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东湖居士</p> <p>远看紫禁城,</p><p>近看太原城。</p><p>跑马走一圈,</p><p>遍地垃圾坑。</p><p> 这就是投资数百亿、历时六年、尚未完工的明太原县城的现状。看到网上传言:今年十月,这座人造古城就要开门迎客。闻此消息,我心都抽搐起来:如此仓促开门迎客,究竟会带来什么?不禁产生以下五大疑问:</p> <p> 疑问一:明太原县城的文化定位是什么?</p><p> 文化定位是文旅产品的市场卖点、品牌基础、价值方向和文化灵魂。很多人造古城,市场乏力,最终沦为“鬼城”,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文化定位,卖点模糊,品牌杂乱,价值肤浅,缺乏文化灵魂,结果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了。放眼国内,三国城、台儿庄古城、聊城古城,甚至近处的榆次老城等等莫不如是。</p><p> 明太原县城的文化定位是什么?古玩城?美食城?小商品城?茶药城?博物馆城?诗书城?名人城?……究竟主打哪一张文化牌?决策者、投资商认真研究好了吗?古城文化定位,经得起学者和市场推敲吗?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和市场卖点一定是唯一的,这才有真正的文化价值和长久的市场生命力。特别是放在全国、全球的视野来看,一定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唯我独尊的。如果有相似的,那叫撞脸,价值就减弱很多。如果有太多太多相似的,那叫雷同或者抄袭,价值大幅贬值,可有可无,随处可见,不值一提。</p> <p> 疑问二:明太原县城的主流盈利模式是什么?</p><p> 重大投资,如果只图热闹,不问盈利,一定是耍流氓、坑国家、祸百姓、中饱私囊、个人分肥。</p><p> 重大文旅投资,长期回报一般有上市圈钱、文旅小镇、多种投资等主要渠道。现实的短期回报有租赁收入、酒店收入、门票收入、文创产品收入、交通及餐饮收入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收入,都是建立在长期稳定并且不断增长的客流量基础上的。如果客流量太少,口碑太差,日渐衰败,难以为继,最后就成了“鬼城”。如果客流量突发暴增,服务档次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就会产生混乱不堪,顾此失彼,怨声载道,严重影响古城的形象和品牌,最终导致“暴食撑死”的恶果。况且长期回报和短期盈利之间,也存在着很多深刻的矛盾。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必然影响长期回报。只注重长期回报,眼前又缺乏足够的现金流,也会影响正常的经营。这些深刻的市场问题,决策者和投资商想清楚了吗?</p><p> 明太原县城,投资数百亿,绝对是个大卖点。况且,背后又有500万人口的大太原作支撑,一旦开门,盛况空前的概率相当大。我担心的是,如果有5万人当天涌进来,有足够的停车场吗?食住行能满足吗?旅游秩序如何保障?面对满眼建筑垃圾遍地的古城、面对空旷的商铺、面对有限的停车位……我心都凉了。</p> <p> 疑问三:一流的品牌文化供应商在哪里?</p><p> 投资十数亿的某博物馆开门,里面摆满了故宫的一流展品。表面上看来,珠联璧合,绝对完美。可是,没过几天,就被网友们骂的关门了。为何?本地政府大笔投资的文化场馆,没有本地文化,没有地理标志产品,沒有地域个性展览,更沒有城市历史,等于给别人的文化精品搭了个黄金展台,这还能叫XX市博物馆吗?!借腹生子,太沒有文化修养和文化尊严了。</p><p> 明太原县城, 36万平米、上千个院子,几万间房子,到现在还是空空荡荡。短短三个月之内就能摆满展品?就能准备好颇具特色的文化展览?即使准备好了,招来的无非是那些钻营精进的烟酒商、家具商、成衣商、茶药商、建材商、工艺品商、假古董商等等,试问:这些业态和文化有关系吗?和煌煌晋阳有关系吗?和三晋历史有关系吗?如果,纵容这些杂七杂八的业态,在文化古城野蛮生长,这座古城就成了“虱子窝”和“老鼠窟”了。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丧失殆尽之后,百亿古城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大家可想而知。</p><p> 朋友赵驰,是我认识的全国凤毛麟角的大收藏家,他收藏了数万件晋作家俱。规模超过了北京高碑店古家俱市场数十家之和,而且每件家俱背后都是晋商历史,三晋文化和太原风华。我推荐赵驰入住明太原县城。理由是,古城有躯壳,他有五脏六腑,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血肉丰满的文化巨人。可是,像赵驰这样的品牌文化供应商,山西有几人?他们都愿入住吗?双方谈判不需要时间吗?短短三个月能布展到位吗?我心中充满了疑问。