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之十四

罗维伦

从放电影到拍电影 <p>电影队全体成员</p> <p>电影剧照</p> <p>电视剧剧照</p> <p>电视剧剧照</p> <p>  我们除了集中排练演出的时间,每年要下基层体验连队生活,还有很多时间要回到本单位履行本职工作。</p><p> 我的岗位定在电影队。为了安排演出队的部分成员,三个队员被安排到了电影队,于是按正常编制只有三个人的电影队就放大了一倍,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p><p> 虽是“超编”人员,可我也不是吃闲饭的,电影队所有的活我都干,平时的设备保养,拷贝的倒片、检查、修复,骑着自行车接送拷贝,我是一个合格的放映员。</p><p> 当年的文化娱乐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就是看电影、听广播、看报纸,而看电影就成了最令人兴奋和期待的娱乐活动,放映员也颇受人们的尊重。部队系统有专门的渠道,每周都定时传送影片到各个单位。作为补充,我们也到地区电影公司租一些新发行的影片放映。每到放电影这一天,在饭堂里、操场上、办公楼就不断的有人打听:“今天放什么片子?”于是很炫耀的告诉人家片名。有时候也要大声的逗一逗:“银幕上的故事”、“受骗的狐狸!”,然后大家哈哈一笑,那种感觉就像过年过节一样。</p><p> 我们在营区放电影都是在操场上放露天电影。晚饭后,天还没有黑,我们去操场上挂银幕,架机器,做放映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往往有其他部门的战友过来聊聊天,帮忙搬个东西什么的。放映机旁边是看电影的最佳位置,我们端几把藤椅往那里一放,那就是关系好的老铁的甲级座位了。</p><p> 全副武装的连队也从旁边的凤凰山上带下来了,进入指定的位置,在自带的小凳坐下,随即开始了拉歌,一时间,啦啦词喊起来,喊一阵以后唱起来,唱完一首歌又喊起来,那气氛,那气势,幸亏是露天场地,要是在室内,还不把房顶给掀了!</p><p> 天色暗下来,电影开始放映。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个人都感受了一次心灵的享受。这时候有谁能够想到,在这一群看电影的人中间,有一个人将能够从银幕下面走进银幕里面,并且红透半边天,还一红就是几十年?除了一个人,没有人能够想到,而这个人就是她自己,刘晓庆!</p><p> 因为同属政治部的兵,也因为对电影的憧憬和热爱,晓庆也经常到电影队来聊聊天,帮帮忙,慢慢地也学会了摆弄放映机,偶尔也客串一把放映员。碰到有喜欢的电影里面的桥段,我们会把那本拷贝挑出来在工作间放一遍,一遍不过瘾就再放一遍。她曾经在聊天的时候跟我说过,她的理想就是以后能够当电影演员,拍电影。但在那个年代,在大巴山里,这个理想在我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遥不可及。虽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有追求总是好的嘛,你自己高兴就行。但同时她的这个理想也就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p><p> 谁知道没过几年,她还真的梦想成真,从《南海长城》、《同志,感谢你》走进银幕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佳作不断,数次斩获金鸡奖,百花奖,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到今天几十年了,跟她同时代的女演员基本上都或转行或退休了,她还依然活跃在银幕里、舞台上,成了艺术的长青树,成就了一个传奇。她的经历也印证了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我也有了机会,从舞台走向了银幕、萤屏,这真是奇妙的体验。我当然不能跟晓庆比,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各种准备就没有她充分。</p><p> 电影队、放映机、巨大的银幕,承载着我们的理想,也成就了我们的梦想,此生也算跟电影(电视剧)有不解的缘分!不知道这算不算“命中注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