诉我:蚊子永远飞不到十三层楼的高度。每当我在十七层楼的家中被蚊子叮得皮红肿痒的时候,便心里狠狠骂他。往后,有时间,我要不要带他来这山中,见识和体验这片净土?</p> <p><br></p><p><br></p><p> 这是我第一次在本土扎帐篷。去之前,我已经在脑里搜索了几遍,适合扎帐篷的地方。</p><p> 我不会选择坳口,因为两座土地庙让我心生敬畏;不会选择树林,它太过幽深,未知因素太多;印象中,寨子中间的池塘边,一方小小的草地,是我的首选。</p><p> 来了才发现,雨季,已把我首选的这片草地淹成了沼泽地……</p><p> 废旧的小学楼顶,一株茂盛的大树枝丫伸进来。把帐篷扎在枝丫旁边吧,想象自己是一只过境的小鸟,傍着枝丫美美地睡一觉。</p><p> 扎好帐篷,刚躺下,雨便滴滴答答地来了,下了整夜。听雨、听蛙鸣、听文友们的呼噜声,池塘里的鸭子仿佛和我一样失眠,嘎嘎嘎地叫到天明……</p> <p><br></p><p><br></p><p> 最后发这张照片,意在告诉自己,采风的目的,除了欣赏美景、嬉戏玩乐,还要用文字记录心灵的点点滴滴,不然愧对“南丹作家”四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