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淡云闲今古同——我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木野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一度的高考,万众瞩目。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更是热点中的热点。考试一结束,各种网络媒体就公布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而且有点评,有下水作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凑凑热闹,就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谈谈自己的看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来看看作文题目:全国Ⅰ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这道作文题,各方反应平静,既没有好评如潮,也没有口诛笔伐。可谓四平八稳!可是看到这道题的瞬间,我有些吃惊,有些意想不到,但一时又说不出所以然。这几天,静心下来,纵横梳理,逐渐理清头绪,也可以算是给自己释疑解惑吧。我对此题的看法,借用一句古诗来说,就是“天淡云闲今古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样的作文题目仍然是观念先行,很难避免套作!我们先来分析这道题应该怎么写。 题目中问你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见,三人之中可重点写一人,写一人时,可侧重选好一个角度,确定立意,然后或者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诠释自己的立意,这样写是记叙文体,是以形象感人;或者摆事实,讲道理,联系实际,这样写是议论文体,是以理服人。写鲍叔牙,可写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才是举,不计个人得失;写管仲,可写他事前主先是竭忠尽智,全力以赴,后虽改换门庭,不变的仍是竭尽其才,以仁德辅佐国君一霸天下;写齐桓公,可写他不计前嫌,知人善用,胸怀宽广,富有远见卓识等等。考生只需在三个人物中选择其一重点谈,如能谈准、谈深、谈透,又能够设身处地,合理评价人物的品格和历史作用,再能适当联系现实和时代发展,谈出对当下的启示,那么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作文的情境任务是班级读书会讨论, 形式上,发言稿更应该是平时多次训练的文体,考生应该比较熟悉,稍加注意即可。这样,考生的选择余地很大,不至于无从下手,无话可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问题是,这样能避免题目要求中的套作甚至抄袭吗?我看是很难的。因为同样的角度,同样的立意,历史上类似的故事多的是,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就一如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另外,宽容大度的有蔺相如与廉颇的佳话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看来,考生完全可以凭借平时的主题储备,素材储备,甚至自己的佳作储备,改头换面,包装写作。有人会说,这是可以的呀!而且也正是高三学生平时训练的套路与重点呀!我不是说不可以,只是说这种情况恰好印证了我前面所说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依然是观念先行而已!高考命题人肯定要使所出试题不与全国海量的教辅资料上的训练与押题雷同,同时又要符合学科特点、国家政策等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不要忘了,高考最主要的作用是选拔人才。可这样的作文考试,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然导致人人会说会写,但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缺乏真正的践行机制。他们真正能做到,愿意做到的是少之又少!这样,必然导致教育的虚伪和人性的矫饰!这是多么的可怕啊!如果仔细想想,仿佛我们的整个教育都有这种倾向,这仿佛是骇人听闻,但却是残酷现实!面对深厚的传统基因和排山倒海般的现实势能,每个个体教育者,不敢你是清醒的,还是糊涂的,或者半梦半醒的;无论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或者半推半就的……无一不被这股洪流裹挟着前行!正是基于这种担忧,所以,我怀疑这样的作文考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真正选拔人才!更难排除套作了!小而言之,这也正是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育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所以说“天淡云闲今古同”,其次是因为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缺乏终极信仰。他们不是我们当下的榜样,根本无需大书特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这他们的主要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齐桓公(?—前)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其兄齐襄公被杀后,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春秋第一霸。这里不想展开,只重点说说他的悲惨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称霸后, 齐桓公问管仲自己喜欢美色犬马会不会影响霸业,管仲回答不会。事实上齐桓公任国君后,就逐渐走上了腐败的道路,晚年时期,他将齐国的财物美女尽情享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管仲临终前,桓公问他谁可接任国相,管仲忧心忡忡。因为当时除了鲍叔牙、隰朋外,齐桓公身边已很少贤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易牙、开方、竖刁三位奸佞深得齐桓公的宠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易牙烹子给桓公吃,桓公认为易牙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亲人;开方是卫国公子,本可继承君位,却来伺候齐桓公,长达十几年。开方的母亲在卫国,齐国距离卫国不远,而开方从未回国看望自己的母亲。齐桓公认为他爱自己胜过爱母亲;竖刁为了表示忠心,自行阉割,进宫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认为他的忠心过于常人。正因如此对,桓公对这三人十分宠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管仲病危时对桓公说:鲍叔牙才能可以,但太正直,不会迂回,不能继承相位。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不能任用;开方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能接近;竖刁连自己都不爱,不会真心对国君。因此,他推荐了隰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管仲去世后,鲍叔牙不久也去世了,齐桓公没有采纳管仲的意见,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位小人,从此三人把持了齐国的大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齐桓公病倒,而且一天比一天重,一连二十天起不了床。三人以为齐桓公将不久于世,他们全面篡权的机会已到,于是把齐桓公禁于内宫,然后假传齐桓公命令,不论是亲子还是臣民,一概不准入宫打扰,就这么让齐桓公在寝宫内像脱水的鱼一样等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齐桓公的儿子们为争夺君位而彼此攻杀,也无人有心思去管齐桓公。