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墨竹

老梁

<p> 群主让我给大家讲讲画竹,点到了我的软肋。几十年专业从事舞美设计,业余喜欢油画、书法创作。学国画则是七十五岁以近的事。山水花鸟,乱学一通,全凭兴趣。某段时间也学着画点竹子,自己尚在学习,就给群友讲画竹,豈非笑话。又加之此群藏龙卧虎,各怀絶技,能工巧匠,比比皆是。何况云门山人,己系统給大家讲过多次课,其中亦有教大家画竹。怎敢班门弄斧?深知群主让我讲是为了丰富群里内容盛情难却,不好硬推,就给自己找个台阶:抛出塊砖,谁知就引不来玉?</p> <p>一、墨竹画,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密不可分,"竹心虚"、"竹性直"、"竹节贞"等等向来为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所崇尚,所喜爱。所以墨竹画、题竹诗,一直被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喜爱,所书画。也深受老百姓欢迎。久之,墨竹则被历代先贤从普通的自然形态,创造、提炼、发展、演变成浓缩了中国画筆墨技巧的诸多元素的独立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历经宋、元、明丶清、至今经久不衰。</p> <p>二、墨竹,只此二字就把国画竹子与自然形态明确区别开来。墨竹是中国画由自然提练发展为艺术最突出、最高明的例子。君不见,生活中竹子绿葱而茂密,经过历代画家们的非凡创造力,硬是只用单一的不同層次墨色,把竹子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生活中的竹子完全不同,却又极其神似。郑板桥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密枝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筆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筆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自然景物与艺术创作的思维递进及挥毫发挥说得再明白不过。</p> <p>三、临竹谱范本与对竹写生?我以为群友多半年龄偏大,可以学古人程式为主,观察生活为辅。比较实际。因为古人经过若干年已经把自然提炼成艺术,取得成功的程式。直接学程式,等于站在历代先贤的肩膀上,便捷接受他们的创造成果。如画竹叶的"个"字形、"介"字形及如何交叉等等。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只要去书城买夲教你画竹的小册子,上面枝、竿、叶的画法均有,并有图例。尽管每个画家略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大都基于古人的成法。经常临习,便能掌握个大概。此,其然也。还应知其所以然。大家可以抽空出去折一段尺多长的竹子回家在手中把玩慢慢旋转着观察,枝、叶在各种不同角度下的变化,边琢磨古人筆法与之的内在联系。晚上,在一个光源下,把竹影投到墙上变換不同角度,欣赏竹影之美。看看有何所思?所悟?郑板桥还有一段话:"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里说出了取法自然的重要性。学程式走的是捷径,观察竹子是寻根探源。两者结合起来,就能清楚程式的来由,变盲目临摩为根本理解。</p> <p>四、临竹谱范夲,解决竹子基本画法后,可进入练习创作。首先考虑画面的大势,有了想法后,面对宣纸打腹稿。此时,要有总统意识画纸如疆土,统盘考虚,全在掌控之中。西洋画叫构图。国画叫经营位置。那里着墨?那里畄白?那浓?那淡?线势走向?何処虚?何処实⋯大致要想清楚。但,再有天才的画家也不可能把完成后的所有细节想明白。随着画的推进,肯定会有许多灵感闪现。在大布局的前提下,有些细节反而会闪光。画到百分之八十时,要畄出一点时间,用别人的眼光审视作品,从各个方面挑毛病。做出调整,修饰。最后完成作品。</p> <p>五、其中有几个要素应処理好。1、着墨与留白的分布是否合理?2、浓墨与淡墨的搭配是否有美感?3、竹竿的顺与交叉、粗细是否统一而又有变化?4、竹竿的浓淡远近关系是否和谐?5、竹叶的疏密关系是否得当。 要想把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処理好。其核心规律就四个字:对立、统一。矛盾論的根本规律。宇宙的根本法则。这四个字是1962年我跟中央戏剧学院的李暢教授(李鸿章之孙)学的,用了几十年。有时画面出了问题感觉很乱,那肯定是对立因素太多缺乏统一。又有时,画面不精彩,太平淡,不用说,那是对立因素太小缺乏对立。若干局部与整体的全有关系处理得当。那作品肯定不会有大问题。</p> <p>六、要使作品完美而出彩,归纳起来就两条。1、熟练的造型能力、筆墨技巧包括书法水平。2、処理好画面里的各种辩证关系。但,真正做到以上两点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不断提高见识、学养。增加各种知识的集累。想真正做好一件事,倾其毕生尚不够,何况我们都年事已高,我75岁以后才学画竹,自娱自乐而已。望群友也以此为出发点,进步快则兴,进步慢也不急。反正玩呗。</p> <p>最后一幅为著名画家卢坤峯作品。</p> <p>全文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