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其三:读懂石磨(原创)<br> <br>字数:6900</h3> <h3>石磨和磨盘区别。说实话,以前,我真的是分不清什么叫石磨什么叫磨盘什么叫碾。笼统把石磨的两个盘、磨盘,还有石碾下部的那个平面的大圆盘都当做了磨盘。<br>严格讲:磨盘和石磨并不是一回事。石磨,可以用人力、畜力或水力,把米、麦、豆等粮食弄碎的一种机械工具,通常是由上下两个圆石盘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石磨盘就是石磨盘,上一盘来下一盘,两盘相扣拉着转,粗粮细粮磨成面。”<br>磨盘,则是托着石磨的圆形石制底盘,面积比不动盘、转动盘要大。<br>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上下两盘)和磨盘构成的石磨,工作原理是:先把最下面接面粉用的石制磨盘上,摞好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再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操作。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zàn)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上下两盘,下一般是固定的,上一盘由磨棍推着或拉着转动。相扣的两盘磨上,都錾有条条细渠,粮食从上盘磨粗粗的磨眼里流下,经过两盘磨的摩擦磨成细面。下盘磨下部有表面光滑的磨盘来接磨成的细面,便于清扫收拾。</h3> <h3>石磨和石碾的异同。同:都是农耕时代的谷物加工和磨制的工具,都由坚硬的石头加工而成。有的小些碾子和石磨会有一个共同的底盘——石磨盘(石碾盘),一物两用。上面放上碾磙就叫碾子,放上上下两片石磨片就是石磨。<br>异:用途、原理和构造各不相同。过去碾子用于碾米,石磨用来磨面。<br>石磨的用途:磨面。是一种粮食细加工工具。加工细面,主要加工小麦面、玉米面、高粱面及地瓜干面等。一般要加工几遍,所得称做头服面、二服面和麸面。石磨的沟渠越磨越小,那就是重新錾磨。所以当时錾磨的也是一种手艺。石磨种类很多:如:磨制湿粮的石磨,比加工粮食的石磨小一些,薄一些。可磨制湿粮如加工豆腐等;还有粉磨,应用于粉丝等的湿式加工;还有一种石磨叫水磨,是以溪水落差产生的冲力作动力,通过木铁制件机械传动旋转加工面粉。水磨的磨盘远远大于农家石磨,也是比较厚重的。与一般石磨不同之处是:水磨的两扇磨盘是下转,上不转,上边那盘石磨是用绳索悬起来的。由于石磨用途广,旧时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石磨,所以现在在农村,废弃的石磨还是可见。<br>石碾的用途:碾米。是一种粮食粗加工工具。用于加工谷物、高粱、玉米,碾米、碾榛子、碾辣子等等。碾子构造,上面有圆滚滚可以滚动的大石滚子,叫作:碾滚子、碾砣子(碾碌碡);下面是一个平面的大圆盘,叫碾盘或者碾台。通过上面装置的一个碌碡围绕轴的转动碾压来加工粮食。其道理不是磨,而是碾轧粉碎。碾滚子上有碾管芯、碾棍孔,插上碾框和碾棍。碾框是用硬木(一般是枣木)做成的四边形的架子,碾砣是被固定在碾框上。使用时推动或拉动碾棍,碾滚子在碾台上滚动,以达到把谷物碾轧的目的。碾滚子和碾台接触面,一般也錾有碾齿。<br>碾盘的用途不如石磨广泛,体积也比较大,所以不是每户都有,往往一个家族拥有一套就不错。大的村子有几套,小的村子一二套。往往有专门盖的碾屋。</h3> <h3>石磨,还是最早的风水用具,俗话说“家有石磨添福添寿”。磨盘、碾子作为庄稼院常备物件,让人们世世代代奉为神灵,在民间,石磨、石碾、石磙(打粮工具)被称为“百虎神”,因它们是力量的象征,可以镇压一切牛鬼蛇神。古人具体把磨称白虎,碾称青龙,尽管石磨不一定白石,石碾不一定青石。过年时在磨上要贴上红纸的“白虎大吉”,在碾上贴“青龙大吉”。<br>石磨在风水中具有最原始的卦象特点:大极形状;磨盘的石沟形状分布成旋转的卦象;磨盘卦象里的石沟条数边单边双,阴阳分布,对应两仪;据说石磨的转盘中的流洞与现代科学家所说的黑洞惊人相似。石磨具有白虎作用,以及辟邪、扭转磁场、和合和追逃作用。镇宅的白虎石磨盘应该摆放在大门的右边或院的东北、西北角。磨盘阴气重,不可摆放家中,最大的风水忌讳则是绝不能摆放在大门正中间,古话叫作:碾磨挡门,尸骨无存。<br>图吉祥,要记得,在过年过节时,要在磨盘上放点儿吃的,被古人俗称为“养鬼”。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或许这句话就是由此而来吧。</h3> <h3>石磨,经历了漫长发展岁月。