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生春秋几何?白驹过隙,往事如烟。本想任其随风飘散,无奈挥之不去,始终萦绕心头,无法忘怀。</p><p> 我自1973年8月服从组织调动到常州市公安局工作,直至2009年8月退休,从警37年。市局有一项规矩,为每一位退休人员制作一本相册,以志纪念。素材由本人自己提供。</p><p> 于是,从那年6月份开始,整理挑选照片,共选择了90来张从小到老(指退休)的照片,于7月初交给了做相册的专业设计公司。</p><p> 9月份,单位召开欢送本人退休的座谈会。庄严的退休证书、精美的退休相册等一并交到了本人手中。由于版面的限制,选用了50多张照片,简要地概括了我退休前的生平,而其中的侧重点是30多年的警营生涯。</p><p> 翻阅退休相册,回忆峥嵘岁月,心中感慨万千。但美中不足的是,刊用的照片少了一点,而且没有文字说明,看起来意犹未尽。今趁余暇,补充一些照片,再加以文字说明,制成电子版退休相册,以方便检阅。</p> <b>幸福童年</b><br> <div> 1949年7月13日出生于上海。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br></div> 我来了 那时爸爸妈妈都在上海工作。我的爸爸从小父母双亡,是他的姐姐把他一手拉扯长大。他很早就到上海学生意,做徒工,吃了不少苦。后来在常州志远布厂上海办事处就职 。妈妈在生了我之后,进入上海市老闸区人民法院工作。 父母和我 外公家住在山西南路盆汤弄卄弄(又叫高阳里)5号,是个石库门房子,现在还在,由我的表弟(九舅的大儿子)居住。据说那整个房子原来是外公家的,外公是税务局职员,家境不错。解放后,大部分房子交了公,住进了六七户人家。外公家只留了二楼东边的一间房带个小阁楼,十分的拥挤不堪。但那里是外公大家庭的根据地。多年来,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亲属,到上海都要去高阳里坐一坐,看一看。虽然是石库门房子,而且离南京路咫尺之遥,那里的房子现在看起来就像是城中村,指望拆迁又遥遥无期。 高阳里(南京东路山西南路盆汤弄卄弄) 2015年9月摄 盆汤弄是一条位于南京东路北边与其平行的巷子。高阳里弄口朝南,弄口斜对面是著名的邵万生南北货店的后门,邵万生的正门开在南京东路上。记得小时候,邵万生的后门是可以让弄堂里的熟人通行的,从后门窜到前门上南京东路是一条捷径,到店堂买东西也方便。现在是不让走了。<br> 跟父亲家人丁单薄不同,母亲家是个大家庭。外婆生了12个孩子,存世9个。留在上海的4户,去了外地开枝散叶的5户,包括我们家。<br> 我妈是老六,都叫她六妹或六姐,也有直呼名字的,小一辈的就叫六姨娘、六孃孃(即姑母)。<br> 我们自己家在位于福州路湖北路交叉口的时报大楼七楼,一间好大的房子。窗外可见福州路和人民公园(现人民广场)。印象最深的,一是房间大得中间空了好大一块,可以骑自行车(大概是童车);二是如果晚上爸妈不在家,遇上打雷真的好害怕;三是那时庆祝游行一般要到人民公园集合后出发,我们在窗口就可以观赏游行盛况。还有就是,七楼的屋顶上有个屋顶花园,中间还有一个喷水池。我们经常去那玩,还在那里拍照。<br> 大家庭人员最多的合影 时间:1955年10月1日<br>地点:上海时报大楼七楼屋顶花园 摄影:石保孔<br>人物:前排蹲者:陈振懃(姨妈,我称寄爹)、袁人美(九舅母)、陈振慧(母亲)<br>儿童:吴民主(本人)、吴民黎(妹)、吴民义(弟)<br>中排坐者:石保孔(又名石涛,陈振懃大女婿,我的大表姐夫)、吴文俊(父)、周杏韵(外婆)<br>后排站者:徐秉琪(陈振懃大女儿,我表姐)、徐秉申(陈振懃小女儿,我表姐)、陈念鞠(外公)、陈振全(十舅,我们称全舅)、陈振同(十二舅,我们称金舅)<br> 1954年,父亲到常州志远布厂任职。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父亲任志远厂公方代表,志远布厂后来并入常州诚孚布厂,后又改名第三棉织厂。1956年,我们全家搬来常州。妈妈调入常州市人民法院工作。<br> 1956年调到常州来,妈妈30岁不到,带着3个孩子(我7岁、弟5岁、妹3岁)去组织人事部门报到,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脸惊诧,这么年轻,3个孩子,还是法院工作。<br> 我们先临时住茭蒲巷靠花椒园的一处房子,门牌号不记得了。不多时就搬到西庙沟35号一个大院居住,在此地一直住到西庙沟拆迁改建城中路(现晋陵中路)。我们入住的时候,一多半房间空着,那时也没有意识要多占房。后来住户陆续搬进来,最多时住了11户人家,连原来一间有一座废弃的土灶、平时堆堆柴禾杂物的灶披间,都住上了人家。<br> 西庙沟拆迁时,我们兄妹都已成家搬出另住,父母两人就搬到青果巷86号(现贞和堂)居住,直到青果巷改造文化街区时搬出。<br> <br><b>学生时代</b><div><b><br></b> 搬迁到常州后,我进常州师范附属小学读一年级,弟妹进幼儿园。<br></div> 小学生 常州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常师附小,更简称附小,是一所名校。它创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当时名为粹化女学,是常州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我进校时的1956年,它已有50年历史。1911年更名为师范附小。1949年8月,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的次女张西蕾被文教部任命为解放后师范附小的第一任校长。1961年12月,更名为常州市实验小学。那时我们还在校,所以是经历了附小和实小两个历史阶段。1979年,学校被定为省、市重点实验小学。1985年6月,学校又一次更名为常师附小。2002年,学校又一次更名为常州市实验小学。<br> 附小的正门在茭蒲巷中段。它的校区范围,东至西庙沟的民房,南至原二初中及毗邻的民房,西临茭蒲巷,茭蒲巷很长的一段都是附小的围墙,北至尚德里的民房。插一段,据说,原来的二初中、后来的二十二中、再后来的田家炳初中的所在地,老底子就是常州师范。它北边就是师范附小,倒也合乎情理。<br> 正因为如此,我们居住的西庙沟35号两进带侧厢的院子里后进二楼卧室朝南的窗户外面,就是附小的校园。正对窗户的,是附小的地标—一棵180年历史的银杏树。我们楼下的房间,就没有这个朝南的窗户。当时经常幻想,要是有个小梯子,我就可以爬上爬下进出学校,而不用西庙沟-尚德里-茭蒲巷转一圏了。其实,也就几分钟的路程。<br> 附小校树:180年历史的银杏 学校几经改造,百年银杏依旧。西庙沟改建为城中路后,在路上就能看到这棵银杏。(网络图片) 我们家往北几十米的地方,有个名叫锦织堂(音)的死弄堂。除弄堂口有一屠姓人家,弄内没有其他住户,有几个西庙沟人家的后门,和常州织带厂的厂房。弄堂经两三个拐弯到底,有一口水井,我们经常去那里用水,主要是洗一些大件物品,或者夏天偶尔“冰镇”一只西瓜什么的。水井旁,有一小门,门里住着一户附小的校工,大概是做饭兼作打扫卫生。穿过他们那里,也可以进入校园,等于是学校的后门。从那里走,也只是偶尔为之,因为不太好意思打扰人家。<br> 进校上一年级,我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师把我调到第一排,还是看不清。这下知道自己是近视眼,应该是母亲带来的遗传性近视。这下好了,配眼镜戴上。我的眼镜史可有64年啦。这给我带来无比的烦恼,好多事情不方便做。特别是体育活动,经常会打掉眼镜。那时没有什么树脂片,都是玻璃镜片,一打掉,镜片就碎,就得重新配,既花钱又麻烦。对体育就有点怕怕的心理,所以我的体育项目不太好。<br> 我戴眼镜的习惯还不是戴戴停停,而是一直戴着。这虽说是戴眼镜的好习惯,但后来就变得除了睡觉,什么时候都得戴着眼镜,否则看不清东西很不舒服。包括洗澡、游泳,都要戴着眼镜。因此闹出了在大河里游泳把眼镜掉了,一伙同学帮我潜水摸眼镜,竟然摸到了的笑话逸事。后来有了带度数的泳镜,才换掉了近视眼镜下水游泳。<br> 记得在附小上过复式班,一个班的学生,有两个年级的,一般跳开一个年级,如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以免课程太过接近。老师先给一个年级的布置些作业,让他们做上,然后给另一年级上课。上到一半课时,布置作业给他们做,再给先做作业的那个年级上课。是师资不足抑或其他原因,不清楚。好像实行的时间也不长。<br> 小学的其他事情,已经没有太深印象了。<br> 1962年,小学毕业,升入常州市第一中学开始中学生活。我不记得进一中有过什么升学考试。多年后的同学聚会,有的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说有过考试的。即使有过考试,那时的学业并不紧张,考试是小事一桩。在小学时,有时甚至盼着考试呢:早做完早交卷,就能开溜了。<br> 中学生 常州市一中校徽在胸 常州市一中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武进私立冠英初级中学;其后历经武进私立正衡初级中学、武进私立正行补习学社、武进私立正行初级学校、武进私立正行中学、武进私立正衡中学、常州私立正衡中学;1953年8月,更名为常州市第一中学至今。2004年,成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br> 我们入学时,市一中的校门在椿桂坊苏家弄。