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漆水河,又称漆水,古名姬水,渭河支流,全长约151公里。在陕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出麟游县庙湾附近山区,流经永寿县、乾县 、扶风县,至武功县武功镇,南下出川口,从张堡村穿过渭惠渠渡桥,流入我圪崂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漆水河将我村北、西、南三面环绕成U字形,形成半岛状,向东流约4公里,在白石滩汇入渭河,它可谓是我村的护城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圪崂村地形独特,村子在漆水河环绕的塬上,村东有上千亩的半干旱耕地,村南塬下由北向南至漆水河北岸分别是湿润的耕地和平坦的沙滩地。耕地除了种小麦、玉米外,还种油菜、棉花、旱烟和蔬菜等。沙滩地里有果园、瓜田,还有红薯、花生、芝麻和黄豆等。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漆水河与渭河之间是阡陌纵横的几千亩水地,一幅水乡美景映入眼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i>十里水田飞白鹭,稻花飘香话丰年,</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i>荷塘鱼跃蛙声鸣,长河落日映南山。</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虽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出生在圪崂村,在漆水河畔长大,在村里上学读书,曾经在渭河滩田间劳动。虽然从考上大学算起,离开村子已将近40年了,但对家乡的思念魂牵梦绕,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在此,特将对家乡往事的回忆整理成系列作品,主要内容如下:</b></p><p><b> </b><b style="font-size: 20px;">耍水、青草萋萋、漠漠水田、颗粒归仓、瓜果飘香、红小兵、娃娃亲、第十五生产队、大庙对戏楼、年味、上站、乡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后将陆续推出,以表达我的乡愁,并留作纪念!</b></p> <p>修建于民国25年的渭惠渠漆水河渡槽</p> <p><b style="font-size: 20px;">漆水河从我村环绕流过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耍 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耍水是我们关中当地的方言,即玩水、游泳。由于漆水河三面环绕着我们村,所以,村里人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传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孩子们从小在河边长大,四、五岁以前由大人带着去河里耍水,在河边玩沙子,踩软泥,挖水坑,扔石子,抓蝌蚪。从六、七岁开始,男孩子们经常背着家人,结伴去河滩耍水。起先是到堰渠和水塘里耍水,随着胆子的增大,便转移到河里,逐渐由浅水滩向河流中间延伸。</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村里小男孩的游泳技能可谓无师自通,基本上都是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先在水里捏着鼻子,闭上眼睛钻淹猫(即潜水),然后学"狗刨"。初学这些动作时都是在水深不过腰的浅水中练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水性的增长,胆大的孩子便壮着胆子,摸索着向深水中游去,胆小的孩子时常被大孩子强推入深水中。就这样,在没过头顶的河水中一次次挣扎着扑腾上岸。</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惊魂出窍、吓得痛哭流涕,也不知肚子里呛了多少黄泥水,村里的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在深水里冒险、探索。终于有一天,突然感觉到自已的身体在深水中浮出了水面,可以用双臂甩动游上河岸。从此,便掌握了耍水的要领,学会了浮水(游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由于年纪小,不用帮家里干活,漆水河就象"绿野仙踪"一样成了村里孩子们的童话世界。小伙伴们在河畔密林中探险,捉迷藏,在草丛里逮蝴蝶、捉蚂蚱、抓蛐蛐。玩热了下河耍水,耍累了躺在河岸热呼呼的像席梦思一样的软泥上晒太阳,渴了就爬在提前刨好的沙坑里喝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村南面漆水桥是村通往渭河滩的唯一一座木桥,桥高近3米,村民们去渭河滩地劳动都由此经过。这里是会耍水孩子们的游乐场,桥孔下水深流急,可以漂流,桥墩处可乘凉,桥两端的石缝中可摸鱼,从桥面上还可以跳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也成了小屁孩们恶作剧的场所。每当下午上工,有新媳妇准备过桥的时候,这些孩子就将紫泥从头到脚涂在光身子上,好像一个一个复活的小"兵马俑"站在桥面上,齐声喊着:"心疼(漂亮)媳妇你叫哥,不叫哥来就甭过"吓唬过桥的新媳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害羞的新媳妇常常红着脸掩面而过,但若碰上大胆泼辣的新媳妇追赶过来,孩子们则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慌忙从桥上跳下去。