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中的上芳村

大头仔

<h3>  大拆中的芳村<br>  应同学之约,一齐拍拍正在大拆当中的芳村。这里,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60年来,芳村经历了三个大变化时期。第一个时期是60年前大沙地变陆居路,政府盖楼房让住在珠江边的棚户疍民搬上陆上居住,六年建成十多栋楼房,于是大沙地变成了陆居路。第二个时期是25年前,广州市第一条过江墜道兴建一珠江墜道,整片上市街没有了,小蓬仙馆没有了,上市冲没有了,芳村到市里便捷了,芳村人不会再讲出广州了,芳村开始进入市区圈。第三个时期是现在,建设白鹅潭商圈。准确的说实施是从三年前开始,但起步缓慢,先解决大批居民拆迁安置,现在正进入地块拆平。这个工程十分庞大,所以,抓紧时间留下一些一去不返的影象,以为存世。</h3> <h3>我与同学在1号地铁芳村站C出口会合出发,就站在原来叫做友邻里的地方往马路对面拍张,现在叫做花力会的地方,以前叫做瓦土地,有个杨桃围,一个中西结合的花园建筑,芳村派出所曾在此办公。</h3> <h3>再过几步,就是当初的芳村中学,文革改为92中,现在又成为了康有为小学,不过与康有为没有一毛钱关系。</h3> <h3>92中再稍往西就是山村大桥,不要笑那也算大桥,区区一百几十米,1964年的时候可是芳村一大工程,曾生市长亲临剪彩。山村桥头原来左边是醉观花园,右边是广州果子食品厂,现在是恒荔湾楼盘,往几百年前推是广州名刹大通寺。所以就留下了这个地方叫寺岸街。这些旧楼房也就五十楼龄,原来是个鱼塘,属花地大队。</h3> <h3>好多广州人都知,广州有个黄大仙寺,但估计现在很小有人知道黄大仙曾经在此,寺岸石桥头!</h3> <h3>从寺岸街往山村河走去,就是旧培英中学后门,它对出百多米就是山村河边上的大通牌坊,小时候我经常在牌坊脚搭两分钱横水渡过对面山村,步行去四公里外的五眼桥同祖父打六斤米酒。</h3> <h3>如果把墙上的白灰批荡铲去,就可以看到原来是青砖培英中学围墙。</h3> <h3>再往前走就是山村河口的太和街,老街坊老麦的旧屋居然还在,老麦在我家的老屋旁边曾经开过一间桐油灰厂,走江边修木船师傅(人称装船佬)的生意。</h3> <h3>这条小路原来是通往清平园,清平园已经没有了,而知道它是康有为的花园不说也是无人知道了。</h3> <h3>我故意拍成这个样子是因为里拉起了许多因为拆迁而提出申诉的横额,里面的地块是原来的粮食加工厂(我们习惯叫米机)和新中华家私厂(前身叫华光火柴厂)。</h3> <h3>这棵大榕树就是寺岸街的标志</h3> <h3>寺岸街隔着条松基冲就是荣华新街,荣华新街已经全拆了。</h3> <h3>芳村十大名园之一的杏林庄,庄主是佐寿堂药行,原来的环境可以想象,五八年做了化工厂,那它的环境又可想而知。</h3> <h3>既有松基冲,当然就有松基街啦,不,叫松基直街,一式的麻石街,青砖大屋,樘走龙大木门外边还有刻花的脚门,听说脚门是因严松而起,广州知道这个典故吗?</h3> <h3>松基直街其实是镇东街的延续,这条镇东横街对面就是培英的些华仑士楼。</h3> <h3>在1888年,培英校祖购买了松基冲旁边的听松园,将之改造为广州著名学校培英中学。听松园要多讲几句。听松园主张维屏是晚清知州,与村人则徐同年,他平生情钟松树,故其花园遍植水松,园名听松,诗号松心主人。所以才有后来的松基冲松基直街,而培英学子也以松园弟子自居。张维屏后人曾于十年前到白鹤洞培英中学访寻,但终是缘悭一面,如有善长引导余不胜万幸。</h3> <h3>原来的培英中学里现在还保留了三幢旧建筑,真的要谢谢荔湾区文广新局,接受我提出的保留旧建筑的建言。</h3> <h3>这三幢培英中学的旧建筑分别是图书馆,应答室(传达室),些华仑士楼,那棵木棉树已经有一百多岁了,有培英图片为证,它的位置是原来校祖楼旁边的,而校祖是1914年逝。可惜校祖楼前的那两棵鸡蛋花树就沒有保成了,好彩我们在几年前已截枝移种白鹤洞校园,得以延续这蛋花树的生命和意义。</h3> <h3>这块空地是原来的操场,它又曾经被建设机器厂盖过厂房。</h3> <h3>这里往前望就是我家老屋的新隆沙西街,最远处的高楼那已经隔江的南站了。</h3> <h3>往西望去,远处的高楼就是恒荔湾。</h3> <h3>那块禁停牌的位置是培英中学的旧时校门,对着镇东街石板桥,那亨利(校祖孙)1984年重访旧培英(他1911年在此出生)时说过记得一句广州话:油炸鬼,他小时候常在这里向围墙外炸鬼铺买食。</h3> <h3>这是镇东街口,街口有个单眼睛的名樵人称单眼樵开白粥铺。</h3> <h3>硕果仅存的广安里当铺。</h3> <h3>广安里听说会整体保留,是作为古民居。</h3> <h3>我沿镇东街往里走十多廿米找去丹阳里,听甘老伯讲丹阳里是他曾祖父开建,茂香园是他家的后花园,但竟没有人把茂香园归入芳村名园里。