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在最理想时间段,和四班同学及朋友一行二十四人自驾旅游,昆明至滇东北之行。出发当天下午,就入住昭通市区锦华大酒店,晚饭后返回酒店时,看到的街边夜景。</b></p> <p><b>昭通,在历史上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源地,又有小昆明的称号,成为中国著名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动物资源非常的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丹顶鹤,黑颈鹤,金钱豹……,此外还有二级保护动物小灵猫,金猫,秃鹫等,淡水鱼种类非常多,境内就有113种之多。</b></p> <p><b>以前不论去过几次昭通,还是天天生活在昭城,感受现在昭通城的变化太大了。十年前,昭通城高层建筑屈指可数,如今,城区有了更多的高楼大厦、商业中心、及明亮宽敞的小区住房,还有望海公园、省耕公园……,到处有了市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广场。</b></p> <p><b>城区变化惊人,处处面貌一新,不仅市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形象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每到夜晚,华灯齐放,到处流光溢彩,整个昭通城亮堂堂……</b></p> <p><b>站在干净整洁,灯火阑珊,繁华热闹的街道,感觉像置身于昆明市中心街道上。</b></p> <p><b>城市人喜爱的电影院,麦当劳快餐店、华为、苹果手机店、鞋帽服装专卖店……多到数不胜数,你能想到没有一百万人口的昭通市,变化会这么大,太让人惊讶了!</b></p> <p><b>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昭通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彻底改变了昭通城市形象。过去脏乱差,街道灰堵的现象已经荡然无存,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当地市民,无不发自内心地说,昭通变了,变美了,变干净了。</b></p> <p><b>据有关市政要闻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把昭通建成"滇东北城市群明珠”新发展定位,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版本在规划设计理念、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等方面,与新定位和要求已不相适应,必须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昭通城市将按照200万人口规模进行规划建设,这个格局变化太大,似乎超出我们的想像,太让人感慨万千。</b></p> <p><b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酒店周边三百米以内的景色,其他市中心热闹街道,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看,逛一逛。按计划行程,第二天要去大山包景区游玩,就放弃逛街回酒店休息了。</b></p> <p><b>昭通市城郊——循迹探访龙云家祠。</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云南近代史,绕不开的人物是龙云。护国运动、抗日战争、和平解放,龙云见证了云南那段历史风云。位于昭通市昭阳区的龙云祠堂,一草一木、一梁一栋,都在讲述着那段往事。</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兴建祠堂,本是儒家传统,但这里祠堂内部,也不乏西式装饰。可龙云却是地地道道的彝族,由于其思想格局大,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致使家祠修建的别具风格,漂亮中透显庄重威严。在1884年,龙云出生于金沙江畔的昭通炎山松乐村下营盘,那时他的名字还叫“纳吉乌梯”(彝语音译)。</b></p> <p><b>祠堂花园里栽着许多花卉、绿色植物、高大的松树、乔杉及名贵的古树,池塘里还养着鲤鱼、荷花。</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1933年,功成名就的龙云本想在老家炎山修建家祠,无奈交通不便,只能选址于昭通城区郊外。</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昭通位于云南滇东北,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12年,龙云进入陆军讲武堂步兵科学习,跟他同为校友的,还有朱德、叶剑英等一批叱咤中国近代史的人物。</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15年,袁世凯宣布称帝,蔡锷假借出国治疗绕道云南,联合唐继尧、李烈钧誓师讨袁。