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吴越国王钱镠</span></p> <p class="ql-block">钱小穆摄影,光顾拍摄,本人却未留下与钱永刚教授的合影了。</p> <p class="ql-block">还没有过谁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专题论述过。我对此,早有兴趣,当某日钱穆钱伟长故居首任负责人钱煜告诉我与著名的钱氏家族有血缘。也正好在为研究、传播吴文化而写作。获得怀海义庄与钱穆钱伟长故居老师们肯定。于是编写与挖掘文史,弘扬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就变得责无旁贷了。</p> <p>长期负责七房桥家族家谱的、毕业于苏州大学的、国学大师钱穆的研学者钱永根老师告诉我,我们的血缘来自于第二代吴越王钱元瓘,先前是湖州刺史。与他并列的是后为苏州刺史的钱元僚。钱镠选择了钱元瓘为继承人,继续贯彻他的一系列国策。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扎实的基础。</p> <p>钱氏一族在位期间,始终坚持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不主动向外扩张领土,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使得国内经济欣欣向荣,百姓一代人几乎见不到战争。</p><p>钱氏以中原为正统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北宋陆续消灭了其余割据势力,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资本的时候,吴越王钱俶遵循了祖先钱镠的意愿,采取了“重民轻土”的善举,毅然将自己治理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部献给了北宋王朝。</p><p>这一举动使得两浙之地免于遭受了战火的摧残,避免了生灵涂炭,在历史上也成为了一段顾全大局,成就中国一统的佳话。</p><p><br></p><p><br></p> <p>吴越国首任国王钱镠曾说:“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荀得之于人, 而损之己者,吾无愧屿!”</p> <p>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留给后人的千古名篇,这画卷般徐徐展开的苏杭美景,正是金国皇帝完颜亮拼全国之力也要亲眼目睹的吴越芳华。曾经的蛮荒之地,后来的人间天堂,虽然有屡次衣冠南渡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大背景,却不能忽略真正的缔造者--乱世英雄钱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干年之前,五代十国时,当时杭州仅是上州(唐代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 , 二万户以上为中州 , 不足二万户为下州。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 : 正四品下)。三万多户,十来万人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五代以后的苏州,依旧繁荣。北宋时户口甲于全国,“宣和间,户至四十三万”。以一户五人计,当有二百十五万人之众(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一代帝王词人李煜的南唐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可以想象</span>苏杭人口数量、地域大小相差甚远。白居易做过这两个地方的长官,“我为刺史更难忘”,所以五次在诗中连称苏杭,绝非偶然。正因为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偏爱的诗集,一份藏庐山,一份藏洛阳,还有一份就藏在了苏州。“</p> <p>吴越国王钱镠</p> <p class="ql-block">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出自宋代范成大《吴郡志》,意在赞叹江南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实际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据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p> <p>它可以被分两部分来说,前一部分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咏颂的“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便可看作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缘起。</p><p>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较为熟悉的是出自《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这都已是明代的东西。另外,苏南民歌《姑苏风光》起首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这首歌又名《大九连环》,是由若干首民歌联缀起来的,而且后面唱的确实是两地的风光:“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p> <p>钱元璙以战功迁升苏州刺史,带兵驻守苏州。苏州城原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筑,系土城,时已残破。他治理苏州三十年,很有治绩,城墙去土城首造砖城,特别是其于苏州园林建设的贡献,泽被后世。他的<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有效治理,苏州走向富裕。