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年,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编写《三明之最》一书时,我们几个编辑一致认为三明市最古老的桥为建宁万安桥。据《建宁县志》载:万安桥,横跨濉溪,原名镇安桥,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石头桥墩、木质桥面,桥高10.3米、长92.7米、宽6.1米,六个桥墩,墩上各建一个桥亭,桥亭相连,形成桥面长廊,桥东建有濉川阁,清乾隆十五年改名为万安桥。现在看来,当时我们的认定还是过于武断。近期,在网上的一些资料都说清流县的龙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嘉泰元年(1201)时改名为龙津桥,比建宁万安桥要早97年,近一个世纪。</p><p> 据宋史专家,也是著名潮汕乡土文化专家彭妙艳所著的《黄焕国》一书载:“清流县东有一条廊桥叫龙津桥。从绍兴间提刑吴逵倡建,到嘉泰时补建架屋二十五间,前后用了近百年时间建成和完善,成为'一邑壮观’。“据新编《武夷山市志•人物》载:“吴逵(约1099~1157),字公路,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大将村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任永福县尉时,以剿捕海寇有功,升泰宁县知县。当时茶叶税额过重,经吴逵呈请减去半数,后又前后任顺昌、将乐两县的知县,政绩显著,提升为南剑州通判和肇庆知府。知肇庆府时,他力主倡廉惩奸。当地的学田一向为豪门侵占,吴逵立案处理,一亩也不放过。后调任濠州知府,他又奏请开垦荒田以充军粮。再调庐州兼任淮西安抚司事。不久,出任福建刑狱,……“泰宁县、将乐县均为三明境域,而吴逵在福建,乃至三明境域任职时间较长,由他倡建清流县的龙津桥是完全有可能的。清流县方志办唐功轩先生在其《桥毁于木及其他一一从雷可升的《西桥献议》说起》一文中,也说到了龙津桥的始建时间:“清流龙津河上的龙津桥和凤翔桥,都建于宋朝前后。一座在城东,建于宋绍兴(1131)间,南宋嘉泰(1201)时方命名为龙津桥。另一座在城西,宋淳祐(1241)重建时,将当时的桥名“魁星”易名为“祝圣”。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又改名为“凤翔'。”</p><p> 清流的龙津河上原来无桥。据清道光版的《清流县志》载:“旧以舟渡。至宋,谓此路乃郡邑咽喉,不可无桥。”清流县治所在地城关,古称坊郭里,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一面倚山,三面环水。龙津河就像一条银带紧紧绕系于其间。清流境域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属汀州龙岩县。后唐时,其境域为长汀、宁化两县地,属汀州。后晋时,归属宁化县麻仓里,设清流驿。《说文》说:“驿,置骑也。”而马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也就是说,在古代,驿站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的网站,担负着一方传递公文、物品或消息的功能。在坊郭里这地方,三面环水,交通靠舟渡,十分不便利。