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小国之爱沙尼亚

囤儿里人

<p>2019年8月15日我们来到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p><p>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13~16世纪先后遭普鲁士和丹麦侵占,16世纪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全境被瑞典占领,18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1918年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2月德国乘虚而入占领爱沙尼亚。同年11月,苏俄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0年2月,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40年6月,受到苏联的武装侵略而全境沦陷。7月,在苏联的策划下,成立了傀儡政权。8月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0日,宣布恢复独立。 </p> <p>卡德里奥皇宫也称叶卡捷琳堡花园,距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城约12公里,是1718年为沙皇彼得一世建造的避暑夏宫。宽阔的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喷泉水花飞舞,四周雕塑与粉红的宫殿相映生辉,瑰丽典雅。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于1921年成为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国际艺术品。</p> <p>风景如画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城,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欧洲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市之一。来到塔林犹如时光倒流,蜿蜒错综的石子路、古城堡、教堂、货栈、商会、民宅等等几乎完全以原貌保持至今。 爱沙尼亚也是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 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p> <p>13世纪中叶,塔林老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著名的托姆比亚山城堡坐落于上城。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p> <p>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是东正教堂,以俄罗斯将军名字命名。1242年这位将军,在爱沙尼亚边境的楚德湖战争中,击败过瑞典军队。与传统的东正教不同,顶上的十字架是两个横,下边是月牙。大部分传统的俄罗斯东正教下边是没有月牙的,月牙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新月。伊斯兰教初期比较穷,到处烧杀抢掠,引起东正教的愤怒,把月牙镇到十字架下踩着,这代表了东正教的激进派。</p> <p>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一座建于19世纪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位于塔林老城区的托姆比亚山上,这座小山也称座堂山。</p> <p>这个教堂是外观景点,既使进入教堂也不允许拍照,站在门口一看教堂内部高大的穹顶精致豪华,用相机抓拍了二张。</p> <p>拜占庭洋葱头式的圆顶,是东正教的标志。正中黄色背景里是圣母玛利亚,胸前是耶稣。耶稣一出生就不是一般人,有神力,能飘着,所以能张开双手抱着。钟楼里有12座钟,平时只奏单独一个,节假日时一同奏响。这座教堂是俄罗斯统治的印记,曾计划拆除,由于费用太高,未实施。</p> <p>爱沙尼亚议会大厦,1920年举行首次议会选举,1922年确定为现在的所在地“托姆比亚城堡”。