蔡锷冲锋在前,唐继尧为了保护蔡锷安全,安排身边护卫跟随蔡锷,留下的空缺恰好成全了龙云。耳濡目染,不仅让龙云开阔了视野,坚定了共和信念,也让龙云成为唐继尧手下四大镇守使之一。</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28年,龙云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开始了之后十几年主政云南的历史。</b></p> <p><b style="font-size: 18px;">护城河、高耸的城墙、配备了粮库的碉楼应该是龙云故居与其他民居最大的不同之处。龙云对近代中国的重大贡献——坚守抗战,透过一件件展品娓娓道来。</b></p> <p><b style="font-size: 18px;">抗战爆发前,龙云未雨绸缪,组织云南人民修建滇缅公路,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七七事变爆发后两天,龙云就会见了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进一步坚定了抗日决心。他说:“身为地方行政负责者,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决定倾滇之师出征抗日。</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台儿庄抗战,滇军出征3.5万余人,伤亡超过1.8万人;激战中条山,粉碎了日军13次大规模进攻,滇军第三军几乎伤亡殆尽;长沙会战,大破日军;滇西抗战,率先收复失地。抗日战争胜利,龙云表弟、滇军指挥官卢汉代表国家、战区,前往越南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雪洗国耻。</b></p> <p><b>祠堂正殿,“封鲊(zhǎ)丸熊”牌匾高悬。“封鲊”取意自县吏陶侃将别人送他的当地特产鱼鲊捎给母亲,母亲却责问陶侃,你是县吏﹐将别人受贿的东西送我,不但对我没有益处﹐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丸熊”取意柳仲郢之母韩氏为了不让儿子犯困,把熊胆丸放在夜宵中,儿子服后,更勤于读书。</b></p> <p><b>如同牌匾期许,主政云南期间龙云始终勤政、廉政,他创办实业,改组富滇银行,发行货币,确保了云南经济稳定,将东陆大学从私立改为省立,由省府直接拨付经费,对待转移到云南的西南联大等大学他也竭力关照,促进了昆明的文化发展。</b></p> <p><b>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云南曲靖地区,龙不仅将红军“礼送出滇”,还故意派出卡车被俘,附赠白药、军用地图。1945年龙云被蒋介石软禁,直至1948年12月才在陈纳德等人的帮助下逃到香港,并加入民革。</b></p> <p><b>在香港期间,龙云竭力策动云南和平起义。1949年12月9日,卢汉将军率领全省军政人员,在昆明通电全国,宣布云南和平解放。</b></p> <p><b>龙云故居,设计更显精妙,整个家祠的建设全都围绕“龙”来做文章。正殿和宅院构成了一个龙首图案,家祠前面的乡间小路是龙须,正殿后面的道路就是龙身。家祠内部,正殿梁顶上有二龙戏珠的造型,再现了飞龙在天的祥瑞,宝顶两侧也用彩石铺砌出一个传统的“龙”字,殿内更是到处绘有各式各样的龙的形象。</b></p> <p><b>故居主体虽是仿清建筑,但大门与侧门,壁炉采用典型的西式拱门。</b></p> <p><b>整座龙云祠堂,呈现的风格是中西合璧建筑形式。</b></p> <p><b>祠堂里的园林布局为中西式相互融合。</b></p> <p><b>这是在祠堂一角的厨房及杂物间。</b></p> <p><b>在那个久远的年代,烧火煮饭都是用木材或者泥炭,厨房灶间选在室外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祠堂里有这么大的厨房又修建的如此之好,非一般商贾人家能相比。</b></p> <p><b>有人说龙云是云南王,他是蒋介石的边陲大员,也是蒋的心腹大患,他长期捆绑在蒋系战车上,却用密电跟朱德联络。</b></p> <p><b>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曲靖地区,龙云不仅将红军“礼送出滇”,还故意派出卡车被俘,附赠白药、军用地图。1945年龙云被蒋介石软禁,直至1948年12月才在陈纳德等人的帮助下逃到香港,并加入民革。在香港期间,龙云竭力策动云南和平起义。1949年12月9日,卢汉将军率领全省军政人员,在昆明通电全国,宣布云南和平解放。</b></p> <p><b>1984年龙云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如此评价龙云:“他的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b></p> <p><b>周恩来总理这样评价龙云一生:第一,对中国民主革命有贡献;第二,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有功;第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坚决支持,直至胜利,有功。