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br>石磨的形状演变:先有石磨盘、磨棒(“石磨棒、四足石磨盘”等是石磨最早雏形)——杵臼(舂米工具)——圆形石磨——碾子。 <br>最古老的脱壳工具是木杵地臼,虽然秦汉时期仍偶有沿用,但是主要还是通过木杵石臼对粮食进行脱壳。早期(汉代)的脱壳是举杵舂米,后来用足踏杠杆以举碓舂米。传说后来是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h3> <h3>石磨的动力,有人力、畜力和水力之别。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发明在晋代。据说是南北朝人祖冲之先创造了一种粮食加工工具,叫作水碓磨。西晋初年,杜预,改进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一个连机碓能带动好几个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个水转连磨能带动八个磨同时磨粉。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提高了效率。 民谣“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就是水磨生动、鲜活而形象的描述。</h3> <h3>看看中国那些走心的石磨“之最”吧——<br>世界最早的裴李岗石磨盘。河南裴李岗遗址是8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存,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它的发现,是由一个神秘的石磨盘引起的,磨盘既是原始的脱粒机,又是原始的粉碎机。居然还是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竟把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8000年前。就是20岁农民李铁旦197年4月发现的一个硬梆梆的有70公分长,30公分宽,上面居然还长有“小腿”椭圆型石板,和类似棒槌的石棒,如今,已摆在新郑市“原始社会晚期的石碾盘和石棒”博物馆的橱窗里。它前面的纸板上标注着这样的文字:石磨盘、石磨盘棒,裴李岗出土。这就是 “华夏第一石磨盘”!<br>这块石磨盘,不是我们今天见得圆形磨盘,类似椭圆型。用整块砂岩石琢磨而成,边缘圆润,一头略宽如鞋底,一头略窄似鞋后跟。正背面都做了磨光处理,底部有4个圆柱形磨盘腿,和磨盘是一个整体。可谓是8千年前人类最早的手工谷物脱壳机。</h3> <h3>最大的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出土于1991年河南省扶沟县。它,无使用痕迹说明这是一个专门用于陪葬品的石磨。它,长100厘米、宽44厘米、厚3.5厘米,通高8.5厘米。是裴李岗文化已发现的139件石磨盘中形制最大的一个。以石磨盘和圆柱形石磨棒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居有相当高的石器磨制技术水平,成为区别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最明显的标志性器物。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要制作如此大的一个裴李岗式的石磨盘,所需的人工是巨大的。<br>石磨盘这一启动惊世发现的密码,已成为裴李岗文化(独立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最特别最典型的标志性器物。是中国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的渊源,人类早期文化的极致精髓。当一个个鲜活个体生命消失后,唯有这些简陋粗糙和坚硬的器物,不会被岁月吞噬,可以传递出先民劳作的信息,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线索。果然接着在1978、1979年那儿的三次挖掘中,发现百多座墓葬,2007年又发现了唐户村房屋遗址42座。<br>我仿佛看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较晚期阶段,男女有了社会分工。男人们用磨光的石斧砍伐树木,用石铲铲除杂草、翻草耕作,用带锯齿刃的石镰收割庄稼。而女人们则在这些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用石磨盘耐心地碾磨着谷物,也碾磨着漫长的岁月。