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疆天池地处阜康市境内,博格达峰北坡山腰,距乌鲁木齐市97公里,属山岳型自然景观。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103米。一池碧水,群山环抱,云杉相拥,雪峰映水。</p><p> 天池成因有古冰蚀-终碛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两说。天池以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观带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为主要特征。</p><p> 博格达峰发育众多冰川,面积约有55平方公里,冰储量18.4亿立方米,折合水量16.4亿立方米,为高山天然固体水库,南北坡发源有众多河流。</p><p> 三工河就是发源于博格达峰北坡的河流,源头有三个叉冰川等19条冰川,面积为9.79平方公里。三工河全长48公里,年径流量6700万立方米,河水流出冰川峡谷,遇山体阻隔,雍水成湖,后又沿右侧鞍部流向下游。驱车前往景区沿途,就是顺着河床逆行而上,河床谷地生长着大量的黑杨树,秋季树叶金黄,景色很美。</p><p> 天池是新疆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天池自然保护区。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8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建立“国际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p><p> 进入景区,临湖北岸,面对博格达峰,向前望去,展现在眼帘的是清澈幽深的碧水,环湖群山恭拥,层层叠叠依次排开,层峦叠嶂的中心,头顶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博格达峰傲然屹立,似莲花绽放,既鲜艳夺目,又蔚然大观,庄严肃穆。这里天水相接,山水相融,树木葱茏,波平如镜。峡谷临风,微波荡漾,涟漪阵阵,波光粼粼。雪峰高耸,云雾缭绕,松涛低吟,花开芬芳,绿草茵茵,莺歌燕舞。这里水光潋滟,群峰顾盼,益览壮阔,尽收眼底。这里前景娇媚,背景壮美,眉目言笑,山水做伴,揽群山,邀雪峰,一湖碧水呈双影!</p><p> 1985年6 月、2012年7月8日和2015年6月15日三次前往天池,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实习参观,没有相机,好像也没有拍照片。第二次顺便借用朋友一台相机,记不清什么型号的,拍得效果很不好,这次做美篇,一张也用不成。第三次用自己的相机,效果较前次虽然好些,显然缺乏技能,照片还是差强人意,好在能够反映出天池景观的自然特征。</p><p> 第三次游览天池,恰逢乌鲁木齐市刚刚在天池举办了一次环湖跑步比赛,修建了环湖徒步道,在朋友的陪伴下,我环湖走了一圈。这一圈下来,边走边看边拍照,从早上十一点多,走到下午五点多,中间没有吃饭,说实话,感觉还是很累的,走到半道上,帮我背相机包的年轻人实在走不动了,相机包重量大约有十公斤左右,我接着背起来,我的耐力还能够坚持下来。</p><p> 以下照片是按照我们游览的路线顺序排列的,先是在刚进入景区观景平台,接着向右侧环湖向西走到湖水南缘,越过天池水源三工河,沿东侧向北回走。</p> <p> 进入天池景区,首先要在距离天池下方出山口处的售票厅购票,做区间车沿三工河河谷行使大约二十多公里,期间经过哈萨克风情园等景点,再盘旋十多公里山路,到达山上车站下车,再步行约一公里山路到达面对博格达峰观景台。</p><p> 沿观景台向左也是向东的湖边走去,可以到西王母庙;向右也是向西的柏油路走,到达索道购票处,做索道到山顶观看天池;沿观景台向前方购票坐船游湖。看完后,返回后山,可以游览后山峡谷三工河水流飞瀑,沿山路拾级而下,观看峡谷草原风光。</p><p> 天池景区陆续开发建设众多景点,我们是直奔主题,径至天池,环湖一周。我的感觉是直面天池美景,并且深入其中,沿湖泊一周,从各种角度位置欣赏湖泊。至于西王母的传说,我是不感兴趣,当然我也就没有必要去西王母庙朝拜了。