在那波诡云谲的时代,主政云南的龙云,殊为不易;而促进云南稳定发展,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则不仅需要勇气,更离不开智慧。</b></p> <p><b>会泽县城——循迹探访</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继尧故居博物馆</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b>唐继尧是滇系军阀首领(1883—1927年),又名荣昌,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云南滇系军阀的主要领导者。</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其</b><b>故居座落在会泽县城北内街,于三道巷14号,占地面积851平方米的四合院,其宅院实属典型的清晚期民居建筑风格。这幢房子座东朝西的三开间、三进院的平房院落,看上去规模不大陈设简陋。临街有个不大的院门,门上悬挂“唐继尧故居陈列馆”匾额。大门两旁的对联是“号令风雨动,声名草木知”。仍然是一派威风凛凛的感觉。外墙墙壁上镶嵌有会泽县政府和云南省政府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b></p> <p><b>进入大门后,是一个进深较长的院内花园,空地上开辟有一片花坛。二门柱联是“重九起义领导,护国讨袁元勋”。</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继尧故居正堂的对联“护国讨袁南天一柱,治滇兴教东陆独尊”。</b></p><p><b>光绪九年,</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883年8月14日</b><b>唐继尧出生于会泽一个家境虽不富裕、但重视子女教育的书香家庭,父亲是一名举人,他本人也中过秀才,旧学很有基础和才气,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起义”掀起“护国运动”。</b></p> <p><b>唐继尧参加过重九起义,昆明起义。在镇压二次革命时,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领军队。在护国战争中,与蔡锷联合宣布云南独立,自任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护法运动中被推为护法军总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b></p> <p><b>门庭柱联:</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重九起义领导 护国讨袁元勋"。二进门的门联:“将军一剑驱袁逆 陋堂千秋宿国魂"。二进房屋内陈列有“重九起义”和护国讨袁时用过的电文、地图等军事用品。走过二进堂屋,里面是一个内院,内院两侧厢房里陈列有唐继尧生平事迹照片、图书等资料,唐继尧创办东陆大学(昆明大学前身)的照片,以及唐氏家族后人纪念唐继尧的文章等。</b></p> <p><b>1913年开始在云南执政,唐继尧在近14年的执政期中,兴办教育、筹办市政、发展实业做了若干件利民兴滇的大事,为云南的近代化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军事建设——民国三年(1914年),唐继尧在云南首开西南兵器工业先河,在昆明海口建兵工厂,该厂能生产步枪、轻重机枪。之后这一兵工厂在护国、护法和靖国战争中都派上了大用场。</b></p><p><b>经济——</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民国元年(1912年)在唐继尧支持下,以发行股票的形式集资,从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历时7年建成个碧石铁路,它连通了滇越铁路。强了云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了云南财政收入。他主持修建了积善村、明波村的电力抽水站,提灌面积达七八万亩,使滇池周边农田实现了规模灌溉,解决了小农分散的生产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唐继尧还在昆明农村推广使用肥田粉(化肥)提高了粮食产量。</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民国四年(1915年),在王鸿图、黄毓成等人倡议兴办自来水厂,在唐继尧支持下,在翠湖建起了自来水厂,改善了部分昆明人饮用井水、河水的不卫生状况。这是西南创办的第一家自来水厂。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唐继尧聘请了广东人刘沛泉等旅美华侨来滇,组建了云南第一支空军部队。所建昆明巫家坝机场,是我国继杭州苋桥机场之后开辟的第二个机场。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云南无线电台及长波天线大铁塔在昆明东郊安装竣工。