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段明长城---历史的创造将留给我们什么

马铃叮当响

<p><br></p><p>说到长城,都知道八达岭。天下九塞之一的砖石长龙,居高临下。</p><p><br></p><p>不过,今天要说的是夯土墙的定边段明长城。</p><p><br></p><p>夯土墙,简单讲,就是用木棒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成。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拥有过硬夯土技术的黄土高原,定边段的城堡、墩台、烽堠,用密实的黄土,东接吴起,西北连盐池,蜿蜒252.37公里,兴建有关堡15座,单体建筑339座。</p><p><br></p><p>定边段明长城修筑于明成化年间。</p><p><br></p><p>明朝经历1449年9月1日的土木之变后,精锐尽失,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边防政策转变为被动防守。由此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成为当时之急,最终形成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p><p><br></p><p>定边正是越过毛乌素沙漠直面鞑靼河套地区的边疆要塞,属于九边重镇之延绥镇(也称榆林镇)。</p><p><br></p><p>明成化时期,鞑靼各部落频繁入侵,或东或西,出没无常。</p><p><br></p><p>成化元年(1465年)九月,阿罗世、迎思兰、索罗忽、毛里孩连续数次侵犯榆林塞。</p><p><br></p><p>成化三年(1467年)七月,阿罗世入侵榆林塞。</p><p><br></p><p>成化四年(1468年)十一月,毛里孩大举进犯延绥。同年十二月,迎思兰再犯榆林塞。</p><p><br></p><p>成化六年(1470年)十一月,阿罗世直入延绥车路。</p><p><br></p><p>连续不断的入侵,使延绥各地的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p><p><br></p><p>成化八年(1472年)三月,余子俊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榆林。</p><p><br></p><p>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余华里延绥边墙;又构筑了黄甫(今府谷皇甫川)以西至定边营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使互能相望。此举横截河套入内地之口,并遇山铲削,逢谷填堑。</p><p><br></p><p>至此,延绥长城三十六营堡基本全部告成,边墙内外墩台烽隧东西蜿蜒千余里,连点成线。</p><p><br></p><p>一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十里一寨,四十里一堡。各堡寨依所处地形之不同,遵循“走分水地带,易守御而节戍卒之效,便施工而收城塞之用”的选址原则。</p><p><br></p><p>军事基础设施完善,结合移民和屯田政策,再以苦心经营,使延绥镇防守能力大大加强。很长一段时间,鞑靼不敢轻易越边,延绥边境各处开始互市。</p><p><br></p><p>这么看来,今天毫无气势的残垣城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游牧和农耕文明之间,打造出合适的“恰当距离”,使得发动战争的成本高于收益。</p><p><br></p><p>但到过定边段明长城的人,总会对夯土城墙的防御系数产生疑惑。</p><p><br></p><p>因此,我补充一点说明。</p><p><br></p><p>明朝戍边士兵被分为:戍卒、鄣卒、亭卒、燧卒、田卒、河渠卒、守谷卒。前四者戍守长城沿线烽燧亭堠,后三者则从事屯田生产。边地卫所军,以三分守城,七分开屯耕种。一遇传烽(敌人入侵信息),田卒收拾农具,拿起弓箭入城,邻堡闻警救援。</p><p><br></p><p>这段话,能讲明白敌扰我退,敌进我守,敌攻我援。</p><p><br></p><p>因小见大,可以得出整个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而成的严密的网。</p><p><br></p><p>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马背民族的机动性和进攻性,在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前,的确一筹莫展。</p><p><br></p><p>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其防御作用不是“不被攻陷”,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攻破一两个关口,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就始终存在后路被断的威胁。</p><p><br></p><p>这一点,如芒刺在背。</p><p><br></p><p>试问谁敢贸然长驱直入?</p><p><br></p><p>历史的问题终究历史作答,历史总是具有创造性的故事。</p><p><br></p><p>定边段明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标志,已然竖起了“禁止攀爬”标牌。保护公示牌上,清楚的写着责任部门、责任人、巡查监管人员、保护员,定边县文旅局、定边县文保站还推出了《定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暂行)。</p><p><br></p><p>历史意味着已经发生而值得铭记的事,定边段明长城就是这样的事。在定边段明长城及其环境风貌的保护工作上,确保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是显而易见的共识。</p><p><br></p><p>物之所言比言之所言更有力,谁说不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