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父亲的足迹~略阳我来了

胡建江

<p>  美丽的略阳~秦岭深处、嘉陵江畔一个宁静的小县城;略阳~老宝成铁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略阳~我的父亲从1954年4月开始建设宝成铁路时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一年。</p><p> 略阳我很多年前来过,这次是兄弟姐妹们四家开车沿着国道、省道、县道从阳(平关)安(康)铁路线上的代家坝镇经大安镇、荒沟等镇,走大青路、略中路、灵岩路来到这里,追随父亲的足迹,缅怀父辈们当年的功绩。</p><p><br></p><p> 我的父亲胡瑞芝,湖南衡阳人,1925年9月16日出生,卒于1995年2月22日,享年70岁。1949年9月24日参加铁路工作。当年参加湖南衡阳铁路局桥三队,随后参加了抢修湘江大桥,汨罗大桥,迎接解放大军南下解放衡阳(衡阳1949年10月10日解放)。1950年8月我父亲随同桥三队的一部分工人调到宝(鸡)天(水)铁路,第一站就到了宝鸡凤阁岭镇,分配到西干局桥二队,参加宝(鸡)天(水)铁路会战。来后不久当了班长,1950年10月参加工会组织(工会证:西干工字第06552号)当了工会小组长。1952年8月~10月参加兰州党校第七期培训班,回到单位后从11月开始任十四联队(联队全称:联合作业工程队)的工会主席。在那个年代,在铁路单位我父亲算是一个文化人了。天(水)兰(州)铁路修通后,1954年5月奉局命令调宝成铁路助勤(给铁二局打增援)来到了略阳。</p><p><br></p><p> 当年来到略阳的是第一工程段的三工区(三工区的主任是张忠显,主任就是区长;政教呼永安,政教~政治教导员,就是后来的书记),工区下面有十二、十四、十八联队及一个采石场的工人。我父亲当时任十四联队工会主席。到略阳后通编为铁二局第八工程段34工区,该工区在略阳施工为期一年,担任略阳至荒沟段施工(荒沟在略阳的南面),长度为12、78公里。工地在秦岭南麓的深沟峡谷中,旁边就是嘉陵江,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经过一年的苦战,胜利完成了隧道12座1282延米,小桥10座103延米,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于1955年5月返回兰新线。</p><p> 注:当年的编制为:局,段,工区,联队,小队。那时还没有处,在这之前,铁一处的前身叫西干局兰州工程段,后改为铁一局第七工程段,又改为第六工程段,到1953年年底改为铁一局第一工程段 。到了1959年4月1日才将第一工程段改为铁一局第一工程处 。至于1948年8月26日那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那是兰州解放日。</p><p> </p><p> 在略阳的这段经历,成了我父亲永不磨灭的记忆,成了我父亲人生的转折点,一个分水岭。</p><p><br></p><p> 当年的施工条件十分恶劣,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主要是靠人工作业。当年的开山放炮效率低而且很不安全,不像现在的乳化炸药。联队下属有个小队长名叫陈纪廉,他提出了革新放炮的办法,要做实验。他找到联队时,联队的队长、技术员都不在,我父亲说:你先等等,放炮危险,等技术员回来了一同做实验。由于工期紧迫,陈纪廉就直接领着几个工人进隧道做实验去了。陈纪廉身先士卒,在装药过程中炮就响了。后果是:陈纪廉左胳膊被炸掉,左眼睛被炸瞎。</p><p> 我父亲曾回忆说:陈纪廉工作很认真,敢想敢干,人很正直。如果他不说实话我当时就得进监狱。当时的康政委(康金仲,当时的第一工程段代政委,后来的段党委书记,处党委书记,1955年入铁道部干校学习,1960年11月份调哈密地区工委)说,这么大的事情,胡瑞芝做为联队的工会主席他不应承担全部责任,劳动竞赛是他在抓,但安全主责不是他。就这一句话我父亲没有进监狱只受到行政处分,工会主席保留。</p><p> 在1955年2月份工区给工程段上报的资料对我父亲的鉴定上这样写到:遇到问题不能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如陈纪廉放炮出事故,不敢大胆接发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影响工作。