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肝胆血管外科成功开展本院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肝胆外科腹部微创手术在行动(二)

徐萌

<p>  近日,我院肝胆血管外科在王福贻主任、王介营副主任带领下勇攀高峰、再创佳绩,成功独立开展我院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填补了我院脾脏疾病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空白!</p><p> 脾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功能。脾脏疾病的外科治疗主要为脾切除术,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脓肿、脾肿瘤、脾囊肿、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等疾病。由于脾脏深藏在左上腹,操作空间狭小,病理性脾脏又往往容易出血等特点,加上腹腔镜手术本身的局限性,给手术操作造成了较大障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故以往多采用开腹脾切除术。</p> <p>  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第一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等血液病,相较于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多项优势。</p><p> 该患者64岁女性,因左侧季肋区疼痛不适1月余就诊于我院,肝胆胰脾超声示于脾内探及大小约4.95×5.08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CDFI示内见血流信号。腹部增强CT示脾脏增大,内见低密度灶,最大截面约4.5×5.2cm,轻-中度强化,内见条状无强化区,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淋巴瘤?。术前诊断:脾脏肿瘤。</p> <p>  患者既往35年前曾因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心肌酶谱检查后,经心血管内科会诊考虑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冠心病、房性心动过速,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科室术前讨论,患者目前诊断脾脏肿瘤,脾脏体积不大,平素体质较好,非常适合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心电图异常可能增加手术风险但尚不属手术禁忌,患者虽以往曾行肠粘连松解术,但查体见前次手术切口位于脐部右侧腹直肌外缘处,预估左侧腹部腹腔内粘连不重,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需要住院半个多月,除了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以外,还会留下巨大的切口疤痕,遂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病情,建议患者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手术,患者及家属欣然接受,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手术于2020年07月10日顺利进行。</p> <p>  术前经由麻醉科孙宝梓主任会诊并亲自主持麻醉为手术顺利实施保驾护航。</p> <p>  术中使用我院最新引进的奥林巴斯4K腹腔镜系统,为避免腹腔粘连致腹腔脏器穿刺损伤风险,先取脐左侧切口长约2cm,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直视下放置Trocar建立气腹,探查腹腔与术前估计符合,腹腔粘连不重,左侧腹部结肠脾曲处与侧腹膜轻度粘连,松解粘连显露脾脏,见肿瘤位于脾脏上极,周围未见其他异常病灶,未见副脾存在。遂于上腹正中剑突下、左侧腹部腋前线、腋中线位置分别取1cm、1cm、0.5cm切口置入Trocar作为操作孔。</p> <p>  首先沿脾侧分离脾胃韧带并离断胃短血管,显露脾门,避免损伤胃壁。</p> <p>  然后于胰腺上缘探查并游离脾动脉,hemlock夹闭脾动脉阻断脾脏血供。</p> <p>  沿脾侧分离脾结肠韧带游离脾下极。</p> <p>  仔细分离脾肾韧带、脾膈韧带,注意保护胰尾,逐步分离显露脾门血管并将脾脏游离。</p> <p>  最后以一次性腹腔镜切割闭合器切断脾蒂将脾脏完整切除。</p> <p>  自脐部Torcar置入取物袋并将脾脏放入袋中,延长脐部切口至5cm,将脾脏自该切口完整取出,于左侧腹部5mm Torcar处置入腹腔引流管1根放置于脾窝位置,撤除腹腔镜器械,清点器械、敷料无误,缝合切口,术毕。</p> <p>  手术历时2小时零8分钟,术中出血约5ml,术后患者安返病房。</p> <p>  手术切口小巧美观,患者痛苦小,术后无明显切口疼痛,术后恢复快。</p> <p>  与之相比,传统开腹脾切除术手术切口大,术后切口疼痛重,影响术后恢复进程。</p> <p>  随着腹腔镜外科技术、腹腔镜器械及腹腔镜影像系统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脾切除术已成功得到实施及推广应用。由于其具有微创伤、痛苦少、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发展较快。现腹腔镜脾切除术已可应用于绝大多数需外科手术切除脾脏的疾病,包括血液病、脾脏的良恶性肿瘤、脾囊肿、游离脾及艾滋病脾切除等,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手术方式。</p><p> 肝胆血管外科成功开展的我院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代表着我院腹腔镜手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肝胆血管外科将继续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带领下“劈”肝“利”胆,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