当时无线电事业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时期,全国仅有北京、上海、沈阳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台。</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市政——在市政建设方面,唐继尧主持了昆明市的改造工程,整修街道,疏浚下水道,开辟公园,例如在翠湖由东至西筑了道长堤,与阮堤在湖心岛相交,名“唐堤”。这些市政工程使省城面貌为之一新。唐继尧仿效省外一些省城设市管理的经验,将原本归警察厅管辖的昆明县划出来,实行民治,正式划定省会区域,昆明也正式定名为昆明市政公所,市区仍以“原省会警察区域为范围”,总面积为17.96平方公里。</b></p> <p class="ql-block"><b>文教——</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创建云大。唐继尧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云南创建了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据云南大学方面介绍,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开设大学之风渐盛。宣统三年(1911年)云南光复后,急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十年期间,海内外各界人士屡次提出在云南“创办大学”的各种动议和建言。身为云南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外观世运,内审国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颓废,毅然废督裁兵,振兴文治,作救国之远图,以“经邦建国,教育为先”为其治滇方略。在唐继尧和云南首批留美学生董泽(后任东陆大学首任校长)等人的合力推动下,终于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成立了中国西南第二所大学——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编修文献一一民国三年(1914年)8月,唐继尧倡导并拨款万元,聘请以赵藩为总纂的一批云南知名学者编纂了大型丛书《云南丛书》1212卷。这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系统整理、保存与传播具有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27年2月6日唐继尧交出政权下野。1927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葬于昆明圆通山。1935年,国民政府感念唐护国之功,明令褒扬,于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骑马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至于此像的去向说法很多,说法一,在五十年代大战钢铁时已被销毁,说法二,从大观楼撤铜像时就拉到物资仓库去了,说法三,被人保护起来收藏之,但至今也是无从知晓其真正归属及下落。</b></p> <p><b>唐继尧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由于护国、护法两次战争以及在黔、川、桂3次用兵,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进行经济、文教建设。但这段时期仍有几项比较显著的建设成就”《云南省志·政府志》评价。</b></p><p><b>唐继尧治滇后期政治上逐渐衰退,沉湎于舒适的家庭生活,疏于军政事务,以致一些政府机关腐化,军务松弛,加之用人失当,处事欠公,导致部属离心离德。”(一石《兴教东陆创业南疆》评价)</b></p><p><b>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永远值得肯定和怀念的。有人说,批评唐继尧的不足,就是否定了云南人民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唐继尧作为护国军领导人之一,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b></p> <p><b>在唐继尧铜像“远离人类文明的野蛮行为”拆毁48周年的今天,在“护国三杰”中这两杰——蔡锷、李烈钧的铜像已在各自家乡建成之后,该不该恢复重建“护国三杰”之一的唐继尧的铜像,重现其“立马华山,推翻专制;挥戈燕京,重建共和”的光辉形象,这是摆在云南人面前的一个应该回答的问题。</b></p> <p><b>唐继尧之子唐绍骧1925年(民国十四年)至1928年(民国十七年)留学日本时,请日本雕塑大师朝仓文夫塑造,运回昆明北门街唐公馆书房安放,后因时局变化运至香港保存,1953年迁放台湾省台中市。两年前经唐氏家族商议,愿意将这一铜像捐赠桑梓。唐氏后人说:“此尊铜像赠与先祖所创之云南大学,不仅属云大所有,更属于云南广大乡亲所有。”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昆明重九起义重要领导人唐继尧的一座半身铜像,由其后人赠予云南大学。