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青岛

红旗飘飘

<p><br></p><p>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是妈妈的”恋人’。妈妈今年虚岁88岁了,出生在胶东半岛的乳山市的一个殷实的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教育,曾给抗属当过小先生。 </p><p> 胶东地区是解放区,1947年,由于受极”左”路线的打击,家道中落,亲戚中有的被逼要饭,有的上吊自杀。虽然后来落实政策,但人去室空,再也不是原来生活。 </p><p> 迫于生计 ,1951年,妈妈当时18岁,跟随同乡步行380里,投亲来到青岛,考入青岛合作社,正式参加工作。四年后又调入济南的山东省合作总社并考入济南的山东省合作总社干部培训班,连续上了两期,毕业时,积极要求进步,听党组织的话,服从安排,分配到贫穷落后的鱼台县,1958年和当时在济宁地区工作的父亲经人介绍相识,一同调入滕州结婚,落户滕州已62年。从此再也没回青岛。</p><p> 晚年的妈妈身患多种重疾,每天疼痛缠身,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一生极其俭朴,近些年饭量极少,耳沉健忘,也有时糊涂了,老人不记近事记远事,有三件事铭刻心里,念念不忘。一是对孩提时代老家遭受的折磨不忘,老是念叨,胶东的这段历史,等她们一代人不在了,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再无人知晓。二是对文革时期她和我父亲受到造反派毒打的几乎死去的经历不忘。三是每天长时间看报纸,翻字典、诗词不忘,这几样书报和放大镜、眼镜一起堆都放床头上,废寝忘食,一部新华字典都翻烂了。只有看书看报才能让妈妈暂时忘掉疼痛。</p><p> 妈妈是滕州诗词协会会员,写过许多诗,作品入选《当代巾帼诗词大观》、《中华当代绝句选粹》、《中华女词人词典》等。</p><p>妈妈用12首诗叙述了自己1951年至1957年真实经历。</p><p> 身世吟</p><p> 一</p><p>暴风过后见光辉,小鸟离笼要试飞。</p><p>十年寒窗未得志,辞亲寻梦不思归。</p><p> 二</p><p>为谋生计去岛城,车票无钱徒步行。</p><p>露宿风餐云伴月,路程艰苦向谁倾?</p><p> 三</p><p>拼命竞争求职忙,勤工夜晚习篇章。</p><p>功夫不负有心者,榜上提名愿已偿。</p><p> 四</p><p>小丫尽换旧时装,出入高楼喜气洋。</p><p>一跃龙门鱼得水,雄心奋发志昂扬。</p><p> 五</p><p>二十年华调省城,满腔豪气意峥嵘。</p><p>出水小荷尖角冒,一时幢憬入鹏程。</p><p> 六</p><p>花飞花落尽无声,自是浮萍随水行。</p><p>奋力半年更岗位,带薪入校再长征。</p><p> 七</p><p>一期毕业二期留,署往寒来学海游。</p><p>功课门门得优秀,图强矢志夺胜筹。</p><p> 八</p><p>为求深造不知休,寒暑假期甘自留。</p><p>湖光山色无心赏,专业猛攻苦埋头。</p><p> 九</p><p>几度春风几度秋,寒窗美梦苦追求。</p><p>纵然抱有凌云志,雨打灯吹志难酬。</p><p> 十</p><p>因争上进下基层,荆棘丛生难速行。</p><p>历尽艰辛患重病,亦然拼搏献赤诚。</p><p> 十一</p><p>一天入党通过了,热血丹心志愿填。</p><p>上帝谁怜捉弄尔,阳差阴错梦如烟。</p><p> 十二</p><p>苦练红心家舍忘,六年未有返家乡。</p><p>千里老娘来探望,女儿住院病膏肓。</p><p> 妈妈说青岛是她的”恋人”,这里记载了妈妈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光。这是妈妈多年前她写的《岛城恋》: </p><p>一、</p><p>几番飞梦绕红楼,多少相思系梦游。老去犹怀”初恋”苦,情深人自善工愁。</p><p>二、</p><p>琴岛红楼幻蜃楼,老来常忆旧同俦。太息韶华留不住,抚今追昔话春秋。