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文旭光之三十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家门口的井(蒋金生)</span></p> <p> 我家门前廊下有一口井, 叫园里井,它旁边的池塘叫园里塘。据老人讲,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水井和池塘开挖完成之时和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的四周都是菜园。小时候,问过爷爷,这口井是什么时候挖的,爷爷说,他也不知道,只是他小时候就喝这井里的水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门口古井</span></p> <p> 和附近村庄的其它水井相比,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围栏。很多水井是没有围 栏的,即使有围栏,材料和形状也各不相同。比较简单的是用砖块石头砌的,讲 究一点的用石板围成一圈;外形有长方形的,有多角的,也有圆形的。而园里井的围栏与众不同之处是由一整块柱形巨石中间掏空而成,看起来像一个巨型的指环,顾名思义,大家称呼它为井栏圈。井栏圈中间掏空的圆洞比井口略小,竖立置于井口之上,竖立后,约80厘米高,要比一般水井的围栏高出很多;边圈厚约20厘米,看起来比其它水井的围栏要厚实坚固。提水时,为了便于发力,很多人就站在栏圈上,装满水的木桶也可以平稳地放在上面。古人没有像现在这样 的工具和设备,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把这么大的石头中间掏空,又是怎样长距离搬动这么大重量的石头来到此地?</p><p> 井口围栏有很多好处,尤其像园里井这样高度的围栏。首先,它可以阻止脏物掉入水井,例如下雨前大风卷起的灰尘和树叶等,从而确保水质;其次,它可以给小孩提供安全,防止在井边玩耍时不小心落入井中;三是可以保护路人, 避免在黑夜误入其中,因为在有电灯以前,没有月亮的晚上是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的。</p> <p> 路人经过,第一次见到古井的,觉得这口井与众不同,很是奇特,会驻足观看。也常有人问,井就在池塘边上,是不是里面的水质不好?其实,一桶园里井的水,清澈见底,看不到任何杂质。</p><p> 冬暖夏凉的井水,是村民天然的福利。夏天,是农民最忙的季节,长时间在烈日下干活,那种煎熬,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但是,路过水井,提一桶水,只要双手放入水中,就会觉得全身凉爽,那种享受无以言表。冬天,井外的气温比井内低很多,井内热空气上升遇冷空气时,井口就会形成白雾,袅袅上升,像是一把打开木塞的热水瓶,也像是一个生灵呼出的生机,直接用井水刷牙洗脸也不会觉得冷。</p> <p> 园里井是方圆50 多户人家的饮用水源,用的人多了,难免会由水桶带进一些泥沙,因此,过几年大家就会对水井进行一次清理。清理过程并不复杂,只是需要几个青壮年劳力,大家快速不断地从井内往外提水,水井见底后往井内放一架木梯,由一人顺梯而下对井壁进行清洗,然后掏尽井底的泥沙。人们会事先准备黄酒供下井人下井前饮用,以抵御井内寒气。听下井的人说,在井底远离池塘的一侧,可以看到一股泉水静静地流出。1967年遇大旱,河水断流,池塘和水库干涸,可园里井的水还是源源不断。</p><p> 你来我往,提水的人很多,碰上大家都会相互问好,聊一会天,交流一些信息,我们小孩也会竖起耳朵,眨巴着眼,似懂非懂地听着。碰到有人用大水桶提水略显吃力时,旁边的人马上就会上前搭把手。</p> <p> 园里井的水不但清澈,而且内里还透着一丝甜气。烧开水时,要先把铁锅烧热,把井水倒入锅中,在清水接触锅的一瞬间,会发出嗞的响声,并同时冒出几丝白气。这样烧出的水,夏天放凉了喝,口中似有丝丝甜味,是自来水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大城市的自来水,烧成的白开水总觉有股怪味。现在,虽然家家户户已经接上了自来水,可还是有很多人用这口井里的水。</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二. 父亲的“三宝”</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蒋冬花)</span></p> <p> 2012 年12 月21 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我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时浮现在眼前,尤其难忘的是父亲的“三宝”。