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一百二十章历史铭记张维兹丨肆拾壹单元、建市元老与大厂2

邓友华

  肆拾壹、建市元老与大厂2<br><br>  我在采访余震岳余老时,他借我《上善若水――张维兹纪念文集》、《梁灵光回忆录》、《伍洪祥回忆录》和《南下风云》,我随后就为这四本书写一组读书笔记。<br><br> 第一百二十一章 历史铭记张维兹<br><br><div><br></div><div> 在三明建市元老中,张维兹是首屈一指的好官;在三明建市历史中,《上善若水――张维兹纪念文集》是极为重要的好书。</div> 成书因由<br><br>  《上善若水――张维兹纪念文集》于2006年10月结集出版。<br>  编者在《前言》中记述了成书因由:<br>  张老在福建省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同志。1938年初他在山东参加革命,随军南下到福建工作,多年担任厦门市、三明市和省计委的领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明的工业基地崛起,他居功至伟。改革开放后,他参与湄洲湾开发规划,为项南同志倡导的福建经济发展“山海经”的宏大蓝图提供了决策参考。张老在建设上劳苦功高,在品德修养方面也是有口皆碑。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先忧后乐,堪称楷模。<br> <p>  早在1996年张老80寿辰之时,一些老同志和有关部门就计划为张老写一本传记,但张老谢绝了同志们的好意。今年(指2006年――引者注)初,许集美同志到厦门与施能鹤、张振福、李永裕、刘维灿等同志见面,大家还是希望为张老出一本书,有的同志还自发地集资捐款,委托许老促成。许老回来后又找了在福州的一些老同志商议,都认为张老虽然已明确坚决不写传记,现在身体条件也不允许,然而张老在福建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老人的工作亲历和人品道德,都值得总结和传播。今年又是张老九十大喜之年,用已有的捐款为张老出一本纪念文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善举。</p><p>  张老纪念文集的征稿启事于2006年5月2日(农历四月初五)张老90岁寿辰之日发出后,反响强烈,三四个月时间,我们就收到近20多万字的文稿,特别在张老工作时间较长的厦门、三明两地,写稿的同志更集中、更积极。我们收到的文稿,特点都是写自己亲历亲闻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从各个层面写出张老带领厦门、三明的干部群众移山填海、平谷建城的政声业绩,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领导风范,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博学多识、高雅清正的人格魅力。没有夸大其词,没有言不由衷,阅读这些文章,就像久违的老友们相聚,把酒话旧,推心置腹。</p><p> 文集尽我们所能,收集到张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写的十余篇文章,其中有的是当年经济社会建设的回顾,有的是政治运动的亲历。人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研究张老在厦门、三明等地,以及后来规划开发湄洲湾的思路和做法,作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的一面镜子。而张老所记述的党内政治运动的经历,也值得人们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这些都是这本纪念文集所特有的资料价值、史料价值和纪念意义。</p><p>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除“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受到巨大灾难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发生过“反右”“大跃进”等几次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对党的建设,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巨大灾难的形成。对整个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来说,这些虽然属于“一至三个指头”的性质,但是,在涉及党的历史时还是应予以重视的,对于党员、干部的锻炼成长来说,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张老和这本文集的撰写者们,大多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所以,文集中很多人和事无法回避,也不该隐讳。张老的德行人品正是在真实历史的逆境中更加发出独特的光芒。我们在编辑这本文集时,也不敢避讳作者所写的那些与所谓”正史”记载有所不同的人和事,认为只有求实存真,才是对作者负责、对张老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p><p>  可惜,由于这项工作开展得太晚,而我们又是“民间”在做这件事,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采访,因此,张老有很多很有价值的资料无从寻到。比如,据一些阅读过的同志说,张老对福建建设很有价值的改革开放初期湄洲湾开发规划,关于福建省电力建设给省委的报告,等等;张老在山东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张老在福建期间,也有许多经验和事迹被遗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文集引起大家的共鸣,并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文图资料或报道线索,使我们的缺憾能很快得到弥补。