北宋元符元年(1098),提刑王祖道巡视郡县憩于宁化麻仓里清流驿后,认为宁化地界广远,难于管理,呈文上奏划宁化6团里、长汀2团里置清流县,以“溪流回环清澈”故名,属汀州;县治设坊郭里。从此,清流县区域的优势更加突显。但是龙津河的缠绕,始终是个交通的瓶颈。正如清流乡绅雷可升在《颂龙邑侯》一诗中所说的:</p><p> “清流万山环其中,</p><p> 一水旋绕西复东。</p><p> 隆冬水涸步可涉,</p><p> 春夏之交时发洪。</p><p> 嘉庆五年冯夷怒,</p><p> 老蛟舞蹈角雌雄。</p><p> 大堂淹浸一丈二,</p><p> 怪事咄咄百岁翁。</p><p> 凤翔龙津无片瓦,</p><p> 何年复建驾长虹?”</p><p> 解决区域交通瓶颈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才会有南宋绍兴年间,提刑吴逵倡建一座石砌廓桥。“议为石墩六,飞屋四十二间。匾曰“龙津”。这种廓桥,也叫屋桥,颇为壮观。清流人为什么喜欢在桥上加屋?清流的文友张水藩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在《清流屋桥的风水含蕴》一文中说:屋桥“它既能跨河越溪起交通作用,又能遮阳避雨起歇脚的作用,还能让文人墨客在其桥上临觞开怀和唱畅吟。但这些作用并不是清流人建造它的主要目的。” “原来清流人受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认为山主人丁,水主财。只要在村子下游的水口上建造屋桥,就能把村庄的财气拦住,使村子里充满财气,住在村子里的人们就会财运滚滚,人们财富就会多起来,俗有玉锁金盆之说。同时建屋桥还能改变水口,从而达到改变村落来龙的龙气。出于这种心理,清流大部分村落有着兴建屋桥营造风水的作法。”</p> <p> 吴逵建龙津桥建成的时间肯定用不着近百年的时间,百年之数函盖着建一毁、毁一建不断重复的过程。这里,龙津桥的完善还少不了黄焕国的功德。据《黄焕国》一书载:龙津桥“因为“绍定寇攘”,一夜之间,已尽烬于兵火。黄焕国来到清流,经过接连几个月的不断主动出击,扭转被层层围困的情势后,立即抽出一只手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到龙津桥废址视察调研,就是抚平创伤的第一件事情。当地耆老告诉新知县说:祖上相传,这条河流是一县的咽喉,束以石桥,将使秀民辈出,可惜好端端地现在却让强盗摧毁了。黄焕国一番安慰。然而他心里也在盘算如何恢复。这位对堪舆之学也颇有心得的知县,以自己的所知,确信龙津桥对于清流县的重要。但是因为连年兵燹,清流的财政已一贫如洗,实在是匀不出钱来对大桥加以维修。怎么办呢?发动社会捐资吧,在这兵荒马乱、满目疮痍的时代,大家连一日三餐都无法应对呢。于是,他决定在县学中发动诸生自己动手解决。清流到处是茂林修竹,松杉甚多,而寇患时期,木材价值也特贱,正是充分利用的机会。他发动学生课余上山砍树,以备构建桥上被毁的架屋亭阁之用。……经过十多个日夜的规划、设计,终于在跨河石桥上又建起了三十多间廊屋,并在两端桥头各造一亭,分别取名“快倚”与“凌烟”。竣工之日,父老连称“清流有幸,得此父母。”</p><p> 黄焕国确是一位称职的父母官。</p><p> 史料载:黄焕国,字章卿,宋代揭阳县官溪都玉溪村(今仙桥溪口村)人。其少秉家训,天资聪敏,猎涉书史,精通典籍,积学不尚浮靡,求识重于精深,恒守孝悌忠信之道,长尚礼义廉耻之风。与胞弟时晦同登南宋进士,由海丰县尉累升汀州(今福建长汀)通判。