</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继尧故居位于会泽县城北钟屏镇二道巷转三道巷中段处14号,占地面积850.1平方米,建筑面积410.1平方米,属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封闭式四合院建筑群,系硬山顶穿斗式结构,置正堂,书房、对厅、耳房、粮仓、养马房等,前后院共14间。正房面阔3间11.87米,进深3.85米,檐高3.45米。东西书房对称,与对厅屋面平行,面阔之间长7米,进深2.85米,檐高2.8米。原两院相通,后为居民住宅,被隔为两个院落。故居于1995年被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与会泽众多精美宏伟的民宅相比,唐继尧故居略显简陋,这是因为唐继尧的家境在当时的会泽属中等人家。在这里很感慨他一生传奇经历,和他故居的普通平凡,一边寻觅他遗留在会泽的痕迹。</b></p> <p><b>会泽城区公园广场上有两座大型雕塑,一座是纪念唐继尧戎马生涯中,骑着高头战马英气威武的样子,另一座就是矗立在广场中心巨大的嘉靖通宝线币。</b></p><p><b></b></p> <p><b>会泽300年前,全国三分之二的铜钱在这里铸造,紧随其后,这里就成为了中国的铸币中心,</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经济重镇、当年人来车往,市井繁荣昌盛。</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会泽因延绵三千多年的“铜商文化”而闻名,素有“天南铜都”的赞誉,清乾嘉时期,会泽的冶铜业达到鼎盛时期。</b></p> <p><b>据资料介绍,嘉靖通宝”是在原型基础上放大 39 倍而制成,高 22.62 米,重 7777 公斤,120米长的彩虹桥,从嘉靖通宝方孔中斜穿而过。为纪念这份历史上的荣誉和辉煌,一个硕大的钱币耸立在公园广场中心位置,成为当地最抢眼的风景。</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在远古年代云南因山高路远,交通极其不便,外界知之甚少云南有许多辉煌的人文历史,及广阔的地域文化。会泽又因绵延三千多年的“铜商文化”而闻名,素有“天南铜都”的赞誉,清乾嘉时期,会泽的冶铜业达到鼎盛时期。</b></p> <p><b>在会泽公园钱币广场拍照是人员最全的合照,仅差一位已经让大家熟悉的朋友。</b></p> <p><b>据说,从嘉靖通宝方孔中穿过而下,会给人带来吉祥如意的好运气,我们不仅走过这120米长的彩虹桥,还在这里拍下了许多照片。</b></p> <p><b>在120米长的彩虹桥上走过留影,是每个人都喜欢拍照的地方,也是到会泽必来胜景之一。</b></p> <p><b>三五成群,纷纷拍照,这是旅行路上趣事之一。</b></p> <p><b>为拍下嘉靖通宝全景,还不能把钱币的方孔(即钱眼)堵了,每个人都拍得小,但突出此景真正的意义,你们赞同此观点吗?</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圆形方孔钱币的造法,映照了中国人朴素的宇宙观,即天圆地方。</b></p> <p><b>这种圆形方孔钱奠定了后来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代机制铜元的诞生,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使沿用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钱归于寿终正寝。</b></p> <p><b>哈哈哈,每个人都拍,累着负责摄影的人啦!他可是心甘情愿为之效劳,为同学朋友们拍照也是一大乐趣。</b></p> <p><b>清晨,朝阳刚刚苏醒,公园里空气清新,广场上鲜有游人。</b></p> <p><b>钱币广场及周边,满眼都是苍翠欲滴的绿色植物,远处新建小区房顶是橙红色,漂亮的景色让你心情舒畅。</b></p> <p><b>徜徉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久久都不想离去,就想静静地走着……</b></p> <p><b>璀璨夺目的霓虹灯,把巨大的嘉靖通宝雕塑及彩虹桥,照耀得流光溢彩,炫丽夺目。</b></p> <p><b>夜幕下,会泽公园线币广场仍然灯火通明,这个广场在县城中心占地面积很大,绿化又搞得好,而且干净漂亮。感觉比省城昆明好很多,现在看来,也应该算是最宜居城市,反正我来过并喜欢上她了!</b></p> <p><b>这里漂亮得让人啧啧称赞,并使人流连忘返!</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走进会泽古城,犹如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大街小巷。这里的青石板路上,还留有深深的马蹄印。</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会泽民居建筑仍然保存有二进院、三进院、一颗印、重堂式、三间两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青砖欧式等风格不同,类型各异的各式建筑。