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见每个孩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见每个孩子本来的样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见每个孩子的所见、所思、所感。</p><p><br></p><p>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影响必须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p><p><br></p><p> 孩子们站在我们面前,作为教育者,更应该用观察透过表象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发现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之处,挖掘他们成长中更多的可能性,加以激发、引导、升华,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p><p><br></p><p> 现在,就让我以一名孩子们的摄影师,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儿童视角”去观察、等待、捕捉孩子的精彩瞬间。</p> 建构游戏:我们的常州 <p><b>观察对象:</b>李睿 杜云可</p><p><b>年龄:</b>4—5岁</p><p><b>观察地点:</b>建构走廊</p><p><b>观察目标:</b>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p><b>观察者:</b>赵宁</p><p><b>观察背景:</b></p><p> 在一次建构游戏“我们的常州”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常州市的地形地貌不太清楚,搭建的场景过于简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团讨活动:我们先欣赏了常州的航拍全貌图。</p> <p> 观看全景图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感慨“常州好漂亮啊,像迷宫”“高架桥有很多亮亮的灯,真美丽。”有的小朋友很自豪地说“我家就在这里”……接着我们又观察了常州市的局部细节图,了解常州市的布局与细节。在团讨后,小朋友们在游戏前进行了建构规划。</p> <p><b>观察实录:</b></p><p> 片段一:在二楼建构走廊,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分工合作,有的孩子负责搭建房屋,有的孩子负责搭建马路,有的孩子负责搭建桥。在搭建桥的时候,孩子们有了分歧:其中一个小朋友用3个三角形连接拼成了了尖尖的桥。李睿发现后提出了异议,我在视频里没有看见这种尖尖的桥,上面尖尖的怎么走路。最终,孩子们还是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在游戏快要结束的时候,李睿还赌气把尖尖的桥给毁坏了。</p> <p><b>教师行为:</b></p><p><b> </b>放学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去找一找回家路上经过的桥中有没有这种尖尖的桥,并将自己的发现的拍下来。</p><p> 片段二:第二天,孩子们将自己的照片进行了分享,一致得出没有尖尖的桥的结论。</p> <p> 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的搭建。问题又出现了:李睿用两块积木搭了一艘轮船在河里行驶,行驶到桥边的时候,发现轮船无法通过。于是,李睿把桥开了一个口,这时候杜云可说:“那这样桥就断了”,接着,李睿找来一个拱形的积木。</p> <p> 尝试了2后次后杜云可说“不行,桥洞太小了,轮船开不过去。”两个小朋友又用两块拱形的积木拼了一个大桥洞,轮船终于通过了,但是桥洞无法固定,需要杜云可用手一直扶着。</p> <p> 接着,李睿又将两块长积木竖在地上,这时轮船可以通过,但是桥又太高了,一直摇摇晃晃。</p> <p> 最后,孩子们讨论决定选了两个稍矮一点的积木当桥墩,长积木当桥面,这次的桥特别稳固,轮船也终于顺利通过了。</p> <p> 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所有的桥都改造成功。</p> <p><b>实录分析:</b></p><p> 1.《指南》中对中班幼儿的要求是“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而将平面的“常州”规划图设计出来到最后拼搭出来,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搭建过程中虽然出现“是否有尖尖的桥?”等争议,但是幼儿最终解决了争议并能合作进行改造。</p><p> 2.《指南》中提出儿童空间感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世界,还有助于学习数学的其他内容。儿童5岁左右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幼儿第一次把桥搭好后发现轮船无法从桥的下面通过,面对这一困境他们能够自主探索,而非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空间构造,空间思维能到了锻炼。</p><p> 3.《指南》中提出,幼儿在“活动时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够一起克服,且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够进行自我协商解决,但是在争论问题时也出现了一些冲突,甚至有的幼儿将积木踢翻。这说明幼儿还需要加强情绪控制,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p> <p><b>措施建议:</b></p><p> 1. 在幼儿发生争论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在鼓励幼儿实地考察、亲自体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图表记录。</p><p> 2.设计交流分享环节,鼓励幼儿用其特有的图示,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享。这既能锻炼幼儿运用图表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能力,又能让更多的幼儿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p><p> 3.增添瓶子、纸盒等辅助性材料,鼓励幼儿搭建出更多组合型的建构作品 。</p><p> 4.继续连续性跟踪游戏的两名幼儿,观察在下次的游戏中是否有创新和突破。</p> <p><b>推荐理由:</b></p><p><b> </b>教师的观察立足目标点,以《指南》、《纲要》为指引;以幼儿成长背景以及心理、年龄特点等为观察背景;能基于幼儿生活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教师观察中始终遵循以幼儿为主体,透过观察发现问题表象,看到来源于孩子们内心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成长。同时教师记录完整,描述详细、有重点,能以专业的眼光看待游戏,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也体现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素养。</p><p><b>推荐人:周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