南宋淳佑五年(1245)十月,黄焕国在汀州通判之职任满致仕,汀民极力挽留,据《汀州府志》记载,其致仕归乡时“汀民卧辙挽留之,如婴儿之失慈母”。因此,吏部擢升他代理知州。他在任上体民情、恤民苦、施仁政,临危受命,奋起戡乱,清流绥民,开辟汀江,改革盐政,兴学修城,赢得汀州百姓拥戴,被誉为“闽西生佛”。汀州民众为感谢其贡献,特在南安岩建生祠设牌位供奉,怀念其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不朽功绩。据《揭阳县志》载:“黄章卿(焕国)腾汀州生佛之誉,其先河乎”。家乡人民奉其为乡贤,神主供奉于县城乡贤祠,榕城曲头建有“名贤公祠”以纪念。</p> <p> 龙津桥的命运是多舛的,总是毁了建,建了毁。明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写于万历丁亥(1587)八月的《重建龙津桥记》中说:“乃予生也五十年,凡三目之矣。”雷可升的《西桥献议》也说:自乾隆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750-1829),约八十年间,两桥共“折去九次”。</p><p> 龙津桥也是幸运的,得到许多任地方父母官的“晴味",以修桥已任,亲力亲为。为《清流县志》所载就有:</p><p> 万历十四年(1586)四月,“久雨成涝,洪水溢过桥面,浮木像秧苗一样横溪而下。”凤翔桥偶然保全,而龙津桥则就轰然坍塌了。同年八月,何贞所到任便坐不暖席,就急着要先修桥。他聘请地方绅士邹文瓒、余元旦、曾子宏、王聘等人负责监督管理建桥的事,官员幕僚捐出一些薪俸钱,也向百姓募捐了一些钱,于万历十五年七月开工,到第二年九月大功告成。该桥有五座石墩(其中有两座是新建的,三座是修理的),木房子有三十一间(其中有十间是新建的,修理的有十六间)。</p><p> 明崇祯五年(1632),清流山洪暴发,水势急泄,大量木头乘流而下,激烈冲击桥墩,致使龙津桥桥墩崩塌。这次倡建龙津桥的是汀州官长顾韵韬,他拨出赎罪银钱一百五十两,命郡司马黄公根代理三个月的县政,主持建桥工作。六水人邓应韬到任清流县令,接手继续建桥,至崇祯七年秋天才竣工,共砌石墩若干柱,建桥屋若干间,并在桥渡上效法牵牛天星,在津渡上仿照蝉蜕形状。桥墩像雁齿又像鸱鸟蹲立,稳固而岿然,成为一时佳景。 </p><p>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春天,龙津桥再次被毁桥。汀州知府王廷抡出差省城福州,路过清流,靠人划船过渡,不仅耗时间,而且小船横穿急流十分不安全。他认为:“王政固不以兴作劳民,并未闻以涉水病民也。权其缓急而措置之,斯桥非其所当先乎。”他请来清流县令汤传榘嘱其主持建桥,并带头捐出自己的薪水八十金,县令汤传榘也捐出八十金,汀州郡丞范公也捐了三十金。所有官绅士农工商都纷纷捐献。桥未落成,汤传榘离任,由新县令王士俊接任继续修建。经过十个月的施工,于是建起一座新的龙津桥,共有六柱桥墩,在桥墩间架五排桥梁。桥两边栏起的桥翼,跟桥一样长。桥上覆盖的小屋子,有二十五间。桥合计有三十一丈多,宽有一丈七尺。</p><p> 清嘉庆五年(1800)七月,“秋涨汹淘,二桥尽圮。"明万历七年(1579),龙万康到清流上任,“下车伊始,首以斯桥之役。与余弟同年伍嘉谋等建议,以成之。……于是捐俸以为之倡,择吉以肇其端。”一百五十天建成该桥,共砌石排墩六座,石墩架木梁的有五排,有檐角的桥屋三十一间。</p><p> 龙津桥“自明迄今,或焚于火,或啮于水,或毁于寇,兴颓迭见。”确实如此,龙津桥历尽沧桑,一路风尘仆仆的走来,成了清流县历史中不可或缺重要的一部分。