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促进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可以从几方面入手:</p> <p><b> 一、善于利用童谣,激发对节奏活动的兴趣</b></p><p> 学儿歌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词汇,纠正幼儿的发音,同时,儿歌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吟诵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的特点能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由于感受节奏要靠肌肉活动,根据幼儿爱动、控制能力较弱,思维的具体形象等特点,节奏感可以通过念儿歌的形式来进行培养。</p><p> 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些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边念边用手拍出节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练习。儿歌《花灯谣》,是一首有强烈分明的节奏和整齐自然的韵律的儿歌,就很适合幼儿边念边拍节奏,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学会了XXX和XXXX|这两种简单的节奏型。</p> <p><b> 二、巧妙运用动作,感知并掌握音乐节奏</b></p><p> 要使幼儿感受音乐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认识。</p><p> 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感知完一段音乐节奏后,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体现,如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p> <p><b> 三、趣味游戏体验,增强音乐节奏感</b></p><p> “游戏是儿童的伴侣”。幼儿需要游戏,同时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它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因此,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比如:教师在前面走,幼儿在后面走,教师不时改变速度,幼儿必须全神贯注的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根据幼儿的名字,变换节奏喊,也可由老师拍出XX|或XXX|二种节奏中的一种,让幼儿猜老师在喊谁,只要幼儿说的名字符合这种节奏就算回答正确;在游戏《高人走矮人走》中幼儿可根据教师琴声的高低判断高人走还是矮人走。游戏难度不断增加,节奏类型不断变化,富有情趣的游戏让枯燥的节奏练习变成了快乐的即兴表演。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p> <p><b> 四、快乐乐器演奏,创造性表现音乐节奏</b></p><p> 幼儿活泼好动,个性迥异,正如打击乐或清亮、或浑厚、或悠扬、或短促等特性,打击乐演奏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而且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p><p> 1、幼儿打击乐器常见的有:铃鼓、串铃、三角铁、碰铃、响板、沙锤、鼓、锣等,演奏所有的打击乐器都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在进行打击乐教学中,先引导幼儿在敲打、摇动、振动、抖动中,感受音响的效果及其带来得愉快感。幼儿在刚进行节奏乐时,只要按照一定的速度拍打,与音乐节拍一致即可。在演奏打击乐的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声音的基本特征:音高、强弱、长短。如:击鼓传花时,哨子、铃铛、口琴等等乐器的应用,即练习了手的动作,又发展了节奏感的辨别和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p><p> 2、在幼儿打击乐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采取适宜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所选取的乐器,引导他们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发出声音的、与自己所持乐器相同或相近的物品:将陶制的小猪装上硬币,充当打击乐的“沙球”,两个圆形木板钻出洞为“响板”,废旧自行车铃充当“碰铃”,废旧礼品盒中的圆筒配上小棍为“响筒”,饮料罐的铝盖穿上铁丝圈冒充“手铃”,还可以制成木鱼......幼儿可以拿着自制打击乐器演奏乐曲,好不欢乐!幼儿的父母平时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孩子一起制作乐器,开“家庭自制乐器演奏会”,从而使幼儿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p> <p> 节奏感的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各种方式方法,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运用方法,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其它领域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节奏感。每个幼儿都能在节奏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