苏家弄是一条L型的小巷,西连昇仙弄,北接椿桂坊。一中大门在L型的转角处,门朝北。<br> 这里有个小插曲。写市一中这一段时,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有一位62届高中毕业的老校友在其“美篇”中回忆记载,他们1956年9月进市一中时,学校的大门是用竹篱笆搭建的,大门开在离现在大门以东大约80米的灵官庙弄的尽头。走出校门,大约3-4米宽的弄堂,是一路向下并且弯弯曲曲的斜坡,路面高高低低,有的地方还有凹下去的小坑,弄堂两边的高墙里,还有纺织机的声音传出来。一到中午放学的时候,100多米长的灵官庙弄里,全是一部分回家吃饭的学生,可谓浩浩荡荡!<br>直到1958年,才在苏家弄55号修建了新大门。大门几经改造,位置一直没变,直到后来在南园路新开了西大门,苏家弄大门才成了辅助性的出入口。<br> 这一张照片,从画面上看,应该是在1959年国庆节拍摄的,就是最早的市一中在苏家弄55号的大门。(网友图片) <p> 从上一中到离校上山下乡,一直没有注意过学校的门牌号码,对苏家弄55号,也一点没有印象。为了求证这一点,我在老三届校友组成的“壹群”中发问:谁还记得,一中的老校门在什么巷弄?是不是苏家弄?结果,有说昇仙弄的,有说椿桂坊的,有说搞不清的。最终,是一位原来居住在苏家弄的群友和群主确认,是在苏家弄。至于是不是55号,也只能信了。</p><p> 那时候,市一中是所“完中”,也就是有初中部和高中部6个年级。但从我们上一届开始,市一中和市二中一起试点中学五年制。初中三年,读完后筛选分流掉一些,留下的再读两年高中,即高中毕业。所以在一中的老三届高中生中,高三的是66届,高二的(就是我们的上一届)也是66届,我们高一的是67届,没有68届高中生。</p><p> 我们初中时是6个班,我是5班的。初中结束,一部分去读技校,一部分辍学工作去了,是不是有留级的不记得了。总之,6个班并成4个班,2班一拆为二,并入1班3班;5班一拆为二,并入4班6班。我和一部分同学并到6班,成了高一(4)班。这就是我高中67届毕业的班级。</p><p> 中学生活是愉快和平静的。学业没有太大压力。稍有偏科,语文一般,数理化稍好,历史地理需要死记硬背的稍差,外语学的是俄语,也不怎么样,体育音乐不太喜欢。既不是班干部团干部(连团也没入,落后分子一个),也不是课代表。课余喜欢装装矿石机,捣鼓捣鼓航模。但水平一般加上没钱买器材,也没弄出什么像样的东西。</p><p> 平静的中学生活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p><p>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平静的校园生活打破了。课不上了。先是成立了红卫兵,再接着是两大派,再下来就山头林立。</p><p> 破四旧立四新,造反有理,抄家批斗走资派,全国大串联,文攻武卫,革命大联合,一幕幕像闹剧一样演过。</p><p> 我只有一次步行串联的经历,还仅仅去了南京,时间应该是1966年12月底。人员,我记得的是王根富、辛寿琪、陈天才,当然还有我。其他人想不起来。记得有王根富,是因为他有一件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军大衣。记得辛、陈两位,是有在中山陵的合影。后来校友补充,还有秦礼平,而且还是他带的相机,留下了一些镜头。真有点忘恩负义的感觉。</p> 1967年元旦 辛寿琪、陈天才、吴民主于中山陵 那次是先沿铁路,后走公路。第一天到丹阳,第二天到句容,第三天就到南京。三站大概都是90里路左右。第一天刚走不远,就开始下雨。又无处躲避,只能一勇往前。不久,根富那件令人羡慕的大衣,就成了吃水最多让人恨的物件。到丹阳,是住在一家纺织厂。找到锅炉房,烘大衣,也烘别的衣服。纺织厂的那个被子好大,好像一垫一盖睡七八个人。半夜,我的眼镜不见了,把一被窝的人叫起来找到。寿琪好像一到丹阳就水土不服,出疹子。第二天到句容没什么印象了。到南京,进的中山门,就在中山门不远处一学校住下。在南京,除了去多个学校串联看大字报外,爬过中山门城墙,看到骡子拉的粪车。去过中山陵、燕子矶。在中山陵和天才、寿琪合影。在燕子矶和根富、天才合影,还眺望在建的长江大桥。燕子矶水塘的冰好厚,人可以站上去。同行者回忆说在南京去看望了杨守华老师,在那里遇见了李秀珍她们。我对此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人家有照片为证。 李秀珍、缪秀英、杨守华、陈天才、吴民主、辛寿琪、王根富。秦礼平带相机拍摄。<br>王菊铨微信群传。<br> <p> 回来也是句容、丹阳、常州。第一天到句容,又是没什么印象。第二天到丹阳,事情来了。临近丹阳时,不知谁提议的,丹阳不住,一鼓作气连夜赶回常州。得到思家心切的一伙人一致响应。那就继续走吧。走到陵口(我的记忆,不知是否有误),大约离丹阳也就20来里地吧,估计到常州还要六七十里路呢,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陵口住下。好在到处都有接待站。还是第三天回到常州,时辰早一点而已。</p><p><br></p><p><b>上山下乡</b></p><p><br></p><p> 1968年,革命大联合,成立革委会,秩序基本恢复。</p><p> 但是,学校里积压了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的老三届,再加上1966年进校的69届,共七个年级的学生,怎么办?何去何从?</p><p> 年底,办法来了。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真是一腔热血听党话。没有多少动员,同学们就或自己组合,或服从学校安排,陆续去了农场下了乡。</p><p> 我和志同道合的杨国焙、曹柏民、瞿燕金、辛寿琪、徐肇敏6人,去了金坛县茅麓公社致和大队马井口生产队插队落户。</p><p> 下乡前,我们几个人还去茅麓“考察”了一番。是骑自行车去的,有自家的车也有借人的车。我骑的是一辆从校工那里借来的车,结实笨重。第一次骑行这样的长途,一路上兴致盎然。骑着骑着就有些累了。到薛埠附近向北转上通往茅麓茶场、茅麓公社的乡道,渐渐地上坡坡度大了起来。在骑上一个高岗后,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平地和房屋展现在眼前。我们到了。有没有去致和,已经不记得了。返程时,由于长时间骑行,胯裆部位磨得红肿起来。更为不幸的是,快到常州大概卜弋附近,手臂长时间撑着车把已经麻木,我的前轮不经意间碰了一下前面一辆车的后轮,一下子失去平衡跌倒在地,膝盖和臂肘重重地擦伤。好歹坚持到家,恢复了一段时间。</p><p> 1968年10月29日,正式下乡到马井口插队,六个人成了一个知青户。到生产队的当天晚上,队里摆了两桌酒席接风。到场的是队干部和老农代表。上了乙种白酒,是用一种叫金刚滕的植物的块根酿造的高度酒。对于从来没有喝过酒的我来说,很快就醉了。当时我们的住房还没有盖,就先住在生产队仓库里。到了稻草舖上,倒头便睡。</p><p> 12月22日冬至,生产队放假。我们六人沿牛头山水库的边缘步行去薛埠游玩。一路上听到高音喇叭播放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心中暗想,我们已是先行者。中午在薛埠街上找一饭馆,著名的金坛封缸酒二两半的“手榴弹”每人一个,小菜碟子堆了老高一摞,小小腐败了一把,也算犒劳一下辛苦了一个多月的自己。</p><p> 致和大队是茅麓公社靠茅山最近的一个大队。靠山吃山,收入还算不错。记得一年下来,扣除口粮和平时吃拿队里东西的费用,还能分得几十元钱。</p><p> 插队生活艰辛寂寞,轶事趣聞也不少,不及一一细叙。</p> 下乡一周年马井口六人组合影。<br>前排:吴民主、杨国焙、曹柏民;后排:辛寿琪、徐肇敏、瞿燕金<br> 我是马井口六人户最早回城的。其他几位,分别担任了大队会计、赤脚医生、农技员、中小学教师、公社文书等,到1975年底陆续全部回城。<br><br><b>回城进厂</b><br><br><div> 1971年10月28日,我上调回城进戚墅堰发电厂工作。算来下乡正好三周年。<br> 现在完全想不起来出于什么原因,回城这一天,一贯不写日记的我开始写日记。正因为有这个日记,才还原了回城当天的情景。<br><i> 71.10.28.星期四 晴<br> 根据新工人录取通知书的规定,今天上午到县党校报到。昨天下午,杨、徐、瞿三人就送我到茶场,晚上住在茶场。今天早上送我乘早班车赴坛。上午报到后遇到袁江。他们26日到金坛,住在招待所,准备今日下午1:20的车到句容县专区五七干校报到待分配。想不到在金坛能见面非常高兴。下午一时在党校集中开会。县革委生产指挥组负责人、解放军彭处长和公交小组负责人高志强参加,简单讲了一下,主要是提了些希望,便分了四个班。第四班十二个人,电厂的十一个,另有一个叫姚彩娣的到市劳动服务组报到,也在四班。到电厂的有李志平、徐星松、陈文炎、金根法、宣瑞南、吴纯建、戴荣泉、徐凤娣、谢燕芳、沈晓梅和我。到党校报到的只有七个。乘了电厂的卡车到达电厂,已三点多钟。在团委办公室坐了一阵就回去了。从今天起就是电厂的工人了。</i><br> 这个日记到1972年1月30日戛然而止,已想不起是什么原因。最后一篇内容,也与知青有关:<i>1.30 杨国焙和崔粉保来,他们是到牛塘外调的,住向阳饭店。杨说,常州作为开放城市,人口要扩增,可能抽调80%的知青。(?)</i><br> 我们从乡下调进工厂,是从当学徒开始。初中生月薪14元,高中生月薪17元。学徒期两年。<br> 我被分配到金工车间。发电厂是发电的,锅炉车间、电气车间等是主线。金工车间属于维修保障,但不用上三班,是大家比较向往的车间。