龙津桥历次的重建也都保留着屋桥的模式,至到民国30年(1941)时的重建,考虑到方便汽车的通行才放弃屋桥的。</p><p> 龙津桥的最后一次水毁,发生在1994年5月2日。清流县城内24小时连续降雨量达397毫米,洪峰最高水位295.2米,超出危险水位5.7米,故城东门的龙津桥和城北门的铁索吊桥拱辰桥均被洪水冲毁。水毁的原因还是由于上游大量的木头顺山洪而下,堵塞了大桥桥孔,水借木势暴涨5.7米,淹入城中。</p><p> 毁后重建的龙津桥是够坚固了,2015年5月19日城区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367.9毫米,淹进城区,大桥都安然无恙。</p><p> 近年,清流县加强了防洪排涝保护城区,并且把防洪排涝工作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在龙津河两岸筑起水泥防洪墙,河岸先后修建了碧林公园、太极公园、儿童公园、世纪公园、九龙公园、尚书公园、九龙广场、苏区广场、文化长廊、桂花树林、风雨廊亭、非遗文化、客家人物、二十四孝雕塑、书法墙以及假山、瀑布、喷泉等景观,使龙津河畔成了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p><p><br></p> <p> 附:</p><p> 重建龙津桥记</p><p> 裴应章</p><p> </p><p> 凤翔、龙津二桥,壮清阳之形胜。而龙津当置邮、冠盖之冲。其成毁与岁月后先,语在《凤翔桥记》中,详矣。万历丙戍夏四月,霪潦汛溢,浮木为苗。凤翔以居人捍护偶完,而龙津则颓然毁矣。说者谓嘉靖丙辰之灾,创建独先,今也毁。其乘除之数与?非也。</p><p> 八月,邑大夫贞所何公莅邑,席未暇暖,而急先是桥之修妥。以礼延邑民之富而敦行谊者邹文瓒、余元旦、曾子宏、王聘董其事。而募士民钱若干缗,复率诸僚募捐俸钱若干缗。材役庀具。乃以丁亥七月肇工,越明年九月告成。石而墩者五,创者二,缉者三。木而屋者三十一楹,创者十,缉者十六。桥成而坚致雄丽,民甚利之。乃属予,记其事。</p><p> 予唯凡物之有成有毁也者,数也。一物而成成毁毁之相寻也者,非数也,人事之未周也。二桥之毁而成,成而毁也,即毋论自建置以来。乃予生也五十年,凡三目之矣。然其成也,必以其毁。而其毁也,不毁于水,而毁于木。浮游之木,其患固可人力捍而祛也。朝家令甲,以桥梁修理,责之有司者。非必其毁而能成者,而后谓之修理也。以其先事而豫为防患,至而力为之捍,俾其成而无毁也者之谓也。五十年而成者三,毁者三。同日毁,而捍护者完,不捍护者毁。此安可诿之必然之数也?</p><p> 嗟乎!清流民力竭矣,邑大夫劳矣。邑大夫之劳,暂也。清民之受困,何时已乎?故与其有毁有成,孰若无毁无成。有毁有成,其劳且费也奢。矧其究也,安虞其不毁?无毁无成,其劳且费也俭。矧其究也,可以永享其成。此两者,较然著矣。嗟乎!桥之毁而成也,惟邑大夫功。其成而无毁也,亦唯邑大夫功。顾其功之远近,与其劳且费之奢俭,判然径廷。邑大夫安适而从何?大夫曰:“吾从其俭与久耳。”请镌之贞珉以告来者。</p><p> </p><p> (裴应章(1536–1609),字元暗,号淡泉,福建清流县人,明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万历三十四年(1606)任吏部尚书。)</p><p><br></p><p> 重建龙津桥记</p><p> 李于坚</p><p><br></p><p> 盖自古圣忧民病涉,桥制攸兴。造舟咏于周《诗》,溴梁本于《尔雅》。深溪断崖,各有建置,以利往来。吾闽称彩虹于幔亭,夸洛阳于梅畔。