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国学经典 ——梁山二实小教育集团二实小校区暑假国学经典诵读

夹心小布丁

<p>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国学似甘醇,润物存清新。”那些流传至今的国学经典如灿烂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亲爱的同学们,在快乐的暑假里,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线,在国学经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习与智长、化于心成。</p> <p>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p><p>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p><p>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p> <p>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其内容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p><p> 人生无处不弟子。《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道尽了为人子弟在家庭、社会、生活、工作、学问、修养、事功等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去做。不仅指明了方向,还教给了具体的礼仪规范,是人生道德养成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身有伤,遗亲忧;德有伤,遗亲羞。《弟子规》启蒙养正,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善良心性,是养成忠厚家风,世代传承的根本。</p> <p>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实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理解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p><p>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p> <p>  《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所编,它的撰作相传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義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所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他又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呈于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周兴嗣的《千字文》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故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p><p> 《千字文》乃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p><p> 《千字文》自问世1400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是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p> <p>  《笠翁对韵》是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优秀启蒙读物,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入门读物。由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成,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p> <p>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p><p>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p> <p>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p><p>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大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p><p> 总的来讲,《大学》所表达的儒家治国之本的传统观念,自始至终着力阐述儒家政治学总纲,所以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p> <p>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p><p>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也是君子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宝。是提高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p><p> 中庸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也是一种以和为贵、同时又要保持自我的生存智慧,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p> <p>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p><p>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等多方面的道理,有人誉之为东方的圣经,《论语》奠定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政治伦理的基本观念。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仁”的根本含义则是“仁者爱人”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中国人品格心理的理论基础。</p> <p>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见证,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同学们,愿你我,都能成为经典的诵读者;愿你我,都能成为经典的传承人。让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汩汩流淌,代代传承!</p> <p>策划:二实小教务处</p><p>编辑:二实小教务处</p>

儒家

读物

经典

千字文

国学

百家姓

内容

三字经

启蒙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