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美人”——克拉玛依……

全全

<p><b style="font-size: 20px;">题记——</b></p><p>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你是沙漠的美人。”</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著名诗人艾青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疆劳动时,创作了诗歌《克拉玛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来克拉玛依,拜见这位“美人”。 来克拉玛依 ,触摸新中国石油历史跳动的脉搏…… </span></p><p><br></p><p><br></p> <p> “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黑油”。1955年,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命名为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依托于石油工业的克拉玛依市建立。如今,克拉玛依已成为中国乃至欧亚大陆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p><p> 告别托里县继续奔驰,享受一路美景,到达克拉玛依市已是夕阳西下,一片红云,红霞满天。</p><p> 克拉玛依以最灿烂的落日,最妖娆的祥云,最热烈的晚霞,迎接我们的到来。</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光荣记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参观克拉玛依博物馆</b></p><p> 克拉玛依博物馆始建于1982年,在筹建该馆初期,藏品征集工作也同步进行。时至今日博物馆已征集到各类藏品3400余件。</p><p> 博物馆分馆外雕塑、实物、实景展示。馆内分几个板块,通过文字、老照片、图表、雕塑、实物等展示。其实物主要是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初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各类资料等。是油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历史见证物。其图片内容是克拉玛依油田早期勘探的历史实物。</p> <p><b style="font-size: 20px;">开拓者</b></p><p> 雕塑高5米,长7.5米,宽3米。为多种材料合成浇注。仿花岗岩式。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于1983年落成。</p><p> 其正面为两位身着冬装的民、汉青年钻井工手扶大钳。背面是以两个舞姿婀娜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姑娘为造型。整个雕塑刚柔相济,浑然一体,充分展现出力与美的巧妙结合。</p> <p>雕塑侧面</p> <p>雕塑背面</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一号井</b></p><p> 原名黑油山一号井,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黑油山东南5公里处,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井。1955年10月29日,克一号井完钻获得工业油流,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唱响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第一曲壮歌,揭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p><p> 1955年11月至2013年6月,克一号井并累计生产9248天,即25年3个月。累计生产原油1.7939万吨,生产天然气302万立方米。2013年5月27日,克一号井上修封井。同年,克一号井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正式开始。</p> <p><b style="font-size: 20px;">英雄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地窖</b></p><p> 油田勘探开发初期,为解决职工居住和生产、生活急需,1955年1号井出油后,在黑油山附近挖盖了一批地窖。上世纪60年代,随着矿区一批永久或半永久性建筑的建成。油田原有的地窖也逐渐废弃。</p> <p><b style="font-size: 20px;">抽油机(“磕头”机)</b></p><p> CYJY—1.8—7HB抽油机在油田开发的时候,油层自然能量不足,不能自喷时,利用本抽油机借助抽油杆带动抽油泵将原油抽至地面,由于抽油机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制造容易和安装方便,目前在全世界各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玛依精神永存!</b></p><p> 勤劳勇敢的克拉玛依人,始终坚持克拉玛依精神,60余载风雨同舟、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p><p> "爱国奉献 艰苦创业 民族团结 求真务实 追求卓越",这是一代代、一辈辈、一批批“冰塔冰人”、“大漠女儿”等石油人,创造、奋斗、追求的克拉玛依精神。</p><p> 如今,除石油之外,克拉玛依人正在唤醒新能量,不断递出新名片。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从开采石油到开采数据,从围油建城到临水而居,克拉玛依人用心血和汗水、用青春与生命,创造了人间奇迹、书写了壮丽史诗。</p><p> 克拉玛依精神永存!</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玛依石油历史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石油工程师第一师</b></p><p>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是一支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中走来的英雄部队。它由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17师(原将领杨虎城的部队)、原二野四纵12旅36团和陕南军区郧白独立团在1949年5月共同组建,张复振为师长、张文彬为政委,张忠良为副师长。