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油诗,最具幽默性…

至善堂

<p> 少时曾听老人说,日子不过就是笑笑别人,再被别人笑笑。</p><p> 因为生活总是有苦有甜,若是太较真,难免太辛苦。有时候,乐天一点,化解人生尴尬,又能悠自己一乐。</p><p> 所以,今天我们来讲点打油诗的故事,有的机智,有的搞笑。无论怎么样,希望你看了后也能会心一笑,笑得像朵太阳花,过个开心的一天。</p><p><b> 今天先讲个一千多年前的故事。</b></p><p>唐朝,是一个随便掷出一个名字,都在诗的天地里星光熠熠的时代。</p><p> 有一个叫张打油词条的人,在一场漫天大雪后,山都白茫茫了,院子里的狗正跑得正欢,他突然诗兴大发,念了一首<b>《咏雪》:</b></p><p><b>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b></p><p><b>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b></p><p> 这首诗,用现在的话来点评叫很接地气,也不怎么讲究平仄,不过是押韵的。标题是《咏雪》,可是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雪,可是处处都是雪。</p><p> 比如远处的山,是白花花一片晃得看不清,近边的井口是个黑黑的窟窿,黄狗的毛发变得白色,更好笑的是这句“白狗身上肿”,白狗上压了一块块白雪,不是肿是什么?</p> <p>  当然,那时候张打油吟出这首诗,并没有想到它就像一道闪电,“轰隆”炸开了诗词界新的大门,从此中国的诗词版图上有了一个新的诗体,叫“打油诗”。</p><p> 打油诗,就是指这一类用词通俗有趣,不太讲究格律,却一定会是押韵的诗。它们多以五言、七言为主,表达嘲讽、自谦,或是打谜语。</p><p> 一首好的打油诗,都有让人发笑的功力,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那份机智的幽默感。</p> <p>  今天很多人喜欢玩自黑,就是自嘲的意思。古代人互黑起来,也是毫不手软。</p><p>明朝的第一才子解缙词条,是个打油诗高手。18岁那年,他在乡试中考上了第一名。</p><p> 那天正下着小雨,年少得志的他大踏步走在马路上。兴许是太开心了,结果,“啊”地一声,他滑倒在潮湿的地上。</p><p>“哈哈哈哈 …”村里人见状全都笑了。解缙笑着摇了摇头,拍了拍早已湿透的衣裳,人还是不能太得意啊,出口念道:</p><p><b>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b></p><p><b>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b></p><p> 自己摔倒了,要怪是春雨像油,才会滑得让我解学士跌倒,再笑笑那些笑的人都是牛。解缙这诗又是解围,又有点抖机灵,逗得大家伙都乐了。</p> <p>  李白和杜甫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都是大诗人,但李白做诗多是信手拈来,兴起而作。杜甫却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p><p> 有一次,李白遇见杜甫,发现他又变瘦了,就笑他是不是因为写诗的缘故,还做了首《戏赠杜甫》词条:</p><p><b>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b></p><p><b>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b></p><p> 千百年来,总有人认为这首诗说明李白在嘲笑杜甫,但这明明是朋友间的戏谑调侃,因为了解你,所以能一眼看出你瘦了,看出你在愁苦什么。</p><p> 杜甫是个老实人,估计就是笑笑回李白说哪有哪有,因此历史上也少了一首《戏赠李白》了。</p> <p>  但像苏东坡词条和苏小妹,互怼起来就好玩了。苏小妹额头高眼睛凹,苏东坡就做打油诗:</p><p><b>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发到画堂前。</b></p><p><b>几回拭泪深难至,留得汪汪两道泉。</b></p><p> 苏小妹看了一眼哥哥的马脸,笑了笑,答道:</p><p><b>天平地阔路三行,遥望双眉云汉间。</b></p><p><b>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还未到腮边。</b></p><p> 看来打油诗还是互怼好工具,怼得文明,又有雅趣。</p><p> 这些互损的打油诗背后都是一个个机智的人儿。生活嘛,无非是笑笑别人,再被别人笑笑。</p> <p>  打油诗还是历史上有名的高情商好工具,尤其是陪伴在帝王身边的人们,需靠一点急智。</p><p> 还是大才子解缙。有一次朱元璋想考考他,便说有位妃子生了个孩子。解缙马上答道,“吾皇昨夜降金龙。”</p><p> 朱元璋眼神一凛,“是千金。”解缙头一点,不假思索地说,“化作仙女下九重。”暗中松了一口气。