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离开伊比利亚半岛、跨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摩洛哥来感受另一种文明。</p> 位于非洲西北端的摩洛哥最早的原住民是柏柏尔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先后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哥特人统治。至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人高举伊斯兰的旗帜一路向西征服北非,灿烂的阿拉伯文明开始滋润这块贫瘠的土地,多数柏柏尔人被感召而皈依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摩洛哥建立了第一个穆斯林王朝。 <p> 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国利用摩洛哥做跳板,挟辖下的摩洛哥摩尔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侵肥沃的伊比利亚半岛、统治其近800年,直至1492年被基督教军队收复、摩尔人退回非洲。但直布罗陀海峡两岸两种文明的爱恨情仇并未就此停止,15世纪后,摩洛哥又先后被葡萄牙、法国、英国和西班牙蚕食和殖民,直到1956年才获得独立。</p> <p><b>四、"黄"城菲斯 摩洛哥的宗教文化古都</b></p> <p> 在摩洛哥四大皇城中,建于公元808年的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穆斯林首都,被视为北非伊斯兰教圣地之一、著名的卡拉维因大学和安达路斯大清真寺、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的宗教政治与文化艺术中心。菲斯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城市之一,1981年,老城阿拉伯人聚居区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滿目黄褐色的房屋鳞次栉比,从菲斯河南岸向上延伸到平缓的山坡上,被10多公里长的土黄色城墙围绕。300多座清真寺点缀其间,清真寺及其所有附属建筑的屋顶被绿色的琉璃瓦覆盖,在一片黄褐色中格外醒目。</p> 菲斯城有数个城门留存至今,其中最著名的布日卢门以其标志性的蓝色花纹而名闻天下。入口侧/出口侧分别镶嵌蓝、绿色陶瓷马赛克,称作“菲斯蓝”和“伊斯兰绿”,是这座古城最具代表性的颜色。 透过菲斯蓝城门洞看到城内的宣礼塔。 <p> 走进老城区,恍惚穿越到《一千零一夜》描述的那个令人心醉神迷的中世纪阿拉伯——</p>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非的商贸中心。往东,富庶东方的物产由中东不断运来;往南,驼铃声中阿拉伯商队跨越撒哈拉进入非洲;往北,则把货物运至丹吉尔、扬帆出航运往欧洲。 <p>城内数千条小巷都保持了一千多年前的原貌,当地居民依然穿戴传统的阿拉伯民族服装。(偷拍被发现)。</p> 菲斯老城素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是其代表之一。教经学院建在一座清真寺当中,供参观的正方形庭院很小。一楼讲经朝拜、二楼课堂宿舍,非穆斯林禁止入室内参观。 整座建筑极其复杂精巧,上层为雪松木雕、中层为石雕、下方是马赛克。 雕花的拱门和廊厅,彩色的马赛克瓷砖墙,整个建筑装饰十分精致。绿瓦、黄墙与棕红格子门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一墙之隔的教经学院学院清真寺宣礼塔,从菲斯蓝门洞看见的经典景观。 菲斯老城处处是古迹,据说奈加因喷泉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泉眼,当地人相信这是真主阿拉送来的圣水,因此称其为神泉。装饰精美的取水口是本地人取水洗衣服的地方。 喷泉旁边是18世纪的一座古驿站,现在改建为奈加因木工艺术博物馆,精致漂亮的大门装饰。 来到菲斯城神圣的奠基人伊德里斯二世的陵寝前。陵墓修建于18世纪初,非穆斯林不得入内。 但外墙建筑之精美、和隔着护栏所拍的照片,都让人感受到皇家的尊荣。 历史上清真寺本身就是教学的场所。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85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大学,被誉为"伊斯兰学术首都"。同样非穆斯林不得入内,只好在它17个大门的某个门外看一眼露天庭院和礼拜大殿的侧门,繁复的纹饰图案精美至极。 透过窗棂孔格处窥视院内,环环相扣的马蹄形拱弧及其下方的方形支柱、据说共有270个。 菲斯古城是世界上最容易迷失的城市。 <p>建城之初的原居民由于没有规划概念,房屋无序地按需建造,街巷如蜘网密布延伸向四面八方,结果菲斯古城就成了拥有9000多条街巷、12万间房屋的迷宫。</p> <p> 民居年代久远、斑驳古旧,但是地面的方砖平整干净。城中近百万居民还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p> 古城街巷都很窄,严禁汽车进入,毛驴骡子和手推车是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常常与游客并行。很多街巷窄到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富态的人要侧身而行了。 这家ALI-BABA饭馆指引牌太可爱,据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就起源于菲斯。另一家牛头招牌画给单调乏味的小巷增添了不少喜感。 <p> 菲斯建城之初聚集了很多逃离西班牙的摩尔和犹太人工匠,给菲斯带来鼎盛的商业活动和精致的手工艺文化,因此老城区挤满了3000多座从事于皮革、陶艺、金属工艺的手工作坊和贩卖各种工艺品的小摊。</p> 金属器皿的手工制作一直是菲斯古城的骄傲,能工巧匠精美的手工杰作让人惊叹。 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手工铜灯具更让人目不暇接,阿拉丁神灯并不是只存在天方夜谭故事中。 菲斯因盛产以蓝为主色调的马赛克闻名于世,花纹各异、色彩纷呈、精致细腻的阿拉伯风格陶制品令人流连驻足、爱不释手。 <p>即使赚不了多少钱的小生意,也会做得相当认真。</p> 延续着伊斯兰教传统精神的正是这些老城的居民,他们才是菲斯老城的精髓—— 摩洛哥是传统的畜牧业国家,皮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怜的小毛驴们驮着气味很重的动物毛皮穿行在狭窄的小街里,随处可见手工制作和售卖各种皮具的小摊贩。 菲斯古城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保存最好、最出名的地方是这座18世纪时就“臭名昭著”的皮革染坊,据说菲斯当初评选世遗项目时皮革染坊功不可没。 上百口染缸分布在被民居包围的作坊里,臭气熏天,给游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嗅觉冲击。俯瞰盛满各种颜料和药剂的染缸、一个特大号的调色盘。 古老皮革加工工艺繁杂,从毛皮到成品皮革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先用里鸽子屎和牛尿浸泡皮革、使毛皮上的蛋白脂肪溶解,然后用石灰水浸泡使皮革膨胀,再加入含重金属的矿土使皮革老化,循环往复,最后浸泡在各种天然植物和矿物染料中鞣化着色。实际的操作流程要复杂的多,这种技术自中世纪起就没什么变化。 工人不仅要闻着刺鼻的恶臭,还有跳到染缸中操作,染缸中的物质有很强的腐蚀性。 受臭气影响的菲斯人一直呼吁政府取缔皮革染坊,但没有它的菲斯古城会黯然失色,从事皮革加工相关的人员也会面临失业。权衡再三、政府还是保留了这座摩洛哥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大染坊的皮具店里,有各种用这种古法染制的皮包、皮衣、鞋子等皮具,摸上去手感十分柔软,价格也不菲。 当地人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使这座古城完整保留至今,游人才得以见到千年之前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 网上看到的一段文字:“真正让人惊叹的,不是菲斯城的古老、而是古城的布局;不是菲斯的建筑、是建筑作为元素的组合;不是街巷、是街巷绘就的神秘地图。”深以为然。 <b>五、“黑色皇城”梅内克斯的马厩粮仓</b> 摩洛哥王国的四大皇城皆以颜色命名,梅内克斯是摩洛哥历史上第三座皇城,被誉为“黑色皇城”。该命名溯源于阿拉维王朝赫赫有名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当年他凭借自己创建的15万骁勇善战的“穆斯林黑奴军团”统一了摩洛哥,并于1672年定都梅内克斯。 血腥强悍的穆莱苏丹在位长达55年,在他的统治下,王朝复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收复了大部分被欧洲人占领的沿海据点,并在欧洲殖民者和奥斯曼帝国的夹攻下保持了摩洛哥的独立,使得摩洛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奠定了阿拉维王朝至今仍在统治摩洛哥的基础。后宫佳丽上千的阿拉伯帝王说的就是他。 穆莱苏丹还多才多艺,他亲自设计监造了梅内克斯皇城。但里斯本大地震也波及震毁了整座皇城,仅留下残存的两道城门、几段城墙、王宫的粮仓、皇家马厩 及蓄水池。