但我基本没有到车间上过班,大概参加过车间的一些诸如学习之类的活动。原因是我和其他4位知青借调到厂保卫科,帮忙搞政审外调。借调的还有3位复员军人。当时正在清理阶级队伍,可能是担心厂里的老职工有派性,而复员军人和知青跟厂里的两派不沾边,比较可信,就有了这一举措。就这样,我在电厂的近两年里,主要就是出差外调,倒也走了不少地方。南京是去得比较多的。大多被旅客服务站安排到建康路的人民旅馆住宿。<br><br><b>离厂从警</b><br><br></div><div> 1973年8月,我被调动到市公安局工作。当时,两年学徒期未满。 </div> 调离戚电厂前在保卫科合影送别 前排中为本人 说起这次工作变动,还真的是被调动。事情的原委过程是这样的:<br> 当时公检法还是军管状态,一个军管会,下面按职责分若干组。由于人手紧缺,除了从1971年开始招收了一些复员军人外,1973年又着手从工矿企业调人。名额是分配到各单位的。戚电厂分配到一个名额,指定要干部(企业干部)。那么,最理想的就是从厂保卫科选人啰。那年代,供电局和发电厂是全市待遇最好的单位,其次才是什么纺工一类型、机械一类型,再就是二类型……。所以,电厂的那些人一个也不愿意去待遇差得多的公检法。调人一时陷入了僵局。一年多前,电厂发生了一起剪贴作案的反标(反革命标语)案件。那时候对反标案件是很重视的,市公安局、戚墅堰分局派员成立了工作组驻厂破案,一时没有眉目,工作组也就一直没有撤掉。我母亲在法院工作,工作组中一些人都认识我母亲,也知道了她儿子在电厂。于是,他们中也不知是谁出主意,调不到人,就把某某某的儿子调去。<br> 领导还真采纳了这个意见。调令发来了,可我却不愿去。除了工资待遇的因素外,我主要担忧的是,和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少有点尴尬。那时候公检法人不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另外,原来要调电厂一个干部,可我还是学徒;我是近视眼,不合适公安工作。这样就拖了下来。<br> 这下子军管会的领导不乐意了。后来甚至在大会上不点名的批评,有的人不配合组织,拖后腿等等。这样我母亲就有压力了。胳膊拧不过大腿,我终于在拖了个把月后,不情不愿的到公检法报到了。我去的时候,新招人员学习班已经快结束了,基本就直接分配了。<br> 这个过程,有人可能不信。可当时就是这样的,没有学历门槛,不管身份,不管近视不近视,要你来,你就得来。还有的人认为我是凭母亲的关系才调进公安的。可真是把事情的本末颠倒了过来,还让人有口难辩。<br> 多年以后,实行公务员制度后,尤其是退休后,在工厂和在机关的差距显现出来了。这真是身不由已,命运弄人。当年的工作组成员、后来我的同事对我说,把你调到公安来,可得谢谢我哦!我满口应承,是啊,是啊!还能怎么说呢?这是后话。<br> 依依不舍离厂从警 <p><b>派出所五年</b></p><p><br></p><p> 我被分配到东风分局延安路派出所当民警。这都是文革改地名闹的,其实就是天宁分局局前街派出所。到所里当户籍警,责任区是大圩沟居委会,是离所最远的一个居委会,靠铁路。过了铁路就是三井乡的地盘了。所长就把所里仅有的两辆自行车之一,派归我使用。后来,建材二五三厂家属宿舍区成立居委会,200多户,所里让我带管。好在都是该厂的职工家属,好多事情可以依靠工厂处理解决。1974年10月,任副指导员,仍兼管这两个居委。1976年又来了新民警,才把居委会移交出来。</p> 初着警服 蓝制服、红领章、解放帽 公安首站—延安路派出所 那时和一邦年轻同事吃住在所里。不管什么时候有事情,都能拉出五六个人的队伍应对。有的同事结婚新房都在所里。派出所没有食堂,早饭在附近小店买点吃吃,中晚餐在对面的第一人民医院搭伙。<br> 那年代,强调民警下地区。走家串户,熟悉人口,巡逻防范,破案抓贼,调解纠纷,厂社联防,样样都得干。那时,居民对派出所最为迫切的要求是立户分户,计划经济年代,什么供给都跟户口相关。所里每周要通一次户口。外地迁入,是要报市局审批的。<br> 那年代,强调公安机关必须执行“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各级都建有治保会,物色了一批治保积极分子。派出所很多工作都是依靠治保会和治保积极分子开展完成的。每年召开一次治保积代会,就是一件大事。<br> 1974年11月,东风区治保积代会延安街道代表合影。着白警服者为本人。场地是区政府院内。 派出所的政治学习也是大事,而且是指导员主抓的工作。 学习《十大关系》 集体学习。戴苏扬、曹卫国、仲建奇、吴民主、倪宏斌 1977年3月末至5月初,江苏省公安局(当时名称如此)在句容石山头省公安干校举办第一期城镇派出所所长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是各市选派的所长、指导员和治安股长共155人。学习班编成一个队,赵永和(常州市局治安科副科长)任队长,于先亭(徐州市局治安科副科长)任指导员,尹廷茂(南京白下区马府街派出所指导员)任副队长。我局胡业祥、赵听荣、戴怀芳、吴民主、朱岳良、沈建平6人参加学习,和苏州市局的同志合编在第八组。全组合影: 前排 <i>王燕萍 王帮仁 候金水</i> 赵听荣 <i>刘如泉</i> 朱岳良 <br>后排 胡业祥 <i>朱连成 朱玉才</i> 戴怀芳 沈建平 <i>王树锦 刘文美</i> 吴民主<br>(斜体字为苏州同行)<br> 由于是文革结束后举办的首期所长学习班,省公安局十分重视。诸玉祥副局长作开学动员。各位讲课老师都是公安战线的专家权威。我们的学习也很认真,收获颇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受了公安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br> 课余生活也很丰富。我还帮着刻钢板印歌谱让大家练唱学习班之歌,那是文革中编小报印传单练就的技能。还有就是自己动手偷制新茶品尝。石山头省公安干校所在地原为省少年管教所,周边都是茶园。4月份正是新茶上市的季节。我在下乡插队期间在大队林业队呆过,知道一些制茶的过程。我们就趁傍晚散步时,顺手在道边的茶树上采一些嫩叶。回到宿舍后,找一只脸盆,放在沈建平带来的酒精炉上烧热,放入茶叶,用手快速翻炒。不多时,茶叶就炒好了。正在这时,赵永和队长到我们宿舍来,一进门就说,什么好香呀?我们笑道,自己做了新茶。然后各人泡了一杯,品尝了亲手做的茶叶。但,也仅此一回。<br> 课余 指点山河 指手者为本人 1977年7月,结婚。后来,就有了三口之家。 婚照 当年尚未流行彩照 那年头,还是物资匮乏。结婚所需的家具是要凭证供应的。棕棚已供应,大床已供应,大橱已供应,方凳已供应,便桶拗手票已发,庄严的结婚证上盖满了这些印章。也是时代的见证。 婚证 我们仨 <b>治安六年</b><div><br> 1978年10月,我调市局治安科任内勤。原来的内勤老许,是文革前还是文革期间的大学生,学的是化工。那时强调大学生归队,老许就回归了化工局。大概看中我高中生的底子,就把我调任内勤。<br> 治安科是公安局的大科,对外称三科,仿佛有点神秘色彩,但当时也就十多个人。治安管理、户政管理、枪械爆炸物危险品管理、印章管理、四类分子社会改造,劳教审批、还有一些其他部门不管的事情,都归治安管。据说原来消防、交通也归治安科,叫消防队、交通队,后来分出去了,而且都比治安先设立支队。事情很多很杂,忙是肯定的。那时年轻,不觉得累。<br></div> 市局院子里 在无锡参加治安工作会议 后左二为本人 1982年8月,经市委组织部审批,被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我们在读时更名为常州教育学院)录取,进机关干部中文专科班学习。干部专科班是市委组织部为了提高青年干部的文化素养,请教育学院开办的,好像只办了两期。我们这个班简称干部中文(1)班,学员大部分是市各部委办局的年轻同志,也有一些来自企业,人数好像是48人,职务最高的是团市委书记杨大伟,他当了我们的班长。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逻辑、外国文学等,学制是三年,半脱产,每周三个半天上课。1985年7月毕业,发大专文凭。 干部中文班毕业合影 五排右二为本人 这个学习机会,是治安科一位领导为我争取来的。市委组织部给了我局两个名额,一位确定为政治处的同志,还有一个名额一时没有落实。我们的科领导听说此事,想到我是高中文化,就说我们科的吴民主可以去读这个班。回来跟我讲了情况,一拍即合,我就报名了。<br> 报名后还进行了一次考试,只考语文一门。十几年不摸课本了,上了考场有点紧张,而有的题目,连概念都搞不清,考出了不少洋相。我的成绩好像是61分。<br> 三年学习收获巨大。系统学习了中文知识,最直接的效果是改掉了以往错别字、不规范简化字连篇的毛病。从此以后,行文用词虽不出彩,但却相对比较严谨。这为我以后的办公室主任工作打好了基础。<div><br><b>政治处两年</b><br><br></div><div> 1984年12月,调市局政治处宣传教育科任副科长。<br></div> 在政治处老院子里合影 这个院子后来好像还给了盛宣怀故居<br>一排:张 翔 朱顺华 刘银凤 王小梅 <br>二排:丁 涛 丁学南 张公祥 王锡仁<br>三排:周德大 高生龙 黄广余 范晓虎 李 良 王其成 姚亚军 吴民主<br> <p> 宣传教育科先前好像称教育训练科,主要职责有公安宣传、干警教育培训、立功创模等。每年一度的立功嘉奖表彰工作是重头。当年三等功审批权尚在省公安厅,嘉奖的权限在市局。既要褒奖年度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也要掌握大概的比例,就要从基层上报的材料中进行筛选,再报市局党委审定。