</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明清时期,青瓦木质古民居四合院仍旧存在。</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让人联想到,明清时期商户人家有多富足和安详。</b></p> <p><b>这样</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青瓦木质结构古民居四合院,在大城市里难觅踪影。</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年商贾云聚的繁华和辉煌。</b></p> <p><b>经济重镇、铸币中心,明清古宅,当年人来车往,市井繁荣的影子似乎还在。</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会泽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古街二道巷、三道巷那片民宅区,旧居所被新建小区包围着,可老街建筑没有像其他城市被拆迁的</b><b>命运,也没有遭遇被强行翻新装修,</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故而留住了大量民清时的建筑,就显得故土味十足。</b></p> <p><b>会馆是会泽古城的一大特色,记载着会泽铜商文化兴盛时期的历史回音。在明清时期,各省商会在会泽建盖会馆、寺庙、祠堂共计108座,现保存完好的还有36座,古民居民宅117处,称“会馆之都”。</b></p> <p><b>会馆建筑,很多时候是与祀神的庙宇联为一体甚至合二为一建立的。实际上,最早建立起来的会馆,其主要功能就是祀神、祭祖,联合起来实现共同利益的诉求是会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事了。</b></p> <p><b>会馆又称江西庙、万寿宫,修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既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在会泽的江西人,相聚和议事的活动场所。飞檐斗拱的门楼,精美的建筑,体现了江西铜老板的财力和实力。</b></p> <p><b>据说,当年,财大气粗的江西籍商贾,不惜重金从北京求来图纸,又请来云南剑川的木雕工匠,要求木匠按照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台样式施工,所以,江西会馆古戏台,被称为“乐府仙宫”,即掌管音乐的宫殿,神仙居住的宫阙,这是戏台上的一幅匾额,也是对戏台的绝佳赞誉。</b></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这里的老房子是幸运的,逃脱了被铲除的厄运。一条条东西和南北走向的街道,古旧民居仍然是主角。这些老房子也没有被刻意翻新,至今,当地居民仍住在其中,世代繁衍生生不息。</b></p> <p><b>会泽是斑铜工艺的根,老街里有条著名的铜匠街,这里曾经汇聚了一批制作斑铜的能工巧匠,每天用敲打铜器的铿锵声,将这座小城唤醒,但技艺最好的当属张姓。</b></p><p><b>斑铜是一种有极高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民间手工艺品。其采用会泽特有的天然铜,经烧斑、锤打等数十道工序,烧数十次,打数万锤方能成型。</b></p> <p><b>国家级非遗——会泽斑铜。会泽张氏十三代的铜匠家史上,重叠着300多年的斑铜制作历史。年轻的第十三代传人张伟掌握着绝不外传的独门秘技,他努力让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会泽斑铜,爱上会泽斑铜文化。</b></p> <p><b>张氏斑铜第十二代传承人张克康,他恪守古训,临终前也没将之透露给外人。父亲不幸病故,张伟决定辞去工作回家乡当一名铜匠接过父亲的衣钵,也是因为张家有数代相传的独门“显斑”秘方。若张伟不继承这门古老的技艺,断掉的不仅是十三代的铜匠事业,还有这密不外宣的特殊技艺。以前父亲做斑铜时,他只是在一旁打打杂帮帮忙,现在一切事情都变成他做主担责了。</b></p> <p><b>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香炉、花瓶、笔筒等工艺品,在桔红色的基面上,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灿的晶斑,宛若在铜体内均匀地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看似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从里到外透射着闪闪烁烁的晶斑,要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b></p> <p><b>这是张氏后人用了好几代人的各种工具。</b></p> <h1><b style="font-size: 18px;">张氏斑铜——铜文化消逝浪潮中的坚守。</b></h1> <p><b>在云南会泽,斑铜的制作,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也凝聚着张家无数代人的心血。