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逨盘,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青铜器,中国第一盘。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 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为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p><p class="ql-block">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p> <p>逨盘的价值在于盘底的铭文,该铭文基本历数了西周诸王,并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轮廓。册命逨的周王既称“则旧隹乃先圣祖考夹召先王”,可知他必是厉王之子宣王。那么,逨盘上实际共提到十二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李学勤先生已指出,逨盘铭文上的西周王世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与殷墟卜辞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逨盘铭文所载的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与文献、从前发现的金文的记述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的克殷,成王、康王巩固开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战等等。</p><p>逨盘铭与史墙盘铭中都未提到周公,可见文献中所谓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称王,七年致政成王之说并不可信。此外,从高祖零伯开始,逨的祖考便没有了实在的功绩可陈,这似乎暗示着共王、懿王之后,西周王朝的国势开始收敛、衰弱。对西周史的研究都将产生较深远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姬昌(约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亦称伯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p><p class="ql-block">姬昌少时参加农牧,关心民间疾苦。任西伯后,礼贤下士。曾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被商王约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因重赂得免。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翦商。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葬于毕(今陕西咸阳),享年97岁。</p><p class="ql-block">姬昌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罗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其创《周易》,成为中国最早的经书,是诸子百家之源,导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后代的文化发展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在政治上,姬昌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后世把姬昌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作为判断国家管理是非曲直的标准。武则天称帝时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p> <p class="ql-block">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p><p class="ql-block">周文王崩逝,姬发继位。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p> <p>称时王(宣王)为天子</p> <p>摄于陕西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p> <p>附:墙盘</p> <p>称时王(共王)为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