</p> 宣教科办公室 <p> 当年,审阅整理加工了局前街派出所和交警朱志星两份事迹材料。经逐级上报审批,1985年3月,局前街派出所所长余红旗和朱志星出席全国公安战线功臣模范和立功集体表彰命名大会。这是我局基层派出所和民警个人首次出席部级表彰大会。</p><p> 据余红旗回忆,我还整理撰写了局前街派出所连续三年获得省文明单位称号的事迹材料,并陪同他一起去市政府汇报。后来市里奖给派出所一台电视机,承诺的加一级工资就不了了之了。</p> 业余活动 黄广余、本人、王小梅 1985年7月,省警校常州班第二届毕业生合影 二排左4为本人 电话联系工作 全科仅一架电话,公用。 1985年底,又整理总结上报了市局车队老民警陆锡盘的先进事迹材料,陆锡盘被光荣地授予二级英模称号。1986年1月,省公安厅组织全省公安英模到各地巡回宣讲,起到了很好的弘扬正气、激励奋进的作用。 1986年1月,公安英模巡回宣讲。三排右一为陆锡盘,二排左一为本人。 遨游沙河水库 陪新闻单位采访之余即兴下水 1986年,陶驷驹副部长视察我局与副科级以上干警合影 四排左一为本人 <b>办公室、局长助理、指挥中心兼职的八年</b><div><br> 1986年12月,调市局办公室任副主任。<br> 市局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对我说,你呆过派出所,搞过业务(大概指治安科的经历),又学了中文,还是到办公室来吧。于我来说,什么都没有多想,不管到哪里,服从组织安排。<br></div> 告别呆了两年的政治处院子 1986年12月12日,调办公室工作合影留念<div>本人、丁涛、孔庆良、高生龙、朱明、朱顺华 </div> 调任办公室时在局长楼前 办公室和局长在一个小院。现为卫生所。 那时的办公室,人虽不多,摊子却蛮大的,包括了秘书、法制、档案、信访、通信等方面的工作。后来若干年,这些业务工作陆续从办公室分出单列科室,我戏称为“四分五列”,分了四次家,成了五个序列。只有文秘、调研、机要等留在了办公室。<br> 办公室的重头工作是安排调研,收集信息,编发简报,撰写报告,起草文件,操办和参加各种会议等。刚到任不久,主任就指派我参加全省公安信息工作会议。我是与武进县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单骏初、局前街派出所所长袁新大三人代表常州市局出席会议的。<br> 1987年1月11日,省公安信息工作会议合影。坐席左一为本人。 八十年代科级干部 在后勤科院子门口合影<br>第一排:濮中元 赵永和 蒋俊贤 张公祥 蒋局长 孔庆良 王兆汉 沈听培 曹晓葆 丁 涛 姚 迅 贾凤英<br>第二排:徐炳兴 丁敬先 左绍华 张森兴 蒋泉大 张祖伟 昝锡民 曲国魁 吴瑞兴 周俊成 李铭焕 丁自江<br>第三排:朱克明 黄广余 朱 明 王锡仁 于文波 蒋孝林 茅祥达 徐发祥 钱志欣 李荣芳 吴民主 韦洪全<br> 1989年11月20日至24日,公安部在常州召开“全国‘110’报接警台展示暨公安指挥中心工作现场会”。部分省市县公安机关的同行应邀来常参会。<br> 指挥中心和110报警服务台,在公安机关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机构部门。它诞生于上世纪末,时间短。它不同于其他部门有传统意义上的分管业务,却能调度指挥全局。它还是真正意义上实行24小时工作制。<br> 原先的110电话称为匪警电话,设在刑警大队。由于电话普及率极低,110的使用率也极低,不要说每天,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也响不了一次。<br> 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成立了指挥室,把110电话、内部的无线对讲机、总机等归到一起,实行接警处警一体化,这在全国是首创。公安部在总结了广州经验的基础上,于1987年7月发出了《关于大中城市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的通知》。<br> 我局于1988年6月建立指挥室。然后把110电话从刑警大队移到指挥室,由专人值守,还配了电台、电脑,但并不跟110电话联网。报警服务台于1989年4月1日开通。110台和指挥室的建立,在调集多警种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案件方面显示了威力。但无可讳言,那时的接警量实在是太少了。常州110从4月1日开通至当年10月,共接收各类报警事项287起,平均每天才1.4起。原因还是电话普及率较低,110知名度不高,群众报警意识不强等等。<br> 这样的110,其实极其简陋,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即便如此,我仍然听到一些市县公安局的同志私下里嘀咕,这个咱们学不了。 <br> 不仅外地同行说学不了,我们自己也没能长久。不多时,110电话仍回到了刑警大队。<br> 1998年11月20日,公安部110现场会部分人员合影。二排左四为本人。 办公室副主任当了3 年半,1990年5月,提任办公室主任。1991年12月,又任局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1993年8月,经组织部任命为公安局指挥中心副主任(副处),并兼任局长助理、办公室主任。<br><br> 在办公室工作期间,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br> 其一,会多文多。<br> 各式各样的会。公安的会、政府的会、块块的会、条线的会、例行的会、临时的会、紧急的会、别人召集的会、自己操办的会、大会、小会,开不完的会。<br> 各式各样的文。上面来的文、下面来的文、自己拟的文、平行机关来的文,看不完的文。办公室是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的汇集地,办公室主任是文件流向的总龙头。每天,机要员把各种文件分类别上办文单,装成几个文件夹,送主任阅签。主任再根据内容事项,签送哪些领导阅示,或签发哪些部门办理。有的领导批示意见,还要交办下去;有的部门办理的情况,还要转报上去。你一天不看,就会堆积几个夹子。<br> <p>在徐州参加办公室主任会议时,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合影 后排右一为本人。</p> 1990年10月22日,在苏州参加办公室主任会议时摄。 <p> 其二,为市局党委起草许浩明冤案的检讨报告。</p><p> 这是报市委并抄报公安厅的检讨报告,名称和内容都已经不记得了。当时只是觉得好难啊!既要深刻诚恳,又要实事求是。写得轻了吧,上面通不过。写得重了吧,又于心不忍。</p><p> 1982年7月某日凌晨,博爱路至北太平桥路上发生一起抢劫伤人致死案件。8月11日,公安将西林公社社员许浩明作为嫌疑人刑事拘留,后经检察院批准逮捕,经中级法院判处死刑并执行。事隔7年之后的1989年,该案真凶暴露,冤案定局。</p><p> 冤案的善后处理是件大事,公检法都积极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作为办案头一道环节的公安,要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检讨报告。起草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再难,也要完成啊。查阅了无数资料,经过了反复推敲,终于成稿交差,经领导审阅定稿上报。我记得并未退回重来。</p><p> 1989年12月,公检法三家在西林乡召开许浩明冤案平反大会,市局让我出席了这个会议。1990年4月,经市委研究决定,分别给予公检法三部门涉案人员党内警告、严重警告、留党察看、撤销职务和调离公安司法机关等纪律处分。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p><p><br></p><p> 其三,全市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p><p> 1990年12月,我市召开全市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这是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第一次召开一市三县派出所工作会议,全市派出所所长、指导员加上市局各部门、县分局有关部门等,共2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得隆重热烈,组织工作紧张有序。这是第一次参与操办这样大型的会议,和市局相关部门特别是政治处、后勤科的配合十分融洽。</p> 1990年12月7日,全市派出所工作会议合影 坐席左二为本人 其四,1991年抗洪救灾。<br> 1991年5、6月间,我国共有18个省市、自治区发生水灾,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水灾。其中安徽、江苏受灾最重、损失最大。因此,也称这次水灾为华东水灾。这次严重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此情此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地全力投入抗洪救灾。我受指派,也到有关区、乡了解督促公安机关抗洪救灾工作。