清流据上游,旧有龙津、凤翔二桥。然水势峻奔,时暴长急冲墩,不敌则崩。兼以山木乘流而下,遇桥叠积,以阻遏汹涌。如万牛之触,乌得不中断耶?是以桥历数十年必倾,倾则经久不能遽兴者,势也。凤翔僻于西,其岸稍宽,流稍缓。唯龙津为一邑水口关键,岸逼而流险,故壬申夏独受其害。繄系此通津,使宦、游客历时而兀兀于榷杓间,亦苦已。</p><p> 韵韬顾公,持宪汀南,车辙所过,概然捐金首倡。谓驾鹊浮鼋,总属空谈;沉函连锁,亦匪善制。务使伐木于林,凿石于山,鬻砖于瓦陶,仿前规而一新之。犹虞用不给也。又请大中丞赎锾百有五十,以增助。晋秩将行,倦倦终始,若是家事不啻矣。于是郡司马署县事,黄公根心有同念。捐俸协襄,召邑父老董其事。继得六水邓公来令兹邑,善体美意,不惜赀劳,日夕经营。以底厥成,盖在甲戍之秋焉。凡石者若干墩,屋者若干楹,法牵牛于南渡,状垂蜕于蒲津。而雁齿鸱蹲,岿然照耀渔仓之滨。为一时佳景,奕奕壮观矣。 </p><p> 公素优兵略,从杭州靖山寇于樽俎间,闽粤江楚,借以奠安。今即兹一事,经始盛心。与桥俱永,与水俱长,岂楮墨所能尽哉!爰述其本末,以垂不朽云。 </p><p><br></p><p> 重建龙津桥记</p><p> 王廷抡</p><p><br></p><p> 考之陈火朝觌,而川无舟梁,单襄公知其有咎;溱洧之上,不杠不梁,孟子讥其不知为政。古人所以为桥梁计者,至重也。清流城东龙津桥,由宋元至今,修毁无常。盖冠盖往来之区,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康熙庚辰春,桥复毁,未克修也。</p><p> 二月,予有事榕城,道经于此。舟人舣舟以待,横截飞湍,久始获济。环顾两岸,伫立待济者,不知凡几。乃进清令汤君而谓之曰:“王政固不以兴作劳民,并未闻以涉水病民也。权其缓急而措置之,斯桥非其所当先乎”?令虑其功大费繁,不敢轻为筑,舍议。予曰:“嘻,事可以已而不已者,谓之妄作,妄作者损名。事有不可以已而已,谓之无勇,无勇者罔。功财虽斯人所其爱,桥亦斯人所急需。清阳百里,未可谓:苏民困而乐施予者,之无其人也。天下事有始之者,必有终之者;有倡之者,必有和之者。人情类然,君子亦为之而己矣。”</p><p> 予检囊,捐俸金八十以先之。即命择吉,开工。未几,汤君请捐如数。郡丞范公闻之,亦捐三十金。凡官绅四民之乐其成者,多寡不为限量。泰山河海,固无论巨细也。于是墩以柱之者六,木以梁之者五。阑以翼之者,如桥之长。屋以复之者,二十有五楹。计三十一丈有奇,阔丈有七尺。水流于下,人行于上,履险如夷。民歌乐只矣。</p><p> 先是,功仅半而汤君以终养归,宁邑袁君代事三阅月。新令尹王君来,乃举其未完之半而完之。量捐二十金,以补其不足,而桥功告成。令念助财有大德,督工有大劳,不可没也,请予为记,用劝后人。</p><p> 予曰:是役也。自庚辰夏迄辛已秋,三令尹经之营之者十又四月。约费金钱,六百有余。尚义耆老九人,不惮劳瘁,可谓艰矣。呜乎!捐赀效力,悉施功德于民,当有大庆流及子孙。语云:“活千人者侯”。赵充国(注:疑脱国字)治湟,陕以西造桥七十余所,而封营平。杜预请建河桥于富平津,而封(注:据原版改对为封字)当阳。又乌知清流之龙津,非有功斯桥者之河湟、富平乎哉!泐其姓氏于碑,以为左卷。</p> <p> 重建龙津桥碑记</p><p> 龙万康</p><p><br></p><p> 清邑三面距河,以桥渡水者二,东曰龙津,西曰凤翔。而龙津尤为阖邑之关键,郡省之孔道也。由宋迄今,桥之建而圮,圮而修者,邑乘载之详矣。嘉庆庚申,七月既望,秋涨汹淘,二桥尽圮。不数年,而西河造舟,徒杠甚便。惟邑东两岸,念一载犹病涉焉。</p><p> 余于已卯之腊,来莅兹土。