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系列】曲家圣人关汉卿

飘落的枫叶

文稿来源:美文拾遗<div>美篇编辑:飘落的枫叶</div><div>音乐配置:飘落的枫叶</div> 他的文学地位比李清照和曹雪芹还高,他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不相上下,他对民间疾苦倾注的笔墨让杜甫也望尘莫及......<br><br> 然而,史料对他的记载却少到连生卒年月、祖籍在哪里都不详,人们对他的生平情况知之甚少。<br><br> 在他之前,中国戏剧走过了漫长的萌芽、发展道路。而他登上了戏剧创作的历史舞台,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成熟的戏曲剧本。<br><br>  <b><font color="#ed2308">他就是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曲家圣人”——关汉卿。</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br></div><br> 关汉卿大约出生于13世纪初,那是在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连年的战乱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他从小就看遍人间疾苦。好在家中世代行医,父母带着他倒也能在燕京安身立命。<br><br> 可惜的是,行医救不了百姓。<br><br> 加冠那年,他为自己取字“汉卿”。<br><br> 那时,元代统治的地方,把百姓分作三六九等:一等蒙古人,二等洋人,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此外更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等职业上的地位区分。<br><br> 作为北方的汉人,读过书的关汉卿虽能承袭父业,用医术换得温饱,地位却比最底层的百姓高不了多少。<br><br> 况且元代不重诗文、废停科举,唐诗宋词的辉煌终究远去,越来越多的文人们开始写面向百姓的杂剧为生。<br><br> 关汉卿也选择了走向市井。<br><br> <b><font color="#ed2308">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font></b><br> 把功名利禄抛在脑后,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如同他的散曲《南吕 四块玉》里说的,“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br><br> 贤与愚,无须争对与错,这是一份自我和解与了然。<br><br> 而命运向下压他一寸,他就要反弹出一分向上的力。<br><br>  <b><font color="#ed2308">“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ed2308">——《不伏老》</font></b></div></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font></b></div><br> 关汉卿只写反映现实的作品。他写的杂剧,主角皆是平民百姓,从小所见的种种不平之事,都成为了他的素材与灵感源泉。<br><br> 他写《鲁斋郎》,借包拯智斩鲁斋郎的公案,揭露了豪强恶霸的丑陋面目。<br><br> 他写《单刀会》,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剧。关公单刀赴会大义凛然、无所畏惧,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超人。在关羽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寄托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感情。<br></div> 他写《望江亭》,用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讽刺了权贵的仗势欺人,为普通人的智谋与反抗喝了把彩。<br><br> 在他笔下,《救风尘》中的赵盼儿、《金线池》中的杜蕊娘、《谢天香》中的谢天香,都是聪明、美丽的女性,她们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经过一波三折最终与心上人结为连理。<br><br> <b>  他观察着被长期忽略的女性角色,将面对着自己人生困境与人生选择的女性鲜活地写进作品中,尊重并同情她们和自己一样,生而为人不得不面对的混沌人生百态。</b> 他写的剧一出又一出,在大都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曾不羁地写到:<br><br> <b><font color="#ed2308">  “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br></font></b><br> <b>如果不能做官为百姓造福,那就用笔为百姓呐喊。他笔下的一部部悲剧,无不是为社会最底层、最无助的百姓,妇孺代言的呼喊。</b><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font></b></div><br> 一次在街头的闲逛改变了关汉卿的命运。<br><br> 一天,繁华的元大都闷热无比,关汉卿如往常一样去戏院访友,却发现街上锣鼓喧天,路人们围聚在两旁,中央一个披头散发的弱女子背插斩标,坐在囚车里被行刑的队伍带往法场。<br><br> 围观的百姓们大都伸长了脖子,仿佛想将行刑的过程看得再清楚点儿。一个老妇在人群中怮哭不止,场上的官员和刽子手面目冰冷。<br><br> 关汉卿急忙找一个看热闹的人询问,前方要行刑的,所谓何案。<br><br> 等到路人讲述完此案的经过,关汉卿已是满腔怒火,却无能为力。他只能随着队伍一起走向法场,送这名可怜女子最后一程,空余满腔悲愤。</div> 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法场中央那个跪立的女子身上,她秀丽的脸庞虽被灰尘沾染,却依旧清白可见。<br><br> 行刑令落,刽子手挥动了手里的凶器,然后人头落地。<br><br> 围观者脸上纷纷变色,老妇痛呼一声昏倒在地。人群中一名男子悲愤地望着一切,眼中的大都仿佛突然颠倒了季节,如大雪时节一般寒冷。<br><br>  <b><font color="#ed2308">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br><br></font></b><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感天动地窦娥冤》</font></b></div><br> <b>关汉卿决心要将所见的一切写给世人看,即使真相的背后有再多危险也毫无畏惧,就像他过去常做的那样。