最后,齐桓公饿死深宫,到第六十七天,因尸体腐烂而滋生的蛆虫爬出了门外,人们才得知他已经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代霸主下场凄惨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管仲(管子,约前723年—前645年),春秋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 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其在任内大兴改革,选贤任能,使齐国成为强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时治国强兵方面,管仲无疑是成功的,这里不想展开,只就《论语》中孔子对他的评价来谈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先说他 器量很是狭小;其次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谈不上节俭;接着说他僭越,使用国君之礼,不懂礼。但孔子却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大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详情可参看《论语》第3篇第22章、第14篇16和17章)。 这也正印证了他自己的一句话“大德不逾贤,小德出入可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鲍叔牙,举荐管仲后,几乎隐退,且在管仲死后一年随即去世,也就不再多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惑,你这是讲历史故事了,跟谈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看法有什么关系呢?问得好!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可仔细想想,还是紧密相关的。材料中的人物,诚如前文所述,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和精神。但正如刚才所述,题目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件,虽有不少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终究只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已,综其一生来看,他们终究是缺乏终极信仰,难以保持初心!虽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囿于历史的局限,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还是要倡导我们的终极信仰!并以有这样坚定信仰的人物为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在孟子看来,齐桓公也好、晋文公也好,虽然都曾是一代霸主,但他们是出于功利,行的是霸道,推崇的是以武力与谋术征服四方,并非王道,因此春秋五霸的事迹不值得后人传播和弘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孟子主张“王道”,王道推崇以仁德诚服天下,霸道则推行以武力征服。在孟子眼里,整个春秋时代是仁义和王道流失最严重的阶段,所以他提出“春秋无义战”的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孟子既然不认同齐桓公,对于桓公的心腹谋臣管仲,也并不推崇。因此,当有人问曾参之子曾西与管仲谁更贤德时,曾西极不高兴,认为不屑与管仲相比! 但即便如此,儒家的这种外王内圣,多靠修炼者的道德自我完善。纵观历史,除孔子、王阳明等极少数外,其实也没有几人能真正做得到。所以,中国儒生最多虚伪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你马上会质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很正常啊!再说,中学生写作文,也只不过借用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来展开,这也没错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选拔人才的高考这样命题,正折射了我们的教育思想,甚至文化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教育,已习惯于书斋论道,言行不一;已习惯于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已习惯于阶段性,而忽视了连续性;习惯于断章取义,而忽视了真理的绝对性。因为一个人来到这个悲惨的世界,其实最难的是要直面自己,勇于承担,在责任与权利,苦难与平安中,始终如一地平和地度完一生,而不是得过且过人生的某一阶段而已!正基于此,你或许明白桓公、管仲之流根本就不能作为我们的楷模了吧!而你也是否深层思考一下,这样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不是骨子里透露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是不是根本上显示了我们的文化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或许明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中国历史了吧! 或许明白现在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是小紧大松了吧!或许明白当下为什么有那么多“老虎”、“苍蝇”了吧!……因为我们终究缺乏终极信仰!绝大多数人把阶段性人生当作整个人生了!即便睿智而胸怀天下如范仲淹,能以良好的家训及言传身教,保其家族人才辈出,长期不衰,但在世袭专制的时代,也只能起到修补的作用,而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继续深究,你或许明白毛主席晚年曾作词对周总理暗示对政权颜色的深深忧虑了吧!是啊,哪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其坚定不移的终极信仰令人肃然起敬!记得有美国记者曾问周总理,共产党的信仰是什么?周总理巧妙绝伦而又深入浅出地答曰:为人民服务!时至今日,共产党员接近一亿,如果都能如党章那样,那无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否则,其后果也是可怕的!同时至少还说明我们的信仰出了问题吧?从而也可以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以来,<font class="meipian-re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font>拨乱反正,提出“中国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高屋建瓴,但这又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啊!所幸我们已起步,虽然任重道远!对此,我无力也无需继续说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无需个人崇拜!所有的偶像崇拜必然导致人间炼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次,历代科举考试也基本上是这么考的,只不过出题范围是四书五经罢了。中国历史上总共有649个状元,隋朝7位,唐朝144,五代十国25,宋朝120,辽朝56,西夏1个,金朝39个。元朝36,明朝90个,清朝114个,大西国2个,太平天国15个。时至今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对比中外的高考作文题目来分析一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综上所述,不仅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什么新意,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大体如此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到这里,我似乎能自圆其说了!也算是弄清了当初见到今年高考作文题瞬间的惊诧吧!我也知道 ,我这样说,定会遭到别人的批评。我已打开接受的箭袋,准备迎接指责之箭!况且真理的显现是一个去弊的过程,如果自以为正确,就已经距离真理更远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