第二次独立后1992年,恢复议会选举。楼顶上金字的国徽,是13世纪丹麦赠送的,中心图案是金底上的三头蓝色雄狮,国徽周边是翠绿的北欧橡树枝叶。</p> <p>老城区不大,沿街铺满石头的小巷,我们走过商店、博物馆、老城城墙、教堂……几百年的时光没有让这些建筑沉沦,它们悠然地屹立在塔林,展现着愈久远愈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p> <p>小院里这幢朴实无华的四层建筑是爱沙尼亚的科学院。</p> <p>在上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圣玛丽亚教堂(也称圆顶教堂),是当地基督新教路德宗的主教座堂,又名塔林圣母主教座堂,建成于1233年,后经多次翻修和重建,形成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有着巴洛克式的塔顶。历史上它曾是爱沙尼亚的德国贵族上流社会的教堂。</p> <p>教堂内的墙壁上挂满了17至20世纪的贵族盾徽。</p> <p>位于上城的总理府也是一幢色彩明丽的老屋(右上),爱沙尼亚法院是带有希腊风格的建筑(左下),爱沙尼亚骑士宫(右下),另外二张插着外国旗子的照片是外国驻爱沙尼亚的使馆。</p> <p>在塔林老城区托姆比亚山有帕特库里和库图莎两处观景台。从观景台鸟瞰塔林老城,一片红色屋顶映入眼帘,像极了一个童话世界。</p> <p>来到库图莎观景台,一幅精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蓝天白云下放眼望去那一片红色的屋顶、塔楼及城墙,教堂尖顶指向蓝天,还可以看到远处新城的高楼大厦,极目处一直延伸到海边,此景美不胜收。</p> <p>建于13世纪的圣尼古拉斯大教堂,高高耸立于老城一片红色的欧式建筑之中。</p> <p>这个著名网红打卡景点:粉红的墙上印着“THE TIMES WE HAD”我们曾经拥有的时光。这里被《国家地理》、及誉为旅行圣经的《孤独星球》所涉猎。</p> <p>众多中世纪的城堡,高低错落的红砖屋顶,被绿色环抱,簇拥在一起构成的美景。它不只是塔林,而且是爱沙尼亚的国家标志。观景台的这只海鸥不怕游人,在矮墙上来回走,寻找游人给的食物,非常有灵气。</p> <p>托姆比亚山北面的帕特库里观景台,视角更广,可以由近及远,远眺整个塔林城,以及天边的波罗的海。</p> <p>站在圣奥拉夫教堂面前,很难想象它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1549-1625年),是当年繁华塔林的见证者之一。</p> <p>圣奥拉夫教堂,据说当年克格勃在顶部安装了窃听器,窃听芬兰使馆的谈话。1991年前苏联解体时促然离开,很多窃听工具都未来及带走,至今仍在教堂顶层放置着。</p> <p>喝啤酒的帅哥。</p> <p>塔林不仅拥有北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还拥有绵延两公里的古城墙。这些古老的城墙和城堡是这座老城的精华所在。</p> <p>老城堡垒原来是城市的防御工事,是日尔曼人兴建的,27个城塔中,有18座躲过二战的轰炸,现部分作为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p> <p>始建于14世纪的少女塔(方塔),其名字源于中世纪时此塔曾关押过妓女,讽刺意味的名字,少女塔如今为咖啡馆。圆塔建于15世纪70年代,高38米,是塔林老城防御工事的组成部分。中世纪时,站在塔楼上的卫兵说可以看到下方的厨房,就称此塔为“厨房塔”。如今厨房塔是塔林的防御博物馆,展示塔林老城城墙、炮楼的发展沿革,以及古代兵器,还有关于犯罪刑罚的展览。</p> <p>穿过城门,是丹麦国王花园。相传1219年,在丹麦攻打爱沙尼亚的一场关键战役中,丹麦军队渐渐不支勇猛的爱沙尼亚军队。危急时刻,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天空云层突然裂开,飘下一面绣着白色十字架的红旗,并有一个声音响起:“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丹麦将士认为这是上天给与力量的象征,大受鼓舞,越战越勇,终于反败为胜,此后丹麦国王逐步占领塔林及爱沙尼亚北部地区,统治了一个多世纪。这里曾经是当时丹麦国王军队的驻地,因此得名“丹麦国王花园”。</p> <p>那面从天而降的神奇旗帜,从此成了丹麦的国旗,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面国旗”,对很多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的国旗设计有很大影响。