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州八一艺术团成立于2010年3月20日。八一舞队,是随着八一团的诞生而成立的,至今也十年了。这十年的跨度很长,舞队在叶爱湘团长的带领下,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宣传八一精神,为部队官兵、为老区人民、为学校师生,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这十年也弹指一挥间,十年的经历历历在目,回忆起来如数家珍。回忆有一种幸福感,总结有一种提升感,在退休后的日子里,虽然卸下了工作的重担,因加入了八一艺术团舞队,没有虚度这十年光阴。</p> <p><b> </b></p><p><b></b></p><p><b></b></p><p><b></b></p><p><br></p><p><b></b></p><p><b></b></p><p><b> </b></p><p><b> 一</b></p><p> </p><p> 舞队是由一群经历相同、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原来的发小、同学及战友组成,都不是专业演员,只是舞蹈爱好者,所以舞队整体水平不高,节目质量也不是很好。</p><p><br></p><p> 但随着建团后不断发展,团里提出对新进人员要通过考试挑选。为加强舞队建设,在对新入人员选拔上,一考舞蹈基础水平,二看人的思想素质。在有一定舞蹈基础能力上,注重人的思想品德,选择那些能与大家团结合作,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人。有了这两个基本要求,保证了舞队的团队建设。十年来,队员们思想正派,团结友爱,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承担演出重任,是一支有着良好氛围,亲如兄弟姐妹,为队员们喜爱的团队。</p><p><br></p><p> 舞队由成立初期的10人发展到现今的23人,队员们仍聚不散。不管是在排练演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自己做道具,制定演出服。 </p><p> 有队员生病了,大家集体去医院探望慰问。原队员黄小燕因病住院手术,队员们捐款2000元,买来慰问品送至床头,使她非常感动。王琨琪患急性肺炎入院,大家又一起去探视,鼓励她安心养病,早日康复。</p><p> 新来的队员深有感触地说,在舞队,老队员给新队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做好“传帮带”。董献琪、徐松、崔燕燕身体欠佳,在排练时虽有时不参加具体节目,但主动辅导新队员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有时节目需要不够人手,还随时补台。</p><p> 在《八女投江》的演出中,偌大个江水布需要在舞台上随着剧情铺开。演出时除了台上的八位演员,舞队的徐松、吉辉、小玉、粤施、向军及团友欧阳光明等一起,想法设法,用高效便捷的方法配合,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p><p><br></p><p> 这次疫情期间,虽然不能外出,队员们也积极响应团里的号召,进行”云捐款“,支援援鄂医疗队和灾区的兄弟姐妹,献出爱心。</p><p><br></p> <p>舞队大家庭</p> <p>队友们欢聚一堂 ——2017年</p> <p>庆祝八一建军节——2018.8.1</p> <p>沙湾一日游——2016年</p> <p>姐妹们快乐骑行——2018年</p> <p>短暂的欢聚,留下长久的回忆。</p> <p>从化一日游。吉辉、陶黎明两位游泳健将,纵身一跃,飞入池中——2015年</p> <p><b> </b></p><p><br></p><p><b></b></p><p><b> 二</b></p><p> </p><p> </p><p> 为提高队员们的整体水平,统一动作规范,提高业务素质,舞队从建队初期起,就加强了队员的培训。</p><p><br></p><p> 一是利用平时时间,自己出钱,请来专业老师给我们上舞蹈课。我们先后请过三位老师上课,从基础训练到成品舞蹈的辅导,提高了队员们的业务水平。队员们坚持学习不放松,至今仍有10位同志还在坚持跟老师上课,不仅提高了自身水平,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身。后来新进队的队员,如吉辉、张向军、李莉洁、王莉等,为跟上舞队进度,也都自己付学费跟老师上课,进步很大。</p><p><br></p><p> 二是利用每次老师来给我们排练节目的机会,认真学习。每次老师来排练,从舞蹈的语汇,队形的变化,内容的表达,都是舞队整体协作训练的极好机会。在老师的辅导下,节目水平不断提高,像舞蹈《八女投江》、《一条大河》、《红军鞋》等等,这些节目都成了我们的经典,记录了我们舞队的成长过程。</p><p><br></p><p> 三是坚持每周排练不间断。我们舞队除了周六参加团里的排练外,还利用星期二上午作为舞队的排练时间,很多节目都是通过这个时间来完善的,队员们处理好家务事,不影响排练。十年来,除了身体有病、出国、家里老人小孩的事情外,队员们都按时参加排练。何粹从舞队成立至今,排练演出几乎从没缺席过。偏亚平是舞队的大姐大,舞蹈基础好,每次排练都按时到场,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起到了骨干作用。