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祖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哈密地域辽阔,辖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面积达138919平方公里。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77.6千米的国界线,设有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总人口61万,共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3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33%。</p> <p> 我父亲韩鹏图于1979年2月至1991年3月任新疆哈密地委书记,历时十二年,是中共哈密地委1950年成立以来第五任书记,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书记。</p><p> 197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那一年我父亲45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他是全疆最年轻的书记。</p> <p>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赶上这样的好时机,父亲一上任便召开了哈密地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坚持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努力开创哈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p><p> 十二年的风雨兼程,十二年的披肝沥胆,十二年的呕心沥血,十二年的艰苦创业,到了1991年,哈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达86623万元,是1978年的2.96倍;工农业总产值达72792万元,是1978年的2.39倍;固定资产投入总额达10400万元,是1978年的8.6倍;财政收入达7467万元,是1978年的2.09倍。历史有力的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十二年是哈密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时期。</p> <p> 民以食为天</p><p> 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最知道粮食对百姓的重要性。在父亲心中粮食是命脉,种麦是头等大事。他对小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位农科所的研究人员说,韩书记研究小麦增产的深度,超过了科研人员的水平。尤其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增,父亲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小麦种植面积以达到增产目标,切保每个老百姓都能吃饱饭。他从育种、播种、到灌溉和收割事事关心,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麦地。尤其到麦子抽穗时,他蹲在地里抚摸着它们就像抚触着自家的孩子,手里颠一颠麦穗,数一数棵粒,基本能估出产量,真是神了!每每看到丰收的麦田,父亲那种发自内心无比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成为他十二年不可或缺的人生喜好。多年以后我细细回味,终于明白了这种感情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百姓的尊重,是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清代“天下粮仓”设在巴里坤的意义和内涵。你可能想不到,父亲在1984年还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p><p><br></p> <p>与科技人员一起研究小麦生长</p> <p>察看小麦长势</p> <p>小麦观摩现场会</p> <p>普及科学种田知识</p> <p>今年又要丰收了</p> <p>丰收的喜悦</p> <p>清代粮仓</p> <p>十二年连续丰产增收</p> <p> 真知灼见来自基层</p><p> 1949年4月,未满16岁的父亲在北京参加工作,然后随土改工作队从陕西、甘肃进入新疆,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曾任公社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县委书记等职务。一路走来最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践出真知这个朴素的道理。他在哈密的十二年,走遍了天山南北的山川牧场,了解了社情民意和民俗风情,掌握了矿山资源和水脉分布,从而形成了治理环境、发展经济和推动改革的蓝图。</p><p><br></p> <p>田间地头召开座谈会</p> <p>访贫问苦</p> <p>在牧民毡房里调研</p> <p>你家生活过的怎么样?</p> <p>共同谱写新篇章</p> <p>科学养羊见成效</p> <p>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哈密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p> <p>连夜听汇报</p> <p>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p> <p>心潮澎拜</p> <p>指点江山</p> <p> 不拘一格用人才</p><p> 一次下乡途中遇到公路维修,任工作人员磨破了嘴皮,当时的道班负责人老王头就是不放行。无奈秘书说这是书记的车,你就高抬贵手吧。谁知老王头立马爆了,别拿书记来唬我,我不吃这一套,施工不安全,任谁都不能过。父亲看到这个倔脾气很有意思,下车跟他聊起天。知道他是山东人,早年援疆来的,在公路维护工作中一干就是几十年,为人耿直,原则性强。俩人越聊越投机,父亲说我喜欢你的性格,地区信访办就缺你这样的人才,明天你来地委找我,我让你去信访办上班,你帮我把群众上访的事办好行吗?老王头笑着说开玩笑吧!我一个小老百姓,书记怎能记得住。