如今每年夏天,都在此举行丹麦国旗日“丹尼布洛节”的庆祝活动(此事表明爱沙尼亚人对古代的侵略者、征服者丹麦并无恨意,从塔林之名的原意“丹麦的城堡”来看,也是如此。也难怪,爱沙尼亚虽然在地理上处于东欧北部,但是在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更接近北欧,所以也有将其归为北欧国家的)。</p> <p>丹麦国王花园里有3座铜雕作品,戴着披头尖帽、穿着长袍的修士, 分别站在城门上、庭院里、大树下,他们姿势不同,代表不同的寓意:二楼站岗的叫守护,伸出双手的叫给予,双手合十的叫祈祷。没有脸,表达了人对未知事物的敬畏。据说是丹麦国王下令雕刻的,有镇邪的作用。</p> <p>圣尼古拉教堂,是由从哥特兰岛来到塔林城的德国商人建造的,在13世纪时,教堂就形成了其原始的样式,实际上更像是一座堡垒,当做货物的仓库使用,是解决贸易纠纷的场所。自中世纪以来, 塔林作为汉萨同盟的成员之一, 圣尼古拉教堂内华丽地装饰了许多来自吕贝克的装饰物和艺术品,吕贝克是汉萨同盟的首都。从历史上看, 圣尼古拉教堂是座天主教教堂,然而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它却成了路德教教堂,它是经历1523年宗教改革运动后下城区侥幸仅存的教堂。我们一心想去看看教堂内展示的德国吕贝克画家伯恩特诺特克的画作《骷髅之舞》,但是时间有限,遗憾!</p> <p>长腿街门楼,建于1380年。是连接塔林老城下城和上城之间的街道,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被称为塔林老城的两条腿:长腿和短腿。这个门过去是控制下城居民进入上城托姆比亚城堡的重要闸门,历史上,上下城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夜间,上城必定会紧闭城门,因此又被称为“世仇之墙”。</p> <p>走过这条巷子,前面就是市政厅广场。</p> <p>在老城中心的拉科雅广场旁,矗立着当年的市政厅大楼,这是波罗的海国家唯一的一座哥特式市政厅建筑,被认为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瑰宝。这座建筑首次见于文字记载是在1322年,1402年—1404年整座建筑重建,保存至今。塔林市的象征——守护神老托马斯从1530年起就屹立在市政厅的尖顶上,直到今天。市政厅现在已辟为博物馆和音乐厅。</p> <p>在塔林老城下城区,仍保留着当年商业繁荣的痕迹。市政厅所在的拉科雅广场周围,都是中世纪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建筑。</p> <p>市政厅广场上的行为艺术者。</p> <p>老汉萨(Olde Hansa)餐厅是塔林最古老的货栈之一,门口的招牌是出售中世纪的工艺品,也有食品,据说它的特色菜是熊肉,价格不菲。餐厅内除卫生间外地方都点有蜡烛,所使用的餐具都为陶制品。</p> <p>复古的老店铺,不只在陈设上,沿袭了中世纪的风格,而且白天点蜡烛,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唯一的电脑收银机,藏在货架里。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经到访,并在门口留影。</p> <p>老汉萨餐厅的菜单,有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爱沙尼亚及北欧一些国家文字的菜单。</p> <p>圣灵教堂, 距离市政厅大约200米,是下城区最小最古老的礼拜教堂。圣灵教堂,在爱沙尼亚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里曾进行了第一次爱沙尼亚 语的布道,著名的爱沙尼亚编年史家巴尔塔萨.卢梭曾在这里做过礼拜,由教堂的牧师约翰.克尔于1535年出版的一本教义被认为是第一本公开出版的爱沙尼亚语书籍。</p> <p>圣灵教堂上的巴洛克风格的大木钟,是塔林最早的公共计时器。</p> <p>竟然从1422年一直经营到现在的老药房的标志,这是欧洲最古老的药店(图中左)。长腿街的标志(右下)。</p> <p>这家玻璃工艺品店,每件艺术品的设计、构思巧妙,制造独具匠心,不失为收藏之精品。</p> <p>走街窜巷,每个巷子的尽头都能看到教堂之类的建筑物,慢慢走、细细品味着历史带给老城的韵味。</p> <p>风格典雅的公共建筑,多姿多彩的街道房屋,是塔林最迷人的地方。