1997年上述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建造于1732年的曼苏尔门是整个摩洛哥现存最大的古城门之一。大门的看点有四:1:有主门和护堡,被认为是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的风格主题(许多天主教工匠在城门修好后改信了伊斯兰教);2:大门顶端有阿拉伯文“胜利、凯旋”的箴言;3:用了拆自沃吕比利斯古罗马城堡的罗马圆柱;4:25公里的城墙体上有许多方型洞孔,既为了防止墙体冷缩热胀而崩坏,也为了维修时便于搭建脚手架。 曼苏尔城门对面是个露天集市,很多阿拉伯传统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都可以在市场内找到。广场东北面有一堵城墙,四周围绕数个小巧精致的绿瓦小亭子。这儿是老城最活跃的地方,眼前马车与汽车同行、古老与现代同在。 穆莱苏丹还在宫殿旁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家粮仓, 用途是存放供给皇室专用的部分粮食和皇家御马用的粮草。粮仓的部分屋顶被大地震毁坏,但墙壁却保存完好。 粮仓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二十多个拱顶高约12米的谷仓之间拱门相连,4~6米厚的墙及天窗和透气孔保证了粮仓室温常年保持在18°C左右,可储存15年的用粮!在当时也算是最先进的设计了。 穆莱苏丹善骑术也酷爱养马,粮仓旁边是可容纳12000匹马的皇家马厩。一排排土墙把马厩隔成若干个单元,有拱形的通道相通,马厩的设计蕴含着这位强悍帝王的智慧。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时,皇家马厩的全部屋顶都被损毁了,只剩下高大厚重的土黄色残壁,透着时光的沧桑。 <b>六、白色皇城拉巴特</b> 濒大西洋的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后来摩洛哥历史上强大的柏柏尔王朝曾第一次让拉巴特成为了首都。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正式定都于此。 拉巴特旧城和新城沿着布雷格雷格河两岸铺开,瑰丽的晚霞映红了穿城而过的河面。眺望对岸新城的建筑,外墙几乎都被刷成了白色,干净整洁,白色皇城的名号也许于此相关。 围以红色城墙的现存老城是传统的穆斯林居住区。酒店门外的晚霞、灯光、古城墙垛口、川流不息的车队,暮色朦胧中迷惑于时光的错位..... 在附近溜达时遇到几位美丽的摩洛哥女士,能在哈桑塔前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源自于她们友善的眼神。 <b>哈桑塔</b> 拉巴特作为摩洛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地标哈桑塔即是这座古城的象征。哈桑塔和穆罕默德五世陵墓相邻,坐落在河边清真寺的红色围墙遗址内。 两个身披白色阿拉伯斗篷的皇家卫队骑兵帅哥守卫着陵墓大门,马踏黄沙、贴心的呵护。 气势宏伟、高低不一的300多根花岗岩石柱列阵迎接各位访客。用赭黄色石块砌成的哈桑塔高44米,塔体四面宽16米,四周雕刻有伊斯兰风格纹饰图案,极具阿拉伯传统艺术特色,是拉巴特著名的古迹。 哈桑塔原是哈桑清真寺的宣礼塔,清真寺始建于1195年,据说当年建造大清真寺的苏丹曼苏尔雄心勃勃、计划把它建造成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可未等工程竣工他便撒手人寰,宣礼塔在原设计85米高度的一半处停工,从此再无寸进。 里斯本大地震又使原本可见雏形的清真寺几乎毁灭,寺院只留下这300多根断柱和半截哈桑塔供人凭吊。200年后,穆罕默德五世国王在这座塔上宣布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古老的遗迹成为现代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新纪念碑。 <b>独立之父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b> 哈桑塔对面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它是拉巴特的标志性建筑,1971年竣工完成。四方形陵墓通体由白色大理石构建,外墙是大理石雕花板,金字塔形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建筑庄严雄伟,风格典雅。 穆罕默德五世是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的第20位君主,为寻求民族独立一直坚持不懈斗争。1956年领导摩洛哥从法国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成立了摩洛哥王国,因此备受人民拥戴,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也被人们尊称为国父陵。