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二)

白玉良

<p>  家庭生活,离不开钱这个话题。</p><p> 曾写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这样浪漫文字的作家三毛,还写出过“婚姻如果不能落在穿衣、吃饭、数钱这样的小事上,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老实话。</p><p> 三毛说的对,婚姻家庭绕不开钱。实际上,谈钱会使亲情更踏实。</p> <p>  有一对退休老夫妻,大姐平时带孙子,大哥平时栽花种草,忙的不亦乐乎。但邻居们都知道,他们一吵架,肯定和钱有关系。</p><p> 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有6000多块,平时都由大姐掌管,每月给大哥1000块零花钱。大哥除了栽花种草,还喜欢打个小麻将,抽点烟喝点酒,有时难免会捉襟见肘。于是就经常造反,提出要增加预算。</p><p> 每次大哥要钱,大姐都很不高兴。理由是虽然大姐管钱,但大姐要管一家人的家用,米面粮油,水电燃气,物业管理,人情份往不说,孙子花费也不小。这点钱每个月都得精打细算,计划着花,一不小心就会超支,平时大姐连件衣服都舍不得买,更不说娱乐了。</p><p> 为此,老两口几乎每到领退休金的时候,都会吵一架。实际上,老两口为钱吵了一辈子。</p><p> 老沈是一家企业负责人,弟弟小沈在地震局工作。两兄弟相处的一直很好,但最近两个人发生了矛盾。</p><p> 谈及此事小沈就叹气。原来小沈的儿子想办一家代工企业,前期需要十万块钱投资。小沈的钱都去理财了,一时拿不出,就张口向老沈借,并说可以付利息,小沈着重说明老沈要把钱给他,由他转给他的儿子,他不想让儿子知道是老沈借的钱,以免有负担。</p><p> 借钱的事老沈没犹豫就答应了。但老沈希望换一种方式,由他把钱直接借给侄子,而不是通过小沈转借,利息只是象征性的写在借款合同上,并不打算要。老沈有自己的想法:认为侄子刚开始创业,经验不多,要让他知道办企业融资有成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侄子进行一些职业训练,这样对侄子成长有好处。想法上的差异,造成双方都不愉快。</p><p> 小沈有抱怨,老沈有委屈。为此,两个人冷战了好一阵子,彼此心里都不舒服。</p> <p>  老梁的亲家公在美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心脏医学专家,家境殷实。老梁的女婿因为特殊原因需要随老梁的女儿到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为此,老梁去了一趟美国。临回国前,亲家公和亲家母亲手做了黑椒牛排和波士顿龙虾,还拿出了一瓶存放了十年的菲尔普斯勋章红酒,很正式的提出,他们需要和老梁谈谈他们的儿子到中国之后的财务问题。</p><p> 老梁刚开始并不理解,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女婿跟亲儿子没区别,女婿随女儿千里迢迢来中国,理应由他都管,没啥好谈的。但亲家公和亲家母不这样想,他们老两口花了一个下午列了一个完整的花费清单,内容包括中美往返机票,在中国的租房费用,语言学习费用,国内旅行费用,娱乐费用,健身费用,生活费用等等,包罗万象。亲家公再三说明,不是他们不愿意出钱,而是希望事先约定好双方要承担什么费用,以避免事后发生矛盾,最后亲家之间不好见面。因为两家都愿意多承担一点,所以很快就达成了一致。</p><p> 事后老梁才想起还不知道女儿和女婿是怎么处理彼此的财务问题,是不是他们小俩口也如此斤斤计较。</p><p> 女儿告诉老梁,她和丈夫是各挣各的钱,各存各的款,结婚后他们建立了一个公共账户,每人每月往公共账户里存生活费,女婿挣得多,多存点,女儿挣得少,少存点,这些钱就是日常生活费用。如果出去旅行或发生其它大额支出,他们按比例分担。</p><p> 老梁很疑惑,问女儿:分的这么清楚,不会影响你们夫妻感情吗?女儿笑着告诉他:美国人和中国人的金钱观完全不同,他们的习惯是提前把“金钱这个魔鬼”通过协商进行有效的约束,以达到自由和平等的目标,这样会减少家庭的摩擦和矛盾,反而使家庭更和谐和幸福。</p><p> 女儿女婿在中国住了一年,相安无事,从来没有因为家庭财务发生过纷争。</p><p> 这件事给老梁上了一课。</p> <p>  家庭是绕不开钱的。男女朋友,兄弟姐妹,夫妻双方谈论金钱,并不是要和亲近的人斤斤计较,而是通过一种方式,在基于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与对方坦白交流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磨合好彼此的关系,这样相处才能更长久。</p><p> 网上流传很广但不知真假的一个段子,是有关章子怡和Vivi Nevo的故事,两个人相处了很久,等开始谈婚论嫁的时候,Vivi Nevo希望和章子怡签署一份婚前财产协议,章子怡勃然大怒,导致两人成功分手。</p><p> 这是中国人和美国人金钱观的差异。八卦说Vivi Nevo美籍以色列人。这个以色列人中毒不浅。</p><p> 写到这里,似乎举例说明的故事与家风这个题目南辕北辙,毫不相干,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高考应该给零分。于是查了百度百科,看看讲的故事能不能和家风扯上关系,如果扯不上,要么换题目,要么换故事。</p><p> 百度百科对家风的解释: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周诗》,拿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夏侯湛唱和,潘岳写作《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p><p> 又查:两晋以后,这个词语逐渐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由“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周书》卷三十八),等等。</p><p> 再查: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p><p> 遗憾的是,翻遍所有家风词条,对家风都是一种道德风尚的宏观解读,没有看到一条是家庭金钱观的微观释义。老祖宗也有一怕,仿佛一提到钱,就是家风不正,拜金主义,铜臭万里,污染子孙。</p><p> 翻到最后总算找到一句勉强与故事沾边的文字: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p><p> 顺着这句话往下捋,家庭之间何谓不同之处?你家不喝酒,我家喝;你家不吃臭豆腐,我家吃;你家不谈钱,我家谈,这不就是家庭之间的不同之处吗?如果家庭中能够形成事先谈钱,事后谈情,这是不是更具有建设性和稳定性呢?</p> <p>  生活不仅只有诗和远方,更多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羞于谈钱,是因为几千年来一茬一茬的百姓吃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碗饭。然而,今天在改变。相信今天更开放的中国能够进化出更理性的金钱观:大大方方的谈钱,明明白白的做事,然后一起生儿育女,繁衍后代。</p><p> 家庭中既然绕不开钱,干脆就尊重它,面对它,谈论它,客观理性的对待它,通过协商提前把“这个魔鬼”进行有效的约束,正如《傅雷家书》中这样说:“既然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就不能不学会好好地控制它。”这样,婚姻才会幸福,家庭才会美满,社会才会和谐。</p><p>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里写道:“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唐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p><p> 这难道不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家风吗?</p><p><br></p><p><br></p><p><br></p><p> 2020年7月10日於三棵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