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埃及博物馆外景<div> 在19世纪末,法国的埃及学专家巴莎提出兴建法老艺术作品宫殿时,埃及的国王应允了。宫殿很快建了起来,但建起来的却不是宫殿,而是一座博物馆,巨大而浩瀚。虽历经迁移,历经岁月,百年之后的博物馆却依然灿然于世,一如当初。<br>在1902年时博物馆才搬到了现在的位置。<br> 它是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代埃及文明的遗物宝库。这里收藏的各种文物有30多万件,陈列展出的只有6.3万件,约占全部文物的五分之一。因这座博物馆以广为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埃及人又习惯地称之为“法老博物馆”。<br></div> 11月13日,我们一早就乘大巴去开罗市中心的国家博物馆。门口一群等待进馆参观的女学生们,在吉萨等景点,也同样看到有许多学生在参观。整理照片时,发现埃及国家博物馆就坐落在尼罗河畔,在尼罗河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对面。 博物馆花园中央的方尖碑,能看到这来自阿斯旺花岗岩的花纹,类似于中国广西出产的枫叶红花岗岩,只是红色稍淡一些。再次感叹3000多年前,这样坚硬的花岗岩是用什么工具雕琢的? 这些都是至少三千年以前的文物,就这样放在露天。可能是研究工作者还没有研究出它的价值或类似的文物实在太多了。 等待进馆前拍照留影。 参观游客中欧美人比中国人还要多。 <p>国家博物馆的大门呈拱形,拱门两侧的壁龛中各有一尊女神浮雕,其中一个手持纸莎草,那是古埃及书写的材料,另一个轻拈埃及的“国花”——莲花。纸草和莲花分别代表古埃及的南北方,寓意国家的统一。</p> <p>2.博物馆一层大厅</p><p> 一层按年代的顺序陈列,展出从古王国时期到公元5、6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数量庞大的古代莎草纸和硬币,这些莎草纸经历了数千年的腐败,大都已经支离破碎,莎草纸碎片上发现了多种语言文字,包括希腊文、拉丁文、罗马文、阿拉伯文以及古埃及文。而硬币也有金币、银币和青铜币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这些硬币也不仅仅来自古埃及,还有些来自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伊斯兰地区。这些史料为历史学家研究古埃及的贸易提供了帮助。除此之外,一层还陈列了新王国时期的艺术品,时间跨度约在公元前1550—1069年之间,这一时期有不少大型的文物,有雕像、桌子、石棺、石柱和浮雕墙等。</p> 一进门的共享空间,欧式建筑的风格。 <p>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p><p>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p> <p>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亚历山大帝国之下,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残缺。</p><p>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公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p><p> 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p><p>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它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p><p>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物理学家汤马斯·杨(Thomas Young)是第一个证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这一人名的发音者。</p><p> 至于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则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个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p><p> 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罗塞塔石碑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p> 法老一只脚在前,说明这法老当时塑像时还没有去世,去世的法老雕像都是双手在胸前、双腿并拢。 <p> <font color="#ed2308"><b>左塞尔 Zoser</b></font>,根据不同的拼法或称乔塞尔(Djoser),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按照某些考古学家的看法,他的在位时间是前2780年— 前2760年)。左塞尔(Zoser)是埃及第三王朝最为著名的法老。他曾令其手下的官员——伊姆霍特普修建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金字塔——位于萨卡拉地区的左塞尔金字塔,他的陵墓。他的名字的其他拼法还包括:乔塞尔(Djoser)、Dzoser。尽管关于古王国的时期界定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一般认为第三王朝处于公元前27世纪时期,而左塞尔的统治时期大概为公元前2635年-2610年之间。</p><p> 左塞尔法老战胜了西奈半岛上的游牧民,并征服了努比亚的一部分。他还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南修建工事。</p><p> 左塞尔命令他的宰相伊姆霍特普在开罗以南的萨卡拉为他修建一座阶梯状的金字塔,这是埃及第一座典型的金字塔。下午我们将去左塞尔阶梯金字塔参观。</p><p> <font color="#ed2308"><b> 迈丽特阿蒙皇后的半身像</b></font>(公元前1304---公元前1237年),她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儿之一,拉美西斯在纳菲尔塔莉皇后逝世后娶了她,这在古埃及王室中很正常。皇后有一张年轻的脸,大大的眼睛,脖子上有两道皱褶。她头戴三截式假发,有一个圈饰有两条眼镜蛇,一条头戴上埃及白冠,另一条头戴下埃及红冠。另一个圈由头顶太阳盘的眼镜蛇组成,肩部是珠子串成的胸饰,紧身裙上点缀着可能是黄金制作的小玫瑰。她还戴着圆形耳饰和双层手镯, 她手中持有哈托尔女神形象的珠链, 哈托尔女神是掌管音乐、爱情、和美丽的女神。</p> 这建筑的共享空间及天窗,很好的利用了自然采光,既美观又节能。 <div> 博物馆最著名藏品之一:记录公元前31世纪完成古埃及统一大业的<font color="#ed2308"><b>“纳尔迈”石板</b></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b>美尼斯</b></font>是一位离我们已有5000多年的帝王,他的绝大部分精彩事迹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却从未被怀疑过,原因只在于他做了一件事:统一了上下埃及。至于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权标头是否他的遗物都不重要。美尼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一个帝王想流芳千古,有时下足功夫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当前还没有考古学证据以证明美尼斯的存在,但许多史家通过象形文字注音、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的分析,认为美尼斯同已被文物所证实的上古帝王纳尔迈就是同一个人。<br> 纳尔迈留给后人的瞻仰的文物有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权标头和利比亚贡赋调色板等,这些文物正好向后人展示了他的功业和事迹。<br> 在纳尔迈调色板中,正面雕刻着这位威风凛凛的统治者头戴白冠,拿着权标击杀一个跪在他面前的三角洲首领的俘虏,而鹰神荷鲁斯在站在他的前方保佑着他,背面则雕刻着头戴红冠纳尔迈正在侍从的陪伴下检阅已被杀了头的俘虏,还有一头公牛在用角破坏敌方的城墙。调色板充分体现了纳尔迈征服下埃及的历史和他身份的变迁:正面是他在征服下埃及的过程中,此时他头戴白冠表明他还只是上埃及的国王,背面是他已经告捷之后的情形,头戴红冠表明他已是下埃及的国王。<br> 纳尔迈权标头,雕刻着头戴红冠的纳尔迈,手执王权象征物坐在九层台阶之上,头上有华盖,身边有侍从执伞提鞋,旁边有仪仗队。更引起后人无限猜测的是,他前方的轿子里坐着一位公主。通常认为这位公主是他在征服下埃及之后得到的新娘。 孟卡拉(英语:Menkaure),又译门卡拉,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大约在前26世纪间(公元前2490~2472年)在位约18年。这是孟卡拉法老庄严地立于中间,右侧是哈索尔女神,常以头戴太阳圆盘和牛角冠的形象出现(埃及神话中的爱神)、女神三人组雕像,法老和女神倒三角形的健美身材,是不是很叫人羡慕呀! 孟卡拉这名字的意思是“拉神的力量永远存在”(这是一个拉名)。按希腊人希罗多德的说法,他是奇奥普斯(胡夫)的儿子,在其兄(或叔叔)哈夫拉死后继位。他在吉萨修建了三大金字塔之中的一座孟卡拉金字塔。门卡拉的妻子是卡蒙罗内比蒂二世。<br><br> 各个时期的钱币。 石棺内的壁画。 这位木质胖村长<font color="#ed2308"><b>Sheikh el Balad</b></font>也是开罗博物馆一宝,导游说胳膊是后来接上的,手中拿的权杖也丢失了,只剩下一根长棍子了。