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女儿说她在铁西区看到一个文化创意园——奉天记忆,她没有进去,可感觉里边好像挺有趣,让我有时间过去看看。我在网上搜索一看,这个地方就是原来的“沈阳自行车厂”,这的确很有趣。在上世纪中学期间,我曾经两次来这个工厂参加“学工劳动”。一次是1969年春天,一次是1970年春天,当年的那些情景历历在目,真的是挥之不去。最难忘记的是,在第一次劳动中,就是在这个工厂里,学校开办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学习班”,本人有幸参加了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天,我驾车前往“奉天记忆”旧地重游,再次来到我的“学工基地”。</p> <h3>入门处。</h3> <h3>那些个自行车🚲都已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全都成为了招牌,借此吸引游客——赚钱。</h3> <h3>沈阳自行车厂,原址铁西区兴顺街4号,始建于1936年,前身为“昌和制造所”。1949年为“沈阳制车厂”,恢复生产自行车,当年生产“工字牌”自行车。1952年生产“白山牌”自行车,“文革”时期改为“东方红牌”自行车,后期恢复“白山牌”自行车。1997年宣布破产。</h3> <h3>记得,第一次去自行车厂劳动,时间为一个月。每天早上赶往“二经街”车站上车,在“兴顺街”下车,八点钟之前到达工厂,与工厂工人的劳动时间完全一致, 那年我是初中一年级。当时我乘坐的是有轨电车,俗称“摩电车”。车票🎫是五分钱,无论路途长短。学校为我们办理了月票,好像是一元五或两元钱。</h3> <h3><br></h3><h3>下面这张看上去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摩电车的照片,已经说不清它是地处在什么地方了,但是从车头的线路牌上可以看出标有“1路”字样,应该是十四路开往大西门的那条摩电车线路。而且远处的大卡车后箱板的当年老式牌照放大号有“35-”字样,05和35都代表辽宁沈阳,所以断定它是沈阳的摩电车。这条“摩电车线路”曾是工人村到沈阳站唯一一条公交线路,平日上下班异常拥挤。我乘坐就是这条线路。</h3><h3><br></h3> <h3>这是“摩电车”停靠在终点站十四路劳动公园,照片的那些小学生仿佛就是我们的当年。</h3> <h3>这是有轨电车经过沈阳站前,驶向铁西区。</h3> <h3>记得那一次,我上车之后,遇到了同学王运岩,我俩结伴而行。快下车的时候,我俩站到了司机旁边的那个车门口,就在司机后面准备下车。这时司机背后上边的那个地方,突然冒出了一团火花,把我俩吓了一跳。王运岩恰好站在火花下边,结果把她的前额头刘海头发,烧掉了半截,剩下的那半截,还是我们救火及时,才得以保留。当时把那个女司机吓坏了,问我们是否需要去医院。王运岩摸摸额头说,没有什么事儿,不要紧的。我紧张地看着她。这时车到站了,我俩就下车了。</h3> <h3>沈阳自行车厂的“白山牌”自行车标识。</h3> <h3>“白山牌”自行车说明书。</h3> <h3>我所在的劳动车间是“金工车间”,两次都是,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班组。第一次劳动时,我们这个班级小组被分配在“曲柄组”,就是加工连接脚蹬的曲柄部分。我们班级小组长赵晓光,他是一个残疾同学,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有残疾。可是他也坚持到工厂来劳动,现在想想这件事情,简直不可思议,可当时人们都觉得很正常。在劳动中,我和他是上下工序。他负责在机器上加工曲柄的圆孔边缘,我负责把他加工过的曲柄边缘机器磨平。他坐在一个高高的椅子上,手扶机器操作着,一个一个削磨着,到一定数量之后,我把它们搬过来,放入一个机器上磨平。然后下面工序同学,再负责搬走。“金工车间”很大,我们工作地点在车间的东南角。现在我似乎还能闻到车间里的机油味儿,还能听到各种机器隆隆的轰鸣声...... </h3>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工厂劳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我“光荣”参加了“可以教育好子女学习班”。按照上级安排,在“文革”中父母被打倒,或者有政治问题的等同学,要参加学习。在工厂劳动的班级,在工厂开办学习班,在学校上课的班级,在学校办学校习班。我被通知参加工厂的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还有我的同学韩绍娟。学习班在工厂大会议室里开办,大会议室很大,可以坐下全年级五个班同学。这个会议室现在还存在,只是变成了创意园的跆拳道馆。不同的是,当年的房屋水泥外墙做了粉饰修建,上楼处楼梯的水泥墙面,变成了铁质扶手。当年我写的与父亲划清界限的大字报,就张贴在那座楼梯外水泥墙面上。看到这座改装后的建筑,今天我依然能认出它,那些往事仿佛还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学习班在劳动结束时,它都没有结束,回到学校继续开办学习。学校“军宣队”的两名排级军官,都来到过我家进行家访。说穿了就是见我父亲,探听他的口气,进行社会监督。负责学习班的老师是张殿春,也是我们年级的负责人。后来不久他就被调离学校。然后是任志英老师(已故)接替他,成为年级负责人,一个极左思想严重的女老师。记得一次在女厕所,我跟同学无意说了一句,《红楼梦》不应该算作黄书,其实当时我也搞不懂算不算黄书。被她听到了,她当时也在上厕所。结果是,她一边系着裤带,一边把我批评一顿,告诉我那是黄书。我说话时,没有看到她,却被她听到了。当时我已经整理好衣裤,准备走出厕所。被她批评,我也不敢走出了,只能站在厕所聆听教诲。更是弄不懂我俩到底谁是“厕所的石头”?这一幕真的很精彩!我怎能忘却!</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座房子及楼梯,学习班就开办在楼上,几乎每天我都要去楼上报到,每天上午学习结束后,我才能回到车间,参加劳动。当年楼梯只使用右边一侧的,另一侧好像被封死了,不使用。</p> <h3>在保留的旧厂房中,没有“金工车间”。它的原址变成了一片住宅楼群。感到庆幸的是,学习班的房屋旧址还在,还在与时俱进地前进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来到过这个工厂,那时还是原来的样子。临街的那座楼房是自行车销售部,摆满了白山牌自行车,后来再没来过。没有想到,那次竟然是我见这个工厂的最后一面!</h3><h3><br></h3><h3><br></h3> <h3>这里是老房子与新楼的连接点。</h3> <h3>今天再看到它,它已成为了创意园。可以说,这里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园,不过就是几种酒类餐食的经销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