这些穿着传统的服装可能是去参加活动。</p> <p>街边弹唱的艺人。</p> <p>厨窗里的俄罗斯套娃,这是我见过最多个数的套娃,共30个。</p> <p>商店里的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是旅游爱好者的购物天堂。</p> <p>道路两旁有许多15世纪商人和贵族的房子,附近还有一些古老的行会和博物馆。</p> <p>闹市中的花园,在绿树和草地的簇拥下,显得格外的清新和宁静。台阶瀑布旁站着一个小鹿。</p> <p>这可不是摆拍的。这位先生很绅士,讲究的着装,在花园成荫的树下静静地看书,丝毫不被旁边的闹市所感染。</p> <p>圣保罗大教堂虽然在名气上没有那么响亮,不过幽静的氛围与典雅清新的建筑风格却是别树一帜。</p> <p>胖玛格丽特堡垒是中世纪时塔林通往港口的出口,著名的大海岸门从旁边穿过,历史上它曾经是最坚固的炮楼,建于十六世纪初叶。这里做过兵器库,做过监狱,现在是爱沙尼亚海事博物馆。</p> <p>三姐妹屋始建于1362年,至今仍保留了14世纪以来的建筑结构的三姐妹屋,与拉脱维亚里加的三兄弟屋遥相呼应。 三姐妹屋目前为一家五星级酒店,据说英国女皇访问爱沙尼亚时曾住在这里。</p> <p>两座塔楼组成的维鲁大门,是中古世纪时环绕城墙中的最高大的城门,也是进出老城的主要通道,门里是中世纪的城堡,门外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p> <p>歌剧院旁的雕像,是独立运动时期的地下党领袖。</p> <p>小城帕尔努历史悠久,于1265 年建成,早期由日耳曼条顿骑士团统治,后又经瑞典、俄罗斯的殖民,是汉莎同盟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商业港口城市,人口约5万多。</p> <p>如今这个有沙滩和海水的小城是爱沙尼亚的夏都,每年夏天吸引大量的芬兰人来此避暑度假。帕尔努夏天的平均温度20度左右,海水温度就更冷了,对于芬兰人来说这里是算是很南部的地方了。据说当年苏联领导人都喜欢到这儿疗养。</p> <p>通往海滨沙滩的椴树林, 帕尔努有三宝:沙滩、公园和SPA,据说这里的SPA举世闻名。</p> <p>蜿蜒的帕尔努海滩,温润的海水,柔软的沙滩,据说这里的海水含盐的成分较低,所以呈现出发黄的颜色,</p> <p>帕尔努小镇的现代建筑很靓眼。</p> <p>帕尔努老城有条不长的主街,是步行商业街,街道两侧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这些建筑鲜艳的颜色使古街充满了活力。这是北京餐厅,中午我们在这里就餐。</p> <p>金碧辉煌的东正教教堂。</p> <p>这个正在读报的青铜雕像,是爱沙尼亚著名的记者和诗人杰森(J.V.Jannsen,1819-1890),他是爱沙尼亚国歌的词作者。这里的夏季音乐节,是为纪念爱沙尼亚作曲家RaimondValgre而举行的。</p> <p>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到处是鲜花,人们悠闲地聊着天。这是个需要时间来品味的城市。</p> <p>当地最古老的建筑-红塔,有五百多年历史,是中世纪以来唯一幸存的防御性建筑,虽为红塔,塔身确为白色,叫我们寻找了好一会。</p> <p>圣凯瑟琳教堂是一座翠绿的小教堂,原先是一座木结构教堂,俄国女皇凯瑟琳二世(叶卡捷琳娜)1752年来帕尔努时,下令修建了这座东正教堂取代原来木质教堂。它是十八世纪爱沙尼亚最为奢华的巴洛克建筑代表,被誉为爱莎尼亚最富有的巴洛克教堂,其风格影响了整个波罗的海国家的东正教堂。</p> <p>沿街有很多店铺、咖啡馆和餐厅,漫步街头是品味欧洲北部贸易港口古镇风情的好地方。</p> <p>市政厅这栋超过200年的老建筑最早是个商人的私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到访帕尔努时就住在这里。市政厅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北边的新大楼担任起了真正的行政任务。</p> <p>老街边上的圣伊丽莎白教堂是由俄国沙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出资修建的巴洛克式教堂,建于1744-1747年,是爱沙尼亚最经典的巴洛克建筑之一,教堂里拥有爱沙尼亚最好的管风琴。</p> <p>爱沙尼亚匆匆忙忙一日游结束了,回到酒店,周围转了一圈,随拍了几张,爱沙尼亚这个古老和现代共存,经典与时尚交织的小国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