他拥有惟妙惟肖的眼睛是石英和水晶石做的,炯炯有神。 这二个雕像都是BBC重点介绍的镇馆之宝,因为体现了古埃及人的精湛工艺。 镇馆之宝之一:石灰石雕像“书记官”,传神的眼睛,同样是用蓝水晶制作。200埃镑上的图案就是这个雕像。 这个盘腿执笔(笔已经丢了)握卷的书记员,那时候识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卢克索也有一个相同的雕像,不过好像晚些,这个是第五王朝的。 哈夫拉(Khafre),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希腊人称他为希夫伦,他继承了胡夫的王位,在吉萨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古埃及第四王朝第四位法老哈夫拉(Khefren) 约公元前2558—约前2533年<br>何露斯式王衔:乌瑟雷布(Useryeb)<br>在位年数:约25年<br>哈夫拉名字的意思可能是“拉的王冠”,他是胡夫之子或兄弟。 <p> 石像左侧后面墙上画框中的<font color="#ed2308"><b>六只大雁</b></font>(馆藏宝物之一),是保存完好的壁画,据BBC介绍,它只是一幅画的一部分。当时忘了拍张全景。</p><p> <font color="#ed2308"><b>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诺夫勒特</b></font>,公元前2500左右的彩绘石灰石雕塑。这是分别在两块石块上雕成的坐像。拉霍特普是胡夫的兄弟,在赫利奥波利斯担任大祭司,三军统帅以及建筑主管。看他的眼睛,眼珠是水晶制作,看着像发散的瞳孔。拿手电筒一照,熠熠闪光仿佛也在盯着你,当时在盗墓者挖开墓室看到这雕像时吓坏了,以为墓主复活了。</p> 做木乃伊的床,花岗岩石棺。 吉萨金字塔群俯瞰图。法老的坐轿。 <div> 开罗博物馆一层,一个大玻璃柜的上部,摆着一尊仅一指高的象牙雕像,它淹没在千千万万件大大小小的展品海洋之中,参观者在它面前匆匆而过,谁也没有向它投以一瞥,只有个别知情人按博物馆介绍“索骥”,才找到这尊编号为4244年小牙雕。这座小小的雕像是世界上最雄伟陵墓的墓主、赫赫有名的<font color="#ed2308"><b>胡夫法老</b></font>存世的惟一形象。<br> 雕像发现于艾比杜斯,由于年深日久,昔日明亮的乳白色已变为深褐色。对于这件稀世文物,如今,有人认为它是胡夫时代的真迹,有的说它是后人所作,不是胡夫本人。雕像表现为胡夫正襟危坐的姿态。他的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搁在膝上,脚的两旁用希罗格里菲文刻着他的名字。从雕像看,胡夫肩宽个矮,身强体壮。他在位时,在全国大兴土木,除大金字塔外,还建造许多庙宇,并在西奈和东沙漠地区开采矿产。<br> 胡夫死后几个世纪,不少神话故事提及他的名字,还有许多人佩戴刻有他名字的蜣螂(俗称屎壳郎)石雕,作为护身符,可见他在历史上还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国王。<br></div> 胡夫(Khufu),全名胡尼胡夫,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希腊人称他为奇阿普斯(Cheops)。他曾经远征过西奈半岛和努比亚。在西奈半岛的铜矿和绿松石矿区瓦迪·马格哈提的岩石浮雕上保存了那次远征获胜的情况。在阿布·辛拜勒西北的努比亚闪长岩矿坑中也发现了胡夫的名字。最近的考古发现包括在一些远离吉萨的地方找到了胡夫的字样。胡夫是首个在吉萨地区修建金字塔的法老。相关的铭文资料显示,在其任期内,胡夫可能组织了数次对西奈半岛、努比亚和利比亚的军事远征。<br> 完成于中王国时期甚至更晚时期的韦斯特卡莎草纸记载了胡夫之子哈夫拉和雷吉德夫讲述的关于胡夫的故事,这些故事将胡夫描绘成一个暴君,他希望其统治万世永存,但是该妄想最终被挫败。现今还不能确定这些故事是否是基于事实创作的,但是胡夫的恶名就此流传下去,到了希罗多德时期,后者还曾听闻到这位法老为了确保其金字塔的修建而残暴对待其人民和家人的故事。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埃及民间对其陵墓的崇拜仪式一直持续到其死后两千年——即最后一个埃及本土王朝第二十六王朝。 <p>存放胡夫法老内脏的玉质器皿,仔细看底部还有残留物。完整的狮身人面像。</p> <p><font color="#ed2308">石棺</font>。头戴下埃及红色王冠的<font color="#ed2308"><b>门图霍泰普二世法老雕像</b></font>(公元前2061—公元前2010年),他是古埃及中王国时代的开创者,在位50多年。据介绍,这一石雕是当年一位考古学家的马,在卢克索的一个地方偶而踢出一块石板而发现的。法老的双手交叉于胸前,端坐在御座之上,头戴红王冠,身着节庆日的服装,他领颔下是下端卷曲的假胡须,皮肤呈黑色,这是尼罗河淤泥的颜色,代表尼罗河泛滥给王国带来更加肥沃的土地。他的脸部带有中王国时期雕塑的特征:眼睛描画得与眉毛相等长,鼻子宽宽的,嘴唇棱角分明,显出坚毅的性格。