她们用磨棒使劲地擀,直到粟壳脱落,露出金灿灿的小米。两者配合摩擦使用,碾碎放在盘面上的谷物。<br>当石磨盘上碾出深深地凹痕时,人们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这最亲密的石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就变成了他们重要的陪葬品。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br>时代发展,这些代代相传已越几千年的农村文明——石磨,似乎在一夜之间冰消瓦解,散落在各家各户的石磨盘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视线。现在很少有农户家里还留存着石磨盘,即使有那么一两扇,也不知静静躺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h3> <h3>沈阳新乐遗址石磨。发现于1973年6月,年代在7000--5000多年前。它与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文化有承接关系,属于新石器中期的历史遗存。新石器可分为上中下三期文化层。上期为3000--4000年,中期为5000左右,下期为6000--7200年,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以后历经先后五次发掘,出土了40余座房屋遗址和大量文物遗存,向我们昭示了7000多年前,新乐人在辽河下游的原始生活面貌,二号房址这里出土的遗存非常丰富,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洞柱和碳化木柱,火膛、陶土和红陶器;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石斧、石刀、石鏃,石磨石和石磨棒。<br>吃惊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它们磨制的相当平滑,磨盘椭圆,中有凹洼,磨棒长圆,两端浑圆光滑,中间部分略粗,适合碾压去除黍米的外壳,这说明在7000--5000多年前,新乐古人就学会了采集和种植粮食,原始旱作农业极大地补充了他们的生活不足,为渔猎最后一步步走向农耕为主导,奠定了基础。现在东北人爱吃的粘豆包就是黍米面(大黄米面)制做的。<br>磨盘磨棒2019年被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选定为十大珍宝之一。它可是最古老的脱壳机。</h3> <h3>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石磨。磁山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至前5600年。1976年至1978年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为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最深的窑穴达6-7米。主要遗迹有房址2座,灰坑474个,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6000余种。遗物中以陶支架(座)和石磨盘最具特点。石器中有打制石器、打磨兼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主要器形有石磨盘和石磨棒。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以素面为主,主要器形有陶盂和陶支架(座)等。这些陶器成组器物出土点有45处。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0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中国之最。磁山与女娲补天的凤凰山相距很近,这也为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为何产生于此,作了注脚。<br>磁山石磨与裴李岗石磨有区别:多是三条腿或没有腿的磨盘。</h3> <h3>中国最早的圆形石磨。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它在粮食收获后进行加工的去秕、脱壳、磨粉等程序中,发挥了杰出作用。它最早应该是出现在秦代,至西汉时被比较普遍应用。