倾刻间,河面上溅起了一朵朵泥浪花,几个泥人则变成了一条条"鱼儿",在河水中游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农村孩子野性大,爱冒险,家长们大都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式。我们在河边长大的孩子以河为伴,耍水成了天性。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开始一直到深秋,都可以在河里耍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每到夏季,沿河流域经常传来有孩子耍水溺亡的消息。记得我八九岁时,放暑假的一天中午,我村北街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耍水时从桥上往水里扎猛子,一头钻到了河底沙子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人们急忙把他救上岸,提着两条腿往出倒水,又把他放在耕牛背上摇晃。虽然他肚子里的水和胃里的食物从口鼻中流出,但还是没有救活那个孩子的生命。他爬在耕牛背上被运回了家,一路上,他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声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事给家长和学校老师敲响警钟,孩子们耍水的行为受到了"管治"。但年幼无知且无畏的孩子们并没有收敛耍水的行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学午睡时,我们经常相约偷偷的跑到河里耍水,老师追踪到河北岸,我们躲藏藏在河南岸,"意外"的是,我们放在河北岸的衣服被老师抱走了,于是,赶紧游过去光着身子去追老师,求饶认错。老师只把裤子给我们穿上,一个个光着上身乖乖的跟着老师回到学校,被罚站在烈日暴晒的操场上,直到下午上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暑假期间,小学生没有了学校的管教,这给家长带来了许多烦恼。我们虽然口头答应父母不擅自耍水,但时常还是背着家长去河里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自以为聪明可以哄骗过大人,其不知大人有着检验其是否耍水办法:一是用眼观察,看有没有留下水渍痕迹,二是用指甲在胳膊和腿上划一下,如果有明显的白印子,我们的撤谎当即可以被识破,紧接着挨打、挨骂、体罚则在所难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学会了耍水,自然就会摸鱼。稻田里的鱼最好抓。每年临近收割水稻前20天,都要把稻田里的水排放干净,一方面是为了水稻尽快成熟,另一方面是让田地晾干,便于下田收割。这时,水田里养了一个季节的鱼,因无水而不能游动,就成了人们的囊中之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与此同时,水渠里的水也逐渐断流,渠堰下水潭里的水越来越少,小伙伴们常釆用围堵的办法抓鱼。若是水太多,就用脸盆把水潭中的水舀干再抓鱼,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抓到一条大鲶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河水一年四季长流,所以在河里摸鱼难度最大,需要根据鱼种的习性和游动规律下手。发大水时,洪水浪头一般是大鲤鱼密集区,水性好的大人则迎着浪头,手举木棒打击鱼或用木杆网子捞鱼。平常,可在河里的石缝中摸到鲫鱼,在岸边水草中抓到草鱼和鳝鱼,在泥里捉泥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有一次,我无意间把一条水蛇当作鳝鱼抓到了手里,当看清是一条蛇时,惊慌失措,把蛇扔到了一个小伙伴的背上,吓得伙伴们赶紧跑上河岸……</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我村水田面积大,鱼类丰富,但像其他北方人生活习惯一样,不会做鱼、也不善吃鱼。我小时候,村里人把抓的鱼拿回家,舍不得放食用油,把鱼放入锅中加入盐和葱花清炖,鱼做好时打开锅盖,一股鱼香扑鼻而来。经常由于炖鱼的时间过长,鱼块不成型,鱼肉则溶解到鱼汤里,汤几乎成了"白面糊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年深秋的一天中午,我母亲把刚做好的鱼和汤盛在一个大搪瓷缸子里,让我送到我姐家。我一路小跑似的从村北过河,走了三里地送到我姐家。我姐高兴地把鱼肉分给三个孩子吃,她把剩下的鱼汤泡了一点馍吃了,算是尝到了一点鱼香味。可怜天下父母心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河里捉鳖也是我村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大人们由于白天劳动忙,捉鳖一般釆用下鳖笼的方法。我们小孩子常常釆取现场守候和追踪的办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鳖有个习性,即每到中午时间喜欢在河滩紫泥上晒太阳。在捉鳖之前,小伙伴们把西瓜皮、蚯蚓、小死鱼或青蛙肉放等在蟞驻足处,然后潜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观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鳖从水中和泥里出来吃过食物,开始晒太阳时,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围过去,这时,灵敏的鳖即刻跳入水中逃脱,来不及跑的,我们先将它翻过身,四脚朝天,随后用绳子拴住,还有个别鳖临时钻到泥里,被我们挖出抓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鳖的嘴尖且牙齿很厉害,它可以把铁锨咬地咯吱响。有一次我抓了两个鳖,用绳子把鳖拴住,挂在我装满草的背篓后面。回家放下背篓一看,一个鳖咬断了绳子不知去向,赶紧用细铁丝把另一只拴在院子的楸树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鳖又没了,在院子和房前屋后都没有找到。