<br> 在红梅乡河道上 中为本人 在戚墅堰大运河边 右为分局长杨玉麟,左为本人。 常州的灾情稍有缓解,市局考虑到苏北里下河地区和淮河地区灾情更甚,当地公安机关抗洪更为艰巨,想尽绵薄之力帮助一下。于是,由一位副局长带队,办公室、政治处、后勤科派人,带上一卡车物资,前往盱眙、高邮、淮阴等地慰问支援。这些地方的灾情确实比常州严重。有的村庄,因为房屋都是土垒墙,浸水时间稍长就塌了,整个村庄一片汪洋,不见一座房屋,只有一些树梢露出水面,那就是原来的房屋所在。2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临时帐棚。盱眙县公安局院子围墙,有一段竟是石块垒的。 在淮阴瞻仰了周恩来故居。 其五,参加部分省市公安理论研讨会。<br> 1991年10月,公安部在西安市召开部分省市公安理论研讨会。省厅应邀由一名退休副厅长带队,厅办公室、常州、扬州两市局办公室派员出席。我亦忝列其中。10月6日和金坛县局办公室主任姚鹤年、我局张翔、邵志敏一起赴宁。我和姚去西安;张、邵参加公安部抗洪演讲,去省厅报到。10月7日,飞西安,降咸阳机场,住长安县西北饭店。10月8日至10日开会。<br> 1991年10月10日,在陕西长安参加部分省市公安理论研讨会时合影。二排左五为本人。 会议结束后,陕西省公安厅安排游览了西安和延安。那时从西安去延安,中途拜谒了黄陵,竟然用了一天时间,一路颠簸,到延安已经黄昏。第一次参观革命圣地,心情十分激动。 1991年10月,革命圣地延安。 <p> 返程时,在厅领导的带领下,乘火车经洛阳、郑州、开封,直至19日才回到常州,前后历时两周。此行开创了我生平许多第一次:</p><p> 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参加部级会议。第一次拜谒中华民族祖陵。第一次参观革命圣地。第一次游历西北和中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上大雁塔和延安宝塔。后来我又曾两赴延安,四临西安,再也没有登上这两座名塔。这次行程也是办公室工作阶段少有的轻松时光。</p><p><br></p><p> 其六,出席江苏省第十八次公安会议。操办常州市公安会议。</p><p> 1992年1月8日,江苏省第十八次公安会议在南京中山宾馆召开。这是一次贯彻全国“十八公”精神的重要会议。全省各市县党委、政府主管公安工作的领导人、公安局长、武警支队长,和各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各区公安分局局长出席会议。会议举行得热烈隆重。会议结束时安排了文艺演出,拍摄了合影照片。拍照的摇摄相机,据说是全省唯一一台民国留下的为蒋总统拍过照的外国货。拍的照片确实好,没有视差和透视变形。我市参加会议的人员,省厅和各市局办公室主任,也分别合影留念。</p> 常州市出席省“十八公”人员合影 右一为本人 全省公安办公室主任合影 右一为本人 参加省十八公回常后,就开始筹备召开常州市公安会议。<br> 1992年3月23日-25日常州市公安会议召开,传达贯彻全国、省“十八公”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常州今后一个阶段的公安工作。<br> 开这样的会办公室是全力以赴,连机要、文印全部赴会。除了主题报告、会议小结报告,每天还要编印若干会议简报,并要兼顾方方面面,忙得个不亦乐乎。我和好几位都是连续住在会议驻地,日夜加班。<br> 连夜奋笔写稿 参加会议的市局办公室人员合影。吕春范、吴民主、成晓伟、王辉,倪慧、施建文、李文兴、孙常寿、李征宇、顾锋、张爱萍、陈文 庆祝会议圆满成功 黄欣(市委办)、黄广余、本人 其七,首次授衔。<br> 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9月7日,公安部发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随后,全国从上到下紧锣密鼓地开展人民警察授衔工作。<br> 我市经过一段时间细致工作(其实也就是对号入座),于1993年2月22日召开市级公安机关警察授衔大会。我市一人授予三级警监警衔,二十余人授予一级警督警衔,二十余人授予二级警督警衔(准确人数已记不清了)。会议结束时,二级警督以上及三级警督代表在台上合影留念。<br> 首次授衔合影<br>第一排:陶森林 朱 明 陆洪生 周德兴 丁学南 张东林 陈三林 孟金元 陈玉英 宋文惠 秦怀玉 孔庆良 周顺安 李铭焕 刘持平 陈逸中 沈听培<br>第二排:万良生 周锡根 曲国魁 昝锡民 张才良 蒋俊贤 丁 涛 赵永和 濮中元 丁敬先 茅祥达 史竺山 谢志贤 吴民主 董桂山 沈和鸣<br>第三排:马盘方 唐自强 汤根大 韦洪全 钱志欣 阮伯仁 姚 迅 葛树明 成晓伟 高生龙 曹卫国 戚自强 祝其正 谢培庆 何京川<br>第四排:宋 岚 沈炳祥 钱新华 黄广余 周顺兴 徐炳兴 沈建平 汪明华 曹晓葆 张国春 沈春大 王振祥 张国平 蒋孝林 姜旺根 范謌生<br> 1992年6月,省厅分片召开市公安局长和县公安局长座谈会。我随局长和一位县局局长参加苏南片会议。授衔,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在会议主题之余,厅领导透露了一些评定警衔等级的条件等内部消息。局长和我都大体上对号入座了。只是那位县局局长,因为他是乡镇党委书记调任的公安局长,从警和任职时间较短,所以他一直嘀咕怎么对不上?为什么对不上?原来按照他的从警任职时间,只能对上很低的警衔,而他又没有往那个档次去找位置,也就对不上了。后来在实际评衔时,对市县公安局长设有最低的评定档次,也就是最起码二级警督。一点没有亏待局长。 1992年11月17日市局档案业务培训班合影 二排左三为本人 其八,兄弟地市公安机关交流。<br> 那时候,比较看重与兄弟地市公安机关的交流合作。省内特别是苏南的不用说了。当年路况不太好,苏州、无锡到南京开会办事,往往半天赶不及。所以很多次省厅会议结束后,无锡、苏州的同志和我们一起到常州歇个脚,吃顿饭,再往回赶。外省市,那些年先后跟安庆、开封、四平、泸州、上海卢湾、西安铁路等地互有来往。其中与安庆的交往最为频繁密切,1993年8月,两局还在常州正式签署友好协作书。上海卢湾公安分局的陆勇华副局长,后来调任杨浦、奉贤两区公安局担任一把手,还多次与我联系,来常访问交流。我也去奉贤拜访过他。<br> 我局办公室系统赴锡学习取经期间摄 四大美女中间露个脸的是本人 1993年5月10日接待开封公安局长吴国强和办公室主任郭文和时在1号楼楼顶拍摄 右一为本人 说起与安庆的友好交往合作,还是胡之光副部长牵的线。大概是1987年,胡之光副部长出京巡察,先到的安庆,后又来常州。在常期间,说安庆的情况和你们差不多,你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大意)。 胡之光副部长接见我局干警 三排右三为本人 交谈甚欢 胡之光副部长(右)与本人 由此,我局先组织了一小队人马,前往安庆学习取经。 第一次赴安庆学习取经返程途中一上黄山,领略祖国大好河山。<br>“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 —李白<br>“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徐霞客<br> 开了一个头,双方觉得谈得拢,于是就一发不可收地你来我往,直至正式签约,再延续下去。<br> 1993年8月24日,安庆的谭守疆局长和束永瑶副局长,率办公室、治安科、刑警大队等部门,和迎江、大观、郊区、水上四个分局局长,以及枞阳、桐城两县公安局长专程来常考察交流。8月26日,在我局签署两地公安机关友好协作书。<br> 安庆辖下的枞阳,有很多人在常州打工,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两地警务合作,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段时间里,我和安庆的办公室主任是主要的联络人。在我退休后,安庆的老局长还跟我有电话联系。<br> 1993年8月26日,安庆、常州两市公安局签署友好协作书<br>左为安庆局长谭守疆,右为常州局长周顺安。助手为安庆办公室主任江启汉和本人。<br> <b>专注指挥中心工作</b><br><br><div> 1994年7月,不再兼任办公室主任。<br> 我局早期的无线电通信,用的是香港一家通信公司的终端设备。那年7月,我偕通信科的同志去香港考察兼培训无线通信业务。考察回来,我的办公室主任职务免掉了。对于我来说,这一点也不突然。因为我早先就跟一把手说过,我不必兼着那么多职务,而且能够胜任的大有人在,让领导放心安排。就这样,我交掉了一副担子。<br></div> 民主在东方明珠 1994年7月 当时,任职指挥中心副主任的连我在内有4人,我前面的三位,局长都另有工作安排。局领导让我主管指挥中心的工作。但因为还顶着一个局长助理的头衔,领导有时还指派我一些相关事项,出席一些相关的会议。<br><br> 1994年10月18日,我局举办了常州市首届警官艺术节。<br> 艺术节出场嘉宾规格档次之高,一时轰动龙城。节前,受局领导委托,我和成晓伟专程赴京,登门邀请一些知名的演艺界人士,重点是总政歌舞团和中央电视台的名人。邀请过程有的顺利,也有的遭拒。这就需要调整人员。那里我虽有一台市局配的大哥大,但不能漫游。所以每天回到宾馆住地,第一件事就是到服务台打长途回家请示。最后总算完成了任务。总政歌舞团因为出场人员较多,是由车得载大校带队前来常州。这也显示这次出演并非私下走穴。