</p><p> 一宝:父亲的始业课</p><p> 我家住学校对面,刚上小学,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我的父亲蒋洪理。时任旭光大队会计的父亲,是学校聘请的编外老师,每年都给新生上一堂“始业课”,为新生普及算盘的相关知识。他活灵活现的讲述自己“一把算盘行江湖”的传奇经历,现身说法,形象地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此,我就播下了学习的种子,萌发了跳出农门,到更广阔的天地看世界的愿望。</p> <p> 二宝:父亲的专座椅</p><p> 父亲有一把特殊的专座:太师椅上再放一把小椅子,这专座椅是父亲算账 看书时的标配。一到晚上,一盏100 瓦的大电灯泡,把半间房子照得亮堂堂的。记忆中,一年里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家里就是这样灯火通明,父亲在灯光下伏案算账。我经常在算盘珠噼里啪啦的声音中入眠,又在噼里啪啦算盘珠的乐音中醒来——父亲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为了尽快尽早理清村里以及各生产队的账目,父亲总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账目也要一查再查,不允许出一点差错。 记得那时经常会有村民上门来问他们为什么只分到这点粮食,或他们家谁谁谁已经成年了,待遇没跟上等等之类的事情,父亲不用看账目,不用看数据,一五一十清清楚楚的告诉对方,分毫不差,难怪有人称他是“神算子”!父亲的这种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促使我们姐弟5人都成为做事严谨细致、爱岗敬业的人。</p> <p> 三宝:父亲的口头禅</p><p> “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供你们上学”,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七八十年代,农民的日子都不好过,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哪有那么多闲钱供子女读书?读完小学初中甚至中途就辍学去学手艺的孩子比比皆是。但父亲却说,我们家虽然有5个孩子,但只要你们自己争气上进,无论男女,无论读多少年书,只要你想读,我们砸锅卖铁都供。不比存款比读书,父亲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培养了三个大学生,家里的孩子文化程度最低的也是高中毕业,5 个孩子加起来共读了65 年书,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父亲少年丧父,小升初虽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入东阳中学,但没读几天就因家境贫寒辍学了,担负起了家庭重担。儿女这65年读书经历,犹如一个丰硕的果实,最大程度地弥补了他自己心中的缺憾。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父亲坚信,“知识就是力量”,读书能改变命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要相信“读书读书,越读越输”的言论。 想当年,大姐成绩不错,但高考志愿没填好,已经到厂里去上班了,而且待遇不错,但爸爸还是苦口婆心劝她去复读;我在东阳中学读高中时,也因家庭困难, 母亲重病而时时有辍学的念头,都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了。父亲的一言一行, 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步步从农家女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一路攻读硕士、 博士、博士后,与父亲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做一个自立自强的读书人,不做国家的蛀米虫,低调做人,踏实做事。</p> <p> 遥想当年,不到二十岁,父亲就担任了村会计,到73 岁才卸任,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他这一辈子,就是一把算盘打天下,一个座椅过春秋,一种信念过人生的。执着专一,清清白白,读书传家,堂堂正正。父亲的三宝,永远是我们 的传家宝……</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家乡的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三. 