</p> 体态丰满,一头长发的王后雕像及浮雕。 <p>色彩鲜艳的壁画。</p> <p><font color="#ed2308">法老阿蒙尼姆赫特三世</font>的双身石雕像,尼罗河神哈比。</p> 说到埃及女王,最为世人熟知的莫过于埃及艳后,即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但下面这位女王才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女王,她叫<font color="#ed2308"><b>哈特谢普苏特</b></font>,比埃及艳后早一千多年,被誉为埃及的武则天。古埃及女性不能当国王,所以这位哈特谢普苏特只能女扮男装,戴上假胡须,她的雕塑也只能以男性形象出现。 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公元前1479年—前1458年)在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在位21年后去世,而在她去世后,叙利亚及巴勒斯坦便宣布独立(之后由图特摩斯三世出征且收复)。图特摩斯三世开始独自治国以后,并未立即着手消灭哈特谢普苏特治国的痕迹,相关报复行动在他在位晚期才展开,当时法老下令将许多刻上她的名字和形象的雕刻毁去。 <p> <font color="#ed2308"><b>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b></font>,或译哈采普苏特,哈特舍普苏特,赫雀瑟(意为最受尊敬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公元前1479年—公元前1458年在位)。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威严无比,这就是古埃及最有权力的女法老的一贯装束。极少有人见过她本人,她的真实相貌和她的传奇故事一样神秘。</p><p> 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是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唯一的孩子。哈特谢普苏特是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阿莫斯之间唯一的嫡女,图特摩斯二世的异母姐与妻子,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母。她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孙女。她从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人为荣,梦想有朝一日统治强盛的埃及。</p><p> <font color="#ed2308"><b>霍尔阿维布勒的“卡”雕像</b></font>(公元前1700年),这一木雕人物的头上有两只手臂,代表他的“卡”。按古埃及人的生观,“卡”是构成人结构的精神体,“卡”显示人的秉赋、个性等品质。该人物雕像的眼睛,机警有神。眼眶用青铜镶边,内嵌水晶、树脂和石英石制成的眼珠。下颔戴上卷的假发,一只左腿向前迈出。但是人物全身赤裸,不合惯例,可能雕像原来是着装的,不过后来丢失了,脖颈上的项圈和假发原来可能都缀有金箔,手中应该还握有两根手杖。</p>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与哈特谢普苏特结婚,继承了王位,是为图特摩斯二世。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继位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的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是为图特摩斯三世。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哈特谢普苏特执掌国政的期间,停止了埃及向外的战争,因而动摇了埃及在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统治权,虽然如此,但哈特谢普苏特开始了埃及与邻国的商贸,使埃及在她执政的期间变得十分繁华富庶,哈特谢普苏特继而利用财富开始大规模建筑神庙,包括罗克索底比斯的女王谷的停灵庙(Deir el-Bahri)。<br> 图特摩斯三世慢慢长大,心怀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谢普苏特赶在图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将他流放到偏远地方。至此,哈特谢普苏特成为法老已万事俱备,只欠如何打破女性无法当朝的传统了。