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3-14.沈丘王湖寻根返乡两日行

韩可平

<p>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1973年5月16,河南省会郑州市一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打起背包,告别父母,走出家门,上山下乡,分别到河南信阳、周口等贫困地区安家落户。河南省实验中学(原郑大附中、郑州四十中)七三届高中毕业生二百余人下乡至周口地区沈丘县,分别安排在沈丘县农场、沈丘县良种场和沈丘县王湖青年场。如今,知青们都已年过六十,花甲之年,他们别无所求,只想到曾经挥汗洒血,战天斗地的故土聊表思念之情,怀念曾经的战友和兄弟姐妹。2017年5月13日至14日,他们踏上了寻根怀旧之旅。本片所用文图即为本次活动的精选。</p> <p>2017年5月13日早8点,大家早早赶到郑州市紫荆山河南人民会堂门口集合,统一乘车前往沈丘。</p> <p>一路歌声一路笑,寻根返乡乐逍遥。</p> <p>沈丘王湖知青豆忠慧闻讯专程从北京赶来聚会。</p> <p>刘序同学因晕车身体不适,到沈丘后没能参加蓄水池合影。</p> <p>上午11点,到达沈丘境内,王湖知青提前抵达并引导大车进入县城。</p> <p>上午11点半,到达沈丘县豫东饭店,沈丘三个农场的知青象当年迎候郑州知青一样,热情欢迎大家到来,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p> <p>四十多年悲欢离合,物是人非,老泪纵横,一言难尽。</p> <p>欢迎仪式由王湖知青郭建主持。</p> <p>王湖知青王录民发表热情洋溢,感人泪下的欢迎致辞。</p> <p>豫东饭店门前合影留念。</p> <p>下午2点半,知青驱车前往沈丘县王湖青年场。四十四年过去,这里已经面目全非,没有房屋,没有牛马,没有树木,只有知青曾经挖过的一个蓄水池,大家共同在此合影留念。附近的老乡闻讯赶来,和知青热情交谈,共同回忆王湖青年场的往事。</p> <p>当年这里虽然贫穷落后,但知青们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它,所以他们至今喜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怀念这里的泥土芳香。</p> <p>在此见到王湖知青杨铁棍,变化太大,难以辨认。</p> <p>前左为当年的杨铁棍。</p> <p>四十年前在此合影,今天到此再续当年。</p> <p>农场东边小河是大家常来活动休闲,洗衣锻炼的地方,今天再来寻找一次感觉。</p> <p>偶遇当年的小卖部生意人金保。</p> <p>王湖小学门前留影。</p> <p>王湖青年场的拖拉机手们时隔四十年,在老师傅家相见。</p> <p>晚上9点,郑州沈丘两地知青联欢活动在沈丘县豫东饭店举行,近百名知青参加联欢,大家集体合影留念,郑州知青倾情演出准备已久的文艺节目,沈丘知青鼓掌点赞,即兴互动,场面热情奔放。联欢活动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结束。</p> <p>合影留念。</p> <p>沈丘知青高云香主持文艺活动。</p> <p>表演唱《绣红旗》</p> <p>舞蹈《老地方》</p> <p>诗朗诵《醉了诗的美酒》。</p> <p>健身操</p> <p>小小照像馆再现当年。</p> <p>当年曾经留下青春年华的地方。</p> <p>5月14日早上离开豫东饭店。</p> <p>5月14日上午,参观沈丘中华槐园,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聚槐景区,位于沈丘县行政新区北侧,北邻G36宁洛高速,是沈丘县委、县政府2011年确立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充分利用修建宁洛高速公路时遗留的近300多亩的废旧料场、坑塘、林带,并将其整合水系成湖,建设以现代园林风格为主的槐树生态园建设。</p> <p>槐店沙河大闸,这座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959年,竣工于1967年,主要用于沙河排洪防涝。当年下乡时经常来此拉沙,印象深刻。</p> <p>在这里见到王湖知青宋爱荣。</p> <p>下午一点到达安徽界首,这里号称小上海,曾经是知青赶集购物的地方。四点离开界首,结束为期两天的沈丘行活动。</p> <p>据说这里的糕点历史悠久,传统制作,不少人采购而去。</p> <p>郑州知青返郑后,留在沈丘的知青依然沉浸在聚会的兴奋之中,又举行了多次小范围聚会活动。</p> <p>视频2017.5.13-14.骊歌----2017沈丘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