</p><p>  在编辑这本书的时侯,张老虽阅读困难,但思维依然敏捷,记忆依然清晰,文集中的纪念文章绝大部分都经过编务人员读给张老听过并经老人所认可。这使作者和编者可以略感安慰。文集中还选登了部分张老喜爱的古典文史短篇,虽有补白的性质,但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张老的修养和情操。</p><p>  书名是编者特意选用了张老一直尊崇和奉行的《道德经》里的这句名言,以表达对张老的敬意。</p><p>  该书封底勒口处有编者名单:“主编:张次愚/编务:马步榕、林其福、万 方、秦文琴、张 健、张万隆/篆刻:王乃通”。我注意到,上辈本市著名文化人万方和秦文琴都名列其中。</p><p><br></p><p> 先图夺人</p><p><br></p><p>  高手编书,自有出奇制胜之道。</p><p>  以前是“先声夺人”,现在是“先图夺人”了。进入新世纪,纸质书在“有图为王”的时代,要施展出浑身解数在书前的彩页部分大展拳脚,以吸引眼球。《上善若水》书前的彩页多达40页,超过很多同类的书,堪称洋洋大观!</p><p>  彩页分两部分。</p><p>  首先是张老戴安全帽那张“标准相”,是最具他神韵的照片,我上次写《上善若水张维兹》的美篇文章,就是用这张做题图的。然后是肖克将军的题词、潘主兰《有竹人家画有神》的画作和张老节录千字文的书法作品。</p>   再就是《图影岁月》了。精选出来的珍贵老照片攘括了他一生中各个重要的时期,更别致的是,且都分门别类:“足迹写真”、“劫火余珍”、“海堤史话”、“新市夯声”、“友情如歌”和“天伦亲情”。其详略有当,条分缕析,已然是一部张维兹简史,让人一阅之下,爱不释手! <p> 正文</p><p><br></p><p>  全书正文分三大部分。</p><p>  第一部分是张老自己写的文章。这部分有四组。</p><p>  第一组是张老回忆厦门、三明两地建设的文章:《建国初期厦门市委市府组建和接管工作的片断回忆――纪念厦门解放四十周年》、《陈嘉庚与厦门两条海堤的建设》、《三明回忆》和《借鉴历史 共创未来》。</p><p>  第二组是张老回忆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文章:《七千人大会周总理在福建组》、《几位元帅的风采》、《我亲历的福建江魏反党集团事件》、《忆范式人同志》和《风波浪里一只船》。</p><p>  第三组是张老《给江一真同志的信》和《关于开发湄洲湾给项南的信》(附:项南1988年9月4日给张维兹的信)。</p><p> 第四组是张老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担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的三次讲话纪录稿:《在厦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总结讲话》、《在厦门市落实政策会议上的讲话》和《在厦门市委召开的工交系统座谈会上的讲话》。</p>   第二部分是回忆文章,有三组。<br>  第一组是现居住在厦门市的同志撰写的文章:《认识张维兹同志》(张振福);《见人知心六十年》(王维鹄);《难忘的记忆》(王金水);《我所敬仰的师长――张老》(毛涤生);《他们身上还带着炮火的硝烟》(方汉生);《当群众发动起来的时候我们要防止“左”的倾向》(方汉生);《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要携手前进》(方汉生);《移山填海 为民造福》(陈照寰)《张维兹安排我与叶飞同志谈心》(张振福);《在张维兹同志身边工作的片断回忆》(林其福)和《患难之交 深情流长》(曾金榜)。<br>  第二组是现居住在三明市的同志撰写的回忆文章:《播绿的情怀――回忆张维兹同志在三明工作二三事》(郑成辽);《三明人民不会忘记您》(曹秀芬 柴春林 孙时奋 钱伯源 李保清);《张维兹同志是我在三明最信赖和最尊重的一位老领导》(朱瓦水);《我心目中的张维兹同志》(余震岳);《理想 学识 胸怀》(万方);《患难之交见真情――附:张维兹“文革”期间给秦文琴的三封信》(秦文琴);《一次难忘的调研》(钱伯源);《和张维兹书记一起去放牛》(徐崇嘏);《回忆张书记的三件往事》(张积山);《我和张维兹书记相处时的几件》(王丙申);《和蔼的家长 可亲的领导》(方建国);《张老帮助我度过艰难的岁月》(祝新民)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再忆张维兹同志》(万方)。<br>   第三组是居住在各地的同志撰写的回忆文章:《良师益友 手足情深》(刘彦林);《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许集美);《疾风知劲草――记党的忠诚战士张维兹同志》(陈振亮);《我与张维兹同志的革命友谊》(张次愚);《德高望重灿期颐》(朱义斌 郑秀风);《回忆张维兹同志在三明工作的二三事》(颜嘉祥);《我的老师》(张东文);《良师益友型的领导-张维兹》(陈明);《荷花品赏(赞张老维兹同志) 》(陈希吾);《干校的日子》(颜曼兰);《感怀与祝愿》(高世政等)和《我与张老忘年交》(张健)。<br>  第三部分是采访张老的访谈文章。<br>  这部分由四篇文章组成:《三明的“起飞”――访张维兹同志》(秦文琴);《海阳的地雷战举世闻名――访抗战老同志张维兹》(刘云刚 李晓芳);《张老“越权”刀下留人》(张健);《最难忘的年夜饭》(张健)。<br>  然后是“附录”。<br>  《张瑞亭》(原载《海阳县志》《烟台人物志》);《怀念姥姥》(高世政 高世斌);《怀念战友铁力为――附:铁力为1985年2月16日给铁力坚的信》(铁力坚);《莫对月明思往事》(张维兹);《维心亨 行有尚――张维兹先生事略》。<br>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书也一样,有的书还没出就已经死了,有的书出了多少年了还有生命力;在我的心目中,张维兹和他的纪念文集《上善若水》,也可以作如是观,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谦卑地写这篇读书笔记,以缅怀好官,推介好书。<br><br> 二0二0年七月十一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