</span>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 使苏州人民安居乐业。在经济上,钱元璙“置都水营田使,疏导诸河”,“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当时苏州的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进步,促进了吴地经济的繁荣。钱元璙及其子钱文奉(钱镠第十一个孙子、钱元璙次子、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他们父子俩在苏州六十年,正是苏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可谓太平盛世,而钱元璙父子也因此而得以同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p><p>钱元璙父子治理苏州时,苏州的水田是全国最好的,曾受到范仲俺的夸奖。苏州有一支政府组织的营田军,人数达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也是全国之最。《吴郡图经续记》的作者朱长文说:“当兵以剽焚之后,而元璙以俭约慎静镇之者三十年,与江南李氏(南唐李煜)接境,而能保全屏蔽者,元璙之功也。”朱长文觉得,苏州经钱元璙、钱文奉父子前后六十年的经营,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五代吴越国广陵郡王钱元璙,是苏州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与其子钱文奉治理苏州60余年,使苏州偏安一方免于兵火之灾。百姓安居乐业,生产极为发展,文化繁荣发达,为苏州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氏治吴时还营造南园、东圃、金谷 园等多处名园第宅,在苏州园林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据考,沧浪亭、虎丘塔也为钱元璙父子治理苏州时所建成,或后人在其基础上所建。北宋时的苏州,其繁 盛超过已往任何朝代,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誉,与钱氏政权治理有方打下的基础分不开。</p><p>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据《苏州史志》公开的数字,明初休养生息后,苏州迅速复苏,上缴国库年280万石,浙江一省年上缴仅80万石。那苏州实际上是苏州府,可比今天的苏州行政区划大多了,除苏州外,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吴郡图经续记》说钱元璙“好治林圃, 釃流以为沼,积土以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谓三阁,名品甚多,二台、龟首、旋螺之类”。 因而, 苏州的园林史应该为元璙父子留下一笔。连苏州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也是他们坐镇苏州时修建的。元璙之后,其子文奉袭父职,又继续经营了数十年,从此,苏州以园林享誉中国。当然还有与其自然风光也有关。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七里山塘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七里山塘是苏州古代的金粉地、闹市区。</p> <p class="ql-block">姑苏城的繁华起于宋,兴于明,完结于清,此后因上海开埠,太平天国肆虐江南,太湖平原的产业中心不断向东转移,上海取代了苏州的地位。但到了民国时期,家底深厚的苏州仍然不失为一座长三角大城市,传统商业极为发达,三教九流云集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上海县属松江府,而当时的松江府又归秀州管辖,而秀州时而独立时而又归苏州管辖,所以今日作为“长三角”中心的上海如此繁荣,也与钱元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钱元璙父子经营苏州六十年,“一时才艺多依之”是有成果的。若不是太平天国攻下了南京、苏州</p><p class="ql-block">上海就不会接收整个江南的富户,也不会崛起那么快。</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p><p class="ql-block">西湖东岸有个“柳浪闻莺公园”,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出现反佛事件,钱王尊崇佛教,曾巡幸松江,到陆宝庵游憩礼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佛教有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七宝,此七宝为珠宝中的灵物,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陆宝庵谐音六宝,钱王觉得内涵不够完美,便赐下《妙法莲花经》,曰“此乃一宝也”,成就吉祥的七宝。正如随行的吴妃所言:“七宝善缘,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此乃陆宝的佛缘,菩萨的慈悲,大王的洪恩,吴越黎民的福缘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叫钱俶,他信奉佛教,在钱塘江畔建造了六和塔供奉佛祖的舍利。后来,他又铸造了一批阿育王塔来供奉舍利子。</p><p class="ql-block">吴越国王钱俶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一事,在佛教典籍中即有记载。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十月条称:“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清《台州府志》:“吴越忠懿王造金涂塔,高六寸,重三十五两,内有十九字,文曰‘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钱氏子孙与铁券俱世守之。”