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打夯,洪湖市新堤的方言称之为 " 打硪 " 。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打硪是用夯具砸实土面的一种人工原始体力劳动。是建城郭、筑堤壩,兴水利,修建楼、台、亭、阁以及民居等大小工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建设中最重要,最关健的基础步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毫不夸张地说,打硪劳动就是创造新堤人文历史的初始开端。数百年前回荡在江汉平原南端,围建茅江口长江新堤的打硪调子,便是新堤这个新生儿分娩时的声声高亢宣言。</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过近五个世纪灿烂文明历程的新堤古镇开埠起源,早已被《嘉靖沔阳州志》记录得名扬青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围造新堤垸数千丈时,成千上万名开创新堤历史的拓荒者,唱着亢奋激扬的打硪号子,扬手抬臂间将石硪高高抛起,在无数次与堤层的碰撞中,筑建了抵御洪水的几里新堤,让一片被它庇护的地域,有了新堤的传世名称,也夯实了新堤开元后,走上繁荣昌盛之路的基础,由此缔造了一方乡土文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新堤地区也诞生了与众不同的打硪文化,并通过代代演绎,口口相传的形式,把这种文化风格,如血氧似的,洇洇流淌在了祖祖辈辈新堤人的血脉之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非物资文化遗产,新堤地区的硪歌调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之所以称新堤的打硪劳动为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岁月进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打硪格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地域文化形式,无论从劳动工具、唱腔、唱词内涵等范畴上来讲,都融入了太多新堤先民的文化智惠和齐心协力的创造物资、非物质文化的团队精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的打硪调,属于劳动号子的一个支脉。它经过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成功的提炼演绎,给机械性把土基砸密结实的举动,赋予了当地劳动者喜闻乐见,有声有色,有韵有律的欢快节奏。让人们在劳逸结合的一段段时间循环过程中,步调一致,同起同乐,事半功倍的增加了劳动效率。从而把枯燥笨重作业的场地,变为对参与者进行普及、丰富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文知识,诗词歌赋等方面教育的露天课堂,使劳动成为有寓意,有趣味的快乐行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的打硪调子,有机的融契入了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统流派。彪炳出了颇具特色的乡土韵律,也是一方乡音乡调的具体体现,和地域基础文化元素的传承载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地区的硪歌调子,是在打硪过程中,由一名参与劳动,负责指挥作息节奏的班头进行领唱,全体人员在一段唱词的中间或者拖尾部分,进行帮腔附和的劳动号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硪歌调子,它采用新堤方言作为基调发音。因此,音域宽广圆润,喉音鼻音穿插其间,时而低沉委婉,时而高亢张扬,豪放粗犷镶嵌其间,促调拖腔兼蓄并用,形成了简洁而富有灵活变换的规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硪歌调子具有易学易唱的通俗性,广泛的被世代新堤人所承袭和光大。因此,只要是参与过打硪劳作的人,随着领唱人的腔调跟着和唱几遍,就可以在跃跃欲试中,学唱得游刃有余,像模像样。即便是在学习领唱的过程中,偶然忘了调词,或者乱了基调节拍,赶紧复唱前一句,再不然按调子以拖腔的方式,进行补救,也无大碍,并不会影响全体人员打硪的节奏。甚至,旁边的听众,也不容易发觉领唱的人,在某个细节出了纰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地区的硪歌调词,雅俗共赏,具有通俗的寓教性和广泛的娱乐参与性,由此薪火相传,历久弥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词源广泛兼容性的特点很明显,高端雅致的京、汉、楚剧的唱本对白选段,以及本土气息浓郁的花鼓、皮影戏唱词,都可以移植作为硪歌的调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无论是妇孺皆知,普及程度高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还是阳春白雪式的集成对联,歇后语等经典文句体裁,也可以作为硪调词进行引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有甚者,老成娴熟技高一筹的领唱人,还可以把古本小说的精典章回,照本宣科的进行即兴串唱,让打硪者在劳动时,寓教其中,如同聆听别具一格的曲艺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值得褒扬的是,新堤地区的硪歌调词,无论每一小段句子的字数多少,均可以根据领唱人的爱好习惯,随意点断,即兴发挥。觉得绕口时,灵活运用叠词,复字,或者在中间缩短与延长哼调节奏,就能组成不循常规的唱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在打硪现场,人们听得较多的硪歌调词,还是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近体诗句被应用得最为普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五言、七言律诗作为硪歌调词,领唱起来基调旋律固定,七个字分二个循环段进行吟唱,朗朗上口,既简易又容易掌握。同时,也方便参与打硪劳作的帮腔众人,轻松的随声附和。从而有效均衡的连贯了打硪节奏,提高了节奏协调性和劳动效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br></p><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五百年以来,这种新堤打硪调子,仅流行于新堤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地域传承特点。而且,新堤地区的打硪工具,也凸显了它与附近地方不同的器型和特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地区的硪具,大多用生铁和岩石以及硬质木料制作。形体主要为方柱体,圆柱体,梯形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而言,用花岗岩或青石制作的硪具,底部和顶部呈正方形。其边长约30至40厘米,总体高约70到80厘米。在接近顶部20厘米处,四方交错开有半圆形凹槽,以便绑定1.5米左右,直径在7厘米粗细的竹木抬杆,供4至8人操纵打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此之外,新堤的硪具,也会因事制宜,形体缩小,只绑两根抬杆,用于在夯实房基基础时,由两个人在狹窄的角落旮旯进行操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堤这种硪具的特点是,操作人员对偶,四方平衡运作,打夯时硪工们扬臂抛起石硪后,顺着硪歌调子的指令节奏,撒手任硪体坠落而夯实地面。也可以适时利用硪体下坠的重力,翻压手腕,顺势给竹木操作杆施加力量,让硪体加速加压力,更扎实的砸压地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论起这种工具的特点和操作形制,其长处显而易见。与北方地区多人绳系一块扁平硪体,抛砸地面的打硪方式,还有某些地方流行的那种短抬杆,操作人员靠近硪体,分工专人负责把握一根垂直控制杆,用以保持硪体重心平衡的打夯制式相较,新堤硪体重量大,操作更加方便精准。既减少劳作人工,也不需要更大的操作场地。而且,夯实节奏快慢,压力大小,以及硪底对地面基礎移动重叠率,夯实力度、指挥和协调方面,更加灵活便利,使工作效率相应得到提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综上所述,新堤地区独特的打硪工具和便捷操作方式,伴随建设性劳动而产生的新堤硪歌调子,在打造新堤璀璨文明史中,镶嵌进了一方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也是新堤系列劳动号子曲调中,一个激励人心的特色和声。毋庸置疑,也是彰显浓郁新堤地区元素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时代的更新进步,风靡几千年的繁重人工打硪体力劳动,早己被高效的工程机械所取代。老新堤人传唱了五百年的打硪调子,也似乎变为了人们乡愁的记忆。但是,作为一种具有新堤风情与精神的地域文化基因,仍然值得后辈永远的传承下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