<br> 艺术节不仅邀请了全市各界人士观摩,还邀请了省厅、全省10个兄弟市局的同行,以及四平、开封、安庆、上海卢湾、上海铁路公安等外地来宾,办得十分热烈隆重。<br> 向车得载大校敬酒 和程前干杯 110指挥系统建设和管理,是指挥中心工作的重点。<br> 1994年开始,我局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开发研制110指挥系统。这是一个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的项目,项目全称是“增强型110电话受理等公安指挥基本系统—常州公安指挥中心试点工程”。市局把新大楼(1号楼)七楼南面的一个大厅,作为这个项目的实施场所,也就是后来从1995年底到2008年市局搬迁到新北区新址之间这段较长时间内我局的110接警指挥大厅。七楼的中间一块是个中型会场,市局很多中层会议都在此召开,后来又改造成视频会议常州会场。七楼的北面是局总机房和话务室。这可能是大楼设计时就考虑好的安排。<br> 1992年10月启用的1号楼。局长室在二楼,办公室在一楼,但主任室在二楼。七楼大通窗的位置就是110大厅。六楼后来也给了指挥中心,我在601室,一直到2008年搬迁新址。<br>照片是2000年拆建东侧停车场时拍摄。<br> 因为主管指挥中心,我也就成了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一段时间,多次前往北京公安部一所研究讨论方案,并到各地学习110建设的经验。公安部一所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也多次来常实地考察交流。在市电信局的积极配合支持下,项目进展顺利,1995年年底完成竣工。在完成了110电话线路的扩容割接,组织了一系列调试检测之后,12月15日、16日,在我局召开了“增强型110电话受理等公安指挥基本系统—常州公安指挥中心试点工程”验收会。参加验收的专家基本上是公安部一所邀请的。项目建设情况得到充分的肯定,验收顺利通过。该项目获1996年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br> 从此,常州110就启用这套当时在全国比较先进的系统开展接警调度指挥工作。2000年5月,系统全面升级改造,接警席位增加到5个。2004年,又增加到8个。<br> 验收会间隙在主席台拍个照纪念一下 新系统的开通使用,加上适度的宣传,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接警量暴增。有一组数据,1996年全年接警量为32561起,1998年猛增到178933起。应对这样的刚需,市局不断增调人员,一度曾调集了8位基层所队长坐镇指挥调度。二是处警方式转变。改以往的逐级下达为直通一线警力,快速反应。三是引起了社会关注。一时间,各级领导、省内外同行、社会各界人士纷至沓来。特别是公安同行,天南海北地赶来参观指导。我记得最多的时候一年要接待一百多批来访人员。视察参观的情况按时间顺序穿插在下面展示。<br><br> 1996年5月9日,接待常州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林希昭。<br> 林希昭,1916年生,山东招远人,1940年参加革命,解放时随军南下接管常州。1949年4月28日常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的同时,任常州市公安局局长。后来历任省司法厅副厅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1977年12月)、省政协常委(1983年4月)。1996年5月初,林老回访曾经任职第一任局长的常州市公安局。5月9日,林老视察110接警指挥大厅。我有幸接待林老并合影留念。<br> 1996年5月9日,与常州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林希昭在110大厅合影 1996年7月,受局长指派,和户政、计通部门的同志出席全省城市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现场会。 1996年7月,出席全省城市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现场会。坐席左三为本人。 1996年8月,随公安部组团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出席第62届APCO年会暨产品展示会。<br> APCO(Asscoiated Public-safety Communication Otticers)公共安全通信协会,中国并不是会员。原因好像是台湾一直占据着会员位置,我们不能与台湾并存于国际组织。但又不想完全失去这一阵地,所以,每年公安部都要组团前往出席年会。<br> 这一年组团的,除了公安部的有关部门外,还邀请了山西、陕西两省的公安厅副厅长、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一位同志,给了我局两个名额。我即有幸参与其中。<br>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年会内容并非十分重要,大开眼界倒是真的。<br> 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警察局911接警台 参观警务通信指挥车 1996年10月19日,参观远望号测量船。 1996年10月26日,李明朝厅长视察我局110报警服务台。 110的庄严宣誓<br> 经过几年努力,至1996年底,常州一市三县110报警服务台全部建成。1997年1月10日,110宣传日,我市召开110全市开通誓师大会。由我带领全体与会民警向全市民众宣誓。<br> 1997年1月10日,在110全市开通誓师大会上领誓。 宣誓词如下:<div> 我们庄严宣誓:<br> 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服从命令,听众指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尽职尽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r> 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div><div><br> 宣誓人:常州110<br> 1997年1月10日 <br></div> 1997年5月,在无锡召开全省110报警服务台建设工作座谈会。三排左六为本人。 1997年5月30日,欢送机关干部赴派出所工作合影。前排右三为本人。 1997年11月7日摄于指挥中心办公室 1998年5月12日,在省公校参加全省公安指挥中心暨110培训。 为了提高警务通信能力,解决公安专用信道问题,1997年5月,常州有线广播电视台在准备对有线网络进行改造时,向我局领导提出,结合有线网改造,架设公安专网。市局领导把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的任务交给指挥中心和计通处。我们两个部门会同有线台和深圳华为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研讨,形成了“以光缆为主干,一个环路带三个叉和三条链路(三辖市),光节点到终端业务点用电缆”这样一个光电缆混合网的初步方案,名称为“光纤综合通信网”。1998年1月,我局和有线台签订了合作建设常州公安光纤综合通信网的协议,工程正式启动。随后,又陆续订购光缆、电缆、三次群光端机、华为公司08机等,组织施工、安装、调试,历时近一年,于同年12月基本建成开通投入使用。 1998年5月18日,订购的光缆到货,我们前往验收。 1998年5月31日,在赴福建龙岩市公安局学习取经期间,参观古田会议旧址。前排右三为本人。 1998年8月,市编委批准,常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升格为副处级机构,我被任命为指挥中心主任。组织上同时决定我不再担任局长助理。<br> 我是常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第一任主任。公安指挥中心的职务名称有些特别。1990年建立指挥中心时,配任的是副总值班长(副处)。在我1993年任职前,已经有三位副总值班长。据说在我任职时,市委组织部说,副总值班长的职务名称比较别扭,还是改称副主任吧,仍是副处级。所以,那一年我是任命为副主任,原来的三位也改任副主任。在机构升格前,指挥中心一直没有任命过总值班长或正职主任。<br> 我是第一任主任。钱志欣被任命为第一任政委,之前没有政委这一职。<br> 我和指挥中心第一任政委钱志欣 110宣传日在文化宫广场接受电视采访 199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我市在文化宫广场举办国庆焰火晚会。公安局设立安保指挥部。领导观礼台和公安指挥部设在购物中心七楼突出平台。<br> 这恐怕是常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庆祝活动。虽然事先做了比较充分严密的准备工作,但还是低估了市民群众的欢庆热情。在指挥部平台俯瞰下去,从天色渐暗开始,就有大量人群从四面八方拥向文化宫广场,最后变得全场人山人海,几无插足之地。无线电台里不时传来各个路口和值勤点告急的声音。