桓谭《新论》说碓还有“役水而舂”,这说明秦汉时期已经存在了以水为动力的碓,但是水碓的遗物并没有被发现。现代考古发现:世界最早出现的圆形石磨是在西汉。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约2100年的石磨,是一个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磨实物。<br>我最佩服的是:古代工匠们对于石磨磨齿的纯手工制作!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技术,其合理、自然、科学的设计特征,是迄今一切现代化工具依旧不可比拟和替代的!<br>想一想:在石磨面粉热销的德国,全境磨坊超过1800家,其中巴伐利亚州就约50家。可是据说才仅有一人掌握了石磨制作维修技艺,名叫沃尔夫冈•斯特拉科施。我们就不能不为成千上万勤劳又聪明的中国石磨先祖们点赞!为那些无名的石匠大师喝彩!<br><br>图片说明:此展品为汉代文物。直径60厘米,厚22厘米。由两个直径60—80厘米的圆石盘构成,是把粮食磨碎的一种工具,与其配套使用的石磨棒,长度一般约30—4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早在遥远的二千多年前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粉碎的加工工具,这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实在令人神往,现收藏于老雒阳饮食文化博物馆。</h3> <h3>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磨。淮州新城赵家镇平水桥村。硕大无比,直径足有一丈多长,稳稳地坐落在山尖!石磨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诗曰:“凶悍之年万民悲,赤日烤得禾苗灰。山中橡树结珠玉,饥儿拾来如宝贝。唐罗蒋萧如一家,同心协力树丰碑。众人推转乾坤磨,巧妇做出无米炊。”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人流滚滚。唐、罗、蒋、萧四户人家,分别从楚、湘、粤、闽进入四川。偶遇后结伴行。在龙泉山脉的龙宝山下落地生根。<br>遇特大干旱,庄稼苗烤成灰,大河断流。野菜挖光,坛坛罐罐见底。唐家媳妇发明:若将满山橡子磨成面,做成凉粉可度饥荒。四家半月做成一副巨大的石磨,用于磨橡子面。四家凭此大石磨,凭橡子面凉粉,终于渡过了饥荒的难关。后来唐家小儿考取举人,他为大石磨取名:同心磨。后来,他们四家人合伙在巨无霸石磨旁,开客栈,主打名菜就是橡子面凉粉。</h3> <h3>中国现代最大的石磨。六盘水六枝特区岩脚镇产业园区内的“中华第一磨”2016年8月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后,成功荣获“中国最大的石磨”荣誉称号。采用贵州特有的白雲石,上磨两半拼接,直径3.505米、高1.002米,下磨三半拼接,直径4.815米、高0.98米,重99吨,需60人同时用力才能推动。石磨制作历时18个月完成,取名为“中华第一磨”。<br>其实,在2001年9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也任命过昆明西山区团结镇一盘石磨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石磨”。石磨体重达42吨,上磨直径3.014米,高0.866米;下磨直径4.540米,高0.635米。4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将上磨合抱,石磨高度超过成年人肩头,完全可以称为“巨无霸”。还真有实用性:只要几个年轻人往一个方向用力推就可以推动石磨,还真的有人用它磨过面粉。上下磨盘之间有数千个浅浅的齿轮,相互咬合,丝丝入扣。上磨盘有一个下料口,而下磨盘则有一个出料口,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粗犷而自然,似乎只要有人在磨身插上木棒,放入包谷、豌豆之类,转动磨盘,就可以流出散发着清香的新鲜农作物粉末。<br>但如今,此磨的42吨在99吨的岩脚镇“中华第一磨”面前,只能屈居第二了!</h3> <h3>昆明团结镇石磨重量低于岩脚镇,屈居第二了。。</h3> <h3>世界上收藏石磨数量最多的人。他叫:贺恒德。