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活跃在历史舞台之前,山西的经济中心出现在东南部沁河流域,当地商人被称为“泽商”,挖煤冶铁、种桑养蚕,簪缨世家、货殖豪族屡见不鲜。</span></p> <p><br></p><p>明清易代之际,灾荒连年,豪族富户为了自保,不得不筑堡自防,他们修建了大量以防御为先的宅院村落。这些文化遗存古堡群,现今被称为沁河古堡群。</p> <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皇城相府、湘峪古堡、柳氏民居、郭峪古城、大阳古城</b>……这些散落在沁河水系的独具东方风韵的明清古堡,历经数百年沧桑,历经辉煌与衰落,再度被人们珍视,转型再生,散发光芒,和居住其中的人们一起诉说着历史变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br></p> <p> 皇城相府</p><p> </p><p>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那个曾辅佐康熙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p><p><br></p><p>这是一处集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的建筑群,原名“中道庄”,清代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来因康熙皇帝两次在此下榻,故名皇城相府。</p><p><br></p><p>“午亭山村”四个字是康熙的墨宝。</p> <p>皇城相府建筑群面积为6万平方米,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是陈家人的居住地,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由八个互相联通又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组成;外城是在内城基础上扩建的,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共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依山就势,层楼叠院,十分壮观,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p><br></p><p> </p> <p>入皇城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牌坊。古时牌坊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及装饰牌坊等。这座牌坊是用来记载功名禄位的功德牌坊,它真实地向人们展示着明、清时期陈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p><p><br></p><p><br></p><p><br></p><p><br></p> <p>从明孝宗到清乾隆间的260年中,陈氏族人共有41人考有功名,其中19位举人,9位进士,6位入翰林,为官出仕者十几人。但就陈廷敬一门即有三位翰林,真乃光宗耀祖、名满乡里。</p> <p>陈廷敬,在清朝名气大的很,这官做的也达到了极致。他为官53年,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还是编撰《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更为显赫的是,他还是康熙皇帝的老师,给康熙大帝当了35年的经筵讲官,是朝廷的资深大臣,更是皇帝的贴身知己,他的名望和纪晓岚、刘墉相比,一点也不逊色!</p><p>把钱币放在麒麟尾巴下,寓意“视金钱如粪土”。</p> <p>登上古城墙,环顾四周,古老的城墙,古老的民居,古老的树,还有古老的塔……都一一展现在游客的眼中!</p> <p>河山楼,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面呈长方形,高23米,共七层。每层的入口处十分狭窄,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饱经风霜的皇城相府跨越了三百多年,它如一个孤独的老者,默默地承受曾经远去的岁月沧桑,迎接新的黎明曙光!</p> <p> 郭峪古城</p><p><br></p><p>一个被忽略的古村落,说起郭峪古城,估计很多人都一脸茫然,不知道在哪儿,但是说起皇城相府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祥。但是这两个古城相隔也就300米远。而且从建筑时间上来说是先有郭峪城而后有皇城府。</p> <p>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p> <p>郭峪村还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地方,还是第三军医大学前身第七军医大学成立的地方。</p><p><br></p> <p>古老村庄的沧桑与变迁,给人以震撼。山河的壮美,依旧让这些老者心潮澎湃。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涌动着一种淳朴与热情。</p> <p> 大阳古镇</p><p><br></p><p>在山西省泽州县太行山麓,有一座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大阳古镇。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p> <p>“古有阳阿之剑,可陆断牛马,水截鸿雁”。丰富的矿藏资源使大阳成为我国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p>古镇入口处,四个大字实心铁铸,重百吨。其中,“镇”字重28.8吨。</p> <p>大阳古镇是我国的礼乐之乡。两千多年来,大阳人传承有序,宗教祭祀、音乐歌舞和文化教育氛围浓厚。直到今天,大阳人依旧能书能诗、能歌善舞!</p> <p> 湘峪古堡</p><p><br></p><p>湘峪古堡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它是一座集阴阳八卦、军事防御于一体的东方神秘古堡,是沁河流域五十四处古堡的巅峰之作。</p><p><br></p><p><br></p> <p>晋城湘峪古堡,是明代同朝为官的三兄弟齐心协力建的,不但保卫了自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让同村的百姓跟着受益。沁河流域一向是人才辈出,当地民谚说:十山九扭头,辈辈出诸侯。</p> <p>请注意城墙上有规则的一排排蜂窝状的洞孔,内部就是湘峪古堡具有极高创造力的运兵通道,后面专门介绍运兵洞,这是古代防御工事中的杰出典范。突然有一种古长城的感觉有木有!</p> <p>城墙四周有高大的门楼,既是瞭望楼又是指挥楼,墙体非常坚固,在兵器时代,几乎没有任何攻坚力量可以直接摧毁它。</p> <p>古堡正面宽大的护城河约深三米左右,成为阻止敌人入侵的天堑;原先有能起降的吊桥,遇到危险时吊桥收起,切断通向古堡内的唯一通道。2016年当地政府拨款建造这座仿古桥;设计和施工都出于高手之作,因此新桥和古城堡之间显得非常的协调。</p> <p>湘峪古堡整座建筑占地3.2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中最富特色的建筑是“双插花”院落。</p> <p>如今,商业文明无处不侵,很多古村落被过度开发,少了那份古韵,而湘峪古堡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依旧保存完好!</p><p>明代碾子,似乎忠实的静候主人的归来。</p> <p>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古朴雅致,宏伟气派,走在窄窄的小巷中,给人一种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感觉。</p> <p>漫步于湘峪古堡明朝的街道,感受着历史从这碾过的痕迹,曾经辉煌过的,也因为时间而破败。而它那份雄伟和历史的厚重却印在人的心中。</p> <p> 柳氏民居</p><p>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土沃镇西文兴村,太行、王屋、中条三山环抱,是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祖籍沁水的陕西华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p> <p>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坐北朝南。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p> <p> 柳氏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 皆为四合院式。各院门额以楷书题院名,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p> <p>我们信步漫游,被那无处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这次因疫情影响,游客稀疏,没有导游,只好一边“走马观花”,一边找度娘翻看历史。</p> <p>柳氏宅第的建筑,是家族兴衰的见证,显示着几百年来的不同凡响,尽管已是人去宅空,但它仍向现代人展示着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远事诸侯出,青山古晋城。</p><p>晋城的古堡,生来便是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