</p><p> 谁料朱元璋摇了摇头,叹气说,“可惜死了。”解缙皱了眉,接道,“料是人间留不住。”</p><p> 朱元璋说,“丢到金水河词条去了。”解缙点点头,答道,“翻身跳到水晶宫词条。”</p><p>每一句都是急智,若非心中藏有万卷书,哪能这么开卷有益?</p> <p><b>  纪晓岚词条也是个聪明人。</b></p><p> 有次参加位老太太的寿宴,他一上来就是<b>“这个婆娘不是人”,</b>全场哗然,老太太的儿子们都想打他了。他又补了句,“<b>天上王母下凡尘”</b>,妙哉。</p><p> 然后,纪晓岚又调皮了,<b>“生的儿子都是贼”。</b>啊,儿子们觉得非打不可了。他却笑眯眯,<b>“偷来蟠桃献母亲”。</b>大家都笑着竖起了大拇指词条。</p> <p>  有一天晚上,郑板桥词条睡觉时,发现有小偷进来了。可他只是穷秀才,家中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为了让小偷知难而退,他信口念道:</p><p><b>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b></p><p><b>诗书腹内藏千卷,钱钞床上无分文。</b></p><p><b>出门当心黄尾犬,翻墙莫碰兰花盆。</b></p><p><b>夜深不及披衣送,收起雄心回家门。</b></p><p> 这位梁上君子听完,默默地走了。</p><p>我们总是说做人要情商高,但情商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楚。</p><p> 但能够在危机中,用首简短小巧的打油诗,四两拨千斤地化解危机,又赢得掌声,这不仅是才华,也是一种高情商吧。</p> <p>  打油诗还有一强大的功能,是嘲讽。世界那么大,总有不平事,无须骂骂咧咧,不如轻轻松松地点破就好。</p><p> 有一回,欧阳修去吃饭。店家一看是欧阳修大文学家,可开心了,赶紧上好菜。吃完还特地询问味道如何。</p><p>欧阳修沉吟片刻,念道:</p><p><b>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b></p><p><b>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b></p><p> 这四句分别是四句谜语,对应“无檐(无盐)”“无算(无蒜)”“无缰(无姜)”“无将(无酱)”。</p><p> 欧阳修没有直接说出不好,给了谜语,既保全了饭店的面子,又暗暗地点评了一番。</p> <p>  时至今日,有很多人会问,诗歌的意义是什么。</p><p> 也许是下雨天时,即使你说不出“天街小雨润如酥”,也能说“春雨贵如油”。</p><p> 也许是天下起大雪时,即使你说不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能说“白狗身上肿”。</p><p> 也许是去给老人祝寿,不会只有一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会开个玩笑说是“天上王母下凡尘”。</p><p> 也许是吃到不好吃的饭菜,不是直说难吃,而是优雅地打个哑谜,“大雨哗哗飘湿墙”,给人面子,又机智地点评了。</p><p> 打油诗,透露着的是一股为人处事的机智。</p><p> 机智的背后,往往是看透的智慧和不戳破的善良。</p> <p><b>什么是打油诗?</b></p><p><b> </b>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语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后世称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p><p>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p> <p><b>扩展资料:</b>唐以来的漫长岁月中,打油诗虽然出现了一些糟粕的东西,但瑕不掩瑜,曾产生了不少内容健康、成情成趣、富有新意的好作品。</p><p> 它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群众土壤中,不作无病呻吟,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欢乐与痛苦、喜爱与憎恶、希望与要求,它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p> <p> 在打油诗发展过程中,不少文人学士也相继制作了许多好的打油诗,或诙谐戏谑,疾民所话,或欣喜高歌,爱民所爱,同民间无名诗人的打油诗合为一壁,相得益彰,推动了打油诗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发展和变革。</p><p> 语言俚俗,富于风趣,“油”味横生是打油诗的一个明显特点。打油诗的“油”,在于能引田间地里、街头巷尾的俚语习俗入诗,使诗歌语言表达别开生面,人们读着亲切新鲜,即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听别人诵读,也能很快地领会诗歌大意。</p>