在2015年7月10日他收藏的石磨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经认证,河南省郸城县贺恒德先生收藏石磨39052块,成为世界上收藏石磨数量最多的人,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全部石磨都放在其建立的丁村乡大贺庄村“中原奇观”民俗文化园内,园区里的牌坊、路、广场、假山、殿宇均以石磨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名副其实的“石磨公园”。 其中,用上万片石磨修砌的一条两公里的石磨路,用2万多片石磨堆砌一座“磨盘山”, 用数千片磨建设一个石磨广场,最为震撼!此外, 园内还收藏从数千年前至今农耕的耒耜,还在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具共计10万多件。蔚为壮观。<br>以前人们吃饭离不开石磨,现在石磨已经进入博物馆了——</h3> <h3>用红色石磨盘精心建造的神农殿<br>这是一座硬山式屋顶的殿舍,五脊六兽,斗拱飞檐,前出廊、后出沿,殿前四棵立柱下接柱础石,上连画坊,是一座中规中矩面阔三间的古建。可是走近一看就难免要不淡定了——这座殿舍的三面墙体并不是砖石结构,却全部是用石磨盘砌筑而成的。颜色统一、大小均匀、天衣无缝,再次颠覆了人们对磨盘利用价值的原始记忆!</h3> <h3>中国最大的私人石磨博物馆。是湖南满师傅食品有限公司2001年6月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那个“中国豆腐博物馆”(“天地锦绣宫”)。博物馆的外形就是一盘高28米,直径54米的两层“石磨”。博物馆总占地3300为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可谓世界上唯一的、最大的私人石磨博物馆。</h3> <h3>中国发现最多的清初罕见古石磨群。在沈阳老龙口酒厂博物馆内,收藏着40块300多年历史的古石磨。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多、年代最久远的古石磨群。其中一盘直径70厘米、厚35厘米、重量达500斤左右的古石磨造型独特,石质与众不同,那就是“子母孔秋坯磨(上磨)”。它被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br>沈阳老龙口那些老石磨的出土,极具传奇。2005年3月11日,正是民俗中的“二月二”,工人们正在老龙口酒厂改建地枰挖土方,当挖到地下一米深时,一个个石磨“破土而出”。随着工程的推进,石磨越来越多,老龙口酒厂领导邹长顺当即叫停。现场清理出的古石磨,完整的有十五六个,残损的有20来块,其中大的磨盘达四五百公斤,小的也有一二百公斤,石质多为青色或红色马牙石。包括有那最耀眼的 “子母孔秋坯磨(上磨)”,可谓是石磨盘家族中的“名门望族”了。<br>这些石磨特殊石质、大小不一,尺寸不尽相同,磨槽有深有浅。最特别的,则是在石磨上采用“阴阳鱼”造型,即取“阴阳变化生万物”之意,是主人美好愿望的寄托,而这恰与“义隆烧锅”中的“义隆”二字相契合(繁体“义”字,上“羊”下“我”,“羊”即“祥”,所以“义隆”的意思就是吉祥兴隆)。<br>这些明末清初诞生的石磨,“二月二”龙抬头出土在老龙口酒厂,可是上天的神来之意?</h3> <h3>中国最珍贵的玉石磨。广东惠州博物馆,有一个1954年出土的石磨——昆山片玉石磨,成了镇馆之宝,也是该馆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这个石磨是唐代用于研磨茶叶的。石磨通体用上等的玉石雕成,质地光润,造型独特,雕工精湛。它的底径45厘米,口径20厘米、高29.9厘米,属于迷你石磨。石磨的上面是圆柱形,钱币状的浮雕里有四个字,“昆山片玉”。钱孔可以塞入推磨的把手。下面的磨心略高于磨床外沿。磨床的外壁雕刻了开窗卷草纹。这个石磨原料贵重,设计新颖,制作精良,观赏与实用兼备,美玉磨名茶,凸显出主人身份之高贵,品味之高雅。<br>石磨上的四个字,“昆山片玉”。这句话出自西晋一个典故。山东菏泽一带有个叫郤诜(读音戏深)的人,历任朝廷的议郎、尚书左丞。后来官拜地方大员雍州刺史。晋武帝司马炎为他设宴送行。司马炎问道:你认为自己怎么样呢?郤诜不卑不亢回答说:“我参加贤良对策,天下第一。好比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桂林不是说桂林省,而是隐含了“蟾宫折桂”的含义,郤诜自比月宫里的一枝桂树,昆山上的一块美玉。<br>到了唐代,士人们依据郤诜的名言,将科举考试上榜美称为“蟾宫折桂”;“昆山片玉”也变作一个成语,有两层意思,郤诜原本是谦虚的说法。但昆山玉非常珍贵,这个成语也指代稀有之物或者难得的人才。主人对此毫不怀疑,因此雕上了这四个字。(本集完)<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