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内部中间为穆罕默德的陵寝,两侧分别为其长子哈桑二世及次子的石棺。陵墓四周回廊环绕,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拱形大门,且都有一名英俊魁梧的卫兵守护—— 大理石墙面上的阿拉伯文字、墓室内精雕细琢的巨大拱顶和镶嵌的彩绘玻璃,无不透出伊斯兰教的神秘感,体现出阿拉伯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 陵墓右侧是国父陵的清真寺,非穆斯林不得入内。 这座乳白色殿堂是国父陵清真寺的讲经台。古往今来,攀登艺术顶峰的建筑往往出自于宗教。 默罕默德五世陵墓是摩洛哥建筑的典范之作,也是穆斯林建筑精华的浓缩。 <b>拉巴特皇宫</b> 皇宫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绿色琉璃瓦覆盖屋顶,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 皇宫戒备森严,游客只能在划定区域内停留片刻,远远看一下具有摩洛哥风格的皇宫大门。 皇宫广场上的皇家清真寺, 正门前的广场是国王接见外宾的场所。 <b>乌达雅堡--</b>-<b>拉巴特的明信片</b> 在拉巴特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乌达雅堡令人印象深刻,它位于布雷格雷格河流与大西洋交汇处,突兀在一座巨大的悬崖上。这座建于公元12世纪柏柏尔王朝时期的古堡曾经是一座军事要塞,拉巴特城也是在这座古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城堡最初是用来对付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人的用兵,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历史上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城堡的城墙、主殿已不复存,城门、了望岗楼屹立如故。 城堡的平台可以俯瞰大西洋和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以及远处的拉巴特旧城。昔日肩负着保卫布雷格雷格河口的重任。 城堡靠近大西洋一侧有一座城门直通古堡。红褐色城墙有几丈高,全部由大方石头建成,虽历经数百年依然坚固如初。 古堡的城墙上修建有很多瞭望塔和炮台,其防御功能在当时也是最完备的。 沿路走下去来到海滩,当地居民水陆两栖玩的正嗨。 海浪把阵阵凉风吹送到岸边,远处的灯塔清晰可见。 有一大片穆斯林的墓地位于灯塔附近的海边与民居相伴(仅展示一角),墓地石碑林立十分简单。没有豪华的墓穴装饰,更看不到鲜花与花圈,宗教信仰的不同决定了生死观的差异。 <p> 2012年,拉巴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的遗产包括现存的18世纪所建老城区;1912~1930年法国殖民期设计和建设的新城区;乌达雅堡作为拉巴特古迹的一部分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p> <b>七、浪漫之都卡萨布兰卡</b> 摩洛哥行程最后一个目的地---北非花园卡萨布兰卡,它位于中部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2世纪时摩洛哥的土著柏柏尔人便在此建城,18世纪末西班牙人占领后将城市的名字改为卡萨布兰卡、即白色房子的意思。<br> 行程重点是游览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进门需要穿着整洁、并脱鞋进入。<br> 穆斯林世界里最漂亮的建筑是清真寺。斥巨资建成于1993年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乃至摩洛哥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 万人作祷告。 哈桑二世清真寺由主殿、露天广场和附属建筑组成。200米高的宣礼塔使得哈桑二世清真寺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宗教建筑,阿訇可乘坐电梯直通塔顶,做礼拜时塔顶的诵经声可传遍全城。 附属建筑包括一个古兰经学校和图书馆,与清真寺相互呼应。 清真寺主体建筑由精雕细琢的米黄色大理石构筑墙面和广场地面。 绿色的琉璃瓦和斑斓的马赛克瓷砖镶嵌其间。 清真寺大理石泉眼。 手工镶嵌瓷片由纹样图案反复连续构成,主次分明精彩和谐。 清真寺庭院的大理石马蹄形拱券廊柱气宇轩昂,和地面颜色浑然一体,平和淡雅。 拱廊及顶部的马赛克纹饰图案精美明朗。 