1952年的8月1日,正在陕西省汉中北校场上接受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的近8000官兵,接到了由国家军委主席毛泽东签署的中央军委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主席签署的命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油品彩样</b></p><p> 60年代后,各个石化厂炼制出的成品油,有65个获得了国家质量金质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航空液压油,为神舟六号专用油。</p> <p>196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克尤木•买提尼牙孜。</p> <p><b style="font-size: 20px;">“冰塔冰人”……</b></p><p> 在天寒地冻的荒原上,在巍巍屹立的钻塔旁,一群钻井工人溅满油泥的衣帽已冻结成冰甲,但他们坦荡地站立在茫茫雪原中,脸上挂着自豪乐观的笑容。他们伟岸的身躯,构成了另一座巍然屹立的、结满冰甲的“钻塔”。这一群傲世荒原的“冰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玛依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水渠——百—克水渠</b></p><p> 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水文大队和北京勘察设计院共同对百口泉地下水进行勘察探明储水面达565平方千米。1959—1960年打水源生产井33口。为将百口泉水引入市区,修建百—克水渠,1959年5月开始动工,1960年1月开始组织修渠会战。9月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亲临水渠工地视察。1961年2月全线竣工通水,日供水1万立方米。</p> <p><b style="font-size: 20px;">百口泉风灾</b></p><p> 1979年4月10日,狂风持续了二十多个小时,从起初的8级快速飙升并长时间地维持在12级。钻井现场3座井架被吹倒,指挥部驻地的二百多顶帐篷被掀翻、刮跑。风灾一度导致输电中断、通讯中断、运输中断、后勤供应中断。但在百口泉会战的职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p> <p> 杨拯陆,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女儿,母亲谢葆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4年加入共产党。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大学毕业后自愿到新疆工作。</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大漠女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1958年9月25日,正值农历的中秋节。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秋阳高照的上午,杨拯陆带着队员张广智出发勘测。等收工返回驻地时,天气突变,狂风夹着暴雨袭来,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杨拯陆和队员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冰天冻地里与狂风暴雨搏斗着。第二天蒙蒙亮,人们在营地几公里外的地方发现了他们冻僵的尸体。杨拯陆十指深深地抠在泥土里,整个身体紧紧爬在地上,胸前压着的地质包,那张手绘的图纸静静地躺在里面。。</p><p> 1982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宣布杨拯陆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个含油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p> <p>(图片来自网络)</p><p><b style="font-size: 20px;">杨拯陆铜像</b></p><p> 2008年11月28日,在杨拯陆烈士牺牲的地方——吐哈三塘湖盆地,吐哈油田公司在三塘湖采油厂举行隆重的杨拯陆烈士铜像落成典礼。</p><p> 铜像总高度3.78米。其中,人像高2.2米,寓意杨拯陆同志牺牲时年仅22岁;基座高1.58米,寓意杨拯陆同志牺牲于1958年。</p><p> 铜像为杨拯陆野外勘探时昂首阔步的工作形象,身挎地质包,手握图纸和地质锤,折射出这位将门之女追求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铜像面向广阔的三塘湖大地,目光坚毅,寓意着三塘湖的明天更加美好。</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骆驼拉水</b></p><p> 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初期,所需用水是靠骆驼、汽车,从40公里外玛纳斯河的小拐河湾拉运来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黑油山——一座载满克拉玛依沧桑历史的厚重里程碑</b></p><p> 在新疆北部,准噶儿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市区西北角,有一座小小的山丘。黑色的石油从错落分布在山丘上的数个泉眼中汩汩而出,四处流溢。这里,就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克拉玛依的油之源,世界级的石油地质奇观——黑油山。</p><p> 黑油山是大自然多种元素联手打造的产物。大地贡献了石油,狂风带来砂石,阳光负责炼化,亿万年后,才形成了今天这座仅13米高,方圆20000平方米的小小山丘。当我们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黑油山就像准葛尔盆地双手托出的一个小小的聚宝盆,准噶尔盆地所蕴含的最珍贵的宝藏——石油,从这里流溢而出,为世人所知。</p><p> 黑油山的名字来自于生长在它身侧的这座城市——克拉玛依。这座因黑油而诞生,因黑油而兴起,以黑油命名的城市,将自己的名字同样用了诞生他的这座起源之山上。克拉玛依就是黑油,黑油山,就是克拉玛依山。</p><p> 六十多年来,克拉玛依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工业的血液”。</p><p> 黑油山——一座载满克拉玛依沧桑历史的厚重里程碑。