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解放军建军93周年 ——深切怀念曾是解放军战士的父亲

玉琢风范

<p>  八一建军节,是每个穿过军装的人生命里最崇高的节日。我已故的老父亲,是一名曾经穿了30年军装的解放军老战士。</p><p> 我的父亲叫刘相琪,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三庙乡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948年10月,他在沂蒙山革命老区掀起的扩军热潮中,和乡里的几名年轻人徒步几十里山路,赶到沂南县青驼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鲁中独立四团二营四连的一名战士。那年,他仅15周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驼寺 银杏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在青驮,他们经过不足2个月的新兵训练,便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奔赴著名的淮海战役战场。父亲说,传达的作战任务是阻击杜聿明集团的逃跑。但他所在的连队赶到前线后,前方就传来了“活捉了杜聿明”的消息.随后投入了解决敌人残余部队和抓俘虏的战斗,在枪炮轰鸣声的紧张氛围中,经受了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战场考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州 雾中的云龙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了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我父亲被编入解放军第30军88师263团一营营部当通讯员,在长江北岸进行渡江作战训练。4月21日,解放军第30军将士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强渡长江。88师渡江后沿江东进解放了澛港,兵临芜湖城下。由于解放军攻势凌厉,芜湖守敌仓皇逃窜。芜湖和平解放后,88师奉命组建芜当警备司令部,担任芜湖至当涂的防务。4月27日,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30军军长谢振华兼任主任,88师师长吴大林兼任军管会委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芜湖 渡江第一船登陆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4月30日,芜湖接管工作移交二野第10军。30军的部队向上海进军。部队到达上海浦东后,我父亲所在的88师263团,和兄弟部队一起冒雨插入敌后,解放了顾家路镇,截断了敌军之间的联系。敌军为了重新连接,组织三个团的兵力,在重炮掩护下向处于三九港、王家宅、唐家宅的263团阵地进行疯狂反扑,企图杀出重围。 我263团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抗击,苦战一天,将敌人反扑的三个团打垮,保证了大部队全歼守敌。这是父亲所经历的最激烈的战斗之一,在一营营部当通讯员的他,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壕里传递着营首长的命令,完成首长交办的战场勤务,受到营部嘉奖。</p><p> 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烈士陵园,安葬着在解放川沙及周边地区的激烈战斗中,参战的30军88师263团一营营长毛廷振等343 名解放军烈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 黄浦江</p><p><br></p><p> 1950年1月88师改隶第26军。抗美援朝开始后,我父亲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88师263团一营,仍然在营部当通讯员。1950年11月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战场后,88师奉命赶到下碣隅里以南的独秀峰堵住敌人的退路。263团的部队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和敌机的狂轰滥炸,不惜一切代价赶到阻击地后,发现公路积雪上有清晰的车辙印,一时众说纷纭,不少人以为美军已经过去了。是撤退还是等待,营部焦急地等待团里的命令。当冰天雪地里的战士们奉命下山过公路的时候,遭遇到美军南逃的陆战5团战斗群。263团的部队在抢占阻击阵地过程中,白茫茫的雪地上既无地形掩护,又无反坦克武器,被敌坦克的火力准确射击,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我父亲也在这次战斗中负伤。1951年2月,26军撤至永兴地区休整,奉命撤消了第88师番号和建制。所属人员编入26军军部和各师。我父亲伤愈归队后被选调到志愿军26军司令部,给军务科长李高明当警卫员。1951年10月的一天,军务科长李高明奉命去后勤部帮助赶运冬装,父亲是他的警卫员一路随行。在返回部队时遭敌夜航飞机的突袭,四颗炸弹落到公路右侧的深沟里,全车五人幸运脱险。有个参谋说,怎么没见防空哨?我父亲听到后,立刻站到车上当起临时防空哨,听到敌机的马达声及时鸣枪报警,使来往车辆都用安全灯前进,保证这段运输的安全,受到司令部首长的表扬。</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坐姿)和他的战友</p><p><br></p><p> 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驻防山东胶东半岛海防重地。父亲被选配给军首长当警卫员。父亲以一个经历三年战争锻炼的战士的忠诚、勇敢和一个农民子弟的厚道、勤奋,克尽职守。也受到了军首长从工作、生活到文化学习等多方面的关怀和培养。1954年8月, 21岁的父亲被调到军直独立工兵营一连担任副班长。1955年1月担任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张继志、张炳坤。父亲到工兵营后,正值国防施工任务繁重的时刻,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品德的父亲,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很快适应了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次受到营物资奖励。</p> <p>父亲(右一)和战友的分别留影</p><p><br></p><p><br></p><p> 1956年2月,父亲从军直工兵营调到76师226团二营六连任排长,晋正排级,评少尉军衔。父亲档案中对他的这次升调记载主要是因为德才较好,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朝鲜战斗锻炼,年轻有培养发展前途。缺点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有时个性急躁,表现为工作多了就发急。3月被正式授予少尉军衔。</p> <div><br></div><div><br></div><div> 1956年12月,父亲被派往山东莒县速成中学(29速中二队)学文化,后转入陆军第六预备学校六队学习。 1958年6月进入湖北省汉口高级步校三大队十队军事系学习、学员兼区队长(1960年11月授中尉副连级,武衔晋字934号命令)。在部队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从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子弟,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军事技能的现代军人。<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 1960年11月毕业后,回到26军76师226团担任一炮连副连长。1962年10月任三营七连副连长(1963年8月晋升为上尉军衔)。1964年6月任三营八连连长。父亲全身心投入到连队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战士们敢于“刺刀见红”的战斗作风。时常穿着拼刺训练用的防护服,手持木枪,在操场上和战士们“拼刺刀”。<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 1967年7月,父亲随所在的76师被调入江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68年2月,他被部队派往国营江南材料厂当军代表。1969年3月后又改派到国营南昌肉类加工厂当军代表,并担任了该厂革委常委、党核心小组成员。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父亲和那里的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工人们自发地送给父亲几个烫印着他们的名字的茶杯留作纪念。<br></div> <div><br></div><div> 1971年1月,父亲调往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广丰县人民武装部任军事科副科长。父亲到职后,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在武装部首长和科长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尤其在当年的民兵队伍的建设和训练工作中,父亲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训练能力,受到了武装部首长的高度赞誉。<br></div> <p><br></p><p><br></p><p> 1978年4月,经上饶军分区批准转业,按副营职分配。尽管当年县里的有些领导和县武装部的首长,希望我父亲转业后能留在县里工作,并给出了工作安排的建议。但我父亲说:“如果继续穿军装,组织分配到那里,我打起背包就出发;但已经脱下军装了,还是选择回到故乡,弥补弥补这30年没能好好尽孝的遗憾。”</p> <p><br></p><p>祖母、母亲和婶婶们</p><p><br></p><p><br></p><p> 1978年10月,父亲脱下军装,终结了他整整30年的军旅生涯,带着家人,回到了阔别30年的故乡,在一个人民公社任财贸教导员,公社改乡镇后转任镇政府文教助理,直到1993年离休。 </p><p>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回到故乡后的父亲,骨子里依然凝聚着军人的情结。一件旧军大衣,一身军用棉袄棉裤伴随着他走完了人生的路途。</p> 在迎接解放军第93个建军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子女对平凡、勇敢、勤劳、耿直、慈祥的父亲,曾经的解放军老军人的深切思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保存的的老战友照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保存的的老战友照片</p><p><br></p> <p>父亲保存的老战友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