家乡味道(蒋宝仙)</span></p> <p> 东阳素有“歌山画水”之美称。歌山在北乡,画水在南乡。我的家就在画水的黄田畈村旭光,现画水镇政府所在地,在东阳南乡,很有点名气。</p><p> 因外出求学较早,儿时许多往事已逐渐模糊,但家乡的味道却随着岁月的沉淀历久弥浓,挥之不去。每当夜深人静时,那水,那情,那味... 就会时不时浮在眼前,倍感温馨。萦绕心怀。</p><p> 老家的东面有条江,叫南江,因溪阔水清,风景如画,遂叫“画水”。有年长一点的,把地名写作“划水”、“画水”“华水”,是笔误还是简写,却不知缘由。</p><p> 南江是黄田畈人的母亲河,也是我孩时的乐园。那时物质相对匮乏,既无公园花园可逛,更无手机电视可看,书籍报刊也是少得可怜,树木茂盛的南江溪畔便成了我们的乐土。大人忙着田里赚工分,我们就自娱自乐,借着捡柴割猪 草,瞅空就往那儿跑。掏鸟窝、挖竹笋、打水仗、抲溪鱼、捉知了.... 常常是乐不思蜀。待到肚子咕咕叫时,才发现已到饭点,然后慌忙地折枯枝、扒竹叶,捡满一筐柴,才往家赶,算是向父母交差。记得春天时节,竹笋才露尖尖角,我们往往一拥而上,或挖或拔,拿回家炒着当菜吃,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想来,还直咂吧嘴。而一到夏天,我们就会跳水里游泳,将网兜ke(扌可)来的鱼,用水一煮,鲜美无比。有时舍不得吃,就晒成干,待市日客人来时放饭里蒸着吃。</p><p> 南江好玩是好玩,但发起威来却让人提心吊胆。原先,东阳江、南江是东阳的两条烂肚肠,时不时会发大水闹水灾,淹了庄稼,毁了房屋,断了交通,水漫</p><p>“金山”,一片汪洋,好在政府重视,号召大家“战天斗地”。在那个“为有雄心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代,家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肩挑手扛叠坎护岸,垒起长长的堤坝。记得当时工地上装有高音喇叭,每天播放革命歌曲,时不时宣传先进典型鼓舞士气。挑沙运石每 家有份,任务都以分签形式体现,从东岸到西岸,往往是一担沙一根签。当时我</p><p> 还小,但少不了也去帮帮忙,挖挖沙装装筐,递个毛巾送个饭。如今时过境迁, 但每每徜徉在画水江畔,胸中便会“豪情万丈”,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p> <p> 儿时很有口福。黄田畈是传统的产糖区,每到甘蔗收获季节,也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季节。大人们忙着将甘蔗收割送往糖厂加工,调皮的男孩子三五成群候在路边,瞅准手推车上下坡大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哄而上抽出几根甘蔗就跑,大人嘴里骂着“这麻头鬼”、“这麻头鬼”,但并不停下来追。让孩子们吃点,大人们觉得没什么,也就默认啦。因为老家产糖,家里条件还过得去,我又是老幺,遇吃饭喝粥没菜,母亲就会抓一把红糖放我碗里。逢年过节更不用说,家家飘糖香,户户切年糖,那喜庆,那甜味,别提多让人兴奋啦。 黄田畈人勤劳智慧,肯吃苦会经营。黄田畈是大市口,初三初八是集市,得永康义乌东阳交界之地利,人来车往,好不热闹。黄田畈三月初三名闻遐迩,是 传统牛市,各地牛贩子早早就赶市交易。市场在家门口,老家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一优势,有的摆摊做生意,有的开店收租金,有的掮客赚佣金。有庭院门堂的,空地圈满牛,楼房住满人。牛一晚二角,人一夜五角。我们家也是,一个交流会下来,一年的开销就不用愁了。</p> <p> 大人们赚钱各有门道,我们这些童子军也是八仙过海。男孩看牛放羊,女孩拔草捡柴。我们旭光村的女孩子则大多在家结围裙。所谓围裙,由农家机织而成,带有流苏。结围裙时,上用木板压住,放块大石头固定位置,然后搬个小板凳坐下,三支一根三支一根的搓成线,再按需求结出花篮、人物、天门等不同图案。我算是坐得住的人,快时一天能结一条围裙。工钱起初是三毛五一条, 后来参与人多了,变成了两毛五。这在我们小队当时分红只有一毛七的时代, 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正因为此,家里人对我是青眼有加,不但不要我干田里活,家里活也很少让我沾手。父母又开通,“我的工钱我作主”,除了上缴必要的书学费,我可以留作“私房钱”,时不时让父母做件新衣裳、买双尼龙袜,抑或买几本小人书看看。现如今,黄田畈是著名的中国结之乡,吉祥的中国结红遍四方,现在想来,或许,这与我儿时的传承有着一定的渊源。</p><p>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现今的家乡早已变了模样,但家乡的味道依然那么意 味深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