还好,现场没有发生大的意外,有惊无险。焰火晚会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对观赏群众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而对警方来说真是惊出了一身汗。不知哪位局长嘀咕了一下:再也不能办这样的活动了。<br> 国庆焰火晚会前在安保指挥部平台。左一为本人。 2001年1月22日,市委市政府领导视察110报警服务台。左起:朱龙虎、虞振新、李全林、吴春生、本人、孟金元。值班科长:刘光渡。<br><br> 2002年4月,在赴深圳学习取经期间参观已经改造成游乐场的明斯克航母。见识了航母的规模,还是令人震憾的。后来翻看这张照片,也自作聪明地认为明白了辽宁舰舷号为什么是16。 2002年4月,在明斯克航母舰艏部位留影。 2002年5、6月间,西藏拉萨市五位女民警来我局培训接处警业务。主要安排在110报警台和交巡警支队。培训期间,政治部副主任尹荣生和我跟拉萨警花合影留念。她们是:尹培风(拉萨市局办公室)、边巴卓嘎(城关分局蔡公堂派出所)、景巧英(城关分局办公室)、措姆(拉萨交警支队城北大队)、索朗曲宗(拉萨交警支队城北大队女子岗)。还知道这些名字,是因为照片背面有记录,至于哪个叫什么是对不上了。 2002年6月,与在常培训的拉萨警花合影。中为尹荣生,右三为本人。 2003年3月上旬,我局组队去南宁学习考察城市应急联动中心。事情的起缘是: <br> 2001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南宁市投资1.61亿元,建设了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同年11月试运行,2002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向市民提供报警求助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服务。<br>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C4I概念(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信息)的信息系统,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119、120、122、12345市长公开电话、防洪、防震、防空以及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应急救助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在全国首创“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的应急联动机制。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全天候受理报警求助。<br> 南宁按正处级事业单位设置了社会应急联动中心机构,配备了管理干部、技术和专业人员,其中警务副主任由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主任兼任。中心处警人员由110、120、119、122 等部门抽调统一使用,由联动中心和原建制单位双重管理。正式运行后,原110指挥中心接处警部分成为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的备用指挥中心,原110、120、119、122的接处警职能由市应急联动中心承担。<br> 南宁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为了了解情况学习经验,市局决定前往考察。赴邕前,是与南宁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韦东波联系落实的,他当时兼任应急联动中心副主任。3月7日,参观了该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居府介绍了建设和运行情况。收获颇丰。<br> 2003年3月7日,在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参观学习后,在大楼前草坪合影。左五为应急联动中心暨公安指挥中心副主任韦东波,左三为本人。<br><br> 南宁的实践,初衷是好的,但在中国的国情下却较难维持。他们当时想要跳开110、119、120、122等另外申请开通一个应急特服号,一直没有得到批准。运行了一段时间的“统一接警,统一处警”,也悄然作了一些改变。查阅最新资料,目前南宁应急联动中心的接警职能是:“负责市119、120两个特服号码的受理和110、122两个特服号码转来的报警求助、突发事件等应急信息中的普通案(事)件、一般性社会矛盾、社会动态、交通动态和社情民意等业务的受理和联动处置”。这就意味着,现在他们只接119、120,而110、122的接警受理,仍然回归了公安。<br> 我市的应急中心建设,也没有完全按照南宁的路子。<br> 这是后话。<br><br> 2003年9月24日-26日,在金坛市举办常州市110接处警工作培训班。市和三辖市公安指挥中心的负责人以及部分民警参加培训。金坛市公安局大力支持,政委金益农和副局长吴泉荣出席了开班典礼。<br> 2003年9月24日,培训班开班典礼。左四为本人。 2003年9月26日,培训班结束时全体合影。二排右五为本人。 2004年4月,在市委党校参加常州市第十四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分在第二组,还让做小组长,以起召集作用。 2004年4月29日,常州市第十四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结业合影。二排右三为本人。 2004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在武宁路建成了新的办公指挥大楼。同年9月,设在市公安局的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也正式启用。<br> 我局于2004年也开始酝酿启动应急中心的建设。为了广泛获取经验,2005年5月底,一把手和三名副局长及相关人员约十来人,去上海市公安局学习取经。之前我已和有关同志去过上海市公安局的新大楼,了解了一些情况。这次行前,局长要我介绍一下上海的情况,我就干脆写了一个文字材料交给他。其中关于场地设置,我说,传统的布局,接警大厅一般放在大楼的顶层。但还有两种方式,一是设在大楼的裙楼,二是设在大楼底部几层。上海市公安局在武宁南路的新大楼,就是把全部大中型会议室和应急中心大厅等,设计在大楼的底部。一层全部是会议室,主要的好处在于,开会的大批人流不必乘电梯上下,避免了电梯短时的拥堵。二至五层,设计建设为应急中心(也是公安110的)接处警大厅和工作用房。<br> 后来我市应急中心暨公安局大楼,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把会议室和110大厅,设在裙辅楼的一、二、三层。当然,也是受主楼体量的限制。<br> 在上海学习考察期间,于5月31日参观一大会址 <b>课题攻关和应急中心筹建</b><div><br> 2005年初,科技部向常州市下达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课题(2004BA111B05)。<br> 科技部这个项目共分5个课题。出于东西部协调发展的考虑,5个课题分别在陕西宝鸡市和江苏常州市实施。宝鸡承担1、2、3课题(电子协同办公和公共服务门户系统、城市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常州承担实施课题4“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综合信息系统”、课题5“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br> 与此同时,2004年3月初,常州市政府在研究部署落实“十一五”重大调研课题的过程中,也把“公共安全及应急系统建设”确立为全市25个重大调研课题之一。<br> 基于项目课题意义重大,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2005年2月1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课题的情况,认为落实05课题,有必要建一个实体机构,研究定下来建设常州市城市应急中心,并就项目的规划选址、资金筹措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按照政府常务会议的精神,2月21日,常务副市长俞志平又召集协调会议,专题研究城市应急中心筹建的有关事项。为了加快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领导,市政府专门发文成立“常州市城市应急中心筹建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俞志平任组长,发计委、公安局、科技局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信息化办公室、卫生局、消防支队等19个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常州市城市应急中心筹建处”,具体负责课题的实施和应急中心的建设事项。