特别由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铜匠街的张姓铜匠的斑铜技艺更是名噪一时,为这座铜城,这个家族赢得了无上的荣誉。</b></p> <p><b>张氏斑铜,匠心制造。匠心精品。</b></p> <p><b>老年后的张兴元(张伟的爷爷),老人手持他打造的斑铜花瓶合影照片。</b></p><p><b>然而, 传承到第十一代张兴元时,由于国家政策变迁,斑铜技艺险些断绝。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省轻工业厅等有关部门拨付专款对会泽斑铜工艺进行抢救,张兴元才逐渐重兴旧业。此前张兴元主要是利用铜器是打造炊具、佛事祭祀用品,恢复斑铜工艺之后,便不再局限于做炊具和佛事祭祀用品,逐渐转向旅游工艺品的制作。</b></p> <p><b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这些精美的斑铜器皿与摆件成了张伟的镇店之宝,是不卖的,其中龙扶手花瓶是他爷爷(一位老铜匠)留给他的,还有一些是他的得意之作。张伟对斑铜的爱超过了对于金钱的喜好。</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他对斑铜文化的传承,是在用行动诠释匠心精神。</b></p> <p><b>张克康手拿龙扶手斑铜花瓶,就是父亲张兴元(老铜匠)即张伟的爷爷,遗留给后人众多记念品中的一件得意之作。</b></p> <p><b>精美斑铜,匠心制作!</b></p> <p><b>张克康是张氏斑铜的第十二代传人,只是跟随张兴元学习炼制斑铜时,张兴元已是古稀之年,又因为早年为国民政府打造铜炊具时受到刁难,遭受牢狱之灾,导致精神上受到了打击,以至老年时得了老年痴呆症,只能做而不会说,张克康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幸好张克康的母亲记性较好,便给张克康讲述如何打铜,但是火候的掌握却不擅长,张克康便凭借自己石匠和木匠的手艺,再加上不断的练习之后,逐渐地掌握了斑铜的制作和烧斑的火力和火候。</b></p> <p><b>张克康的努力推动了“张氏斑铜”进一步发展,1999年6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2008年6月,斑铜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张克康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font-size: 18px; color: rgb(73, 73, 73);">2013年,张克康因患肺癌去世,从那以后,“张氏斑铜”的传承重担就落在了张伟这个年轻人的身上。但因为张克康去世时张伟才25岁,和父亲学习斑铜技艺不到一年,在其他人眼中,这个年轻的小伙儿在“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这个名号前,似乎显得有些单薄了。</b></p> <p><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73, 73, 73);">张伟1988年出生于曲靖市会泽县的斑铜工匠世家,是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同时也是曲靖市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学毕业后,他原本选择到当地一家知名国企工作,但父亲离世后,厚重的家族历史使得他下定了决心,回乡继续传承斑铜技艺。</b></p> <p><b>至今成为“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除了制作鼎、炉、瓶、筒等传统的工艺品外,张伟还创作了具有云南民族风情的《傣家少女》,也有简单适用的钢笔、打火机,还有作为装饰的小挂件等。2013年因在保护和传承会泽斑铜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张伟被评为会泽斑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9月被评为云南省第七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b></p> <p><b>25岁到30岁,张伟在不停的敲敲打打中磨炼自己的技艺,打铜的声音唤醒了这个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会泽古城,铿锵声成了铜匠街唯一的遗存,而挂在门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制作技艺”的标牌,显示了300多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b></p> <p><b style="color: rgb(73, 73, 73);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张伟继承张氏斑铜手艺的第五个年头,他将斑铜技艺搬上了世博会,搬上了央视等各大媒体平台上,他使“张氏斑铜”的名声传出会泽。