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数学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促进思维发展。</p><p> 数学探究区活动,是根据某一数学元素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尝试、试验等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或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p><p><br></p> <p> 那我们该怎样做,能更好的支持幼儿的数学学习呢?</p> 聚焦指南 梳理细化目标 <p> </p><p> 《指南》如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再次认真地阅读科学领域数学认知中每一条目标是什么?每一条教育建议?思考每个年龄段落实每一条目标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p><p> 细细的品每一句话,思考其中的要点,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p><p> 经过一次又一次研讨、打磨,根据《指南》目标梳理、细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p> <p> 如:小班数学认知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中第一条是“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p><p> 它的目标指向的数学元素就是“形状”,根据这一点我们就要思考:在小班益智区应该投放哪些相关的形状,让孩子操作、摆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随着孩子的深入学习再有序地增加一些图形,例如半圆形、梯形、五边形等等。</p> <p>目标在心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投放能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等启发幼儿思考的材料,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br></p><p>目标在心中,孩子的学习发展是整合的,各个区域中都有数学经验的积累。在其他区域中已有这些经验的获得,那么在益智区中材料的投放中是否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其他区域不能获得的经验上。</p><p><br></p><p>目标在心中,每一样材料的投放不是随心所欲的,是需要精心准备的。为什么要投放?投放的价值是什么?心中明确了目标,投放的材料中才会隐含目标。材料的投放才会更有效,更促进孩子的发展。</p> <p>胸怀目标,走在孩子的后面。</p><p><br></p><p><br></p> 聚焦材料 支持学习路径 <p> </p><p>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区域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对象,又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更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p> <p> 《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p><p>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p> <p> 我们分别走进了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进班级现场观摩游戏材料,对游戏材料进行了审议。</p> <p><br></p><p><b>小一班朱琳老师 </b></p><p><br></p><p><b>材 料:</b>爱心小数点、彩色小木棍(不同长短)、数字甜甜圈、数字小火车、大熊小熊和小草、小猪天平秤、剪纸小房子。</p><p><br></p><p><b>核心目标:</b>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感知和比较五以内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数量匹配,学习使用正确的量词;学习按物体的长短差异排列······</p><p><br></p><p><br></p> <p><br></p><p><b>中一班岳云老师</b></p><p><br></p><p><b>材 料:</b>套娃、动物数读、有趣的数、相邻数、七巧板、夹珠子、认识图形。</p><p><br></p><p><b>核心目标:</b>学习按量高矮的差异,学习7以内的正序排序;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感知和判断十以内的数量,比较多少,体验相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p><p><br></p><p><br></p> <p><br></p><p><b>大一班田丹妮老师</b></p><p><br></p><p><b>材 料:</b>时钟模型、时钟印章、等分拼搭积木、数字华容道、磁力积木魔方、数字小木棒、自然零件材料、软管、磁力片。</p><p><br></p><p><b>核心目标:</b>认识时钟,辨别整点与半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排列顺序;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p><p><br></p><p><br></p> <p> 老师们的思考······</p> <p><b>陈亚英老师:</b></p><p> 观摩过程中发现对于孩子来说,一种玩具不仅能达到一个目标很可能有几个目标。一个材料中除了有数量的配对,可能也有比较多少。</p><p> 比如,比较长短的材料,孩子可以比较长短,同时也可以进行拼图游戏,也涉及到建构有关空间方位的知识。益智区所提供的材料应该多样化,这样孩子的发展才是多元的。</p> <p><b>唐晓萍老师:</b></p><p> 益智区材料除了定向性的针对目标投放的材料,还需要有开放性的材料,同时大班益智区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孩子会更感兴趣。</p><p> 大班老师在提供记录卡时要考虑开放性的,要能支持孩子将自己探索的、找到的规律用他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p> <p><b>徐春燕老师:</b></p><p> 教师在投放材料之前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发展的需要,投放能促进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等启发幼儿思考的材料,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新材料投放以后教师要跟踪观察,了解孩子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来支持幼儿的学习。</p> <p> 我们心中要有目标,但不能过于强调目标,因为每个孩子到达目标的速度有快有慢,不能忽视儿童内发性的成长。</p><p><br></p><p> 我们需要思考:幼儿喜欢什么样的区域材料?难易适宜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神秘感和趣味性的、自然资源材料。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与已有生活经验、活动兴趣与能力,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才能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激发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p><p><br></p><p><br></p> 聚焦问题 促进全面发展 <p> </p><p><br></p><p> 在益智区游戏中,我们经常看到彩色软管,多米诺骨牌等等材料在益智区小中大各个年龄段都有。 我们投放材料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让孩子获得哪些数学经验?当孩子拿着吸管在建构你会怎么做?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进行了讨论。</p> <p>1.游戏与探究 </p><p> 教师不要吝啬游戏时间,要给孩子纯玩得时间和机会。放慢脚步,接纳幼儿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状态。 游戏和探究之间,很多时候是相互切换的。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吸引孩子这才是重点。</p><p><br></p> <p>2.自由与限制 </p><p> 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是自由的,自由体现了游戏的精神。但无目的自由就是放任,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与儿童共同商量规则,唤起儿童的问题意识。不在于自由玩还是限定玩,而在于是否具备有价值的生成。</p><p><br></p> <p>3.自主与干预 </p><p> 自主是区域活动最为重要的特征,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游戏。重要的是如何把幼儿的自由自主引向促进其发展的轨道。教师的介入和干预,不在于要不要干预,而在于干预的时机、方式和内容。干预是否能扩展幼儿探究的空间,是否引发深度学习。</p><p><br></p> <p>4.个别与集体 </p><p> 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但在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时,集体活动是更有效的形式。幼儿学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内容获得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升。</p><p><br></p> <p> 区域指导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管住嘴,管住手,静静的观察。</p><p> 数学,是孩子自己的发明。关注孩子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以幼儿实际需求为依据,适时适宜的投放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践行《指南》,落实《指南》,不断地学习与研究,与孩子一起进步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