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2期】课例研究•案例分析|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匆匆》第二课时案例分析

何庆工作坊

案例背景 <p>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开篇即借燕子、杨柳、桃花起兴,引发对匆匆逝去、无迹无痕的时间的思考,用一连串的疑问表露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接着开始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通过对“洗手”“吃饭”“睡觉”等多个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p><p> 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文笔细腻,构思新巧,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情感真挚。</p><p> 本单元是写作策略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朱自清主要是通过问句、形象化的语言以及司空见惯的小事来直抒胸臆,尤其是问句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因此,本节课就要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到表达。</p> 案例描述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场景一</b></p> <p>师:孩子们,课文第一段有四个问句,谁来读读第一句,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后三句要怎么读?</p><p>生:读第一句,我觉得要读的慢一些,因为作者不知道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p><p>生:读后三句,要读的稍快一些,因为作者想知道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原因,想知道它到底起哪里了。</p><p>师:是的,孩子们,通过读问句,我们体会到作者想把一去不复返的日子找回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留恋之情,并板书)</p><p>师:孩子们,你看,作者利用四个问句就能让我们体会到他对“日子”的留恋之情,利用问句直抒胸臆,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p><p> 其实,孩子们,你们比作者还要厉害,你们经常用问句表达情感。不信,何老师帮你们回忆一下,当你们一放学回家,着急找妈妈,你们会问——学生异口同声“妈妈,你在哪里?”当没看见妈妈,只看见爸爸,你们会问——“爸,我妈呢?”</p><p>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试试用问句表达情感?</p><p>生:希望妈妈带我出去玩——妈妈,你什么时候带我去玩?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p><p>生:表现不耐烦——妈妈,你能不啰嗦了吗?我记住了!</p><p>生:摔伤了,很害怕——医生,您能轻点吗?伤口严重吗?要紧吗?</p><p> (以“问句表达情感”问连接点架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场景二</b></p> <p>师:第三段时间的影子在哪里呢?</p><p>生:洗手的时候在水盆里,吃饭的时候在饭碗里,默默时在凝然的双眼前。</p><p>师:时间的影子还在生活中的哪里?</p><p>生:读书时在书声朗朗中,课间活动时在欢声笑语中,写字时在笔尖下。</p><p>……</p> <p>师:这日子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中不经意间残酷的溜走,作者想“遮挽”也挡不住,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无奈,板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场景三</b></p> <p>师:在本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留恋、惋惜、无奈和珍惜,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你能梳理出作者在表达上的高秒之处吗?(ppt出示:写法)</p><p>生:用问句直抒胸臆(板书中有)</p><p>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教师总结,形象化的语言)</p><p>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在教师引导、启发总结梳理)</p><p> ppt出示第二级中心主题词,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表达方式。</p><p>师:你试着用这样的表达其中一种试着写一写,如果让你来写父母或者老师,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ppt出示范例,帮助学生迁移运用,走向文本深处)</p><p>生:有的用问句写母亲,有的用生活小事写母亲,有的用形象化的语言写老师等等,其中有一位孩子写老师,当堂读给老师听,感动了课堂上每一个人。</p><p> (学生的小练笔就是整张思维导图的第三级分支,多样而丰富。)</p><p>师:孩子们,如果我们把用不同方法感恩老师的练笔结合在一起,那么就会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p> 案例反思 <p>  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一书中指出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具有发散性,每一个分支都有一个相关的连接点,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因此,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运用不光是具体、可视的,有时候还可以是抽象的,它是一种提升思维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的运用它,整合它,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p><p> 一、抽象思维导图——架起阅读与生活的桥梁提升理解能力。</p><p> 场景一,当教师让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用问句表达过情感时,就是以“用问句直抒胸臆”为思维连接点,将生活与文本连接起来。当教师举例,放学回家,很着急找妈妈,我们都会问:“妈妈,你在哪里?”“爸,看见我妈了吗?”学生随着这样的举例,发散思维,想到希望妈妈带自己出去玩会怎么问;想到自己考了高分,想给家长炫耀会怎么问;想到自己摔伤了很害怕会怎么问,等等。场景三,也是以“司空见惯的小事”为连接点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进行发散思维,在学生深入体会时间很残酷的,因为它就在生活小事间不经意的飞逝,体会作者的无奈之情。</p><p> 二、具体思维导图——架起阅读与表达的桥梁提升迁移运用能力。</p><p> 王林波老师在《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指出,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文本之意,更要得文本之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其中就要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那么,仅仅得文本之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要得文本之言,学习写法,迁移运用于学生自己的表达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p><p> 在本课的教学中,利用过媒体出示关键词“写法”让学生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节课的写法,子中心主题就是文章的三种写法,由三种写法再具体分支就是以生活为素材学习表达。分别从母亲、父亲、老师三个角度迁移本课的写法。当然,如果联系生活的其他人,其它场景,还可以更加发散,那么思维导图的分支也就更多,学生拓展迁移的领域也会越广阔,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p><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走向更深处,不仅得文本之意,更要得文本之言,学会迁移运用,学会表达。而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利用它的发散性以及中心主题与分支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架起文本与生活、与表达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p> 作者简介 <p>  何庆,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汉语言文学本科,高级语文教师,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优秀班主任”“西安市德育先进个人”“西安市基础资源应用名师”。</p><p> 用菩萨的情怀,做专业的教育,普渡他人,成就自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她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成就她教育之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