</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处不在的“磕头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来自网络)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为祖国献石油</b></p><p> <b>作词:薛柱国</b></p><p><b> 作曲:秦咏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绣河山美如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国建设跨骏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头戴铝盔走天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头顶天山鹅毛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面对戈壁大风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陵江边迎朝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仑山下送晚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不怕 地不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雪雷电任随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为祖国献石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哪里有石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哪里就是我的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旗飘飘映彩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扬鞭催战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头戴铝盔走天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茫茫草原立井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雾深处把井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下原油见青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国盛开石油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不怕 地不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眼世界雄心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为祖国献石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油滚滚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心里乐开了花</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为祖国献石油</b></p><p> 这首歌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这首歌曲已成为石油工人心灵的写照,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投身祖国石油工业建设,用天不怕、地不怕的壮志豪情,谱写出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乐章。</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沙漠美人”的眼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快步踏上黑油山,用手触摸沥青丘的岩体,坚硬而又散发着石油的纯香,在这这黑油、黄沙、蓝天、白云相间的天地间,黑油山傲然于上亿年,只要石油未采完,黑油山就会永远地冒油,冒出地面后的原油与周围的飞沙粘合在一起,年复一年地形成了这沥青丘。</p><p> 沥青丘上至今还有大致有10余处流油的油池,每一处油池有大有小,有的喷出的气泡已经不是很明显,有的气泡很大。最大的一个油池被刻意整修成正圆形,约有10平方米。油亮如墨玉,清澈如眼眸,站在池边,倒影入池,揽镜自照,纤毫毕现……</p><p> 如果说在诗人艾青笔下,克拉玛依是“沙漠美人”,那么黑油山的油池就是“美人”清澈、透亮的“眼眸”。</p><p> 美人迟暮,如今“沙漠美人”青春不在,但她的“眼眸”依然澄澈如水,倒影如镜。眼波流转处,依旧饱含深情。</p> <p><b style="font-size: 20px;">赛里木大叔的铜像</b></p><p> 油池边立着一尊铜像,一位维吾尔族大叔骑在驴背上,手中弹奏着热瓦普,喜笑颜开。</p><p> 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赛里木大叔一直靠黑油山的原油换取生活必需品。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勘测者找到了黑油山。1955年7月6日,由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在距黑油山5.5公里的地方打下第一口油井,钻机的隆隆声唤醒了沉睡千万年的黑油山。3个多月后,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了。</p><p> 赛里木大叔,功不可没。</p> <p><b style="font-size: 20px;">鼓起、涌动的“大油泡”……</b></p><p> 克拉玛依“大油泡”雕塑环境艺术,位于克一号井景区石油纪念广场。其中主题雕塑克拉玛依“大油泡”高15米,最大直径为28米,并由四个门洞和四个支点组成,其中门洞高3.5米。其设计灵感来自于黑油山油池中源源不断溢出的油泡,故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大油泡"。</p><p> 穿过城区,走近广场,远远就看见了鼓鼓溜圆的巨大泡泡,油光光,明晃晃,亮晶晶地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大油泡,一个,两个,一连串的大油泡,又是几个串串而起的大大小小油泡,不远处油浪之中还有几个正在鼓起的、涌动着的小油泡。这分明就是油田油池中鼓鼓而起的石油泡。</p><p> 走近晶莹的大油泡,你会发现大油泡和小油泡间产生了美妙的镜面效果,充分展现出材质“刚”、形态“美”、光学“镜”等特点,巨型的不锈钢球体油泡,极其的明亮,比水银的镜面还明镜,通身油色光光的。凸面的球体,就是凸凸镜,拉长的人体清晰可见,变形的景物清楚再现。大油泡傍边都是一个个,一串串不锈钢的大小油泡,同样明晃晃,亮晶晶。站在这大小油泡面前,一下子就会看到了好多好多个自己。</p><p> 鼓起、涌动的“大油泡”,通过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以矗立在克一号井之上的油泡,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象征着石油汩汩从这里喷涌而出,寓意克一号井是克拉玛依的原点、起点,并通过油泡的镜面反射,见证克拉玛依的发展历程。