</p> <p> 疑问四:最能代表古城文化软实力的品牌剧目和品牌活动是什么?</p><p> 电视剧《乔家大院》炒红了乔家大院,《雍正王朝》炒红了皇城相府,舞台剧《又见平遥》炒红了平遥古城,海峡两岸炎帝祭祀炒红了晋城高平……品牌文化剧目和品牌特色活动,一向是做强做大文旅景区的终南捷径。</p><p> 五千年的文化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六百多年的太原风云故事……这是明太原县城最为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何挖掘和利用好这笔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振兴太原文旅产业,叫响三晋文化品牌。这是一篇大文章,大文章需要大把式,大手笔。</p><p> 文旅产业,如果只停留在大拆大建的基础上,那是包工头和水泥匠的作品;如果一味抄袭和引进与本地文化毫不相干的东西,那是机器制造和工业产品,沒有灵魂和个性,与文化毫无关系。太原多年以来,一直缺乏一批叫响全国的文旅剧目和节庆活动。现在,明太原县城初具规模,有了舞台,有了观众,需要的就是创作一批叫响全国的剧目和活动。</p><p> 当年,朋友曹煜主政祁县,乔家大院又搞表演又搞活动,结果门票还是连年下滑,影响日渐萎缩。一个仲夏夜的晚上,县长曹煜,县委宣传部长荣贵和我在晋商老街上喝酒,两人雄心勃勃又筹莫展。年少轻狂的我,鼓动他们赌一把,做个大剧,把乔家大院推上央视。三人一拍即合,搭成一致,呕心沥血三年,终于搞出了轰动全国的《乔家大院》,晋商文化彻底火了……</p><p> 现在,明太原城的投资建设条件,比起当年一穷二白的祁县政府来,不知好了多少倍,只是决策者,过度自信,不肯轻易俯身听听文化人的见解,最终只会造“古城",不会经营文化。</p> <p> 疑问五:制度设计和人才队伍准备好了吗?</p><p> 一个成熟优秀的景区是由三驾马车组成的:智库、管理层和员工队伍。智库大都由知名学者、德高望重的长者、出奇制胜的干才等组成,对外名称一般是研究院之类的,重点做规划、市场、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制定重大方案。管理层由高管组成,主要在重大项目、重要人事、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决策部署,协调管理,监察监管等等。员工队伍作为执行层面,作用相当重要。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高水平、担当负责的员工队伍,可以无往而不胜。反之,则是企业败亡的重要因素。</p><p> 日本人的管理水平,在全世界有口皆碑。日本人认为:测试一个团队的管理水平,从这个单位厕所的洁净程度,就能探知结果优劣……按照这个理论,我们看一下明太原县城的现状:且不知厕所在哪里,主干道尚未通达,土建工程尚未完工,到处是建筑垃圾,到处是尘土飞扬……背后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确实有待提高。</p><p> 通过深入了解,我探究到:管理层虽然早就存在,但智库研究机构尚未建立,服务队伍尚未完善,更不要说培训和教化了。</p><p> 这样一支残缺不全的队伍,马上就要开门经营一座投资数百亿的古城,现实吗?即使天兵天将,也不可能在三个月之内达到出神入化、井然有序的地步。</p><p> 当年,复建这座古城,就是“拍脑袋"决策的结果,已然割掉了历史、文化和灵魂,但毕竟硬生生长出了一座庞大的仿古建筑群。如果能将原汁原味的古文化引进来,能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复活起来,如果能打好文化牌,这座人造古城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p><p> 但是,在万事不具备,特别是人才、规划、制度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拍脑袋"开门迎客,那等于把硕果仅存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彻底掐断了。请决策者和投资主体谨慎三思,勿作轻率之举,给古城凤凰涅槃留足时间和机会。</p> <p> 太原,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前日,太原招才引贤,万万没想到被几百万青年人骂成了一个“网红”城市。此事背后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盲目跟风,是绕不过去的主因。投资数百亿的明太原县城,如果重蹈覆辙,再被骂成“网红”,太原还有翻盘的机会吗?</p><p> 世人都说,山西最精明的人都在官场。希望精明人“都懂的”。</p><p><br></p><p><br></p> <p> 东湖居士写于庚子年荷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