目前出土的钱俶造的八万四千阿育王塔实物,以铜塔居多、铁塔略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8年度浙江考古届的“奥斯卡”出炉,临安区吴越国光孝明因寺(宋净土禅寺)遗址考古发掘获评重要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也是杭州地区唯一入选的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光孝明因寺遗址是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极为重要的吴越国寺庙遗址,对佛教考古、建筑考古和吴越国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苏轼曾经为此寺写过两首诗词《宿临安净土寺》、《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足见其重要程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钱王要赴宋朝之后,官员与百姓于是就建了一个佛塔,取名叫保俶塔,寄托人们的良好祝愿,希望国王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期,正是中国佛教衰弱时期,但吴越国却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该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钱俶在位30余年,创建寺院至少143所。后来,又铸造了一批阿育王塔来供奉舍利子。兴化历史上曾有个著名的佛教圣地东寺,当时的东寺将阿育王塔从钱塘江请到兴化,供奉在主殿的屋脊之上。不过那时,人们称此塔为“舍利塔”或“佛塔”。如今,东寺已经不在,阿育王塔虽然破损,但还是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钱王疏浚、开凿苏州到松江的河流,从吴淞江经封浜,穿越南翔、小南翔、墩前、大场、江湾,流入黄浦江,另一支流折北进入太湖流域,长40余公里。同时,沿河建造堰闸,以时蓄疏,不畏旱涝,便利舟楫。这一项项水利工程,成就了古代上海地区的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四大名镇,也让百姓过上平安、富足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吴越王钱弘俶尊重“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的祖传审时度势,带领55万户人家和10万余名士兵,分赴纳土归宋吴越86个县,成为十个国家中唯一没有经历战争灾难和和平统一的国家。在此之前,楚、蜀、越、等国在大宋战争中被烧毁,梵宇琳宫也被烧毁。苏东坡增这样称赞钱氏:“至于太平洋周边的老人和死人,他们不知道军事革命它有很多美德,于斯民。”今年复建的香积寺不仅是吴越国最后一座佛教神庙,也是吴越钱氏“纳土归宋”的影子和后人功绩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苏轼也做过杭州的父母官,一样把苏杭表扬的一塌糊涂,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千古绝唱流传。</p><p class="ql-block">较早地将苏杭两地一起赞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白居易曾在杭州、苏州都做过地方官,在任期间留下不少盛赞当地的诗篇,有夸杭州的“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也有赞苏州的“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p>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公园内的钱王祠这边堂内墙上同样有五幅图,展示的是钱镠“东南佛国”、“疏浚西湖”等文治方面的功绩。五代吴越时期大兴塘埔圩田时的专门工程养护队伍。创设于唐天祐元年(904年),计有一万余人,归都水营田使指挥,分为四路。一路驻吴淞江地区,负责吴淞江及其支流的浚治;一路分布在急水港、淀泖地区,着重于开浚东南出海通道;一路驻杭州西湖地区,担任清淤、除草、浚泉以及运河航道的疏治管理等工作;另一路称作“开江营”,分布于常熟昆山地区,负责通江港浦的疏治和堰闸管理。撩浅军的设置经吴越近百年而不改。吴越塘埔圩田的发展与巩固,就是因为有一套较完备的管理养护制度,撩浅军的创建与维持起了很大作用。五代吴越天宝八年(914),武肃王钱镠于太湖旁置都水营,募卒为都,凡四都七八千人,常为农事,治河筑堤,号为撩浅军,又称撩清。建立撩浅军”,建立“营田军”。</p><p class="ql-block">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兵匪纷争,要使城市安宁,百姓安居,必须有坚固的城池与设防。这是吴越立足杭州,“保境安民”,必建杭城的大背景。为此,钱镠在位期间曾先后三次扩建杭城。第一次,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闰九月。据钱俨《吴越备史》和《钱氏家乘·武肃王年表》记载:“王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自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拓展了五十多里的新夹城。所谓“夹城”,就是在城墙之外又建一道城墙。亦可称作“重城”。钱镠修建的杭州城墙北边部分,是将运河包括在内的。东城墙在运河之东,这段运河所在称五里塘,而“五里塘是杭州城内城东诸水北出上塘河的必经通道之一。”这里有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一是在军事上这是水上通道的要冲之地;</p><p class="ql-block">二是在经济上这是商贸往来的渠道。第二次,在景福二年(893)七月至十一月,筑新罗城。</p><p class="ql-block">上述修筑夹城之后,遭遇了两次战乱。