于是,她联合僧侣编造身世,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太阳神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统治埃及,化身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产下一女,如今,这位女子已历经磨难,可以为统治埃及的法老了。她还在神庙的石碑顶部放置许多金盘,反射太阳光芒,以向世人证明她与太阳神的亲密关系。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哈特谢普苏特如愿地成为埃及女法老。当上法老后,她精心治国,使古埃及继续保持兴盛。为了奖赏神庙中的僧侣,她复修了许多古建筑、祠庙,并赠送给神庙4座高达30余米的石雕方尖碑,为太阳神吟诗作赋。 <p><font color="#ed2308">太阳神阿蒙与穆特</font>,来自卡纳克神庙。</p> 这里的纸莎草大多是葬祭文,据说葬祭纸莎具有魔力能帮助死者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迷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顺利通往来世之路,通常都是《亡灵书》里的内容。 3.博物馆二层<div> 二楼是专题陈列室,陈列的文物来自埃及的最后两个王朝,不少来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isIII)、图特摩斯四世(ThutmosisIV),阿蒙诺菲斯二世(AmenophisII),哈特谢普苏特女王(Hatshepsut)和朝臣麦赫珀里(Maiherpri)的陵墓,也有许多出土自帝王谷,引人注目的是从保存完好的图坦卡蒙(Tutankhamun)和普苏森尼斯二世(PsusennesI)陵墓中发掘出的文物,其中,图坦卡蒙陈列室中的黄金面具、人形金棺、黄金御座等堪称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另有两个特别的木乃伊陈列室用于存放新王国时期国王及后妃们的木乃伊,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br></div> 图坦卡蒙展室外的陈列品,应该是他父亲或家属的文物。 <font color="#ed2308">阿蒙霍特普四世</font>(Amenhotep IV)又称为“埃赫那顿”(Akhenaten),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公元前1353年—公元前1335年在位)。全名尼费尔萨普鲁拉·阿蒙霍泰普(阿蒙若非斯)。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最初三年是与父亲共治。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立阿顿(阿吞神)为新主神。<div> 保存下来的埃赫那顿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他有一副非常奇特的外貌:极其细长的四肢,突出的腹部和宽大的臀部。这带来了一些奇怪的观点,例如认为埃赫那顿实际上是一个化装成男人的女人,或是双性人,或者患有什么性别决定混乱的病症。这些猜测很少有什么实际依据。另一种理论解释说法老奇怪的容貌是受到马凡综合症的折磨的缘故。<br> 直到埃赫那顿的木乃伊被发现并确定身份之前,有关他的种种身体缺陷的解释还会不断出现。然而,必须注意到,作为一个法老,埃赫那顿完全可以控制工匠将自己及整个王室家庭的形象塑造成什么样子。与其说现存的雕刻展示了法老本人的真实容貌,更容易相信今天看到的奇怪形象可能正是埃赫那顿特意要艺术家和工匠所描绘的风格。<br>妻子:<font color="#ed2308"><b>涅弗尔提提</b></font>,基亚<br>女儿:迈里特-阿顿,马凯特-阿顿,安克姗娜门,涅弗尔-涅弗鲁-阿顿,涅弗尔-涅弗鲁-拉,塞泰普-恩-拉,巴凯特-阿顿<br>儿子:斯门卡瑞、<b><font color="#ed2308">图坦卡蒙</font></b><br></div> <div>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是用来保护法老的头部肩膀和上胸,这俊美的面容其实美化过的,从3D扫描还原出来的图坦卡蒙可没有那么帅。头戴尼美斯头巾,这是国王特有的头饰,是用金板依照国王生前容貌打造,镶满红宝石,额头的秃鹰和蛇代表着上下埃及的统一,眼睛是由黑曜石和石英来表现的,眼白部分还有微微的红,非常真实,是古代埃及财产的丰富和法老权力巨大的充分体现。悬挂着的假胡子还曾经被工作人员掰断过。<br></div>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为一种家族遗传病。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br> 2014年10月19日英国《每日邮报》,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少年法老王图坦卡蒙(Tutankhamun)身上有许多谜团。