在我看来,天池美景,美在群山环抱,山峰叠嶂,博格达峰白雪皑皑,湖水清澈碧绿,这一切被大自然巧妙地组合成绝美的山水画卷。把这么美妙绝伦的景观,竟然下贱地比喻成西王母的洗脚盆,我真的无法接受,当然我根本也不认可这类的神话传说。相关话题,我在我的张家界美篇里做了分析评价。</p><p> 这里涉及到地质科学、自然环境和审美心理学。在全国绝大多数景区,尽管名称多是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于景观的介绍很多都是神话传说,象形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则屏蔽于人们厚重的神话想象的坚硬岩石之外。</p> <p> 科学和神话的交战,在风景名胜区内,总是神话占据上风,甚至于科学被神话驱赶的无影无踪。不得不说,这是科学的悲剧。在学校里,教师们孜孜不倦地向莘莘学子讲述着科学的精神和文化,传授着科学原理。可是到了社会上,很多人依然对迷信风水算卦深信不疑,甚至于将这些在我看来是文化糟粕的东西美誉为东方科学。</p><p> 库恩在《科学的革命》这部书里说,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僵硬的范式作为抽屉,将鲜活有机整体的自然系统割裂开来,装入自己的抽屉里,这就完成了自己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说明。神话何尝不是一套范式抽屉呢?如果说,这套抽屉产生于自己的的实践认知活动中,尚且可以讨论完善的可能性,如果是被外力强行植入大脑里的范式,那就难以根治了。属于自己认知活动过程所得的范式,往往具有渐进性和可塑性,属于外力植入的,就不是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驾驭的。</p><p> 这里说道范式,只能说科学有科学的范式,神话有神话的范式,我不认为东西方各有不同的地域性范式,人类理性是相通的,只是发展过程存在不同。范式不论按照怎样的层次内涵理解,都带有先入为主的僵化,如果抛弃了范式,人类也就没有了认知和思想,这就需要达成对于范式的共识。进一步体会到,其实我们在组词造句写文章时,不仅要重新定义关键字词的含义,而且一定程度上,是在思维认知中已确立的范式的影响下或者说规范下,界定字词的含义。如此,才有了整篇文章的主体建构和推理论证。</p><p> 我们正在享受现代文化及其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认可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有着根深蒂固的盲从。看来认知范式的建立和转换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范式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习惯性地延用,本能地反抗转换。</p><p> 现代文化范式的内涵主要是法治、民主和科学,传统文化范式的内涵主要是人治、皇权和迷信。实现范式转换的途径在于全面依法治国,铲除特权,实现公平正义。</p><p> 有关现代与传统的思索,在我的美篇《夏塔峡谷,幽深古道》第三段落文字,做了分析和讨论,欢迎美友批评指正。</p> <p>三工河入湖口</p> <p>天池湖水面南缘,三工河入湖口。</p> <p>湖面上游河谷谷地</p> <p> 沿右岸即东侧向北返回景区入口处。相较左岸即西侧,沿湖小道全是上下坡道,几乎没有像西侧平缓蜿蜒路面,于山路陡上陡下的攀援之间,气喘吁吁,两腿酸胀,是体力和耐力的挑战和考验。在疲惫劳累的短暂停留时间,侧身注目脚下静谧的碧绿湖面,山坡上安详的黛色松林,众多沟壑谷地上葱郁的茵茵草地,急促的喘息于不知不觉间平缓下来,疲惫的脚步也不再那么地沉甸,心情好像被幽深静美的山光湖色掳掠,深入其中。</p><p> 山区天气多变,刚才阳光还热情似火,万籁寂静,现在却云飘雾涌,微风习习,过会儿是阴云密布,雨滴淅淅,好在没有大风狂吹,大雨倾盆。对于美景的转注和拍摄取景的构思逐渐被饥饿和疲惫打断,望着前方回归的山路,依然还是那么崎岖陡峭,那么蜿蜒漫长。终于在回到出发点,后者完全占据上风,于是刀枪入库,坐车返回,进入食堂,进食饮水,饱餐歇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