</p><p class="ql-block">一是内部叛乱(徐绾之乱);</p><p class="ql-block">二是北方南下的孙儒之乱。</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孙儒之乱,陷扬州,进润、常,掠苏州,攻宣州,破坏性很大。第二次,在景福二年(893)七月至十一月,筑新罗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南、北两城之间的空间地带营造军营,进驻军队,以防卫城池。还有武台、钟楼等。城形“南北展而东西缩”,呈现出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形如“腰鼓”,故有“腰鼓城”之称,易守难攻。这样的罗城,对老百姓来说安全有保障,在军事上利于御侮防守。这是钱镠集中力量进行的浩大工程。费时四五个小时间。钱镠这次扩建杭州城,比隋时州城几乎扩大了近一倍,甚至与近代的杭州城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南到六和塔,东到候潮门至艮山门一线,北到武林门,西到涌金门、清波门一带。真正造起了一个“大杭州城”。钱镠说:“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荀得之于人 而损之己者,吾无愧屿!”真是英明而有预见。应当说,钱镠大建杭州城是一大功绩,而不是过失。陈志坚博士指出:这次罗城的修建,对杭州城来说,是个真正的里程碑。此后,杭州的城址就真正地稳定下来了。杭州的这一步,走得非常踏实。“在某种意义上,钱镠可称是杭州城之父”。</p><p class="ql-block">钱镠的3次大规模扩建,奠定杭州城市版图格局,南到钱塘江北,北达武林门,西临西湖,东至东河,城市轮廓中部窄、南北长,史称“腰鼓城”。以后的杭州,皆在此基础上发展。</p><p class="ql-block">杭州诸多名胜古迹,例如,灵隐寺、六和塔、净慈寺、雷峰塔,莫不是钱镠及历代吴越王统治杭州时期所建。</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杭州,还有一个心头大患。</p><p class="ql-block">杭州处在钱塘江特殊的喇叭形入海口附近。外海的潮水每年都会倒灌进钱塘江口,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令民众苦不堪言,一直到唐朝末年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p><p class="ql-block">于是,钱镠动员大批劳力,修筑钱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石笼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民间因此尊称钱镠为海龙王。</p><p class="ql-block">自此,奠定了杭州城市版图格局,为杭州从隋唐时期的三等城市跻身第一等,打下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苏州是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吴郡,改称苏州;杭州古称“钱唐”也是在这一年改称杭州的。从年代上来讲,也没有先后,那么为什么一提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总是把苏州放在前面呢?确是很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唐代中叶,诗人白居易,先后出任杭州和苏州两地的刺史,对这两个地方都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近三千首诗中,有不少是歌咏苏州和杭州的。这些诗既可供艺术欣赏,也是后人了解唐代苏杭历史的资料。如《见殷尧藩待御忆江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中:“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另一首咏:“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最好官”。诗虽只有两句,使人知道最早把苏州和杭州连在一起称苏杭,与白居易有密切关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已经总是苏在前杭在后了。难道白居易厚苏薄杭,偏爱苏州?不。白居易更锺情于杭州。他在《忆江南》中说得非常明白:“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那么诗中为什么总是苏前杭后呢?这是由于当时苏州的地位所决定的。</p><p class="ql-block">唐代苏州地域宽广,人口众多。白居易诗中是这样描述的:“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他在杭州任上,曾把苏州、湖州和杭州作过比较:“(湖州)殊冷僻,茂苑(苏州)太繁雄。唯此钱唐郡,忙闲恰得中。”在苏州任上时写道:“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这里都反衬出苏州的繁盛超过杭州。我们可以用历史上的记载来印证白居易所说不谬。唐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雄州,成为江南唯一的最高等级的州(参见《资治通鉴》)。《元和郡县志》里记载,唐元和年间,苏州已有十万零八百户。这些都是杭州所不能及的。当时杭州仅是上州,三万多户,十来万人口,和苏州比,相差甚远。白居易做过这两个地方的长官,“我为刺史更难忘”,所以五次在诗中连称苏杭,绝非偶然。正因为此,白居易把自己偏爱的诗集,一份藏庐山,一份藏洛阳,还有一份就藏在了苏州。`</p><p class="ql-block">南宋初年,范成大所撰《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关于这一谚语最早的记载。