为了防止海水的腐蚀,清真寺的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这个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的正门重35吨,且钥匙是一组密码,高科技小露一手。 哈桑二世清真寺大殿没有欧洲基督天主教堂内必有的雕像和绘画、也没有东方佛教寺庙内的佛祖菩萨和香火缭绕,寺内空间高大、空旷、恢弘、通透, 宽阔的主殿金碧辉煌。 镂空的穹顶雕刻精美,水晶吊灯高贵华丽,对称的门窗图案明晰,光滑的地板亮可鉴人,墙面、拱券和立柱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更是精致繁复、缤纷绚丽。 这些建筑语言无不包含着清真寺的奢华与神秘气氛,也体现了西部伊斯兰世界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p>环顾富丽堂皇空荡荡的祈祷大厅,伊斯兰教的真主具象何在?面向谁祈祷?</p> 困惑中突然醒悟: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教义早已明喻:“真主无处不在、真主在我心中”。清真寺的空旷通透也许更益于净化人的灵魂、释放心的祈愿。 更神奇的是殿内大理石地板采用了冬季自动加热功能,夏季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打开散热,真可谓是穆斯林世界中最具科技感的清真寺。同时,穆斯林男女有别,图中上面一层专供妇女祷告之用。 阿拉伯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简洁清晰的几何窗花剪影其实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喜欢它,也来打个卡。 钛合金精心制作的大门是装饰的重点,纹样和结构都能归纳成简单的几何序列。主门的内外、出口附近的侧门、及很多小门的造型和花纹也与十二扇大门相呼应。 哈桑二世清真寺依海而建,其中1/3建在海上,动用了大量的沙石填海而成,原因是顺应哈桑二世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地标。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卡萨的市中心,周边汇集政府机构和商业中心,建筑多以欧式风格为主。广场中间有个大喷水池,数百只鸽子常年聚集其间巡游觅食,自然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处。 <p>因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让这座气候宜人,风光秀丽的白色之城闻名世界,也让许多人知道了咖啡馆Rick's Café。精明的卡萨商家复制了好几个电影中的浪漫咖啡馆,据说这家咔啡馆也很受游客青睐、商机无限。</p> 沿大西洋海岸线的迈阿密海滨大道是游人扎堆的地方。大道弯角处有个著名的迈阿密咖啡馆,是观看日落的最佳位置,在这儿还能看到卡萨的灯塔。喝一杯咖啡、看着太阳慢慢沉入大洋中,是很浪漫惬意的享受。 <p> 摩洛哥随处可见阿拉维王朝第22位君主、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照片。摩洛哥男人以前是可以娶四个老婆的,从浪漫法国留学回来的穆罕默德六世为了娶才貌双全的平民美女为王后、率先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并向全国颁布法令废除了古老的多妻传统。这是个了不起的浪漫,在伊斯兰世界可真是个大胆之举!</p> 在这位开明君主的领导下,从电影中走出的浪漫之都卡萨布兰卡和神秘古老的摩洛哥、正在进入21世纪的先进与现代文明。 <div>摩洛哥多元、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地理、气候、无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就像篇前文尾这几幅酒店房间的油画一样,充满了神秘的魅力。</div> <div><br></div>后记:<br> 时隔近一年后才提笔、回忆旅途的点点滴滴,缘自于在摩洛哥旅途中不慎右肩部受伤骨折、迟迟未能痊愈,加之突发大疫举国恐慌、心绪难宁。许多当时清晰的印象早已淡忘,最近查阅了大量西葡摩的相关历史知识,对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错综复杂的过往纠葛总算有了点儿系统的了解。整理照片、配以说明、聊以慰籍疫情下的艰难时光。<br> <p><br></p><p>图片、编辑、配文| 忧郁的月光</p><p>部分史料及穆莱苏丹的图片源自网络</p><p>音乐 莎拉布莱曼《斯卡布罗集市 卡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