除了斑铜工艺品外,张伟还尝试将斑铜产品从摆件发展为实用品,他计划着创办一个文化创意园区,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斑铜技艺,用他的话说,“通过媒体对斑铜进行宣传,是在更好地发展斑铜文化。</b></p> <p><b>张氏斑铜,独具匠心。上乘精品。</b></p> <p><b style="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张氏斑铜很有质感,又布满绚烂的斑花,让人无法移开视线。</b></p> <p><b>张氏斑铜。神龙报春。</b></p> <p><b>张氏斑铜,俊马腾跃。</b></p> <p><b>张氏斑铜,马踏飞燕。</b></p> <p><b>张氏斑铜,牛虎铜案。</b></p> <p><b>张氏斑铜,茶具摆设。</b></p> <p><b>张氏斑铜,盘口礼瓶。</b></p> <p><b>张氏斑铜,嘉靖铜币。</b></p> <p><b>张氏斑铜,上层挑水的傣族少女,下层各款式茶壶。</b></p> <p><b>张氏斑铜,上层木偶摆件,下层二个铜锅及一个烤火盆。</b></p> <p><b>这样的厨房用品,在七十年初往前推的年代里,是很常见的厨房用具,矮型的锅至今仍旧看得见,在云南,铜锅洋芋焖饭必须要用此锅型来做,否则味道就会不好吃也不正宗地道。</b></p> <p><b>在昭通市区逛街,并在夜市品尝各种食物烧烤。值得一提,烤小肉串是昭城一大特色美味,以及烤各类蔬菜也是很好吃,什么是舌尖上的美食,就是让你吃了还想再来享受的地方,会让你吃得停不下来哦!</b></p> <p><b>秘境云南 唯有美景和美食,不可辜负!</b></p> <p><b>旅行路上品尝当地美食,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这是第二天要离开会泽的头天晩上,同学们一起去“最云南风味餐厅"用餐时拍下的照片。</b></p> <p><b>会泽当地美食多到数不过来,风味独特很好吃。餐间,大家纷纷举杯互道珍重,欢乐的笑声不绝于耳,欢快热闹的气氛一直到晚饭结束后转移至下一个阵地茶吧……</b></p> <p><b>可惜,到会泽的第一天晩上去吃“羊八碗",因忙着聊天,没拍下盛宴时的照片让大家分享。</b></p> <p><b>但一定要去品尝“羊八碗",故名思议“羊八碗"就是用当天宰杀的羊,用羊身上的肉质分类,分别做成八道主菜美食。</b></p> <p><b>夲人最欢带皮的羊肉冷片肥瘦相宜,炒羊肝,小炒羊肉,炒羊干巴………,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回味。这家餐厅做得美食,的确很正宗很地道。南来北往的人一到会泽,也一定会去这家餐厅打卡,并会大块朵颐饱餐一顿,你一定会走着进去扶着墙出来哦!</b></p><p><b></b></p> <p><b>晚饭后,大家应俩位美女—朵同学、杨同学的邀请,一起去县城中心商业大厦里的茶吧去品茶。</b></p> <p><b>晩餐欢快热闹的阵地转移到这里,俩同学的热情安排,给我们一个清新浪漫、品茶赏茶聊天的好去处。在此,要特别感谢你们俩位美女同学,我们永远心手相牵去旅行,友谊长存万岁!</b></p> <p><b>走进会泽古城,犹如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大街小巷,留有深深马蹄印的青石板大街,那久远天南铜都的马帮、驿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青瓦木质古民居四合院仍然还在。庄重古朴的会馆、庙宇,让人看到当年商贾云聚的繁华和辉煌。</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旅行,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方式。旅游行走过的地方多,生活阅历也随之不断增多并更加丰富多彩。</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旅行也是放松身心。也多了心灵上的自由自在,少掉了现实生活中的功利和疲惫。</b></p><p><b>在旅行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处美丽的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最难忘的风景。</b></p><p><b>远足</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走进大自然,看过世界之大,就不会再执着于某些无谓的东西。旅行会让人变得豁达,是人生修整的最好方式,没有旅途之苦,哪有旅程之乐。</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人生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一日千里永不回流。趁现今岁月正好,我们再来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最美的风景一定是在路上、在远方!</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滇东北之行——深山秘境,我们们来过,从此无遗憾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