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写,你也有东西可写——2020高考作文随想篇2

巷陌寻柚

<p> 2020全国卷I作文题</p><p>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p><p>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p><p>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 <p>高考作文要注意紧扣材料,分析材料。我在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随想1的后面写了三点写作建议:</p><p> 1.称赞鲍叔牙不谋私利,举荐管仲为国事而甘居其下的高尚品质;</p><p> 2.称赞齐桓公善于纳谏,摒弃仇怨,重用人才的宽广胸怀;</p><p> 3.赞扬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不战而胜的高超谋略,值得当代人借鉴学习。</p><p> 考虑到考场时间紧,较容易联系现实的当属第1点和第2点,如果有较多国际风云变幻的实际事例也可以写第3点。</p><p> 但是有考生走出考场后反映,今年的作文题难以驾驭,有考生说他写了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不知合不合材料。其实这位考生说的就是我说的第3点。</p> <p>想起了考前十天的一份作文练习,提到人们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p><p>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p><p>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p><p>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四、抗压之力:不因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p><p> 我认为考场作文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一种强捍的辨别能力,要形成自己的眼光。</p><p><br></p> <p>  也许这位考生是看到了管仲的高超谋略“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即联合诸侯各国,但并没有依靠战争手段。于是想到了当今世界的抗疫,也需要团结一心,“青山一道同风雨”,于是你决定了写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你的思路是对的。不知道你的思路是否这样展开——</p> <p>  考前,大家可能写过或了解到抗疫最需要的是“践行科学精神”,我们的世界在这方面是有分歧的,一种是病毒来自何方?简言之是否人为的(即是否阴谋论)?很明显要摒弃“阴谋论”,要坚持科学精神。其次如何抗疫?中国的抗疫实践,封城,封小区(村),戴口罩,停止一切群体活动。建两山(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对感染病毒的患者做到应收尽收。而少数国家,在疫情面前,无所作为。然后可以引经据典充实文章的厚度。加缪说过:愚昧无知是人世间罪恶的根源,如果缺乏认知,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最不可救药的恶习是一种认为自已无所不知,因此认为自己有权利杀戳的愚昧。(选自《鼠疫》)</p> <p>全球抗疫,众口难调。中国政府以人民健康为首位,扎牢篱笆,围堵病毒;而有的国家则是“群体免疫”;有的则是不断甩锅,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挑起事端。企图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这远比两千多年前管仲当时的九国之众的矛盾多且复杂!乱云飞渡之时,中国政府或派出了医疗队,或通过中国专家医护人员与多国专家医护者开展云对话,传授抗疫的经验;或向各国支援大量的医疗物资;面临南海外国军舰战机不断挑衅,当某国陈兵加勒万河谷,企图挑起军事冲突,转嫁国内危机,我们的领导人以抗疫为重,释放和平善意,用稳妥的和平外交化解战争风云。个中不仅有当年齐桓公管仲君臣的风范,更有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实践,不用战争威胁他国。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继承和宏扬。</p> <p>你可以用对比展开论述,凡是不以科学精神抗疫,以单边主义对抗联合,以甩锅转嫁危机就更加危险,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某些国家确诊人数将突破三百万(截止7月6日)。只有合作才有共赢!中国的实践就是如此,昔日的九国早已联成一体。我们万众一心,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九州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早已清零,但世界某些不肯认真抗疫,企图转嫁危机的国家正在自食苦果!</p> <p>考前,曾转发过一篇文章《十三不靠的科举作文题》,写到古代的参加考试者,是如何化解考场思路危机的:</p> <p> 十三不靠的科举作文题</p><p> 马伯庸&nbsp;</p><p>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考试就是高考。