</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致敬,功勋卓越的“磕头机”……</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沙漠中流出一条河……</b></p><p> 坊间有一种说法,九龙潭:九条“银河”落龙潭。由此可见油城人对水的渴望、珍惜、深情。</p><p> 走进景区,就看见一条宽宽、碧绿的河水,对岸一座白色的“引额济克”工程纪念碑,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正是有这项引水工程,才使克拉玛依结束了缺水的历史。这也是克拉玛依市人民的骄傲和自豪。碑下草坪上用花草拼出“克拉玛依欢迎您”隐约可见。在河上游横截大坝上有600多米的仿古建筑群:红色的亭台,绿色的长廊。九条巨龙,横卧大坝,由于大坝的落差,龙头喷吐出高8米的人工瀑布,大坝下面是一潭碧水。滨河两岸,大面积的绿化林带和花花草草,形成了克拉玛依市的一大风景区。</p><p> 九龙潭属于克拉玛依河景区,是我国唯一在戈壁荒漠中建成的人工河景区,是一条给缺水的克拉玛依带来绿色和生机的神灵之川。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引水工程河流从戈壁滩直流而下,潺潺流水带来神话般的塞外江南。姿态万千的桥梁,与清澈的河水,绿草茵茵的植被交相辉映,使克拉玛依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焕发出勃勃生机。</p><p> 克拉玛依因油而生,因水而兴。这座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向引水英雄们致敬</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引水济克”工程纪念碑。碑身用维、汉两种文字书写“向引水英雄们致敬”八个金色大字,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昭示着人们历史不能遗忘,激励人们奋勇向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0年8月8日,人工挖掘的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油城彻底告别缺水的困境,也为克拉玛依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创造了条件。2000年6月29日,克拉玛依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把每年8月8日定为“克拉玛依水节”,足显油城人对水的珍惜、渴望和深情。</span></p> <p>纪念碑后碑文</p><p><b style="font-size: 20px;">引水记</b></p><p> 从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以来。水,这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始终制约着油田生产、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克拉玛依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前赴后继、为水奋斗:东进白杨河,西出奎屯、乌苏,南测玛纳斯、北探塔城峡谷。踏遍沟壑荒滩,力克艰难险阻。</p><p> 199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经科学论证,最终决策。建设北疆引水工程。次年开始,数以万计的引水建设者战严寒,斗酷暑,顶风沙,披荆斩棘,奋勇拼搏,历时三载,大功告成。2000年8月,规模空前的引水济克工程终于全线竣工,顺利通水。四十余年上下求索,三代石油人美梦成真。克拉玛依的历史从此又翻开崭新的一页。</p><p> 渠成之日,群情振奋。志在乘风破浪,再创辉煌:水到之处,绿茵尽染,管教川原竞秀,戈壁改观。石油主业,如虎添翼;接替产业,未雨绸缪;谋生存,求发展,百业可待兴旺;握命脉、展宏图,更无后顾之忧。</p><p> 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精神不朽,业绩长新。是以铭记,昭示后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年“老班”,一生师生情……</b></p><p> "老班"是时下学生私下对班主任老师的昵称。</p><p> 三十四年前的秋天,已有五年教龄的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接管初三(1)班。一年的时间,面对52位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我们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一遍遍的“摸爬滚打”,一点点的“威逼利诱”,一回回的“接招”、“过招”……真心、真情、真实付出,赢得我们一生的师生情。</p><p> 三十三年来,不管我们身居何处,无论星转斗移,我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隔空相见,清晨问候,彼此牵挂,相互守望。</p><p> 此行,我们欢聚在美丽的克拉玛依。还是记忆中的模样,还是熟悉的笑声,还是真实的相拥,还是亲切的问候……看到他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女优秀、帅气、漂亮。非常欣慰、幸福、感动、开心、满足、感谢!</p><p> 来日可期,此生有望!</p><p> 一年老班,一生师生情!</p> <p>近几年,与克州初中87级“童鞋”在乌鲁木齐、阿图什相聚时合影。</p> <p> 如果说一首“克拉玛依之歌”唱出了克拉玛依人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举;一条“克拉玛依河”映照着这片土地今天的盎然生机和活力;那么一座“克拉玛依城”便是改革开放伟大的觉醒之路的见证!</p><p> 我们要感恩所有克拉玛依的建设者,克拉玛依精神的实践者,守护克拉玛依的奉献者,他们留下的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故事,将被历史所收藏、被人民所铭记。</p><p> 愿“沙漠美人”——克拉玛依越来越美!</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您的观看与分享!</b></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耿智喜、桑作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编辑:桑作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