隔了两天,当我父亲从地窖里掉上馍笼时,意外地发现这个"小样"爬在馍笼上,把一个馍都快吃完了。原来是鳖咬断了铁丝绳,掉到了地窖里,当时,我家人又气又好笑。它吃了我家的馍,该轮到我家吃它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小时侯,漆水河水清澈见底,是妇女们洗衣服的好地方。河弯处、石滩上,槌衣声、欢笑声、鸟鸣声,与流水声合奏成美妙的交响曲,飘荡在河谷中。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床单搭在树枝头上、铺在草丛上,使河岸边成了一片"花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傍晚时分,女人们躲在隐密的河湾偷偷的洗澡。男人们则大方的在急流中耍水,一会儿似鱼翔河底,一会儿击流拍岸,打水仗的水花似海浪在翻卷。如此这般,人们一天的劳累立刻随着水流消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漆水河给我村带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它也给我村的交通带来不便。河的北面和西面归杨陵区管辖,这两个方向没有架桥,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都是靠淌水过河。因此,村民从小耍水练就的过河技能就排上了大用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村民们去杨陵或武功镇,除了严冬季节踩冰过河或者绕行张堡漆水大桥、水桥外,其它季节一般都是淌水过河。水深时人们把裤子或物品顶到头上或扛在肩上运到对岸,小孩子和老人靠成年人背着过河。秋雨季节,河里发洪水也阻挡不住水性好的汉子,无论水有多急多深,都能踩着水露出肩膀游过河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九岁的时候,有一天下午送我姐和外甥回家,从村北边过河。我想把两岁的外甥背过河去,外甥站在河岸边,我站在河水中,当外甥刚爬上我脊背时,我由于体力不支没能站稳,身子前倾爬在水里,外甥从我头顶跌落到河里,姐姐赶紧从水里抱起哇哇大哭的外甥,心疼不已,吓得我浑身打哆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村南面通往渭河滩只有一座桥,农耕物资,收获庄稼都要从此桥通过,人来人往,车水马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桥是石礅木架桥。有一年秋收季节,洪水把木桥冲垮,渭河滩田里收的水稻无法用马车运输回村子,社员们只能肩扛着口袋走临时搭建的双木桥往河北岸搬运。由于木桥通过能力有限,有些生产队的男社员直接找河面宽,水流缓慢的浅水区,用牛驮,肩扛的方法,把水稻搬过河。</b></p><p><br></p><p>八十年代本人在村南漆水桥下留影</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来,我村南的漆水桥几经改建,如今已经过变成钢筋水泥大桥,直接通到渭河河堤景观路上。村西的河滩地已和杨凌示范区连为一体,成为陕西省农产品加工武功工业园;村北面连霍高速公路和西兰高铁从河上穿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我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地越来越少,田园变成了工业园,漆水河失去了过去的宁静,绿树成荫,稻黄鱼肥,瓜果飘香的美景被都市的喧嚣逐渐淹没,当年耍水的场景再也难以看到,留下一声叹息!</b></p><p><br></p><p>九十年代两个侄女、侄子和女儿在村南漆水河桥留影</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漆水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渭河是我们的父亲河,是它们哺育我们成长。当年在河里耍水的经历,增长了我乘风破浪的勇气和漂泊江湖之毅力,培养了我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冷暖自知、适应环境、独立自主的性格……</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爱你--家乡的漆水河和渭河,感谢你们给了我耍水的机会和美好的回忆……</b></p><p><br></p><p>本世纪初本人在村南漆水河桥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作者山泉,现就职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某研究所,文学爱好者,擅长写作诗歌和散文,用真情实感书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有多篇诗文刊发于报刊和网络平台。</b></p><p class="ql-block"><b>联系方式:</b></p><p class="ql-block"><b>微信:山泉(13809183885)</b></p><p class="ql-block"><b>Q Q:草堂怡神(26015677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主播 </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66, 49, 0);">左瑜</b> <span style="color: rgb(66, 49, 0); font-size: 15px;">:国企员工,爱好广泛,喜欢把感人的文字用动听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喧嚣的闹市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