</p><p>三、</p><p>火红岁月烧红楼,一片童心日夜游。老来应恋山和水,山水多情撩尔愁。</p><p>四、岁月匆匆似蜃楼,空余留影昔时游。人间多少离和事,应笑情痴恁地愁。</p><p>五、</p><p>霞光灿烂照亭楼,绿水青山任意游。可叹庸人多自扰,铭心往事找闲愁。</p><p>作者注:青岛办公楼为红瓦顶,故称红楼。</p><p> 这几首诗表达了妈妈对青岛的眷恋之情。</p><p> 前几年,两个妹妹几次安排妈妈重游青岛,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成行。今年七月初,大妹妹又提出要带妈妈重返青岛,去那让妈妈魂牵梦绕的地方,圆妈妈的最后心愿,圆青春之梦,来个寻根之旅。在全家人大力支持下,由我和大妹妹带上92岁的父亲和88岁的母亲,克服困难,乘高铁来到青岛。</p><p> 主要看了妈妈当时工作的地方,陵县路75号一个五层楼,因疫情原因,院门紧锁,只能从铁栏杆门向里观看。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p><p> 我们还游览了五四广场,观看了灯光秀演出。栈桥上合影留念,慢行八大关德国建筑群。花石楼,德国总督府细心参观。</p><p> 碧海白浪蓝天,红花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沁肺,俨如天然氧吧。让妈妈非常开心。天气也很帮忙,不冷不热,整个行程非常顺利。 </p><p> 虽然妈妈离开青岛那么多年了,但妈妈说起青岛陵县路周围的一些路名,一点也不错,让我们非常的惊奇。</p><p> 要特别感谢妹妹的学生王经理为我们在青岛游览提供的周到服务,全程陪同,热情接待,提供车辆、轮椅及导游事项,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p><p> 青岛的道路非常清洁,但有的地方地势高低不平,到达景点后,我用轮椅退着爸爸,妹妹推着妈妈,上坡要用力推,下坡更要小心,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p><p> 由于疫情还没结束,我们无论进入景点、车站、饭店、商场等均需要量体温,验健康码,还通过手机查看半个月来是不是去过疫情区。</p><p> 以往这个时候,青岛是旅游旺季,尤其是前海沿一带人满为患,道路拥挤,饭店价格很贵。</p><p> 我们这次来没有这种情况,加之气温比较低,海水浴场很少有下水游泳的。</p><p> 青岛道路绿化非常好,妈妈仔细观看,赞不绝口。不断感慨变化巨大,不似当年。</p><p> 妈妈赋诗一首:</p><p>(古体)</p><p>六十年后回岛城,</p><p>儿女陪同劳累中。</p><p>故友不知何处去,</p><p>奇树怪柳舞春风。</p><p>我不懂诗,比葫芦画瓢,写了两首顺口溜:</p><p> 一</p><p>七十年前此门中,</p><p>青年同事喜相盈。</p><p>如今故友今安在?</p><p>岛城依旧碧海空。</p><p> 二</p><p>七十年间岁月迁,</p><p>青春一去不复返。</p><p>儿女携母访旧居, </p><p>碧海绿树入梦圆。</p><p> </p><p>下面发几组图片、视频与大家分享。</p><p><br></p> <p>五四广场夜景</p> <p>妈妈1951年至1954年工作的地方:陵县路75号</p> <p>在陵县路75号仔细查看七十年的变化 </p> <p>青岛教堂</p> <p>青岛栈桥卫东和父母、妹妹与妹妹的学生王经理合影留念</p> <p>花石楼</p> <p>德国一战时在青岛的总督府</p> <p>香格里拉大酒店</p> <p>1953年4月从青岛调往山东省合作总社同室女友送行留念,前排正中间是妈妈</p> <p>省合作干校毕业留念1954年7月</p> <p>山东合作干校工业会计班一组全体同学合影1955年1月</p> <p>鱼台县供销社全体会计于谷留影1956年3月</p> <p>妈妈即兴唱歌</p> <p>五四广场灯光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