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荐书之《呼兰河传》

紫气东来

萧红,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先生也非常赏识她的才华,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很值得一读。茅盾先生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民国才女萧红的‘旷世之作’,用诗一般的意境、含泪的微笑,守护着心灵的家园,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br> 《呼兰河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部小说,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主要线索,没有核心情节。小说分为七章,每一章又有若干小节。每一章每一节都有一个重点描述对象。第一章写小城的街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小胡同;作者并非静止地写地理环境,而同时写了在这片寒冷而荒凉的土地上人们的日常情态。第二章写小城人们“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写人们从这些信仰风俗中所获得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理由和乐趣。第三章写“我”小时候的生活:“我家”的大花园,“我”的祖父、祖母——主要是写“我”和祖父的故事,温馨而忧伤。第四章写“我”的家:“我家”的院子、“我家”的房子,以及这院子和房子里的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第五章写租住在院内小偏房里老胡家的故事,重点写了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第六章写长工有二伯孤独古怪的性格,他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和他那阿Q式的生存方式。第七章写冯歪嘴子冲破传统束缚,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以及他一家的命运。<br> 《呼兰河传》的结构如同一串糖葫芦。每一个章节相对独立,不同章节的风情和人物通过一根线串联起来,这根“线”就是萧红所流露出的悲悯之情。她用特有的儿童化视角,引领我们来到呼兰城,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那个时代那座小城里底层老百性的生存困境。<br> 萧红的文笔极好,语言极富诗意。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可以用李白的诗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她看似不经意的自由创作中,却又流露出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值得我们细细体味。<br> 我们在读《呼兰河传》时,不仅要读出她这种“含泪的微笑”,读出她对祖父的怀念,对故乡底层百姓愚昧麻木的悲悯,更要留意那些富有诗意的细腻描写。我们对这本书的摘抄,要侧重于新奇而生动的语句,侧重于包含深情的场景的描述。以下为可供摘抄的例子。<br> 小说中里有不少描写北方冬天很冷的精彩语句,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作家是如何描写冷的,并细细体味。 这一段关于泥坑的描写非常生动。我在读这一段文字时,会想起小时候见过的柏油马路。夏天,天气十分炎热的时候,柏油马路也会在太阳的炙烤下变得又黏又黑,人在上面走路时,还真会被粘住呢。如果你写作文时要描写夏天的柏油马路,不妨拿来用一用哦。 这一段在写泥坑装满水时,人们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过泥坑的,写得十分精彩,非常富有画面感。如果你要写类似的情景,也可以模仿哦。比如第一次攀岩、在迪斯尼坐过山车、极速光轮。。。 《呼兰河传》中关于火烧云的描写历来为人所称赞。记得我小时候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一篇《火烧云》,当年是要求背诵的。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萧红是谁,但却对《火烧云》印象深刻,对这幅美景心向往之,也常常在写天上的云时仿写这篇文章的写法。大家不妨也认真地背一背,感受一下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也不妨学着写一写。 这一段写景的语句也很美。“皱”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微风吹拂过河面时荡起了一些涟漪。也写出了河水的清澈,“捞月亮”的情结恐怕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吧。 小说的第三章是我最想推荐给大家的。这一章作者写出了童年的快乐,对祖父的喜爱和深切怀念,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与整本书呈现出的阴暗色调截然不同。这些文字都是极为明亮的,情感也是欢快的,读起来非常富有童真童趣。这一章节的内容曾被略做改动后编入沪教版语文教材。“花开了”这一段建议背诵出来,也可以把一些语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两段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的。读这一段文字时,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做过的一些糗事。我也曾在外婆家翻箱倒柜面地寻找宝贝,也曾偷偷地把被子裹在身上扮神仙,也曾对雨后随处可见的潮虫既害怕又好奇,也曾在田间因抓到泥鳅而开心、因不小心抓到水蛇而高声尖叫。。。。<div> 虽然《呼兰河传》后面关于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写得非常阴暗,特别是小团圆的悲惨遭遇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为我们血淋淋地展示了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戕害乃至吞噬。</div><div> 但是不可否认,小说中有大量的文字像清冽的泉水一般沁人心脾,像被春雨滋润过的泥土一样散发着清香。让我们多读读这样的语句,来感受文学的魅力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