筹建处设在公安局。<br> 我局的筹建处工作班子于2005年6月10号搭建启动,我被抽调到筹建处工作,直至退休,所有关系仍在指挥中心。<br></div> 在应急中心筹建处的工位。2005年6月 2005年8月3日,根据科技部要求,在常州组织召开了常州两个课题的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同意通过两个课题的实施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br> 因为原有的公安110大厅已经不堪重负,市政府又决定选址重建应急中心。俞志平亲自协调察看多处场地,最终选定新的市行政中心正后方的一块场地,新建应急中心暨公安局大楼。2006年5月1日,大楼开工建设。<br> 这里有两个插曲:<br> 一是课题5实施主体的变更。课题5原来是落实给市科技局下属科技信息中心的,科技部下拨的一千多万经费也已经划入该中心帐户。为实施课题,市计委多次召开协调研讨会,公安这边大多是让我去出席。我在这些场合,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如果脱离公安110这样一个最大平台,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而且最好以公安110为主体来考虑建设。最后,市里采纳了这个意见,当然,决策过程我是不清楚的,总之,课题调整为由公安来实施,所以筹建处设在了公安。随后,课题经费也全额转拨给了我局。<br> 二是筹建处名称之争。当然,只是我局内部小小的争执,无伤大雅。我所在的应急中心筹建处,是市应急中心筹建领导小组下设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科技部项目课题的实施和应急中心技术系统的设计建设。应急中心大楼的基建,市局另行抽调了一批同志来做。他们对外联系也要有个名称。一开始,也是想到“筹建处”。一打听,我们用上了,就来商讨。我们说,一来我们这个名称是市政府发文定的,二来我们用在先了,所以没法改动。后来,他们就起名“应急中心筹建办”。处也好,办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标。<br> 筹建处、筹建办两拨人在一直讨论方案。左三为本人。2005年7月1日。 开展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少不了国内外和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那几年,跑了不少地方,接待了不少来访者,也接待过外宾,还出国考察国外的应急机制建设。<br> 2005年11月中旬,日本国所沢市行政访华考察团到访我市。该团的考察内容之一,是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市政府把他们安排到公安局。局领导让我参加接待。接待活动安排在武进市公安局,参观了110接处警大厅,进行了座谈交流,市外办派专业日语翻译全程口译。<br> 2005年11月17日,接待日本国所沢市行政访华考察团合影。 长期的公安实践告诉我们,大量的警务工作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为了打造现代化的警务模式,我局早就承接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应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应急系统课题建设的重点内容,筹建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标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包容各项公安业务内容的地理信息体系,建成一个面向全警应用的可视化平台。为此,我局与有关合作单位建立了警用GIS工作站,还从南师大引进了专业人材。这些都走在全国公安系统先行行列。 2006年10月13日,警用GIS工作站揭牌。 2008年4月,市政府组团赴英法考察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成员有市领导、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科技局、外办和公安局(应急中心筹建处)的相关人员。 格林尼治子午线 脚踏东西半球 巴黎圣母院 4月14日,访问法国塞纳马恩省萨木瓦市。塞纳马恩省副省长兼枫丹白露大区萨木瓦市市长让·弗朗斯瓦·罗冰纳先生(巴黎大区议会常务委员)介绍法国应急维护稳定的情况。我方团长介绍交流了我国的相关情况。 在萨木瓦市市政厅,与让•弗朗斯瓦•罗冰纳先生交换名片。 2008年,应急中心大楼落成了。<br> 应急中心大楼,实则就是公安局的新大楼。这是筹建办操持的项目。筹建处主要对接处警大厅这一块提出了一些功能要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经过两年多建设,2008年10月大楼正式启用。10月8日,市应急中心和市公安局相关指挥决策、综合部门迁入新址办公。<div> 大楼坐落在龙锦路1588号。正南面道路对面是常州市行政中心北门,东侧是常州市检疫检验局,西侧是常州市传媒中心。主楼20层高99.9米,局部108 米;一至三层为共享大厅,四层以上是标准办公用房,最高几层是机房。东西裙楼各4层,地下1层。东裙楼二至三层为应急中心和公安指挥中心办公室以及110接处警指挥大厅,另有备用接警厅、首长指挥室、专家会商室、图像中心等。西裙楼一层为会议中心,共有大小会议室9个。二层为餐厅。三层为档案中心。大楼的投入使用,为公安办公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将能满足20年内应急指挥扩容的需求。<br></div> <div> 该轮到科技部项目课题交答卷了。<br></div> 2005年至2008年,应急中心筹建处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科技部课题任务书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致力于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进行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和数据库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广泛采用863成果和国产软硬件产品,应用于接/处警系统、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应急信息资源系统、预案模型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移动目标定位等各个子系统,历时三年有余,完成了应急中心大楼建设,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应急中心系统。同时,一并完成了科技部与公安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项目。<div> 2008年6月,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通过科技部、公安部组织的验收。2009年9月16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验收会在常州举行。宝鸡和常州的5个课题同时进行验收。<br>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课题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验收。</div><div>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的实施和常州市应急中心的建设,“建立了政府各部门之间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业务信息的交换机制,实现了应急响应网络化、调度处理联动化、应急预案系列化,提高了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水平,增强了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该系统符合常州市城市管理应急的需要,对中等规模城市具有示范作用。”<br></div> 2009年9月16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验收会合影。二排右二为本人。 我的最后一项任务完成了。我也退休了。 最后一次着装。敬礼 ! 增补版的《退休相册》篇终。<div><br></div><div><br></div><div> 吴姥爷 于弗里蒙特</div><div> 2020/07/12</div><div> 东经120时间 7月13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