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则记为“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措辞虽有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有一种说法是:北宋开封地方有句俗话:“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由此转化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真如此,谚语当在北宋年间形成。但若追根溯源,恐怕还要早得多。清代翟灏所作《通俗编》,根据北宋刘焘《树萱录》的记载说:“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员半千是唐初人,高宗时对策擢上第,武则天诏入供奉,乃事五君,是个有名气的清官。清官而居然拥有天堂般的庄园,实乃封建社会的怪现象。不过,由此得知“天堂”之说始于唐初。“苏杭”连称,前已说过,来自中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是仿“下有员庄”而来。私人占有的庄园毕竟传不了几代,而苏杭定会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五代以后的苏州,依旧繁荣。北宋时户口甲于全国,“宣和间,户至四十三万”。以一户五人计,当有二百十五万人之众(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杭州的发展也在逐步加快。尤其宋室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小朝廷,历时一百五十多年,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是苏州可以抗衡的了。即使如此,苏州的经济地位,仍然举足轻重。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就说:“自钱僚国吴越,北宋都汴梁,南宋都杭州,物质之取给予苏州者日多。”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终把苏州放在前列,足以证明苏州的重要。</p><p class="ql-block">物换星移,现在有人认为杭州是省会,又比苏州美,理应杭在苏前。确实,杭州的自然风景胜过苏州,风姿绰约的湖光山色使人留连忘返。但苏州也毫不逊色,外表看似平淡,点缀在城市中的大小园林,置身其间令人陶醉。如果说杭州是一览无遗的外美,苏州则是含而不露的内秀。孰优孰劣很难比较,只能说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说,称“苏杭”是为了押韵,前句“天堂”结尾,后句只能称“苏杭”,称“杭苏”就不押韵。其实不然,如果上句换成“上有天都”,下句岂不是就可以“下有杭苏”了吗?显然押韵之说站不住脚。所以时至今日还是苏前杭后,也许是相沿成习,但更主要由历史决定的!</p> <p>姑苏繁华图</p> <p class="ql-block">现代苏杭如何了呢 ? 最近的有结果了。百度动态显示 : </p> <p class="ql-block">2021世界城市500强前十强排名分别是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新加坡首都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中国上海及中国香港。</p> <p class="ql-block">苏州市是中国重要工业强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第三大出口城市、长三角第二大中心城市。2021年12月29日苏州市官方账号正式公布:今年苏州工业终于突破了40000亿,规模也正式全年超越上海、深圳,正式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工业规模增长20.5%,上海增长15.2%,深圳工业增加值增长4.8%,由于苏州工业增速远高于上海深圳,工业规模超过上海、深圳毫无悬念,这也是苏州近年来首次工业总产值全年超过深圳、上海。</p><p class="ql-block">4万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华北第一大工业城市北京工业的2倍、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广州工业的2倍、西北第一大工业城市西安工业的6倍以上,苏州为祖国建立起庞大、先进、完善的工业体系。</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钱小穆 : 少时,久居江苏东部鸿山脚下七房桥小村落,母亲是钱氏女,村前有条名为啸傲泾的小河,钱氏家族就居住在七房桥小村落。吴文化研究者、传播者。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员。 文学大师刘半农研究会员。北京元学文化院研究员。曾为《法制周刊》中国先锋作家诗人编辑部网络版副主编。读《张爱玲传》,朗诵由园林设计师、 “为你诵读”杯第四届现代诵读艺术大赛诵读优胜奖获得者、遥悦听公众平台副主编、教授暖冬朗诵。获2017年度法制周刊之《 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一等奖荣誉。第四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入选《芙蓉国文汇》第十一卷一书。由中国青年作家协会等发证为签约作家。2020年中国散文网发起的中外诗歌、散文大赛《苏州雨巷》获散文一等奖。2021年7月获第一届全国太白文学奖。《钱小穆散文选》已由李克强总理调研过的中国上海最大的音频平台,喜玛拉雅FM频道上播出。文入选《钱穆先生诞辰120周年文集》,《中国作家文学》等书刊及《作家》微刊。著散文集《文园小耕》。钱小穆《文园小耕》,被文学大师刘半农同学国学大师钱穆得意学生叶龙教授收藏。《钱小穆散文集》由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一族,曾走出钱穆等六院士,50多位大学校长、教授、各类专家的怀海文庄出版,内部发行。文章收集 : 慈善纪录片《大眼晴》续集知名导演王赟华、主编钱永根。2022年7月散文集《文园小耕》里的作品《七里山塘的虎丘》获散文网等单位主办的“最美中国 "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