</p><p> 舞队有四名男队员,刘小曼、王译民、周翔和陶黎明,人数不多,但是队里的骨干,女士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熊猫宝宝”。他们同时又肩负团里重任,我们说他们是“舞队里的歌者,歌队里的舞者”,舞蹈、合唱、表演唱都要兼顾。他们虚心好学,不怕辛苦,一遍遍的重复动作,直到熟练为止。小曼和小陶还自编自演了舞蹈《我爱祖国的蓝天》。舞队有了他们,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水平。</p><p> 十年来,在舞队这个平台上,集中了大家的热情,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这种排练一直坚持到疫情发生后才停摆。</p><p><br></p><p> 舞蹈《人民海军向前进》,是一个以男士为主的节目,为排练此节目,除了舞队原有的男士外,还调动了男声部的部分团友,有贺天鲁、黄歌农、贾建威、任培道、朱光春、甄伟等等,他们没有舞蹈基础,一开始做动作都找不着北,但他们个个都非常认真,也都很聪明勤奋,不辞辛苦按时参加排练,很快上手,而且对舞蹈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使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个24人大节目的排练,集体赴桂林参加建国90周年的演出,受到组委会的好评。在此要向他们好好的道一声谢。</p><p><br></p><p> 我们舞队排练需要有较大的场地,曾在体育中心的半露天平台上排练,经常是冒酷暑,迎寒风。团办的殷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原单位有一个职工活动中心,场地比较大,她主动与单位联系提供给舞队排练使用。这样一来,解决了大家排练场地的问题,使舞队的队员们不用再冒酷暑严寒了。这个排练场地条件很好,不仅有空调,还有一面墙是大镜子,非常适合排练用,大家在这舒适的地方排练,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身体健康。在此向殷筠对我们舞队的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p><p><br></p><p> 舞队的节目少不了道具,为节约经费,我们自己动手做道具。《洗衣歌》的小背篓、《塔山魂》的花环(根据剧情自行设计和制作)、《丰收时节》的葡萄篮等等,都是我们亲手制做的。《丰收时节》的葡萄篮要做15个,所需材料多,制作难度大,团友赵红兵看我们女同志不擅长做这些手工活,主动帮我们采购材料,制作篮子。在此我们舞队同仁对赵哥对舞队的支持也表示衷心的感谢!</p> <p>基本功训练</p> <p>排练舞蹈《丰收时节》</p> <p>排练舞蹈《一杯美酒》</p> <p>排练场上</p> <p>小曼排练从来都是这么认真。</p> <p>排练《八女投江》</p> <p>缝制《八女投江》道具</p> <p>《人民海军向前进》</p> <p><br></p><p><b> </b></p><p><b> 三</b></p><p> 盘点舞队十年来所演出的节目,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八一特色。</p><p> 由于我们八一艺术团,是聚集了八一校友、军人后代、且大部分人都曾当过兵,所以我们编排节目,都秉承着“传播红色基因,发扬八一精神”,都离不开一个”兵”字。</p><p><br></p><p> 十年来,我们演出的节目有自己创作的、有请老师辅导的,有拔碟学习的,具体如下:</p><p> 1、原创节目:</p><p> 舞蹈部分:《女兵队列》、《九九艳阳天》、《绣红旗》、《再见吧,妈妈》、《战斗舞》、《鸿雁》、《狼牙山五壮士》、《采药舞》、《我爱祖国的蓝天》,《塔山魂》《向罗帅看齐》《长征组歌》中的舞蹈部分;</p><p> 伴舞:《一杯美酒》、《月光下的凤尾竹》、《斗牛士》;</p><p> 表演唱:《十送红军》、《相逢是首歌》、《当我的秀发拂过你的钢枪》;</p><p> 2、学习的舞蹈</p><p> 老师教的:《八女投江》(两个版本)、《一条大河》、《红军鞋》、《风采八一》、</p><p> 自己学习的和扒碟的:《洗衣歌》、《心之寻》、《丰收时节》、《人民海军向前进》;</p><p> 3、小舞剧(参与团里节目):《风采八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塔山魂》、《长征组歌》;合作演出《沂蒙那座桥》;</p><p> 4、云舞蹈:《我的九寨》、《山笑水笑人欢笑》、《我们的芳华》。</p><p><br></p><p> 在这些原创节目中,《女兵队列》是建团初期推出的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展示女兵风采的节目,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时,女兵们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精神抖擞,气势如虹,充分展示了当年女兵的风采,《女兵队列》至今仍为团里的经典节目,受到好评。</p><p><br></p><p> 说起舞队的节目创作,不得不提起一位名叫石虹的老师,他的父亲曾是47军的老前辈,他本人是位舞蹈编导。他观看了我们的第一次大型演出后,十分感慨我们演出的气势,透出的军人情怀,不同于一般的业余艺术团体。