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不曾经血雨腥风的历练,不曾受硝烟战火的洗礼,却对战争片、谍战片情有独钟,有时有些剧明知很“神”,可我还是很“幼稚”的喜欢,还是会被感动,会边看边哭……</p><p> 今日不经意翻到了十年前写的电视连续剧《生死线》观后感,记忆犹新,记得当时我看到第11、12集时,边看边哭得稀里哗啦,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有一种感受,正如剧中人物高三宝对何莫修所言“我是中国人,触景生情,我心里在想什么,心里的感受你不知道”。剧中描写沽宁城的百姓遭到日寇惨无人道的杀戮、抢劫时,背景音乐内涵丰富,低沉的大提琴像是在呜咽、在泣诉,让人心颤,让人愤怒。当侵占沽宁的日寇长谷川想彻底击垮一直坚守道德底线的商人高三宝意志时,他让沽宁城的著名琴师罗老先生拉一曲欢快的曲子庆祝侵略者的胜利,罗老先生怀抱二胡,拉了一曲悲壮的《满江红》,毫无人性的“鬼子”却对罗老先生施以切腹暴刑,罗老先生身下血流成河,可他还是不停地拉着乐曲,直至倒在血泊中也没有说一句话,而一曲《满江红》却是他老人家抗击侵略者的最强音,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民族大义!这首曲我听过无数遍,这首词我背过无数回,今日再读,依然感慨,依然感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江红•怒发冲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宋.岳飞词</span></p><p>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 <p class="ql-block"> 靖康二年四月(公元1127年),大宋的北方依旧是寒冷的季节,此时等待寒冬解冻的不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而是冰天雪地里金人的战马嘶鸣声,牛车滚动声,金兵的训斥声,此起彼伏的皮鞭声,他们正驱赶着一支1.4万多人的长长队伍向北前行,在这只队伍里有徽宗钦宗父子、皇后王妃、公主驸马,还有未能从汴京城里逃跑出来的皇亲国戚等3000多名高级俘虏。他们来不及换上便服,双手就被枷锁捆绑;他们顾不上尊严,顾不上玉簪坠地、蟒袍裹足,在金人的皮鞭下被押往金人的首都阿城(今哈尔滨阿城区)。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哭声连连、长途跋涉,就在队伍快要到达阿城的时候,金人传令让徽钦二帝、皇后王妃,去金人的宗庙里祭祀,要他们袒露上体,身披羊裘,跪拜在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墓前。这是何等的耻辱啊!徽钦二帝是大宋万民的主宰,他们那双高贵的膝盖何曾跪过,那双高贵的手何曾趴在过地上,在皇家宫殿里,那可是把玩金石书画、端起玉碗金樽的手。宋徽宗弹得一首好琴,写得一笔好字,独创的“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大宋帝王的姿态又何曾如此谦卑过?徽宗皇帝让蔡京离相;亲书“元佑党人碑”,一网打尽,毫不留情;镇压宋江方腊农民起义不遗余力,大有帝王气派。可是今天,他们与一贯阿谀奉承的投降派蔡京、童贯一样,认错祖宗,跪在金人祖先面前,颤颤抖抖、诚惶诚恐,抬不起头。一对父子在遥远的金国受尽侮辱,最后惨死在异国他乡。徽钦二帝还一度希望宋高宗能前来营救,因为高宗毕竟是徽宗的儿子,是钦宗同父异母的弟弟,都是一脉的血缘。他们哪里知道,刚继位称帝的宋高宗也有恐金症,在他眼里,国土没有权力重要,金钱没有面子重要,国人没有金人重要,尊严没有活着重要,甚至血缘亲情也比不上自己偶然得来的江山重要。宋高宗一味南逃自保,宠信奸佞秦桧等一帮投降派,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社稷丘墟,苍生涂炭。</p> <p class="ql-block"> 在这乱世中,我们期待一位英雄的出现,他!就是岳飞!岳飞20岁参军,正直1123年金太宗继位后,不守太祖与宋为和之命,意欲攻宋之际。岳飞从军,岳母刺字“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从此,收复河山,抗击金人,成了岳飞唯一的使命。短短40年生命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军旅中,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金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靖康之难发生不久,金人不断南侵,宋高宗也不断南逃,一路狼狈,惊魂未定,最后在杭州落下了脚。而此时岳飞在建康(今南京城)离城30里的金水亭斩断了金军后路,杀敌三千,高宗赐予“尽忠岳飞”的锦旗,31岁的岳飞此时踌躇满志,以为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于是写下了《满江红》。靖康之耻欲昭雪,战车金鼓,长驱贺兰射天狼,食胡虏肉,喝匈奴血,还我河山朝天阙。当时抗金收复失地是民心所向,高宗不得不任命岳飞、韩世忠、张俊等防御金兵。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宋军在顺昌(安徽阜阳)取得胜利,一时士气高涨,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又在颖昌之战大败金兀术,随后宋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汴京的收复也指日可待。可是,宋高宗一再屈己求和,怕主战大臣的行为会激怒金兵,怕胜利的局势不利于两国议和,到时想偏安一隅也不可得。1141年7月底,高宗一天之内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扼腕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终于南宋与金订立和约: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等地,每年向金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就是著名的《绍兴议和》。抗金停止了,高宗解除了岳飞的兵权,为了让金人彻底放心,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农历除夕的前一夜,高宗下诏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于风波亭。金人笑,国人痛啊!岳飞去世后,一个狱卒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遗体背出城外,偷埋在钱塘边的九曲丛祠旁,直到孝宗继位,为岳飞的冤案平反昭雪后,狱卒之子才告知天下,后人才把岳飞的遗骨埋在了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p> <p> 偏安临安的天子与百姓渐渐也被烟柳画桥的江南风景迷醉,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啊!这个天下,好似依旧一副熙熙攘攘的和谐画面。</p> <p> 在杭州的岳飞庙,也有一首明朝苏州名士文征明题写的《满江红》:</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江红•拂拭残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文征明</span></p><p>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p><p>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p> <p> 文征明在词中替高宗感叹,若抗金胜利中原复,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所以休谈南渡有错,宁与金议和,迎合金人杀死岳飞之意。</p> <p> 岳飞!一个雄心壮志地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心中只有国土的人哪里懂得政治,猜得透朝廷的意图呢?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岳飞与高宗皇帝的意见严重相勃。《朱子语类》有记载: 岳飞尝面奏:“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时孝宗方十余岁。高宗云:“卿将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 也许岳飞之死,更多是他不懂政治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