对职工思想教育及生活重视不够。鉴定组长:呼永安。(这一段是档案原文)</p><p> 从此这件事一直跟随着我父亲,伴随了我父亲一生,影响了我父亲一生。</p><p><br></p><p> 1957年7月份我父亲参加为期一年的全国总工会西安分校工会干部培训学习后,反右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中,此时又提起了此事,这次我父亲被免去工会主席职务,降为工会文化教员。1968年一纸命令:下放劳动。在文革期间有几次被批斗的经历,但没有被打过。</p><p><br></p><p> 小时候在铜川家属基地,院里的很多老人与我父亲打招呼都称胡主席,我当时不知怎么回事,后来知道了,那都是历史。</p><p><br></p><p> 在铜川过年,每年大年初一,陈老爷子(陈纪廉)老两口都要去我们家拜年,陈老太太也总提个篮子,篮子里有糕点和几串葡萄,陈老爷子总会说:老胡,这辈子是我连累了你,我对不起你啊。</p><p> 我父亲一直对陈老爷子评价很高,总说这人工作很认真,人很正直。从我记事起开始,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是一生的挚友。</p><p><br></p><p> 陈纪廉老爷子天津北塘人,出生于1930年12月11日。60年代在铁一处哈密基地铁二小当校长,1969年阳(平关)安(康)线开始修建离开了学校,也一同前往阳安线。后在阳安铁路留守组,1974年到铜川铁中任校长。1990年从铜川铁中退休,回到老家天津,2009年3月病逝,享年79岁。</p><p><br></p><p> 我年轻时对父亲的有些做法感到不理解,他言语不多,人很固执,做事太认真,退休后不太与人来往,从不串门,在家看看电视,看看报纸,自己摆摆象棋谱。家里定了《老年报》、《陕西电视报》《参考消息》、《半月谈》、《健康报》等,其中《参考消息》看了一辈子。后来开始看易经。</p><p><br></p><p> 当年我在西延铁路施工,回到铜川的时候很多,父亲退休后带回来了三个书箱子,我抽空就打开看看。每次我打开书箱子看时,父亲站在旁边看,总有欲言又止的感觉,有时也说上几句话,解释一下我正在看的东西。里面的书很杂,感觉什么都有,有马、恩、列、毛书籍;有很多当年的禁书,如《红楼梦》、《水浒》《红岩》、《忏悔录》、《红与黑》等。有很多内部参考,有《红旗》杂志,有一些发黄的《人民日报》,也有印着“绝密”字样的中央专案材料,如《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专案材料》,《反党集团高岗专案材料》,《反党集团王张江姚专案材料》等等;有很多小册子,有印刷版,也有蜡刻板的。父亲说员工培训资料、劳动竞赛等资料以及一些小册子最初都是他起草和主编的,里面还有很多父亲的自传。还有我大姐(胡维素)当年在哈密铁二小获得的奖状,有跳皮筋、跳毽子的、有大姐代表哈密铁二小参加哈密地区及铁路系统乒乓球比赛的奖状,第一名很多。奖状纸张很厚,印刷很漂亮,上面印有中文、维文两种文字。看了才知道,大姐学生时代很优秀。</p><p><br></p><p> 父亲1985年退休后在铜川家属基地住了十年,头五年我母亲照顾,生活很安逸。母亲走后处长(华德洪)特批,我最小的姐姐(胡维秀)调铜川家属基地房管所工作,以便更好的照顾父亲。这期间父亲到过榆林大姐家住过一段时间,大姐一家把父亲照顾的也是无微不至。 </p><p> 父亲这辈子从来不打儿女,但很有威严,训斥儿女的时候也很少。五个儿子从不和他顶嘴,属于那种既尊重又不敢那种。两个姐姐敢和他顶嘴,父亲也吃那一套,父亲对两个姐姐多少都有点偏爱。</p><p><br></p><p>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觉得父亲很伟大,他很有骨气,一个人在逆境中能坚强的活下去(文革时期遭受打击寻短见的大有人在),在不公中坚持了一辈子,他看开了一切,看淡了功名利禄,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谈论是非之事,看破不说破。但他有一种傲气,一种湖南人特有的傲气。</p><p> 愿在天堂的父亲永远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