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源起】<br>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朝着美好发展,校园里迎来了欢声笑语,鸟语花香。墙边的桃树上硕果累累,孩子们满怀喜悦的采摘者红红的桃子。墙外的翠竹正在采摘着桃子的钊钊突然问道:“老师,这是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墙外小区里的竹子长势太过茂盛,偷偷的将枝桠伸展进幼儿园的围墙内,一片郁郁葱葱的煞是好看! 【活动过程】<br>一、竹子节节高<br>虞永平教授在谈到幼儿园课程建设时指出,要“真正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得资源”,科学领域“科学探究”部分中也指出,教师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挖掘、寻找这些课程资源,并探索引导幼儿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得以逐步转变,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推动幼儿通过探索自然及相关活动获得主动学习与发展。<br>于是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就地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下,想看看有没有孩子会认识这种植物。孩子们围着竹子看了很久,点点比较的好动,他忍不住用小手扯了扯树枝,将一根细细的树枝扯进了围墙内,他激动的指着树杆对小伙伴们说道:“你们看,一段一段的。”点点的观察力很强,之后他还发现这种植物的叶子很特殊,细细长长的,一根枝桠上有好几根,拼在一起像一只大手一样。 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认识以及谈话活动,幼儿对这种植物有了一个大轮廓简单的了解。因为天气原因我们只能采摘一下树叶子回班级继续观察。<br>“老师采不下来。”钊钊抓住一根竹枝着急道。“老师我采好啦!”天天开心极了,回头对钊钊说:“钊钊钊钊,采这里,有一个点点的地方,很容易的。”钊钊看着天天只给他看的点点,很快也采好了一些叶子。我看一看两人采的叶子,发现他们采摘的地方正是竹子枝的节,但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词汇量难以将其表达出来。我便也采了几根有几个竹节的枝丫带回教室请幼儿折一折,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竹节易折这一特点。 当我最终公布这种植物名称为竹子时,天天兴奋的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了,大熊猫爱吃的。”<br>小茹不知道什么是大熊猫非常的好奇,她不停的问旁边的小伙伴:“大熊猫是什么?”<br>钊钊说:“胖的”<br>我忍不住问钊钊:“大熊猫长什么样?”钊钊笑嘻嘻地说:“就是熊样啊!”<br>“那大熊猫什么颜色呢?”钊钊又说道:“黑色、白色。”<br>听到他们的回答我便知道了。孩子们对于国宝大熊猫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是很全面。他们知道大熊猫的毛色为黑白两色并且爱吃竹子。但对于大熊猫的其他习性并不了解。<div>二、国宝爱竹子<br>孩子们对国宝大熊猫怎样走路以及怎么吃竹子充满的大问号。通过网络我们很好的了解了大熊猫的知识,但纯理论的认知显得有些空洞。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为进一步感知大熊猫走路姿势,便生成了《国宝熊猫采竹叶》的游戏活动。<br></div> 《国宝熊猫采竹叶》活动正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等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并体验熊猫慢吞吞走路的动作。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以游戏情节把走、钻、爬等动作的巩固练习贯穿活动始终,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同时,此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萌发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因而活动中提出了一定的规则要求。角色扮演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的熊猫头饰,通过让幼儿扮演熊猫来完成熊猫走、站立走、钻等动作,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另外,形象的“竹林”、“山洞”、“小桥”、“草地“等也为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情境体验法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学学、做做中尽情体验了熊猫的各种动作,达到了锻炼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体验,幼儿对熊猫的好奇与热爱之情贯穿始终,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此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由过去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的单一价值观逐步转向以健身为主,全面育人价值观。在本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不仅要掌握新的爬行动作技能,锻炼了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对熊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意识。<br>三、竹叶变变变<br>《纲要》中指出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指南》中指出的“ 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br>大熊猫采来得竹叶能干什么呢?孩子们并不是真正的熊猫,不能真的将竹叶吃了。竹叶到底能不能吃呢?就此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br>钊钊:“能吃啊,要烧好了。”<br>“真的吗?”孩子们表示很神奇。<br>对于竹子能不能吃,我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们便寻求的百度大神的帮助。通过度娘,我们知道了原来竹叶还真能吃,最常见的吃法便是超市里能见到的竹叶茶,上火时用来泡水喝便能起到清心火的作用。竹叶不但能吃它还有药用,《神农本草经》中有载:“竹叶,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殇,杀小虫。”<br>“竹叶太厉害。吃竹叶。”竹叶的药用引起了孩子们的惊叹。<br>作为安全起见,我提醒了孩子们:“竹叶确实很厉害,但我们采到的竹叶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并不能吃哦!”<br>点点在一旁说道:“老师我不吃,我能玩,能拼图,看。”<br>孩子们来劲儿了,走到点点旁边探头去看了看,原来点点拿着一堆竹叶在桌子上拼出了一个正方形。“点点,你真棒!”对于点点的创意,我也及时的做出的表扬!<br> 童年记忆里有一条长长的弄堂,现在的居住小区难得一见,在历史洪流中得以保存的古镇可以寻得它的踪迹。记忆中的弄堂承载了儿时快乐的回忆,有三两孩童一同嬉笑,也有静下心来动手自己制作小玩具,其中有一样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狭长的弄堂里聚在一起乘凉的人们利用竹叶制作而成的风转转,随风而动,清凉悠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孩子有了更高科技的玩具,对自己生长的周围环境缺少了利用与创造,从前乡村儿童会巧妙地利用周边的一切材料为自己制作有趣的小玩具,这便有了随风转动的风转转。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孩子会做风转转了,对于它消失我有些不忍,便主动的将这件有关于竹叶的小玩具介绍给小朋友们。<br>小毅是个腼腆的孩子,他看着我拿在手中的风转转,忍不住伸出小手想碰一碰。<br>钊钊比较活跃,他直接了当的问道:“老师这是什么?在转!”<br>“这是老师小时候经常会玩的一个小玩具,叫风转转!”我将提前准备好的风转转拿给孩子们,请他们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风转转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孩子们在之前的认知学习时就认识了竹叶,看了看便知道风转转是用竹叶做的。<br>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是活教材,我们用眼睛去仔细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由于制作风转转的过程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些繁琐,耗时较长,我们利用的一上午的时间反复探索制作,从认知、拆卸成品探索、手把手教学到自我摸索制作。终于一个个在风中转转悠悠的风转转在孩子们不懈坚持下完成了。<br> 【活动反思】<br>和幼儿一起走进自然,以自然为课堂,有效地整合周边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与其在教室给幼儿讲授一些抽象的知识类似于“种子是怎样发芽、生长,春天来了自然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雨之前小动物有什么反应”不如让幼儿去自然中切身体验和感受。这次偶然的小活动,使得一颗名为竹子的小种子在孩子的心间播下,探索竹子秘密之路才刚刚开启,故事还未结束,孩子仍在自然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