科学家近日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还原图坦卡蒙的面容和身形,发现他是个有畸形足、龅牙和女性般丰臀的人。也证实了图坦卡蒙是因为家族遗传病致死。<br> 2016年3月1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埃及官员表示,雷达扫描勒克索(Luxor)图坦卡蒙墓的结果显示,图坦卡蒙墓内藏有密室的机率高达九成。密室内部可能有金属或有机物质。 <div> 内棺由黄金整体铸成,长1.87米,厚2.5~3.5毫米,110.4公斤。棺体做成人形,上面镂刻华丽精致的纹饰,并镶有琉璃、碧玉、绿松石等。棺盖正面展现了法老的容貌,和黄金面具的造型形同。图坦卡蒙双手交叉,手中握有神鞭和权杖。图坦卡蒙的头上有眼镜蛇和秃鹰的形象,他们是皇权的守护神,长长的柱状假胡须,也是皇权的象征。</div>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埃及语“阿蒙的形象”之意),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341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333年到公元前1324年左右。他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是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王。他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曾一度悬于谋杀,因此他的周身都被神秘色彩所笼罩。<br> 图坦卡蒙原名图坦卡吞(Tutankhaten,埃及语“阿吞的形象”之意),此后由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埃及的太阳神)转变为崇拜阿蒙神(古埃及的创世之神,众神之王)而改名。图坦卡蒙为现代人广为熟知的原因是由于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人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英国考古学家和埃及学先驱)发现,挖掘出了大量珍宝,震惊了西方世界。他的墓室口刻着神秘的咒语,巧合的是几个最早进入坟墓的人皆因各种原因早死,被当时的媒体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诅咒”,使得图坦卡蒙的名字在西方更为家喻户晓。在图坦卡蒙的坟墓被挖掘之后,他的生平和死因一直是考古学界研究争论的焦点,但至今都没有定论。如今,图坦卡蒙的陪葬品多数陈列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中。<br> 照片来自网络。 <div><font color="#ed2308">提耶女王的头像</font><br>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388-1350年)。<br>它的头部由灰色花岗岩雕刻而成,代表泰伊。<br>阿蒙霍特普的皇家妻子。在她丈夫后期统治的风格中,她的脸圆润而安详,简朴得几乎像个孩子。她头戴秃鹰头饰,这是埃及女王的传统头饰。她的额头是秃鹰的颈部,两侧是两个乌拉尔,都是皇室的传统象征。泰伊是第一个在她的头饰上佩戴多个王室标志的女王。<br></div><font color="#ed2308">二层主要展区</font>,图坦卡蒙随葬品展区。导游正在讲解墓中的宝藏位置分布及发掘过程。 <p> 木乃伊展室需要另外购票,有专人看管不能拍照,该照片来自网络。木乃伊(皇室)陈列室里安放着11具埃及历代法老及其后妃们的木乃伊。有的木乃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保存完好。保存得最好的木乃伊是埃及著名的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17至1251年)的遗体。他在位67年、享年91岁。展室幽静肃穆,紧裹着亚麻布的木乃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仿佛正在安睡。</p> 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从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4世纪)墓内发掘出的珍品共1700多件,堪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的陵墓是卢克索帝王谷陵墓群中最小的,但其陪葬品之丰富震惊世界。他的陵墓1922年才被发现,墓中一切物品保存完好并移至博物馆中展出。其中有图坦卡蒙的雕像与石碑,有他的刻满各种人物和天神图案的450磅重四层黄金棺材,有镶嵌他妻子雕像的黄金宝座,还有凝脂般的雪花石膏花瓶、制作精良的手镯、胸饰等。 图坦卡蒙金棺是用204公斤纯金制成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致、最伟大的金制 品。