下车伊始,首以斯桥之役。与余弟同年伍嘉谋等建议,以成之。邑人皆以土瘠民贫为虑,余曰:“否。天下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贫富,苟有益于民生,匹夫亦勉为之。邑辖百里,未必好善乐施者无其人也。前此之建而圮,圮而修者,又岂一二人之力耶?”于是捐俸以为之倡,择吉以肇其端。</p><p> 砌石排墩者六,架木成梁者五。董其事者一十五人,输以金者千百余户。是凿是削者,百数十匠。斯翼斯棘者,三十一楹。而经之营之,以底于落成者,不过百有五十日。向之佥以为虑者,转而为喜焉。</p><p> 谓夫桥之建而圮者,未有庚申七月之甚者也;桥之圮而未修者,未有相去念一年之久者也;桥之圮而建,建而成者,未有若此五阅月之速者也。东桥若此,西桥岂终舟梁乎?余曰:“然。天下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贫富,惟有志者,竟成之耳。”爰属勒石题名,永垂不朽。并书其本末,以为助建东桥者旌,且为再建西桥者劝。 </p><p> </p><p> (龙万康,四川人,明万历六年为清流县令。)</p><p> </p><p> 颂龙邑侯</p><p> 雷可升</p><p><br></p><p> 清流万山环其中,</p><p> 一水旋绕西复东。</p><p> 隆冬水涸步可涉,</p><p> 春夏之交时发洪。</p><p> 嘉庆五年冯夷怒,</p><p> 老蛟舞蹈角雌雄。</p><p> 大堂淹浸一丈二,</p><p> 怪事咄咄百岁翁。</p><p> 凤翔龙津无片瓦,</p><p> 何年复建驾长虹?</p><p> 平陂往复关天运。</p><p> 庚辰之岁来龙公,</p><p> 我公妙悉青囊秘,</p><p> 有津无龙坐困穷。</p><p> 乃属耆老告之故,</p><p> 驱遣俊乂舍疲癃。</p><p> 一棚一墩挈其领,</p><p> 浃辰齐举势穹窿。</p><p> 五月鸠工八月蒇 ,</p><p> 邑人不诚鼓咚咚。</p><p> 扶老携幼履道坦,</p><p> 顿觉秋水剪双瞳。</p><p> 吾侪乃复得过此,</p><p> 月夜吹笛惊潜龙。</p><p> 闽南西蜀有夙契,</p><p> 康熙再造岁亦同。</p><p> 我闻成都信天府,</p><p> 山峻水怒难为工。</p><p> 破崖决石分江势,</p><p> 李冰实与禹功同。</p><p> 世间万事有冥会,</p><p> 天巧何处叩洪蒙?</p><p> 功成仓卒拂衣去,</p><p> 若欲借寇徒冲冲。 </p><p> (雷可升,清流人,字允猷,号谦山、拙斋,清道光六年(1826年)会试,钦赐大理寺评事,为清道光九年(1829)《清流县志》纂修之一。)</p><p> 龙津夜月</p><p> 王廷抡</p><p><br></p><p> 龙津桥下水汤汤,</p><p> 桥上清辉皎若霜。</p><p> 日荡流波飞电彩,</p><p> 波吞皓月散珠光。</p><p> 歌声傍火来渔浦,</p><p> 笛韵因风起凤翔。</p><p> 今隆夜游非秉烛,</p><p> 劳人于此暂徜徉。</p><p><br></p><p> 龙津东去水泱泱,</p><p> 秋夜怀人一片霜。</p><p> 鹅髻峰高低雁塔,</p><p> 蛟宫夜静吐珠光。</p><p> 月升沧海凌星斗,</p><p> 桥架长虹锁凤翔。</p><p> 转忆昔时贤太守,</p><p> 行旌暂驻乐相徉。</p><p> (余光超)</p><p><br></p><p>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