</b><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font></b></div><br> 发生在那名可怜女子身上的,是一桩冤案。<br><br> 女子叫名为朱小兰,因母亲染病,借了邻居二奶奶十两银子,没钱还,就许给二奶奶做儿媳妇,跟二奶奶的儿子文秀结了亲。<br><br> 小两口原本过得安稳美满,可小兰模样姣好,被隔壁恶霸李宜看上,一日文秀出外后许久未归,隔了几天才发现被人推到水里淹死了。邻人皆说,定是李宜所为。 <br><br> 因为二奶奶不同意小兰再嫁,李宜又起歹心,往二奶奶的羊肚汤里下毒。怎料二奶奶赶巧没吃,李宜他爹恰巧不知情地偷吃了,当时就七窍流血而死。<br><br> 李宜遂威胁小兰,除非嫁给他,否则就抓她见官。小兰问心无愧,当然不答应。李宜便用银两买通知府忽辛,将小兰抓起来严刑逼供。<br><br> 小兰不肯招认,忽辛威胁她要打二奶奶八十大板,小兰不忍婆婆被打死,终于认了罪,这才酿成了这一人间悲剧。</div> 关汉卿离开法场后,满心都是这桩案子里的不公与不平,他来到知己朱帘秀那里倾诉自己的心中所想,而他的这位红颜知己,大都城里的著名花旦,也义愤填膺地鼓励他去写一出感天动地的戏出来,让世人都看看这其中的冤屈。<br><br>  <b>不久后,怀有救世之心的关汉卿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b><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font></b></div><br> 还未找好《窦娥冤》演出的戏楼,便先有人登门拜访。<br><br> 曾经的友人叶和甫告诉关汉卿,那位知府是大都权臣阿合马的公子,身为汉人,不如明哲保身,不趟这趟浑水。关汉卿只是冷笑送客。<br><br> 等到另一位梨园好友王和卿登门时,却带来了好消息。这位与关汉卿意气相投的杂剧家已找好城里著名的戏院,就等《窦娥冤》的上演。<br><br> 《窦娥冤》上演之前,名声便已传到了一众街头百姓、达官贵人耳中,等到戏院的帘子为其拉起,全城爱戏之人无不聚集左右,只求一探究竟,一睹风采。<br><br> 城中最著名的戏院玉春楼里,坐着看戏的有一众大都官员,忽辛的父亲也坐在戏台下。<br><br> 但主演朱帘秀与戏班众人仍是坦荡的演绎了这出戏。<br><br> 在关汉卿的笔下,朱小兰化名窦娥,遭恶霸张驴儿诬陷,为救婆婆,被昏官送上了法场。行刑当日,窦娥含泪向苍天起誓,诉说满腔冤曲:<br><br> <b><font color="#ed2308">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br><br>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br><br>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br><br></font></b><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感天动地窦娥冤》</font></b></div><br> <b> 剧末,窦娥冤死,法场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后有窦天章查明冤情,将张驴儿与那贪官一齐送入大牢,沉冤昭雪。</b><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font></b><br></div><br> 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终赢得了全城百姓与梨园众人的喝彩与支持,台下高坐的官员岂能无动于衷,很快便遣人将关汉卿与主演朱帘秀打入死牢。<br><br> 哪怕被下大狱,关汉卿也绝不改剧本一个字。用他《单刀会》里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倒不了俺汉家节!”<br><br> <b><font color="#ed2308">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font></b> 好在,看戏的官员里有当朝宰相伯颜的老母亲,她被这出戏感动,认了主演朱帘秀为干女儿;<br><br><div> 城中文坛名家与一众百姓联合上万名状,为关汉卿寻求公道。<br><br> 最终,在朝廷严查下阿合马及其党羽平日恶行被一一发现,皆被清算剿灭,关汉卿与朱帘秀无罪出狱,《窦娥冤》这一出戏更是传遍各地,深入民心。<br><br> <b>  关汉卿靠一支笔,帮那朱小兰讨回了公道,更进一步唤醒了压迫下的世道人心。</b><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font></b></div></div><div><br> <b><font color="#ed2308">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藏风流,为一时之冠。”</font></b><br><br> 关汉卿一生创作出60多个剧本,其中完整流传下来的剧本有18个,相当一部分还活跃于现代戏剧舞台上。<br><br> 就像他创作的杂剧一样,他只求写出心中所想,为百姓发声。<br><br> 没有功名,关汉卿与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戏剧演员厮混在一起。<br><br> <b><font color="#ed2308">“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font></b><br><br> 正因为如此,他的笔触能够深入到底层百姓的生活,去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br><br> 他笔下的一字一句,朴实无华却极富戏剧性,引人入胜,耐人咀嚼,以至于七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br><br> <b> 或许难能可贵的坚持,让关汉卿活得“真”,让关汉卿立得“正”,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使正义得到伸张,也让关汉卿名垂青史。</b></div> 田汉曾在他的话剧《关汉卿》里写下这样一段评价:<br><br> <b><font color="#ed2308">  “将碧血,写忠烈。这血,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浪子朱窗弄疯月——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怎及得傲千奇枝斗霜雪!”</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