而对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科举算得上是他们的高考——不过科举没现在这么多科目,考的只是八股文,应该算是古代高考作文。和现代作文不太一样的是,八股高考作文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设有专门模板,一共八段: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考生不能写得天马行空,必须得严格按这个规程来,不允许自由发挥。后世对八股文抨击最甚的,就是这种墨守成规的死板规定。</p><p> 不过凡事并无绝对。八股文本质上虽然刻板,但它在明清时代的发展,也有过一段脑筋急转弯式的奇趣。按照八股文规定,考试的时候,考官会从《四书》中选出一句话,作为题目。考生则需要从这句题目开始发挥,先阐明这句话的微言大义,再扩展开来议论,议论内容还得符合四书以及朱子注经的要义。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文题目限定在《四书》里头,可那四本书再厚,也有个限度。各地有县试、府试和院试,每三年还有各省乡试和全国会试。大大小小的考试都从这本书里出题目,很快考题枯竭,无题可出了。考官都怕自己的题目跟别人重复,所以为了避免这个窘境,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原来是出一句话为题目,这叫单句题;后来发展出通节题,是以整节为题;还有通章、双扇、三扇等三十几种题目名色,说白了就是《四书》文句的种种排列组合。其中最为奇葩的一种题目,叫做截搭题。考官会把两句完全不挨边的话搁到一起,算作一题——可见考官已经给逼到什么份儿上了。</p><p> 截搭题的特点在于,它是随机拼凑出来的,十三不靠。但考生必须得把它们建立起关系,既得合乎逻辑,又得从中阐发孔孟之道。这种题目,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而是他们的想象力和脑洞。</p><p> &nbsp; 《制艺丛话》里有一道特别有名的截搭题,题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一半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一半是《诗经》里的诗句,是称赞周文王的。这两句话引自两部书,彼此之间完全没关系,对死读书的考生来说,难度很大。人和鸟的比喻,和周文王有什么关系啊?可偏偏就有高手,把这个题目破成了“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意思是:如果人连鸟都不如,真该觉得羞耻啊;如果真觉得羞耻,就该去学学周文王。一句话就给连缀得天衣无缝。 </p><p> 这还不算最牛的。《清裨类钞》里记载了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嘉兴某一年县试,有两个考生水平一般无二,实在较量不出高低。考官一看,随手一指,说你们就拿这个当作文题,写篇八股吧。俩人一看,都傻了,考官指的地方,就一个大大的“O”。这个不是英文字母,而是一个圈。中国古代的书里没有标点符号,就用这个圈来表明句读。估计那个考官也是实在想不出主意了,才出了这么一个怪题。若是寻常人等,只怕早被唬蒙了,有字就算了,这连字都没有,怎么写啊?可这一场考试里出了两个天才,发散思维极其强大,硬生生用这么一个蛋,写出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来。&nbsp; 甲写的是:“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以O代表天象,一语双关,既指经书上每一段之前都用O标记,又指孔圣之道,得了天意征兆;乙也很厉害,写的是“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也是个双关,既说的是形状,又拐弯抹角地称赞孔圣之前,世风日下,要靠他立言挽救人心,提倡大道。&nbsp; 碰到这种题,八股文不再八股,成了脑筋急转弯。考生思维之敏捷、联想之广阔、机变之快慢,一下子就全试出来了。可见死读书别说现在不行,就算搁到明清那会儿,也是没前途的。</p><p> &nbsp; 哦,对了,这个故事还没结束。考官认为甲的文章更好,录为案首,乙次之。有人问他缘故,考官说甲的破题有浑然天成的大气,而乙则显得有点狡猾,以后肯定得出事。果然,后来甲做到大学士,功名善终,而乙做到巡抚,后来犯事被杀了。</p> <p>  所以,如何在陌生的材料中找到与自己所积累素材的联系点,盯住似乎“不靠的关联点”,延伸拓展,从而化难为易,这是非常重要的写作特质!</p><p>写好此类作文要求我们:</p><p> 1.平时一定要培养自己学会分析材料的能力,并且要有联系实际的习惯;</p><p> 2.关心天下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常记录,常思考,并且要有自己的认识!</p><p>3.要有健康的人文情怀,古人说“些许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不是州县吏,但同情弱者,关心贫困者,尊重劳动者的情愫永远都应该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会写得动人,才有被人关注的价值。</p>

管仲

抗疫

考生

考官

题目

作文题

作文

八股文

齐桓公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