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月,梅仙学区2020年第二期校长培训终于迎来了第二次培训!当我们还在为蒋强生校长的“追梦旅”所折服时,黄丽君校长又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心灵洗涤。 弘慧乡村教育研究中心会长、马云新乡村教育界获得者黄丽君校长这次的主题是《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黄校长作为一辈子致力于乡村教育研究的专家,从个人的乡村教育梦想和乡村教育探索故事入手,和老师们探讨了四个话题: 一、为什么要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div>黄校长开篇就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很多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老师说要关爱孩子的心理,多进行情感交流;有的老师说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简单、快乐就行。<br></div> 黄丽君校长接着引领老师们继续讨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有什么区别?黎校长认为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是环境。由于不断的发展,现在的乡村学校越来越少,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农村学校不仅仅是为了教育,更是为了传承。 所以,为什么要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黄丽君校长认为这是国家的要求。我们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规划,乡村兴则国家兴,振兴乡村关键在人的改变,而要想人改变就必须靠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关注到少部分“好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教育好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差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积极、自信地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什么是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是向下生根的教育。<div>首先,我们要回归人的自然性,生自然的根。人类是来自大自然的物种,自然教育就是要带着孩子亲近自然,敬畏生命,让孩子们生自然的根。</div><div>其次,我们要建立文化归属感,找到文化的根。作为老师,我们要从自身出发,帮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历史,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上祖国,帮助他们明是非,辩对错,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br></div><div>最后,我们要让孩子充分融入社区,找到社区的根。乡村学校应该成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阵地,成为凝聚乡村民心传承民俗的舞台,乡村校长就是新时代的乡绅。<br></div> 乡村教育还是往上生长的素养教育。<div>由于数字化时代推动世界扁平化发展,世界融为一体,乡村不再偏远。所以我们的乡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div> 乡村教育不是追赶城市教育,也不是城市教育的简单复制,乡村教育应该是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够往下生根,并且能够往上生长的教育。只有向下生根的教育与往上生长的素养教育共同发展,才能让孩子们拥有面对未来的综合素养,才能有尊严有担当地融入社会。 三、如何做好乡村教育? 首先要进行乡土教育。<div>结合本地的资源,融入农耕、文化、自然和艺术教育,脚踏实地,熟悉和喜爱乡村,给孩子一个根。</div><div>其次要进行人格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学做真人,给孩子一个灵魂。</div><div>然后还要进行素养教育。要打开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理解未来,快乐自信地学习。</div><div>最后要进行公共服务精神教育。让孩子们参与公益项目,培养他们的公共服务精神。</div> 当然,黄丽君校长也谈到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学校,对于自身的修炼也必不可少。 四、谁来做好乡村教育? 毫无疑问,乡村教育的领导者一定是乡村校长、乡村教师。乡村好校长就是乡村教育的主角,承载着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希望。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就是土地的主宰者,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听完这次讲座,熊主任表示做教育一定要有想法,当想法成为信仰,一切皆有可能。思考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力量,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老师们能共同努力打造乡村美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