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说起涧西的苏式建筑老街坊,地道的洛阳人耳熟能详。提到涧西的国有大厂矿,资深的洛阳人更是如数家珍。但是换一种说法:知不知道涧西的红房子?恐怕很多老涧西人一时都反应不过来。</p><p>其实,所谓红房子,特指老涧西的那些苏式风格的建筑群。包括以2号街坊,10街坊为代表的几百栋异国风情楼房组成的大型生活区。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洛阳涧西建设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特大型厂矿的办公楼厂房等建筑。</p><p>由于这些都是由前苏联援建的苏式建筑物,胎里带的红色基因,而且全部是红砖红瓦,后来就被称为红房子。另外,还有隐含有另一层的寓意,特指这些楼房建设于新中国成立后那个火红的年代,是不可复制的时代记忆,是铭刻于心的老涧西情结。</p> <p>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涧河以西,这片沉寂了千年的隋唐皇家西苑园林之地,随着"一拖",“洛矿”,"洛轴”,"洛铜",″河柴","洛耐”等特大型厂矿紧锣密鼓,轰轰烈烈地建设进程,与其配套的生活区也同步施工。生活区建成的三层居民楼有数百栋,全部红砖红瓦坡顶的苏式建筑,分布于东西向的中州西路和景华路之间,从西边靠近谷水的0号街坊开始一直排列到七里河附近的34号街坊。各个街坊由南北向的道路分割,这些道路以国内城市命名。如:武汉路,青岛路,长春路,郑州路等。为何这样定名呢,可能与街坊里居住的职工与家属,绝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支援内地建设而迁移来的有关联吧?</p><p> 从空中俯瞰,每个街坊的楼顶坡齐瓦红,成四合院状,十分精致,气派。现在看到的照片是近年拍的,内外都有一些后盖的平顶楼房,稍显杂乱。但那显眼的红色楼顶,横平竖直,拐角规整,线条流畅,宛若画图,仍显示出当年红房子的不凡神韵。</p> <p>最早建成的是位于武汉路和康滇路之间的2号街坊,和青岛路和陕北二路之间的10号街坊。这两个街坊是当年的精典之作,苏式风味融入了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元素,如楼梯扶手刻有回纹,飞檐斗拱,木结构屋顶等。而且在五十年代就设计了独门独户的套间,独立卫生间,冲水马桶,在当年是风毛鳞角的。</p><p>2号街坊最初居住的是百余位前苏联专家,友谊宾馆建成后搬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焦俗祿,习仲勋等名人曾在此居住过。</p><p><br></p> <p>这是原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大门,风格典雅,庄重大气。1955年建造,大门门庭和东西两侧的红楼,时隔65年后仍原汁原味,是涧西红房子的典范之一。涧西工业遗产街的龙头当之无愧。在厂门前有东方红博物馆,一拖的辉煌农机工业史和东方红拖拉机的生产过程都可以实地参观,感受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洛阳铜加工厂厂门东的办公楼,历经六十余年风风雨雨,仍保留下来原貌示人,实属难得。</p> <p class="ql-block">这栋红房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职工食堂,最近刚刚拆除,可惜了!幸亏我抢拍了这一张回望历史的照片,留点儿念想。</p> <p>友谊宾馆,俗称专家楼,上世纪五十年代专供苏联专家住的。原本在西苑路和太原路交叉口,三层拐角带帽四楼,典型的苏式风格,此地段独一无二的红房子,早己拆除。原地盖成了一幢毫无特色美感的高楼,可惜了!</p> <p>涧西,曾是隋唐古韵的皇家西苑园林之地,当重工业城区的旗帜在这里竖起之日,历史完成了又一次交替。红房子就是一个载体,它存留了老一代人的功绩,它记录了下一代人的奋进。有人说,涧西老街坊是活在当下的历史。那么,踏着老涧西,老街坊的历史痕迹,它理应也必然活出当下的生机。</p> <p>工厂区的红房子和生活区的红房子是一个整体,延续的是几代人的生活轨迹。每一处红房子组成的街坊,对应的都是特定的工厂。比如2号街坊是矿山厂的,3号到12号是拖厂的,13号到17号是洛轴的,34号36号是洛铜的等等。</p> <p>在上个世纪,民营企业还形不成气候,人们基本都在涧西的国营工厂工作,生活在老街坊里。你只需报一下你居住几号街坊,就以表明了你是那个厂的职工或家属,定位很明确。老街坊住久了,找人也很方便。你只需报出街坊序号既可。比如我住2号街坊,x号楼X单元。再比如,我在5号菜市场等你。或者,今天去34找X╳玩吧。当年没有手机设有高德,按土办法街坊序号定位找人,心知肚明,决不会错。</p> <p>那时,红房子街坊主要连片集中在中州西路南,景华路北一线。但也有一些红房子的飞地,比如西苑路的农机学院(现河科大),它的家属区在西苑路南,长安路和青滇路之间,也是红砖红瓦坡顶的苏式楼房组成的大四合院形式。</p><p>当然也有青砖红瓦的苏式楼,典型的属六冶公司在北临南昌路,西近浅井头村的家属区,几栋楼构成的四合院形态,因为都是青砖,大家都叫它青楼。当年的南昌路很简陋,周边都是庄稼地。只有青楼对着马路对面的植物园(现西苑公园),成为当时的地标。虽然楼不是红砖砌的,但历史久远,也可归于红房子一类。不过现己不存在了,留在老涧西的记忆里吧。</p> <p>老街坊的这些苏式楼,外观很漂亮,时代感强。但有一个明显的隐患,就是楼顶全是木制品,年久干枯,一旦电线老化,或者住户用火不当,稍有不悄便可引发火灾,一栋楼的楼顶便瞬间变为灰烬。多年来,这样的火烧连营在不同的街坊先后发生过几起。</p> <p>这些老街坊因为年久失修,隐患重重,很多己拆除了。如34号街,基本拆完了,盖成了高层建筑。如14号15号街坊等,拆除一部分盖了高层,只保留临中州西路的苏式楼。</p> <p>现今的涧西老街坊与几十年相比,不是很完整了,而且历年来在街坊里,在周边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楼房,削弱了苏式街坊的内在神韵和整体风貌。但半个世纪存下来的建设路一侧的工业建筑和中州西路沿线的苏式建筑群,是新中国工业奋斗史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弥足珍贵,需要给予保护,传承下去。</p> <p>我们知道,涧西的宝贝遗产老街坊,是老一辈建设者生活了一辈子,生命在这里发光发热,直至终老的地方。是他们的后辈们接过薪火努力奋进的地方。是老涧西人难以释怀,渴望浴火重生的地方。这个地方会以一种什么方式刻下自己的历史文化印记呢?</p> <p>其实这早己有答案,有方案,有进程,有改变。涧西的老街坊建筑群,早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历史文化名街。而且涧西工业遗产街是历届唯一入选的工业项目。现在,涧西苏式建筑群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保护相对完整的2号,10号,11号街坊都会整体得到修缮、加固、改造、利用的保护措施。</p> <p>涧西的老街坊,内涵丰富的红房子,历史文化名街的一个个闪光的符号,历史和文化的交替融合,独特的文化特色,必将在涧西的历史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深厚地传承下去。</p> <p>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p> <p>本文作者冯平 网名大平 大平洛阳 网络作品主要有老涧西系列。代表作:《洛阳的涧西,曾是一个小中国》,《涧西的老街坊你还住在那里吗?》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