出自于军人后代及对军队的情结,他主动给我们编排了反映红军时期的舞蹈《红军鞋》、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的刘老庄连》、抗美援朝时期的《一条大河》,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那座桥》展现出父辈们南征北战,为解放全中国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p><p> 根据校史编排了小舞剧《八一风采》,反映了八一学校从1948年哈尔滨建立《南岗子弟学校》,第一任校长林月琴,第一届学生有李敏(毛泽东之女)、罗东进(罗荣桓之子)等八个孩子,到四野大军南下,一路创建了八一学校,培养出了千千万万个革命后代。这些革命后代们继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锤炼,有的立功授奖,有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参战,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今再聚首八一学校,虽然已退休,两鬓如霜,但不管是在保卫祖国还是在建设祖国的岗位上,都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个小舞剧,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我们的八一风采。</p><p> 经过石老师的鼎力相助,使舞队的水平得到提升。 在这里,要对石虹老师道一声感谢!</p><p><br></p><p> 有朋友看了我们的节目后曾说,“八一团的演出,好像每一个节目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这话说的好!我们的节目,就是在演自己,继承父辈的光荣业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承红色文化,宣扬八一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p> <p>《女兵队列》,尽显女兵风采!</p> <p>《八女投江》一版</p> <p>《八女投江》二版</p> <p>《红军鞋》</p> <p>《一条大河》</p> <p><br></p><p><b> </b></p><p><b> 四</b></p><p> 十年来,舞队跟随团里下部队为官兵们演出,到老区为乡亲们献歌献舞,进学校为孩子们传承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我们用心演出节目,用情去感染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p><p><br></p><p> 走进军营。 记得2012年3月,那是一个初春的季节,我们跟随团里第一次走进广西部队某部。我们在军营的舞台上,在边防哨所的草坪上,在连队操场昏暗的灯光下,为指战员们奉献出一个又一个舞蹈。</p><p> 在享有“卫国戍边英雄连”称号的金鸡岭上,为长年驻守在边防哨所的指战员们演出。山上条件艰苦,舞台就是一片不大的草坪,并且坑坑洼洼的,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为官兵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洗衣歌》。由于场地很小,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只有3-4米,因为近距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战士们的脸庞上随着欢快的节奏而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笑容融合在我们的舞蹈中,我们也顾不上脚底下的高低不平,为他们的真情流露而感动,更加奋力的跳着。遗憾的是山上连队条件有限,没有换服装的地方,没穿演出服会影响效果,尽管如此,我们仍一丝不苟的全心投入的为战士们演出,这场难以复制的演出给我们留下了一辈子的记忆。</p><p> 我们来到了边防团某连队,连队把当地武警和学校的孩子们也都组织来看演出了。演出地点是大操场。原本这场演出没有安排舞队的节目,但我们看到两个连队的战士和附近学校的孩子们都来了,觉得不能辜负大老远来看演出的战士和孩子们,主动请缨加两个舞蹈《红军鞋》和《洗衣歌》。虽然舞台只是大操场,傍晚操场上只有两盏昏暗的大灯,但队员们就像是在舞台上,在聚光灯下,倾情演绎。灯光虽暗,但这种情感让人感觉到了。演出完后,就有团友说我们的舞蹈演跳的很感人。部队的领导看完演出后动情地说“你们的演出是真心、真功、真好!我们看了是激动、感动、心动!”这些话里,也有着对舞队的评价。</p><p> 2013年8月,我们跟随着团又奔赴了云南边陲,为守卫边境的指战员们演出。为给边防部队送上精彩纷呈的舞蹈,自编自导了少数民族舞蹈《鸿雁》、《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次云南之行行程长,路途遥远,常常是一到地方当晚即刻演出。队员们克服舟车劳顿,一下车就抓紧时间排练,与武汉八一团友合作的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仅合练了两次就上台了。舞蹈节目总能给舞台带来亮点,受到官兵的欢迎与喜爱。</p><p><br></p><p> 走进老区。十年来,在广东南雄、饶平、大埔,江苏盐城,湖北大悟,安徽岳西等老革命根据地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为老区人民演出的场面浩大,有老乡说堪比“中央心连心艺术团”,老区人民见到我们,犹如“红军阿哥回来了”的感觉。