</h3> <h3>丹阳里里有栋中西结合的大楼房,房主姓刘,是芳村民办夜中的老师,文革取消了民办夜中,刘老师调入芳村中学,这幢青砖大屋已经很破败了。</h3> <h3>这栋两层楼房曾经是芳村街市三大茶楼之一的文园茶楼,听说屋主是康有为。</h3> <h3>这间卷闸关闭的人民美容院原来是照样馆,我的同学他爸爸就是这里的师傅,我入门学晒样就是他教的,照样馆旁边大屋就是洞天茶楼的老板,是芳村洞天啵。</h3> <h3>文园旁边原来是条冲,原来有木板桥相通,这边桥头是牛记,跟着就是上市大街,两边店铺相接,街坊称之为街市,有两条巷,分别叫隆昌东和隆昌西,再往前便是平民东街和平民大街,平民大街有间当铺,东街与大街相连处有间银行,银行对面是大同茶楼。这一切都成为了今天的芳村墜道口。</h3> <h3>现在人们在醉观花园里会看见一幢岭南古建筑一小蓬仙馆,其实小蓬仙馆应该在这里,有这棵木棉树为证。小蓬仙馆是康有为的宅第,它的门前是河涌,有个麻石埗头,或是为方便舟艇停泊,埗边有棵大榕树,曾经的晚上,艇仔粥在此热卖,招呼看夜场电影的市民。稍往西便是听松园,所以培英校歌里有句颂唱:东临蓬馆,西接烟雨名津。</h3> <h3>还有多少人知道,芳村最早的邮政局再此地。</h3> <h3>墜道口旁边的这个地方是经济困难时期开办的自由市场,里面没有一间国营店,那可救了不少人命呵。</h3> <h3>从上市冲口往黄沙望</h3> <h3>芳村老街三马路</h3> <h3>这栋楼房的位置原来是芳村最大最好的公厂</h3> <h3>大沙地与二沙地的转弯处,即陆居路是也。</h3> <h3>最早叫俱乐部后来叫文化宫,我在里面听黄祥明讲故仔巜说岳》。</h3> <h3>原来里面还有几幢旧洋楼,习惯称盲公院,正确的是盲人福利院,那是以前教会慈善机构,西教传入广州主要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盲人院和教堂。</h3> <h3>因为盲公院在这个地方,所以此地名叫明心里,眼不明心明嘛,路名不是起来好听的,大家想想,这些年来起的新名有几人记得?!明心里望远处是精神病院的老大楼。</h3> <h3>走近精神病院,原来它已挂惠爱医院!对,他的创办人是博爱医院的退休精神病医生,他用退休金创办了这间广州市唯一的精神病院叫惠爱医院,他是培英校祖那夏礼的妹夫。哈哈,我们的校祖可犀利了,他带引着几个妹妹及妹夫从大洋彼岸西渡广州开学校,办[医院,曾经有人话这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h3> <h3>后来,广州精神病院更名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人称傻十,广州有句骂人的话叫你去芳村啦,意即你啲傻!</h3> <h3>现在精神病院大门已改在明心路上,刚好正对原来芳村人民医院门疹大门。</h3> <h3>原来的人民医院旁边有个旧洋楼建筑群,从铭牌上看是明心书院旧址。但是从培英老校友的回忆文章里了解到,培英小学对面是精神病院,是这里吗?已经没有人可以去考证了。</h3> <h3>芳村人民医院旧门疹楼还在,我问过罗姓同学,这栋红楼是否她祖父的产业,她说非也,哪会是谁呢?</h3> <h3>这就是芳村人民医院的旧门口两条圆柱。</h3> <h3>中午已过,走到1850创意园里寻食,这个地方就是臭气远扬的珠江电化厂。</h3> <h3>从1850出来去到洲头咀墜道口江边,使我想起那个恐怖的晚上,江上那运油的木船起火爆炸,大火烧红了广州市的夜空,炭火随风可以远飘到几公里外的新隆沙!隔天,江边的杉排上摆满了烧焦的尸体。</h3> <h3>信义会宿舍,曾经也是德国教堂的地方。</h3> <h3>珠江电化厂后门的河口。</h3> <h3>这个河口是下市涌口,下芳村码头的位置。</h3> <h3>精神病院旧门是在下市横街,这块空地曾做过煤</h3> <h3>我站的位置是原来芳村码头,正对黄沙。</h3> <h3>这条街与三马路一街之隔,习惯叫卖米街,因为街里有间米铺,凭证供给的年代,那是市民的唯一。</h3> <h3>芳村新地标:芳村墜道口。</h3> <h3>还记得吗,这里曾经是芳村消防队。</h3> <h3>芳村电影院拆剩个舞台,看见吗?现在这个工地,很快就是芳村地铁枢纽站四线交汇。</h3> <h3>民治大街口又叫中市口,其实民治大街一直穿过马口对面,所以我间小学又叫民治大街小学。</h3> <h3>这里曾经有木桥,桥那边叫至爱墟,我在这里上小学三年级。</h3> <h3>至爱墟后面是个大塘,所以当时的芳村第三小学叫塘边街小学。</h3> <h3>这里围住的原来是一条小溪,小溪改为下水道后做了很长时间的市场,现在看来有大工程了。</h3> <h3>这是另一条小溪,也有石板桥,桥头是六居委呢。</h3> <h3>中市名街:鹰爪树街,我到现在都不识哪种树叫鹰爪树。</h3> <h3>从鹰爪树街穿出,返回到芳村地铁站,往对面去就是本文的起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