年轻的图坦卡蒙法老在18岁时死去。死后,王室用三层棺匣来装殓他的尸体。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藏有最内层和最外层的棺匣。金棺外面涂着彩漆,雕刻细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图坦卡蒙棺椁 木造外棺<br> 图坦卡蒙四座贴覆金箔的木造外棺,以厚达6厘米的橡树板制成,层层相套。旧时盗墓者开启第一道外棺即宣告放弃,使放置在外棺内的人形棺及法老的木乃伊得以完整保存。考古学家耗费了84天才完成拆卸外棺的工程,四座外棺的内、外部都雕饰了神袛及《亡灵之书》的内容,是研究古埃及最珍贵的资料。 墓中的金神像 这个镀金的卡诺匹斯圣盒,四周有四女神张开双臂守护着的雪花容器,里面装的是图坦卡蒙的内脏。 存放内脏储存罐的外棺,形似一座有四柱撑顶的小亭。四面各立有一位张臂护卫的女神,四位女神与荷鲁斯的四位守护内脏罐的儿子相呼应,各司其职的保护法老的肝、肺、胃、肠。 图坦卡蒙的内脏罐与传统的内脏罐有着明显的不同,是由珍贵的雪花石膏制成。它的外形是一座神庙,外壁上窄下宽。在四条棱上雕刻有四位保护死者的女神,她们所说的祝福的话则以象形文字刻在每一面外壁的中央。<br> 箱子内装有四个罐子,每个罐子的盖子都是图坦卡蒙的头像,罐子里都放有一个小小的镶嵌有玻璃的金棺。金棺里盛放着法老的内脏,内脏涂以防腐香料而且用上佳的麻布包裹。图坦卡蒙的头像雕刻得极为精致细腻,在白色雪花石膏上,法老栩栩如生的面容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p> 这是个香水容器,两旁的人代表着尼罗河神,把象征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纹饰缠绕在管子上,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右边是杯子形状的是雪花膏油灯,看似平淡无奇,当点燃灯火时,油灯上会呈现图坦卡蒙和她妻子的画面,为千年前的工艺感叹。现场还能闻到香水的味道,是否是3000多千年前留下的香味?</p> <p> 阿努比斯像,据说鼻子特别超前是为了吓跑盗墓人,我怎么觉得这么可爱呢。人身狗头的阿努比斯Anubis是墓地之神,还负责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引导死者的灵魂到审判的地方,同时监督审判。</p> 图坦卡蒙雕像,右边是一双金拖鞋。 在墓室中还发现了两尊真人大小的乌木镀金雕像,学者们认为这就是图坦卡蒙的形象。这两尊雕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想像力。 图坦卡蒙墓中出土的御座,这座遍贴金箔的王座雕刻精美,并运用白银、宝石,铅玻璃镶饰,极尽华丽,被考古学家视为空前的发现。座椅的正面两侧各有一个金制的狮子头,扶手为蛇首鹰身的雕像,两条头戴红白双冠的眼镜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王权,四个椅脚为狮掌。护卫着扶手前端所刻的王室椭圆形饰徽。御座的靠背是一幅王室家庭生活的画面:图坦卡蒙坐在放有软垫的王座上。他右臂斜靠在椅背上,头戴精心制作的假发及庆典专用的王冠,身穿打褶长裙,系着华丽腰带,胸颈处的项圈璀璨多彩,一派悠闲地沐浴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王后阿肯艾斯纳玛站在法老面前,手捧一罐油膏为法老涂抹,王冠、假发、项圈、长袍,凉鞋呈现同样的奢华。椅背是一块黄金板上镶石加彩,与中国的景泰蓝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道中陈列的贵族及动物木乃伊。 古埃及人穿草鞋。 木乃伊及装饰精美的棺材。 各种木雕椅子脚。 图亚(左)尤亚(右)面具: 埃及 历史上著名的王后之一。 马车与棕棚床 <p>挂在楼梯旁的纸莎草纸画,经历3000多年的颜色以然鲜艳夺目。</p> <p>纸莎草纸画</p> <p>回到一楼过道里堆满各种石棺及石碑。许多展览品上只有编号没有任何说明。</p> <p>匆匆走马看花,已二个多小时过去了,走向出口的过道上也存放着各种展品。</p> <p>博物馆中厅的<font color="#ed2308"><b>阿蒙霍太普三世和妻子</b></font>的巨大石雕,高达7米,是馆内最大的石像,脚边是他们的孩子们。边上的脚手架正在修补墙面,下面的文物也有任何遮挡。据说一个现代化的、更大的博物馆正在吉萨金字塔旁开工建设中。但愿这些世界级的历史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展示。</p> 出口处的纪念品柜台。 各种文字的画册及纪念品。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ze4jy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寻古埃及文明(终结篇):1.萨拉丁城堡。2.左塞尔阶梯金字塔</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