2016年4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团应安徽岳西县映山红博览园之邀来到安徽岳西演出。在开满映山红的山脚下,我们向老区人民奉献了一场《长征组歌》。演出时下起了大雨,由于是露天舞台,舞台上顿时满地积水,队员们不顾地上水湿,该蹲的蹲,该坐的坐,该跪的跪,衣服都湿透了,仍坚持把节目演完,这种发扬红军不怕苦的精神,感动了乡亲们。</p><p><br></p><p> 走进学校。十年来我们为八一实验学校、广大附中、华师大、南方医科大学等学校进行了多次的演出。为传承红色文化,教育下一代,我们除了演出父辈的英勇斗争史,也把我们这一代为保卫祖国告别父母,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那些校友、战友的事迹,用《再见吧!妈妈》为主旋律,自己创编成《战斗舞》舞蹈,展示给学生,教育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用小舞剧《风采八一》,进行光荣校史的教育,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是学子们珍贵的红色资源,足以为傲。</p><p> </p><p> </p><p> </p><p><br></p><p> 舞队还跟团于2014年6月赴日本、11月赴台湾演出。</p> <p>金鸡岭上舞蹁跹——《洗衣歌》</p> <p>云南边陲演出舞蹈《鸿雁》</p> <p>《月光下的凤尾竹》</p> <p>口哨伴舞《斗牛士》</p> <p>赴老区安徽省岳西县演出《长征组歌》——遵义会议放光芒</p> <p>飞夺泸定桥</p> <p>过雪山草地</p> <p>大会师</p> <p> </p><p><br></p><p><br></p><p> 舞队建队十年,根据团里的要求服从大局克服困难,不管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不管是参加团里的大合唱及其它节目,都能认真负责,随着人员变动和场地大小的变化,不断及时调整人员编排节目,保证了演出效果。</p><p>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舞队在八一团这个集体中,用我们对她的热爱、热情、热心奉献着。</p><p> 正当我们庆祝建团十周年之际,精心策划,再展风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终止了我们前行的路。我们在团长的召集下,宅家抗疫,进行线上互动。各自学习舞蹈录制成像,由何建平、崔燕燕制作成舞蹈视频,通过“云舞”继续着我们的舞动,这可能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活动方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年龄也跟着八一团的成长而增长,愿舞队的兄弟姐妹们仍然充满青春活力,个个身体健康,继续一起前行!愿我们八一艺术团活力永存!</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年疫情期间制作的“云中视频”</i></b></p> <p>《我的九寨》</p> <p>《山笑水笑人欢笑》</p> <p>《我们的芳华》</p> <p>《军人本色》</p> <p>《茉莉花》</p> <p>《新时代女兵》</p> <p><br></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u>舞队各个时期的舞蹈、视频锦集</u></i></b></p> <p>《九九艳阳天》——2010年</p> <p>《绣红旗》——2010年</p> <p>《十送红军》——2011年</p> <p>《洗衣歌》——2012年</p> <p>《洗衣歌》</p> <p>走进塔山部队,与战士们同台共舞《当那一天来临》——2012年</p> <p>《塔山魂》——2012年</p> <p><br></p><p><br></p><p><b><i>小舞剧《风采八一》——2012年</i></b></p> <p>一、与林妈妈在一起的日子</p> <p>二、《恩师难忘》——蜡烛舞</p> <p>三、校友张亚南烈士出征前给妈妈的一封信</p> <p>四、奔赴前线</p> <p>五、怀念战友</p> <p>六、历届校友相聚在八一校园</p> <p><b>赴湖南衡东县演出《向罗帅看齐》——2013年</b></p> <p>《月光下的凤尾竹》——2014年6月赴日本演出</p> <p>《一杯美酒》——2014年11月赴台湾演出</p> <p>《丰收时节》——2017年</p> <p>《沂蒙那座桥》——2017年</p> <p>《再见吧!妈妈》——2018年</p> <p>赴塔山演出《狼牙山五壮士》——2018年</p> <p>《狼牙山颂》——视频</p> <p>赴塔山演出《八女投江》——2018年</p> <p>《采药舞》——2019年</p> <p>《我爱祖国的蓝天》——2019年</p> <p>《人民海军向前进》——2019年</p> <p>《人民海军向前进》——视频</p> <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舞队队员名册》</b></p> <p><b> </b></p><p><b> 2020年7月1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