父亲说不信你就试试看。第二天老王头没敢去,他还是不敢相信。当组织上通知他去信访办上班时,老王头才知道这是真的。他热泪盈眶地说,我不知道世上真有韩书记这样的好人,说到做到,掷地有声。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在家经常能看见老王头与父亲促膝谈心,共同商量平反冤假错案,分析上访事件,制定舆信预防措施,他俩成了真正的莫逆之交一老哥俩。</p> <p> 说维语的汉族书记</p><p> 父亲在新疆待久了,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当好人民公仆,就要真正溶入民族同胞的生活和工作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掌握他们的所喜所忧。他从入疆的第一天就开始学习维吾尔语言和文字,能讲一口流利的维语。尤其是与民族同胞交流时,不用翻译,直接面对群众,用维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用维语了解民族同胞的意见和建议。父亲热爱这片热土,热爱这片热土上的民族同胞,更加迷恋这片热土几经沧桑形成的欢乐纯朴厚重的文化底蕴。他喜欢戴新疆帽子,他喜欢唱新疆民歌,他喜欢与民族同胞一起跳麦西来甫。民族文化的精髓巳经溶入了父亲的血脉之中,举手投足之间处处散发出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迷人魅力,凡是与父亲有过一面之缘的人,都会被父亲独具个性的风格所吸引。“他是真正的新疆人”“他比维族更像维族人”许多人这样交口称赞。所以他说的话百姓爱听,他的思路容易形成大家的共识,他制定的目标总是能够如愿实现。几十年过去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杰出才华仍然被很多人不时提起,在百姓心中他不仅是书记,更是自己朋友和亲人,这份美好永远镌刻在人心中。</p> <p>讲维语的书记</p> <p>戴新疆帽</p> <p>比维族还像维族</p> <p>民族兄弟一家亲</p> <p>与宗教人士亲切交谈</p> <p>这是我们自己的书记</p> <p>翩翩起舞</p> <p>与民同乐</p> <p>与哈萨克族牧民在一起</p> <p>欢度库尔班节</p> <p>1985年夏季在巴里坤县白石头乡观看哈萨克刁羊等表演</p> <p> 策马扬鞭守边疆</p><p> 父亲兼任哈密军分区政委,不仅要保一方平安,更兼有守护国境线的重任。父亲是个好学的人,他深入部队学习射击,练习骑马。与年轻的士兵在一起,自己也变得更有活力。穿上军装的父亲英俊帅气,就像多年征战沙场的军官。他与军人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心里话,他喜欢兵营的生活,喜欢军人的性格,雷厉风行、吃苦耐劳。他和地委、军分区党委一起把军民团结、军地共建当作边疆稳定的大事抓在手上,创造出了哈密地区民族团结、边境稳定的和谐大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 <p>军人风范</p> <p>浩然正气</p> <p>神圣的一票</p> <p>策马扬鞭</p> <p>靶场风釆</p> <p>军人精神</p> <p>他在丛中笑</p> <p> 哈密精神万岁</p><p> 1987年7月27日一场百年罕遇的特大山洪向吐鲁番沿线的公路、铁路袭来。顷刻间,400多米长的钢轨荡秋千似地高悬在塌陷的路基上,如刃的洪峰割断了西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兰新铁路主线瘫痪了,这是这条西陲生命线运转30年来最为严重的水患灾难。自28日清晨6时37分,53次、113次、69次、143次、171次……九列客车滞留哈密。四千、六千、八千、一万、一万二……黑压压的人群潮水般涌向仅能容纳300人候车的二等小站——哈密车站。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父亲立即召开地委紧急会议,迅即下达“动员令”:保证旅客饮水、吃饭,需要的米、面、油、饮料由地区粮食、商业、供销部门满足供应;民政部门拔出专款资助无钱的旅客和病人;尽最大努力安排旅客到饭店、招待所居住,车站附近的学校也要打扫干净,接待旅客;平抑物价、保证供应,绝对不准借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坑害旅客;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发生传染病……哈密已不再是黄沙薄土上竖起的松散的城廓,而是各族人民用情爱铸造的巨形磁场,它把万余旅客牢牢地吸附于每个平面、每条高强度的磁力线上。5天5夜, 10万城区人口,为旅客奔忙的有6万人次,无偿赠送的食物多达2万公斤。5天5夜,万名滞留旅客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一个人中暑,没有一个人典卖物品,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感动,自在人心。旅客们用深沉含蓄、朴实无华、激情奔涌的语句,写出一封封感谢信、表扬信。“哈密人民亚克西”“哈密精神万岁”……。父亲倡导的哈密精神是哈密人民共同的精神品格,它渗透于流动的历史,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中。哈密人或许未曾想到,点滴的真情竟让人动容,质朴的善行会传誉神州。1987年8月1日,在恢复通车的那一刻,贴满标语的列车成为一道撼动人心的风景线。</p> <p>父亲在现场发布动员令</p> <p>《新疆日报》大篇幅报道“哈密精神”,并刊发了《哈密精神永放光芒》的社论,高度评价“哈密精神,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p> <p> 丰碑自在人心</p><p> 追寻父亲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深刻感受到父亲的至情大爱,他把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边疆,他把炽热的情感留在了大地。1992年12月,年仅59岁的父亲因病故去。他在哈密工作的十二年弥足珍贵,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华章,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p> <p>雪山不会忘记您曾经的梦想</p> <p>大地不会忘记您日夜的操劳</p> <p>山谷不会忘记您不懈的脚步</p> <p>溪流不会忘记您质朴的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